• <nav id="kggui"></nav>
  • <optgroup id="kggui"></optgroup>
  • <menu id="kggui"></menu><xmp id="kggui"><nav id="kggui"></nav>
    <menu id="kggui"><menu id="kggui"></menu></menu>
    <nav id="kggui"></nav>

    南師:什么是真正的福德怎樣修福德

    按:南懷瑾老師在《金剛經說什么》中多次提到《金剛經》重點講福德。

    末學將書中主要講述福德的段落摘抄匯總,以饗有緣,共同精進修持。

    布施善行的福德,叫做人天福德,是小果報,并不是學佛的大福報。

    福德跟功德大有差別,金剛經專講福德,重點在福德,不在功德。

    什么是人生最大的福德?悟道,成道。

    智慧是人生最大的福報,所謂智慧的成就,指的并不是普通的知識。

    功德是積功累德,是功夫時間慢慢一點一點的累積起來的。

    就像我們一件工程,一天一點累積起來就是功,功力到了所得的結果,就是德。

    福德是不同的,上次也講過。

    福德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人世間的福德,文學上稱鴻福,是世間法;另一種是所謂清福,出世間法。

    清福比鴻福還難,所以人要享清福更難。

    可是一般世間上的人,到了晚年可以享清福時,他反而怕寂寞怕冷清了,此所謂蠻可憐的!這是著相的關系,因為有人相我相的原故所造成。

    看到孩子們長大出國了,一個人對著電視,或者倆夫妻坐在那里,變成流淚眼觀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

    其實那個清凈境界是最好的時候,結果因為住相,把世間各種會變的現象抓得太牢,認為是真,等現象變時,他認為什么都不對了。

    一般同學跟著我做事常常說:「我看最可憐的是老師」,我說對啊,我想得到一秒鐘的清凈,都求不到很可憐的,求一分鐘的清福都沒有。

    可是人真到了享清福的時候,往往不知道那是真正的福報來了。

    事實上,平安無事,清清凈凈,就是究竟的福報。

    如果問人世間什么福最大?答案當然是成佛啦!超凡入圣。

    靠什么才能達到超凡入圣呢?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德的成就;更不是迷信,要一切都放下了,你才能夠達到智慧的成就。

    所以佛告訴須菩提,假使能夠不住相布施,這個人的福德不可思量,這個福報太大了,大到想像不到的程度。

    不可以思,不可以思想它,不可量,量就是量一下看,一次兩次,一丈兩丈,一斗兩斗,所以叫作不可思量。

    佛又告訴須菩提,一個學佛的人,要能夠做到無相布施,一切相不住。

    為什么人要布施、要慈悲呢?拿中國古文來講,就是「義所當為」四個字,人生就應該這樣作。

    利人、助人、慈悲,這樣不住相的布施,他所得的福德果報,大得像虛空一樣不可思量。

    須菩提啊,你要記住啊!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應該如我所教你的,無所住去用心修行,那才是真修行。

    有些人一天到晚愁眉苦臉,住在愁眉苦臉的當然不對,一天到晚在散漫無所歸的也不對,不空也不對,要一切無所住,物來則應,過去不留,這是大乘菩薩般若道的修法。

    真修到無所住,就是福德成就。

    我們曉得做生意要有三種資本,一種是開設的資金,二是貨賣出去貨款未收回時,還要占一筆資金,第三筆是周轉金。

    學佛只要兩筆資本就夠了,比做生意劃得來。

    那兩筆資本呢?就是智慧資糧和福德資糧。

    資糧就是資本,所以我們中國傳統給朋友寫匾額,寫一個“福慧雙修”。

    慧就是智慧,所以福慧雙修就是佛境界。

    有些人有福報,又有錢又有富貴功名,但卻沒有智慧;有些人智慧很高,窮得要死,世間福報不好,也沒得辦法。

    佛境界就是福德與智慧都圓滿,這叫作福慧雙修,智慧資糧圓滿了,福德資糧圓滿了,就成佛。

    所以大家念經的時候,念到皈依佛兩足尊,就是這個兩足:智慧具足,福德具足。

    金剛經告訴你,真正的福德要怎樣修呢?就是不住相布施。

    佛經上記載了一個故事,佛過世百年后,印度有一個有名的阿育王,年輕的時候不信佛,中年以后開始信佛。

    他一生修了八萬四千個佛塔。

    有一位尊者優婆,是大阿羅漢,與阿育王兩人是好朋友。

    你們翻開阿育王傳,佛出來托缽化緣,遇到兩個小孩在路上玩泥巴,忽然看到了佛,非常恭敬,又見佛手里端一個缽;這時,一個孩子手里正抓一把沙子,就說:這個供養你!佛說:善哉!善哉!另外一個也最至誠的隨喜了。

    于是佛就預言了,百年以后,以此功德,一個當治世的帝王,一個當輔相。

    阿育王就是那個供養沙子的小孩,他有供養佛的好因緣,可是他供養的是沙子,所以一生患皮膚病,皮膚發養。

    這個印度一代的名王,非常愛布施,蓋廟子、救濟窮人、救濟社會,結果把國庫的錢快布施光了。

    最后當他躺在病床上,還要布施,左右的大臣去告訴太子,你不能再讓他布施了,等你接位的時候,國庫里一毛錢都沒有,怎么辦?所以大家就把他的布施命令封鎖了不能下達。

    他知道之后心里很難過,自己躺在病床也沒有辦法。

    有一天吃一個梨子,他把自己兒子等都找來說:我問你們,今天世界上,誰的威權最大?太子和首相都跪下來說:當今世上當然是大王你的威權最大了。

    阿育王說:耶!耶!你不要欺騙人,我是很有威權,我的威權現在只能達到半個梨子,我現在叫你們布施也做不到,這半個梨子我不吃了,你把它送到那個廟上去供養。

    他這么一講,大臣沒有辦法,就用金盤子去接那半個梨子,這時那個尊者在廟子里就知道了,打鐘打鼓,全體集合,披袈裟到山門口,迎接阿育王最后一次布施。

    這位尊者接到阿育王的半個梨子,向大家宣布這是阿育王最后一次布施,沒有辦法每個人都分到,就用最大的大鍋煮稀飯,把這個梨子丟進去,大家都跟他結緣。

    等到阿育王一死,這位尊者說也要走了,就圓寂了。

    這是講到福德,這個故事說明什么?阿育王那一下的布施,小孩子拿的沙子,不住相的布施,的確是無心的;如果說我們大家學學阿育王,明天拿點東西到佛前供供,來生也得一個治世圣王,辦得到嗎?辦不到!因為你是有心,是住相。

    小孩子拿著沙子,他看那個沙子就像黃金一樣,一念的誠意供養,所以叫做不住相布施。

    佛自動提出來問須菩提的問題,你的意思怎么樣?假使有一個人,拿他充滿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七寶財富,金、銀、車渠、瑪瑙等等,通通布施出來,分散給人家,你說這個人的福德多不多?須菩提說:「甚多,世尊。

    」這個福報太大了。

    我們一般人布施人家一百塊錢,就想得好的福報,買了幾根香蕉,去燒幾根香拜拜,還想求到什么東西,現在這個人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比那些什么香蕉呀,豬頭啊,多太多了,當然得的福報很多。

    佛就說:「何以故」,什么理由?「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他說:你要曉得啊!我們講人要有福報,福報的本身無自性,也可以講它無定性。

    譬如說,今天忽然冷了,一個人只穿一件汗衫出門,剛好碰到你,你怕他受涼,就把毛衣、外套脫了給他穿上。

    這個人真有福氣,碰到了你。

    如果今天是大熱天,你再給他穿上毛衣外套呢?他非打死你不可。

    所以,所謂福報,在某個時候是福報,在另一個時候是痛苦,因為這個福報的本身是無定性的。

    而且任何的福德、福報,只有一個時期,福氣享受過了那段時期,也是空,因為本身無自性。

    所謂無自性,就是說不是固定的,也不是永遠存在的。

    佛說的這個德,「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換句話說,佛有一句秘密的話沒有講出來,那就是,真正的福報是悟道,是大智慧的成就,是超脫了現實世界而得的大成就,這個成就不是世間一切福報能夠辦得到的。

    所以如來說福德多,就是佛告訴你的,這樣布施的結果,福德非常的多。

    實際上,佛說的福德多,是教育上的一個鼓勵。

    無為福屬于清福之類,無為福勝就是說清凈的福氣高過世間一切功名富貴的福氣。

    勝就是超過,超越的意思。

    大身就是指一切眾生的生命,肉身后面,那個形而上的那個根本的身,叫做法身,不生不死的大身。

    現在就轉到福氣的問題!人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本源,得到那個不生不死的大身,那是需要多大的福氣啊!這個福氣是無為之福。

    那么,要怎么樣才能成道呢?要依循行為上的善行成就,福德成就,自然可以成道。

    所以學佛只有兩種要事,一個是智慧資糧,一個是福德資糧。

    譬如我們現在研究金剛經,以及所有的佛經,都是找智慧,就是儲備智慧的資糧。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找福德的資糧,智慧不夠不能成道,雖有智慧,福報不夠也不能成道。

    但是在這個有缺陷的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是圓滿的,假使圓滿他就早死掉了,因為佛稱的娑婆世界,是一個缺陷的世界;所以要保留一點缺陷才好。

    曾國藩到晚年,也很了解這個道理,他自己的書房叫做求缺齋,一切太滿足了是很可怕的,希望求到一點缺陷。

    因此在這個有缺陷的世界,有福報的人沒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沒有福報。

    書讀得好的,多半是福報差一點;命運好一點的人,多半在知識上少一點,有了這一面就少掉那一面。

    要想什么都歸了你,那只有成佛才行。

    可是成佛求的不是這個福報,而是無為之福,無為之福是很難的。

    要有真正大福報的人,才能了解金剛經的經義,有智慧成就的人,才能成佛。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真正的福德,是智慧的福德,大智慧就是大福德,這個智慧的福德不是錢可以買的。

    世界上最值錢的東西也最不值錢,最值錢的東西沒有價錢,智慧是絕對無價;但是智慧也一毛錢都不值,這就是佛常說的眾生顛倒。

    上一節講到拿宇宙一樣多的財寶布施,得福很多,這一品更嚴重了,拿恒河沙那么多的身命來布施,你看這個福報大不大?當然很大,但是,卻比不上懂得金剛經四句偈,能夠受持,修證,甚至自度度他,自悟悟他,為他人說的這個大福德。

    這是什么大福德?是無為之福,是正信之福。

    金剛經始終在這兩個問題里頭轉,一個是當講到最高智慧成就的時候,馬上來一個最高潮,說要多大的福報。

    福、智二嚴,是佛學的名辭,一個人要從凡夫成佛,必須要有智慧的莊嚴,福德的莊嚴。

    有真正的福德,才能得真正的智慧。

    有時候,我們自己覺得很不聰明,讀書沒有記憶力,領悟力也不行;這是因為福德不夠!大家都是媽媽生的,為什么我的腦筋不行?難道投胎的時候把倉庫里發霉的腦筋帶來了嗎?其實功能都是一樣,只因為自己福德不夠,真正的福德,心理的健康,頭腦的健康,是要自己修持來的。

    佛問須菩提,你認為如何?假使有人用金剛鉆啊,金銀啊,瑪瑙啊,這些世界上最寶貴的七寶去布施,拿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去布施,你認為這個行為所得的福報大不大?這是須菩提的答話。

    他說是啊,佛啊,假使有人這樣來布施的話,那還得了啊!將來的福報大得很咧! 佛說,你要知道,人世間認為的大福報,就是錢多,壽命長,兒女多,兒女好,樣樣都好,好得沒有再好了。

    可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都沒有用。

    所以說人生啊,都是理想,都想把明知道抓不住的現實世界拚命抓住。

    尤其是壽命,分明有生必有死,可是人人都想學仙學道,長生不死。

    福報是有窮盡的,每個人的光榮都是一下子,就像一支手電筒,每個人那個電筒都要亮一下,可是希望一輩子發亮是不可能的。

    世間的福報是不實在的,福德無實啊!所以佛說,世間的福德再多,也不過彈指之間的空花就過去了,「以福德無故」。

    真正的福報是什么呢?清凈無為。

    心中既無煩惱也無悲,無得也無失,沒有光榮也沒有侮辱,正反兩種都沒有,永遠是非常平靜的,這個是所謂上界的福報,清福。

    清福每個人都有,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清閑的時候,可是一天到晚無事,閑在家里,你閑不了啊!自己會掉眼淚,好像被社會上人忘掉了,又怕被人家看不起!沒有一個人遞一張名片來看我,都沒有人發個請帖來,也沒有人打個電話問候我,唉呀!我好悲哀啊……他有清福不會享!學佛的人要先能明了這一點。

    世界上一切人的心理佛都知道;一切人都把不實在的東西當成實在,真的清凈來了,他也不會去享受。

    學佛證到了空性,自性的清凈無為,大智慧的成就,才算是真福報。

    真福報那么難求嗎?非常容易!可是人到了有這個福報的時候,反而不要了,都是自找煩惱。

    要了解到三心不可得這個境界很難;要想修證到這個境界,一定要有真正的福報才行。

    佛學的基本第一步,講到人生要修行則暇滿之身難得。

    開始時我們已經講過,暇滿之身就是健康有閑,可是世界上的人有清閑不肯享受,有好身體,他要去消耗掉,而且真到了清閑暇滿,他自己反而悲哀起來。

    所以說,「顛倒眾生」,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所以佛說,「以福德無故」,他說真正得一個大福報,得到什么?大福報是你證到了空性,悟道而成佛,這才是大福報,大成就。

    但是要想悟道成佛的話,就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一切福德,來培養這個智慧。

    智慧不是光靠讀書,或靠兩個腿子在那里咬緊牙根熬得出來的!那個持戒修定,咬緊牙關熬腿子,不過是修福德,修有為福德的一種而已。

    無為福德,處處都是,而你自己智慧不能到達,修不成。

    所以學佛果然是真智慧,這個培養智慧的福德,又是一切善行的功德所完成的。

    這一點千萬要注意!不要聽到佛法是智慧之學,然后嘛,好事不做一件,那就不是真的智慧;換句話說,如果有真的智慧,自然要作好事了,智慧與善法是不二而一的。

    福智無比,就是福報與智慧,這兩個是等稱,平等的清福。

    就是說要證得菩提、要成佛,就需要這兩樣本錢,在佛學的名辭就是資糧;是資本與糧食兩個觀念,也稱為福德資糧,智慧資糧。

    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就是說,要想悟道,不是隨便打個坐,研究個公案,拜拜菩薩,或者是搞一些外形所能成功的;必須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才行。

    諸惡莫作是消極的,眾善奉行是積極的;要積極的修一切善法才能到達開悟,證得大徹大悟的境界。

    「所謂一切善法,即非一切善法,是名一切善法。

    」簡單的說,你做了一切善事而不執著,執著了就是凡夫的事,不執著才是菩薩道。

    利人、救世、修一切善行,并沒有特殊之處,是做一個人義所當為,是本份的事。

    拿那么多的東西來布施,當然這個人的福報很大。

    一般人信仰宗教,都是功利的思想、功利的目的去求的。

    人真要希望功利,花小本錢,得大利益,首先必須要行一切善。

    現在說這個人很行善,拿須彌山那么多的七寶布施了,縱然不求福德,自然的福報也很大,這是一定的。

    現在他拿這個譬喻來強調,他說假定有一個人,假使有人以這本經的道理,不論是全部的意義,或者只有四句偈等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那個福報比須彌山一樣多的七寶布施,可就大太多了。

    這里我們再度提起大家注意,「受持讀誦」有四個含義。

    接受了,光是接受了不算數,還要領受在心,在自己心理行為中起作用,更要心有所得。

    他說假使有人,不要說全部金剛經,只要把四句偈作到受持讀誦,懂了這個道理,教人家,使人家解脫煩惱;教人家并不是要自己當老師,高人一等,只是教人家得受用,使人家能夠解脫煩惱。

    如果做到這樣,那么這個人所修的福德,比前面所說用須彌山王那么多的財富來布施,更大。

    前面那個布施是財布施,是有形的,比不上這個法布施,佛學就叫做法布施。

    中國文化的觀點,這就是教育的功勞,教化人家。

    教化就是法布施,解決人家心里的痛苦,成就人家自己的人生。

    他說這個法布施的功德,比有形財富的功德,更大更多,兩者是不能相比的。

    以有形財富來作布施,跟智慧布施比較起來,百分之一都不到,百千萬億分也不到。

    這是說文化、教育力量的重要,佛法教育的力量和它所培養的功德,遠超過了物質布施的功德;因為那是幫助一切眾生的精神生命,所以簡稱為慧命。

    慧命就是智慧壽命的觀念,屬于慧命教育,所以它的功德特別大。

    【何以故。

    須菩提。

    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

    菩薩所作福德。

    不應貪著。

    是故說不受福德。

    】 真正行大乘菩薩道的人們,他做善事不想求福德的果報。

    所謂做一切善事,義所當為,應該做的啊!假使我們行善救世救人,認為我在培福報,又錯了,那是凡夫的境界,不是菩薩的心性。

    所以一切菩薩不受福德,他不求果報。

    須菩提聽到這里又懷疑了,他說,為什么說菩薩不受福德呢?剛才我們說過嗯!菩薩并不以求福德之心去行善,是做應該做的事,本份的事,做了就做了,不住、不著,這個還有什么問題啊!難道須菩提比我們還要笨,還要問一下,為什么菩薩不受福德嗎? 你說須菩提問這個話對不對?當然對,問的很高明。

    對,菩薩做善事,并不是為了求福德,但是既然無住無著,求求又何妨啊?換句話說,求也是不住啊!菩薩難道沒有這個氣派嗎?他問的是這個道理。

    你不要小看這個問題,須菩提問的非常嚴重啊!既然是菩薩,此心無住,行一切善,此心無所求,這是無住。

    有所求就有住嗎?那這個菩薩還沒有徹悟吧?還沒有對吧!他問的是這個道理。

    所以佛也幾乎被他問倒了,又趕快說: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諸佛菩薩都在行功德,當然不應該貪著,因此說,雖然有福德,自己并不貪著,有好處,自己并不領受,而回向給世界一切眾生,愿這個世界一切眾生受這個好處,自己不想要。

    所謂大布施,所謂布施法門,布施波羅密多,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有一個結論,真正證道悟得般若的人,沒有自私的,不會走小乘的路子,是布施第一。

    布施是法布施、財布施、無畏布施,一切的布施,菩薩道都在其中了。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發菩提心者持于此經。

    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讀誦。

    為人演說。

    其福勝彼。

    】 佛說的有個先決的條件,就是發菩提心。

    這可是很嚴重的了,什么叫菩提心?前面我們已經說過,現在再不厭其詳的說說,加深大家的印象。

    菩提就是覺悟,不是我們中文講的覺悟,是大徹大悟,般若波羅密多這個覺悟;是能超脫三界的這個覺悟。

    悟道就是菩提心的體,菩提心的相與用是大悲心,大慈大悲。

    真發了菩提心悟了道的人,你不必勸他發大慈大悲心,他已經自然發出大慈悲心了。

    有許多朋友說:我啊,什么都信,就是有一點,發不起菩提心。

    我說:你觀念不要搞錯了,以為看見花掉下來,眼淚直流,看到一點點可憐事而心軟,那個叫發菩提心嗎?那是提菩心,不是菩提心。

    那是婦人之仁,是你神經不健全,肝氣不充足,或者腎虧,所以容易悲觀,容易掉眼淚,就是如此而已。

    真正發菩提心的人,菩薩低眉,金剛怒目,大慈悲,武王一怒而安天下,這些才是菩提心,大悲心。

    用仙家的道理來說,菩提心是內圣外王。

    體是內圣之學,用是外王之學。

    以佛家的道理來講,菩提心的體,大徹大悟而成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羅密多,形而上道,證道。

    菩提心的用是大慈大悲,愛一切眾生,度一切眾生,不是躲在冷廟的孤僧,或自命清高的隱士。

    所以說,發菩提心的人,重點是在這個地方受持金剛經的。

    有人說念金剛經幾十年了,自己也不曉得發的什么心!只想念經求福報,或求其他的什么,而且也有感應呀!不錯,那有另外的解釋,但是如果沒有感應的話,那你就要注意自己有沒有發心立志了。

    金剛經上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于此經」,意思是依教奉行,依他所教育的,老老實實的去體會,去修持。

    在行為上,做人上,打坐做功夫上,乃至做事上去修持。

    有些人學佛以后,第一個毛病就是懶。

    學佛修道的人都很懶,看起來是萬緣皆空的樣子,實際上你研究他的心理行為,那是絕對的懶,空是假的,懶是真的。

    你說他空了,躺在那里,或坐在那里,妄想多得很,一點都沒有空。

    可見他很忙啊!他愿意躺在那里坐在那里忙,叫他起而行之,他說學佛的人不來這個;實際上是懶。

    叫他發菩提心來利世利人,阿彌陀佛,我不是菩薩啊,要有菩薩心的人做啊,他自己懶,自私。

    你叫他起來做點小事,他就懶起來了,拿空來擋。

    根據我的經驗,學佛修道的人,廢物多,懶的多。

    佛叫你精進,你做不到,叫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作不到。

    姑且不論諸惡莫作,一善都不行是真的,因為他懶嘛!這是我們要自我檢討的,非常嚴重的問題。

    金剛經最后叫你受持,你精進之心沒有,利他之心沒有,那是金剛經持你,不是你持金剛經。

    「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依此修持,「受持讀誦,為人演說」。

    演說不是指現在的講演,而是解釋發揮這個道理,說給人家,使人了解。

    「其福勝彼」,他說那比你用三千大千世界珍寶布施還要厲害,因為這個是法布施。

    佛學認為法布施比財布施更重要。

    什么是法布施呢?就是精神的布施,為人類的智慧生命,文化全部的功德而作的布施。

    所以他說這個福德勝過財布施。

    南師:什么是真正的福德怎樣修福德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南師:什么是真正的福德怎樣修福德

    短句

    預言中的紫薇圣人是誰

    閱讀(24659)

    以下這段是我從網絡上別人的文章摘抄來的。圣人的行動:紫薇圣人為紫薇星下凡,紫薇星自古就被稱為帝星。有人預測圣人在2009年會有很大的機遇,在寅、卯年(2010、2011年)開始真正有所作為或推出正式的事業綱領。雖然人人都可以通過努力成為圣人

    短句

    賈寶玉出家時候的詩詞

    閱讀(642)

    寶玉出家為名著《紅樓夢》中的情節之一。是講述寶玉經歷過大起大落的感情后看破紅塵之后的事情。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鴻蒙大空。誰與我游兮,吾誰與從?渺渺茫茫兮,歸彼大荒。

    短句

    西游記第4回主要內容是什么

    閱讀(701)

    第四回官封弼馬心何足名注齊天意未寧太白金星與美猴王同出了洞天深處,一齊駕云而起。孫悟空與太白金星一起來到天宮,悟空生出了分來天境,不墮人間點污泥的感覺。太白金星領著美猴王,來到靈霄殿外。進入凌霄寶殿悟空見到玉帝并不朝拜,玉皇大帝

    短句

    對一個胖子的外貌描寫

    閱讀(1420)

    他是一個開朗、快活、臉色紅潤、身體結實的矮胖子,挺著個很高的大肚子,最喜歡的消遣非屬大吃大喝不可。他那一臉隆起的肥肉中,生著一雙小眼睛,活像面團團被調皮的孩子嵌上了兩個小煤球。他有只短而粗的鼻子,鼻孔微微向上掀著,有點挑釁調皮的味

    短句

    西游記一到二十回的內容概括稍微短一些

    閱讀(746)

    內容如下:1、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花果山一仙石孕育出一石猴。石猴在所居澗水源頭尋到名為“水簾洞”的石洞,被群猴擁戴為王。根據一老猴指點,拜見須菩提祖師,被收為徒,起名曰孫悟空。2、第二回悟徹菩提真妙理斷魔歸本合元神悟

    短句

    三體中的好詞

    閱讀(796)

    此起彼伏滔滔不絕遮天蔽日亭亭玉立搖搖欲墜不寒而栗隨心所欲彬彬有禮遙遙無期懶洋洋斑駁滄桑……時間緊迫,所以臨時從《三體》上找了幾個詞,望采納

    短句

    《三體》中的好詞有哪些

    閱讀(817)

    此起彼伏滔滔不絕遮天蔽日亭亭玉立搖搖欲墜不寒而栗隨心所欲彬彬有禮遙遙無期懶洋洋斑駁滄桑……時間緊迫,所以臨時從《三體》上找了幾個詞,望采納

    短句

    愛是什么

    閱讀(313)

    愛是非常抽象的東西,是一種感覺,一種體味、一種身心超越現實的純美反應,精致敏銳,牽動著整個身心和悲喜情緒,而且力量巨大,大到往往不是理智可以控制的,或根本無理可講。愛是一種思緒,似藍天里飄蕩的白云。愛是陽光,是風,空氣。愛是一種心痛,似撥動

    短句

    小學讀書筆記大全

    閱讀(383)

    《童年》—讀書筆記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名字叫《童年》,它的作者是著名的作家高爾基。這本書是是寫了高爾基的童年。我們的童年是美好的,是快樂的,想要什么有就會有,但高爾基的童年并不是那么快樂的,而是悲慘,凄苦的。在這本書中,主人公阿廖沙(高

    短句

    桂花雨好詞好句

    閱讀(1120)

    《桂花雨》近反義詞與好詞好句近義詞:喜歡──喜愛愛好仔細──詳盡詳細細致姿態──姿勢[gd=2]擔心──擔憂操心憂慮顧慮欣賞──觀賞反義詞:喜歡──討厭厭惡憎恨痛恨仔細──疏忽粗心粗略馬虎[/gd]擔心──安心好詞好句好段:【好詞】欣

    短句

    桂花雨的大段及段

    閱讀(411)

    《桂花雨》全文共八個自然段,可分為以下三大段:第一段(第1至4自然段):“我”小時候喜歡桂花以及搖桂花的原因。第二段(第5、6自然段):“我”幫大人搖桂花、收桂花的快樂情景。第三段(第7、8自然段):“我”對童年“搖花樂”的懷念。

    短句

    桂花雨里的優美的句子至少三個

    閱讀(673)

    【好詞】欣賞姿態指指點點香飄十里【好句】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好段】桂花樹的樣子的,不像梅樹那樣有姿態。不開花時,只見到滿樹的葉子;開花時,仔細地在樹叢里尋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花的香氣,太迷人了望采

    短句

    桂花雨課文里的美詞好句急急急

    閱讀(362)

    【好詞】欣賞姿態指指點點香飄十里【好句】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好段】桂花樹的樣子笨笨的,不像梅樹那樣有姿態。不開花時,只見到滿樹的葉子;開花時,仔細地在樹叢里尋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花的香氣,太迷人了

    短句

    隨意一本書純摘抄3000字

    閱讀(331)

    論生命生命之于人只有一次在人生的海洋中,我們都是赤裸的泅渡者,只有不斷修正自己的方向,激勵堅強的意志,充實希望的活力,舒展矯健的身姿,才能抵達勝利的彼岸。除此,別無選擇。海洋中,有驚濤,有駭浪,有暗流,有旋渦……戰勝漩渦暗流,首先戰勝自我;戰勝

    散文

    什么是真正的朋友散文

    閱讀(422)

    真正的朋友,總會在你最困難、最無助的時候會出現在你面前真正的朋友,使你能安心地作一個真正的你。Ta能夠傾聽,不僅是聽你外在的話語,也能了解你內心的心情。真正的朋友會和你的朋友交成朋友真正的朋友,不會把"你是我的好朋友"之類的話掛在嘴

    散文

    淮南師范學院怎么樣

    閱讀(320)

    我是淮師大三學生,以下我談下我的個人感受,供你參考一、先說一下進這學校的問題,文科:淮師在省內文科最低投檔線在2010年、2011年高二本線5分,2012年最低線高二本7分。以2011年為例(二本線是510),會計學(公司)最低錄取分數是523,會計學(法務)521,電子

    散文

    淮南師范學院大四有門課沒過該怎么辦

    閱讀(481)

    掛科沒事,但是畢業前一定要過,不然畢業證學位證都會被扣留!可以和老師打招呼,只要沒有仇一般都會讓你過得,畢竟快要畢業了追答大一就掛,咋弄?尤其體能測試

    散文

    淮南師院印象散文

    閱讀(1376)

    友曾說,她最喜白蓮,出淤泥而不染,冷艷而清絕,驚世且駭俗,一襲素縞,卻令眾多粉黛無顏色。是呵,那淡雅的芳姿,出塵的風骨,孰不心動?只是,如此仙葩實在不該落入這風塵起落的濁世,承受濃郁煙火的熏染。對于那遺世獨立的白蓮,我的內心是敬畏而惋惜的。

    散文

    什么是真正的快樂散文

    閱讀(463)

    美文雞湯正文:自己增加正向的思想和心理。生活中真正的快樂是心靈的快樂。要讓自己開心,最好的辦法就是,放下那些讓你不開心的事。什么事情都要學會自己一個人承擔,因為沒有人會幫你。什么事情都要學會自己一個人堅強,因為凡事都靠自己。舍得

    久久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