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kggui"></nav>
  • <optgroup id="kggui"></optgroup>
  • <menu id="kggui"></menu><xmp id="kggui"><nav id="kggui"></nav>
    <menu id="kggui"><menu id="kggui"></menu></menu>
    <nav id="kggui"></nav>

    論語大全

    學而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一句能做為《論語》開章的第一句,不簡單啊,是告戒修道的人要精進,不要光說不練,要以身行去印證,印證的同時,對同道之人的心態是怎樣的,對道不同的人應持有的心態都交待清楚了。

    以此如如不動之心去學習,去印證,才能得論語之真道意。

    悅:是發自身心的一種愉悅

    樂:是與眾同有的一種氛圍

    朋:通鳳,古文鳳,象形。

    鳳飛,群鳥從已萬數,故已為朋黨字。

    此說假借也,朋本神鳥,以為朋黨字。

    古時比喻有圣德的人 。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是指的發自內心的一種愉悅,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指的與眾同有的一種氛圍。

    這兩句是說的,因為聞道而習道,即而得道的一種成就感,與天人相互感應。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指的君子對于那些不能聞道,不能修道,無道可言的人的一種態度,對這些人表現出來的種種無道的行為,君子不會有任何的氣惱.

    譯文:

    孔子說:“學到君子為人之道的真諦,并在生活中加以印證實踐,能得到發自內心的愉悅!

    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同有鳳來儀之境,感得同道之人從四面八方來與之相應,為有同樣的目標而樂在其中!

    對于其它不能明道,知道的凡夫之人而沒有任何的氣惱,這是君子才有的境界啊!”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譯文:

    一個人孝順長輩,聽命兄長;而犯上做亂這樣的事,是很難發生在這種人的身上;不好冒犯長輩的人,而做出擾亂常規之事的人,這種人是沒有的。

    君子著重于根本的原則,根本的原則確立了,而令世人效仿的大道也就產生了,孝順長輩,聽命兄長,此二者,即為人之根本。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擅長花言巧語,奉承他人的人,這種人很少有仁義道德的修養。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我每天都會用三條原則來和自己的行為進行較對!

    第一,與人共事有沒有不忠的方面?

    第二,與朋友交往有沒有失信的方面?

    第三,師長傳給我的道法真理有沒有在生活中印證實踐?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

    治理一個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君王做事的態度要謹慎而有信用,節約每一項開支,關愛他人,役使百姓時,應在農閑的季節。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譯文

    孔子說:“學人弟子們回到家里,對長輩要孝順,出來在社會上行走要尊重年長于自己的同仁,言行謹慎而守信用,以廣大的愛心去愛護其他人,要親近有仁德的賢人。

    以上幾條如果能夠做到,還有多余的精力的話,則應該去學習更多的知識。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4歲,生于公元前507年。

    孔子死后,他在魏國宣傳孔子的思想主張。

    賢賢易色:第一個賢指賢男,第二個賢指賢婦。

    易色:和悅的態度。

    賢夫賢婦持以和悅的態度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侍奉君主,能奉獻出自己的全部身心;與朋友交往,能夠做到言而有信;這樣的人,雖說沒有刻意學習過為人處事之道,我確認為他是一定學習過的。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

    學則不固。

    主忠信。

    無友不如己者。

    過則勿憚改。”

    譯文

    君子不持重自尊,則失去威信。

    所學即鄙陋識淺。

    注重忠義禮信的培養,沒有任何一個朋友是不如自己的,有了過錯也不要懼怕過錯,要勇于改正。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譯文

    曾子說:“慎重的對待自己身后能給后人留下什么影響,看看以前的先輩圣賢給后人留下了些什么。

    經常這樣的去提醒,比較,效仿,人民的道德修養可以自然篤厚。”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

    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注釋】

    (1)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

    鄭玄所注《論語》說他是孔子的學生,但《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未載此人,故一說子禽非孔子學生。

    (2)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比孔子小31歲,是孔子的學生,生于公元前520年。

    子貢善辯,孔子認為他可以做大國的宰相。

    據《史記》記載,子貢在衛國做了商人,家有財產千金,成了有名的商業家。

    (3)夫子:這是古代的一種敬稱,凡是做過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這一稱謂。

    孔子曾擔任過魯國的司寇,所以他的學生們稱他為“夫子”。

    后來,因此而沿襲以稱呼老師。

    《論語》書中所說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學生對他的稱呼。

    譯文

    子禽問子貢說:“先生到了一個國家,必定聞聽這個國家的內政,這種權力是先生自己要求得來的,還是國君主動給予先生的呢?”

    子貢說:“老師溫良恭儉禮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

    如果是夫子要求來的,或者先生要求的方法與別人的方法不一樣吧。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父親在世時,要觀察這個人的志向是否隨順父意;父親去世了以后,觀察這個人的行為是否脫離了原來父親在世時的行為;如果父親去世三年來,并沒有改變于父親在世時的志向,這個人就是個真正的孝子。”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

    恭近于禮,遠恥辱也。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譯文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于義,這樣說過的話才能去認真實行;恭敬別人的時候要符合于禮,這樣可以避免隨意亂恭敬而帶來恥辱。

    (因為言行方面經過以上層層的過慮,而讓自己成為‘言有宗,事有旨’的人。

    因為接觸的都是有修養的人,自己也就成為受人尊敬有修養的人了。”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會追求飲食上的享受,不會追求居住上的安逸,勤快的做事,謹慎地言行,又能虛心向有道的賢者請教指正,這樣的人可謂是好學之人。”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告諸往而知來者。”

    譯文

    子貢說:“貧窮而能不奉承討好別人,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這種人怎么樣?”

    孔子說:“還可以。

    但不如貧窮而能樂于守道,富足而好守禮的人。”

    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玉牙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精益求精’這個意思吧?”

    孔子說:“賜呀,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因為你已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出的意思,” (舉一反三)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看不透我,擔心我看不透別人。”

    ===============================================================================================

    為政第二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譯文

    孔子說:“治理國家的君主以“德”來教化民眾,處治政務,就好像北極星一樣,安處在一定的位置,而其它賢者皆如眾星般的擁護在左右。

    提示:與學爾的‘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異曲同工之妙!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沒有可以使人入邪道的作品’

    注:《詩經》經過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育弟子的教材。

    思:做容講《說文》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參考注釋】

    齊:比肩、類齊、相類、整治之義。

    刑:刑罰、對人生部分或全部的自由權利度進行控制等手段之義。

    格者:格除、格斗、杜絕、修正之義。

    譯文:

    治世之道如果以政法來規范民眾,以刑罰來管束民眾,民眾會因避免刑法加身但不懂禮義廉恥。

    治世之道如果以道德來教化民眾,以禮義來約束民眾,民眾會知道哪些事情是為人所不恥的,以此而入正道。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下學習的志向,

    三十歲時成立自己的學術體系,

    四十歲時對這個世間的所有現象不再迷惑,

    五十歲時知道天命(了解天,地,人的和諧互動)

    六十歲時達自然忘我之境(這個我都沒有了,任何語言都不能左右,牽引“我”,所以耳順)

    七十歲時達無我之境(“我”都沒有了,就可以隨心所欲,無所不能為,但卻不違背規矩法則)

    孟懿子問孝。

    子曰:“無違。”樊遲御。

    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注釋】

    (1)孟懿子:魯國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謚號。

    其父臨終前要他向孔子學禮。

    (2)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

    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歲。

    他曾和冉求一起幫助季康子進行革新。

    孟孫:孟懿子

    譯文:

    孟懿子問什么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

    (與駕車的學生展開進一步的討論)

    樊遲給孔子駕車時,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樊遲說:“不要違背禮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后,要按禮埋葬他們、按禮祭祀們。”

    (這里沒有發現愚孝的思想,要按禮來侍奉父母)

    孟武伯問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注釋】

    ①孟武伯:姓孟孫,名彘,“武”是謚號,孟懿子的兒子。

    譯文:

    孟武伯問孔子什么是孝順之道,孔子說:“不要讓做父母的為孩子盡是操心擔優,如果有什么憂心之事那就是人總會不可避免的生病。”

    子游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于犬馬,皆能有養。

    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前506~前443),姓言,名偃(yǎn),字子游,亦稱“言游”、“叔氏”,春秋末吳國人,與子夏、子張齊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

    曾為武城宰(縣令)。

    子游少孔四十五歲,是孔子后期學生中之佼佼者,被孔子許為其“文學”科的高才生,后人往往把他與子夏合稱為“游夏”。

    譯文:

    子游向孔子請教什么是孝順之道,孔子說:“現在社會上的一些所謂孝子,以為只要能供養父母衣食就算是孝了。

    至于犬馬畜生,也有人圈養著,如果沒有恭敬之心去對待父母,那么和飼養犬馬畜生有什么分別呢?

    提示:

    在為政篇安插孝論,是告訴為政者要以做父母的心境來對待百姓,關心百姓的疾苦,也要以做子女的心境來對待百姓,為百姓著想,尊敬百姓。

    子夏問孝。

    子曰:“色難。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稱“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晉國溫人(今河南溫縣)(另有魏人、衛人二說,近人錢穆考定,溫為魏所滅,衛為魏之誤,故生二說),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

    譯文:

    子夏向孔子請教什么是孝順之道,孔子說:“能始終對父母保持和順的面色是非常難的。

    有事情的時候,后輩兒女去幫著做;有美食的時候,請長輩先食用,難道這樣就是孝了嗎?(只做到以上這些,還不能算是真正的孝道,必須是內心里真正的敬愛父母長輩,侍奉父母時面上顏色和順,這樣才算是孝)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注釋】

    回:顏回,孔子最得意的學生 發:發揮

    譯文

    孔子說:“我與顏回談論一整天,他也不表示自己的意見提出疑問,好像很愚笨的樣子。

    退下后觀察他私下里的表現,亦可以自由的發揮,顏回并不愚笨。”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譯文:

    孔子說:“了解一個人,要先觀察他的所做所為,其次觀察他做事的原因,再然后觀察他懷著何等樣的居心目的,經過這樣的審察,人還有什么可以掩蓋隱藏的呢?人還有什么是能夠隱藏的呢?

    提示:此處所述類同于《金剛經》所講的,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溫習過去曾經學過的知識從而有新的體會,這種人可以做老師了。”

    子曰:“君子不器。”

    提示

    這句應該和上句是一個整句。

    君子應該是成器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常說“太不成器了”。

    這里的不器就是不要像一個器物那樣的死板,學過的知識再去回顧的時候,會有新發現,會有新的感悟,這樣永遠是處在一個不斷上升的境界里,今天是精美的璉瑚之器,明天就是超出‘璉瑚之器’的其它更優秀的器物。

    因此時刻都處在一個不斷的自我超越之境,所以君子不器。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君子不器”

    譯文:

    孔子說:“溫習過去曾經學過的知識從而有新的體會,這種人可以做老師了。

    君子不應該像器物那樣的死板,應從各種角度都能不斷的提升自己的修養”

    子貢問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譯文:

    子貢向孔子請教君子之道。

    孔子說:“先付之于行動,而后再說話。

    (避免言出不能踐,失君子之風。

    )”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

    孔子說:“君子注重大局不注重私情,小人注重私情不注重大局。”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

    孔子說:“只知道學習而不深入的思考,這樣就會被文字表面的字意所蒙蔽;只知道空想而不學習實踐,就會在學習的道路上走彎路,會陷入危險之境。”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譯文

    如果一個人不秉持自守中庸之道,而過份的駁斥那些異端,這樣也會危害到自己的操守,如此則偏離了中道。

    (就好比一個人舉手打了別人,自己的手也會痛。

    道理是一樣的。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注釋】

    由:姓仲名由,字子路。

    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學生,長期追隨孔子。

    譯文:

    孔子說:“由啊,現在教給你智慧之道,對于知道的事情,就持知道的態度,對于不知道的事情就持不知道的態度,不要不懂裝懂,勿已勿人,這就是智慧之道了。”

    子張學干祿。

    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注釋:

    子張,即顓孫師(前503-?),字子張,孔門弟子之一。

    春秋末陳國陽城(今河南登封)人。

    出身微賤,且犯過罪行,經孔子教育成為“顯士”。

    雖學干祿,未嘗從政,以教授終。

    孔子死后,獨立招收弟子,宣揚儒家學說,是“子張之儒”的創始人。

    子張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干祿:求祿位;求仕進。

    譯文:

    子張向孔子學習為官之道。

    孔子說:“多聽聞,不知道的方面先擱起來,知道的也要謹慎的說,這樣就能減少過失;多觀察,有危險的事先放在一邊,其它沒有危險的事也要謹慎的去做,這樣就能減少后悔。

    說話時減少過失,做事時減少后悔,官祿就在其中了。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注釋:

    哀公:姓姬,名蔣,魯國國君。

    定公的兒子,繼定公位,在位二十七年(公元前494—466年)。

    譯文

    國君哀公問孔子:“怎么樣做才能使民眾信服?”孔子回答說:“推舉正直人的地位在邪枉者之上,這樣民眾就會信服;推舉邪枉者的地位在正真人之上,這樣民眾就不會信服。”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提示:

    看到季康子向孔子問內政之道,發現孔子此時的回答,是對以上幾條的總結。

    即論語勸孝善的同時,影射國君也要以孝善的心境來對待國家的子民。

    這就是為政之道了。

    注釋:

    季康子(?—前468)春秋末戰國初魯國人。

    姓季孫,名肥,康為其謚號。

    魯國大夫,魯哀公時任正卿,是當時政治上最有權勢的人。

    譯文:

    季康子向孔子問內政之道:“要想使人民尊敬君主,忠于國家,該怎樣勸導他們呢?”孔子回答說:“君臨天下人民的時候易莊嚴持重,人民自然就會尊敬君主,國家提償孝慈,人民自然對國家忠誠;推舉天下大善之人事,從而能教化那些不行善的人民,這樣就是對人民的勸導了。”

    此處對應《老子》第四十九章

    圣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矣。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譯文:

    某人問孔子說:“先生為什么不從事政治事業呢?”孔子回答說:“書(經)上有說:孝就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把這孝悌之道實施在政事上。

    (以孝悌之道對待百姓民眾)這就是為政之道的最高境界。

    又要怎樣才能算是從事政治事業呢?”

    提示:

    這一章更加確定“以百姓之心為心。”有人說孔子“求官不成云云”,那實在是不了解孔子,讀不懂《論語》的緣故。

    即道德經第一章云"徼"之輩。

    《道德經》第一章:故恒無欲,以觀其妙;恒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注釋

    (1)輗:音ní,古代大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

    大車指的是牛車。

    (2)軏:音yuè,古代小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

    沒有輗和軏,車就不能走。

    譯文:“一個人不講信用,即得不到別人的信任,不知道他怎么在這世上安身處世。

    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少了重要的部件車子怎么行走呢?”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譯文

    子張問:“十代以后的社會可以知道當今的禮法制度嗎?”孔子說:“商朝繼承了夏朝的禮法制度,在改革中所廢除的和增設的,現在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繼承了商朝的禮法制度,在改革中所廢除的和增設的,現在是可以知道。

    如果現在繼續接著周朝的禮法制度承載下去,即使百代之久,也是可以被世人所知道的。”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見義不為,無勇也。”

    譯文

    孔子說“不該你祭的鬼神,你卻去祭它,這就是奉承討好。

    見到該挺身而出的事情而不去做,這就是沒有勇氣的懦弱。

    ===============================================================================================

    八佾第三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注釋

    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

    古時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據《周禮》規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譯文

    孔子評論季氏說:“他用皇室等級的編舞樂隊,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犯上做亂的事他都能做得出來,還有什么事情是他做不出來的呢?”

    三家者,以《雍》徹。

    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注釋】

    三家:魯國當政的三家: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

    他們都是魯桓公的后代,又稱“三桓”。

    《雍》:《詩經·周頌》中的一篇。

    古代天子祭宗廟完畢撤去祭品時唱這首詩。

    相維辟公,天子穆穆:《雍》詩中的兩句。

    相:助。

    維:語助詞,無意義。

    辟公:指諸侯。

    穆穆:莊嚴肅穆。

    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譯文:

    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在祭祖完畢撤去祭品時,也命樂工唱《雍》這篇詩。

    孔子說:“(《雍》詩上這兩句的意思)‘助祭的是諸侯,天子嚴肅靜穆地在那里主祭。

    ',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私人廟堂里呢?”(有違于禮)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注釋

    樂:禮崩樂壞;指奴隸社會的規章制度遭到極大的破壞。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不受仁義道德的規范,遵守禮儀有什么用?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禮樂又有什么用?”

    林放問禮之本。

    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注釋

    林放 字子丘,春秋時期魯國清河(今屬山東)人,為比干27世孫,傳為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賢人之一,為孔子得意門生。

    譯文:

    林放問禮的根本是什么。

    孔子回答說:“這個問題很大啊!就一般的禮節儀式來說,與其奢侈,不如節儉;就治辦喪事來說,與其儀式上辦理得很妥善完備,不如內心悲痛,哀悼死者。”?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如:從隨也,從隨即隨從也。

    《說文解字》

    譯文:

    孔子說:“邊地國家的君王之治,不隨著華夏文化之亡而亡。”

    季氏旅于泰山。

    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注釋:

    祭泰山,是天子諸候之禮,季氏以陪臣而祭泰山,是不符合禮的。

    冉有是孔子的弟子,當時在季氏那里作官。

    后因助季氏聚斂財富,大量搜刮民脂,孔子不再認他做弟子,詳見‘先進第十一’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林放,字子邱,以知禮著稱。

    曾向孔子問禮之本。

    譯文:

    季氏去泰山祭祀。

    孔子問冉有說:“你不能勸阻他嗎?”冉有回答說:“不能。”孔子說:“啊呀,難道說泰山之神還不如林放(知禮)嗎?”泰山之神,是不會接受非禮之祭的。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

    其爭也君子。”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會與人有什么爭執,如果有了爭執,必定是射箭之類的禮儀竟技!君子射箭之前要相互先作揖禮讓而再升堂竟技比賽,下堂而后也要以飲酒來相互祝賀,這種竟技之爭是君子之爭也。”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

    ’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注釋: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稱“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晉國溫人(今河南溫縣)(另有魏人、衛人二說,近人錢穆考定,溫為魏所滅,衛為魏之誤,故生二說),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

    譯文

    子夏問孔子:“(《詩經》上說“恰到好處的笑,令少女更顯美麗;漂亮眼睛的眼波流動之間,素顏更顯絢麗動人。

    這是指的什么呢?”

    孔子回答說:“先將圖畫大致的形狀勾勒好,并且輔以色彩,然后用素粉做最后的飽滿潤色。”子夏略有所悟的又問:“ 素粉居于結構與色彩的后面,就好像禮居于道德仁義的后面一個道理?那么禮這種行為規范也只有在心里種有仁義道德的種子以后才能自律嗎?”孔子回答說:“給我啟發的人是子夏(商)也,從現在起可以與子夏談論《詩》了。”

    此處與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八章相對應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提示:

    孔子所說的“朝聞道”應該是與老子的“道”相對應的。

    即為人處世之道,先知而后修,有所修持而固守。

    人人若能以此道而修持,即達無為而無不為之治。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獻不足故也。

    足,則吾能征之矣。”

    注釋

    杞:春秋時國名,是夏禹的后裔。

    在今河南杞縣一帶。

    徵:證明。

    宋:春秋時國名,是商湯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帶。

    文獻:文,指歷史典籍;獻,指賢人。

    譯文

    孔子說:“夏朝的禮,我能講述出來,(但是它的后代)杞國沒有足以證明我的論述的資料;殷朝的禮,我能講述出來,(但它的后代)宋國沒有足以證明我的論述的資料。

    由于歷史資料不充足和熟悉夏禮和殷禮的賢人不足的緣故。

    如果各項資料充足的話,我就可以證實當時的政教文明了。”

    論語大全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論語大全

    短句

    讀書卡書名:作者:內容:好詞好句:感想;

    閱讀(436)

    1.書名: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作者:海倫·凱勒,美國女作家、教育家。內容:海倫·凱勒——一個生活在黑暗中卻又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女性,一個度過了生命的88個春秋,卻熬過了87年無光、無聲、無語的孤獨歲月的弱女子。然而,正是這么一個幽閉在盲聾啞世界

    短句

    《致女兒的信》摘抄文中正確對待愛情的文段

    閱讀(369)

    “這就是愛情,小孫子。愛情,它高于上帝。這是人類永恒的美和力量。人們世代交替,我們每個人都不免變成一抔黃土,但愛情卻成為人類種族的生命力永不衰敗的紐帶。”這就是愛情,親愛的女兒。萬物生存、繁殖、傳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夠愛。同樣,從人

    短句

    致女兒的信中的好句賞析

    閱讀(392)

    人活在世上免不了會出現傷害別人或被別人傷害,對自己來說盡量避免傷害別人,如果你無意中傷害了別人最好對人家真誠的道歉。如果說不出口就用行動去彌補,如果是別人傷害了自己,要說服自己原諒對方,當然這話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很難如果傷害是致

    短句

    致女兒的一封信中最感動的句子

    閱讀(753)

    親愛的女兒:花開花落,春去秋來,又到了美麗的秋天了。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我之所以獨愛秋天,只因在秋天中,收獲了你——我的女兒,我的驕傲。今天是你的生日,也是你第一次獨自在外過生日,媽媽有很多的話想對你說,愿此書信當成你15歲的生日禮物。女兒,媽

    短句

    《女兒的故事》好句摘抄急急急求大家幫個忙

    閱讀(444)

    詞語:景色迷人洋房林立望子成龍無可奈何大驚小怪赫赫有名熟記于心焦頭爛額拍翅展翼疾走如飛五花八門于心不忍流連忘返躍躍欲試欣喜萬端馬馬虎虎精神抖擻清清楚楚筆挺筆挺半途而廢吊兒郎當欲言又止人山人海風度翩翩摩拳擦掌名列前茅輕描淡

    短句

    《致女兒的信》結構分析預習重要內容

    閱讀(398)

    教學目標】1、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理解文章故事的寓意。2、體會運用小故事闡述抽象道理的寫法的好處。3、進行愛情教育,幫助學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確把握萌動的情感。【教學重點】1、體會運用小故事闡述抽象道理的寫法的好處2、品味重點語句

    短句

    蘇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兒的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閱讀(375)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把閱讀當作一種興趣、休閑活動,將可養成閱讀的習慣,將可獲得各種知識,對于陶冶其情操,培養審美能力,提高學生語文水平,提高文化素養,也是至關重要的。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亦早有定論:“在小學里,獨立閱讀在學生的智

    短句

    論語全文

    閱讀(405)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4』曾子

    短句

    摘抄論語關于仁二十條

    閱讀(408)

    《論語.子罕》開頭就說“子罕言利,與命與仁”,但孔子關于仁的言論,《論語》的記載就不是一、兩條啦。《學而》篇中有,1.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2.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八佾》中有,子曰“人而不仁,

    短句

    新華書店有不讀論語枉少年么?

    閱讀(421)

    《論語》的思想具有普世性,通過學習,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理解人生。但這不等于說每個人都一定要閱讀《論語》,也不能苛求每個人都必須在年輕時就閱讀《論語》。是否閱讀《論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價值觀、人生觀是否正確。現實中很

    短句

    不讀論語枉少年讀后感

    閱讀(441)

    讀《論語》有感論語》商丘市第一實驗小學午五十班段正一有人說,學習就要端正態度,好比“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有人說,學習就要講究學習方法,好比“學而實習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切學習的好方法盡在于此。一個迂闊

    短句

    關于松樹的古詩大全

    閱讀(433)

    1、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魏晉·左思、《詠史·郁郁澗底松》譯:茂盛的松樹生長在山澗底,風中低垂搖擺著的小苗生長在山頭上。由于生長的地勢高低不同,憑它徑寸之苗,卻能遮蓋百尺之松。2、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

    短句

    描寫松樹的古詩跪求

    閱讀(493)

    不要復制比較難啊!也不能回答之前先變成古人啊!你要的是“古詩”啊!回答如下,希望對你有幫助。如果你要的是現寫的古體詩,我獻丑作一首附在后面,看能不能用。樂府《艷歌行》:南山石嵬嵬,松柏何離離。上枝拂青云,中心十數圍。洛陽發中梁,松樹竊自悲

    短句

    中國不亡,有我巨流河讀后感

    閱讀(459)

    終于斷斷續續地讀完了《巨流河》,這是一本很好的書,讓人動情處很多,很難用文字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覺得沒有能力寫讀后感。簡單介紹并摘抄若干,聊表敬意,希望更多的人喜愛這本書。全書按照齊邦媛先生的一生經歷為線索,敘述了她前半生在戰火硝

    散文

    老舍寫景文章大全

    閱讀(665)

    濟南的冬天文/老舍對于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象我,冬天要是不刮風,便覺得是奇跡;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對于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象我,冬天要能看得見日光,便覺得是怪事;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自然,在熱帶的地方,日光是永遠那么毒,響亮的天氣,反有

    短句

    搜索我最崇拜的人好詞好句好段摘抄大全!

    閱讀(440)

    1)描寫人物外貌的詞語虎頭虎腦眉清目秀面紅耳赤白凈柔嫩滿面紅光滿頭銀發目光炯炯雙目如潭火眼金睛濃眉大眼慈眉善目氣宇軒昂高大魁梧英姿颯爽衣著得體(2)描寫人物表情的詞語眉開眼笑破涕為笑捧腹大笑笑逐顏開滿面春風洋洋得意和顏悅色悠然

    短句

    讀書筆記家長評語大全

    閱讀(519)

    讀書,是人生的一大積累,它能塑造健全的人格,錘煉頑強拼搏的意志,更能豐富課外知識與大腦的智慧積累,它可能影響我們新一代的一生.一個不重視讀書的學生,是一個難有發展的學生;一個不關心孩子學習的家長,是一個不稱職的家長.

    散文

    情書大全的目錄

    閱讀(479)

    前言………………………………………………………l第一章情路漫漫,擇機者勝1.相逢何必曾相識………………………………………3明明白白我的心…………………………………………4渴望一份真感情…………………………………………5愛你,勝過

    短句

    關與春天摘抄大全15字

    閱讀(349)

    浴沐在春光下,收回目光,微閉雙眼,靜一靜神,任思緒在清風中飛揚,打量春天,思量春天,人們或許會問,是春天向我們走來,還是我們路過春天?不同的人所問時的內心取向將是不同的.無知無畏者所問,已心有所往地肯定著,只不過想從別處得到驗證,好

    散文

    寫草原天路景的作文大全

    閱讀(317)

    我眼中的草原駿馬、羊群、明朗天空、清新空氣,還有那碧綠的草地在什么地方,能夠將它們全展現出來?不用說,那一定是——草原。我眼中的草原是美麗的。無邊無際,一碧千里。在蔚藍的天空下,呈現出的,是碧綠的草原,一望無際,給人賞心悅目的感覺。四面

    短句

    描寫秋天的景色句子大全

    閱讀(280)

    秋天,一筆一劃皆是情;秋景,一字一句皆是意。秋,就是這么一個令人心醉的節氣。也許,秋沒有春的溫和,沒有夏的熱情,也沒有冬的純潔。但是,秋卻用著它的高雅,冷清俘虜了一批批愛秋的人士。而那一句句描寫秋天的句子,滿滿的都是對于秋天的愛。1、深秋

    散文

    中國古今地名大全

    閱讀(412)

    建議你查《古今地名大辭典》,下面我給你發下古今地名對照表.希望對你有幫助.望采納.直接按照首字筆畫數查找:【二畫】【三畫】【四畫】【五畫】【六畫】【七畫】【八畫】【九畫】【十畫】【十一畫】【十二畫】【十三畫】【十四畫】【十五

    久久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