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kggui"></nav>
  • <optgroup id="kggui"></optgroup>
  • <menu id="kggui"></menu><xmp id="kggui"><nav id="kggui"></nav>
    <menu id="kggui"><menu id="kggui"></menu></menu>
    <nav id="kggui"></nav>

    什么是馬橋詞典

    敘事藝術的危機

    --關于《馬橋詞典》的談話及其他

    對話者:韓少功、李少君

    韓先生,看了《馬橋詞典》,我首先想問的是,你怎么會想到采用詞典式的結構?

    對語言的問題,我一直感興趣。

    語言與文學有著密切的聯系。

    很多詞,譬如一些方言詞,很有文化的底蘊和積存。

    有些詞雖然不是方言詞,但詞義的轉變表現時代的變化。

    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背景,對詞有不同的理解。

    這些以前只是零散地使我感興趣,后來突然冒出一個想法,以詞目貫串小說和統領小說,也可以是一種嘗試,說不準對小說本身也是一種新的試驗。

    我看《馬橋詞典》時有一個感覺,就是它與以往的小說那種傳統的敘事有很大不同。

    一些傳統小說一般是直線型的,比方說一個人的一生,如《安娜·卡列尼娜》、《日瓦戈醫生》,等等,但《馬橋詞典》卻沒有一條主線,是一種發散型的結構,由馬橋這個點發散開來。

    你采用這么一種方式來寫作這部長篇,是出于什么樣的動機?

    以前認為,小說是一種敘事藝術,敘事都是按時間順序推進,更傳統一點,是一種因果鏈式的線型結構。

    但我對這種敘事有一種危機感。

    這種小說發展已幾百年了,這種平面敘事的推進,人們可以在固定的模式里尋找新的人物典型,設計新的情節,開掘很多新的生活面……,但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仍然沒有擺脫感受方式的重復感,就像吃了不同的梨子,大的,小的,圓的,瘦的,甜的,酸的,但吃來吃去還是梨子。

    我對怎么打破這種模式想過很多,所以這次做了一點嘗試,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來總結我這種方式,但至少它不完全是那種敘事的平面的推進。

    如果說以前那種推進是橫坐標的話,那么我現在想找到一個縱坐標,這個坐標與從前的那種橫坐標,有不同的維度。

    可以說,為了認識馬橋的一個人物,我需要動用我對世界的很多知識來認識它;反過來也是這樣,為了認識這個世界,我需要從馬橋的一個人物出發,這就不像以前的那種方法,需要寫這個人物,然后是在人物的命運、事件、細節里面打轉轉。

    我希望找到每一個人物、每一個細節與整個大世界的同構關系,一種微觀與宏觀打通的抽象關系。

    類似一種輻射性、發散性的結構。

    另外我看這部小說有一種感覺,感到你現在的語言更加書面化文學化,比過去那種比較純粹的方言如《爸爸爸》更加容易被人接受。

    我這部小說不僅僅寫馬橋,如果僅僅寫馬橋,地域的方言會多一些,也可以夠用。

    我用比較知識分子的語言作為基調,雖然書名是《馬橋詞典》,實際上是一種借口,是表明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我一直覺得,文史哲分離肯定不是天經地義的,應該是很晚才出現的。

    我想可以嘗試一種文史哲全部打通,不僅僅散文、隨筆,各種文體皆可為我所用,合而為一。

    當然,不是為打通而打通,而是像我前面所說的,目的是把馬橋和世界打通。

    這樣可以找到一種比較自由的天地。

    我以前寫小說常常不太滿意,一進入到情節,就受模式控制,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受到一種感知成規的控制,一種傳統小說意識形態的控制,在那種模式中推進,這就受了遮蔽,很多東西表達不出來,這樣一打通,自由了不少,當然,也必定會產生新的遮蔽。

    看這部小說,我感到一方面它有整體感,這部小說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它的氛圍,撲朔迷離、時空交錯、鬼鬼怪怪,但另一方面,印象中有些小說人物是不是單薄一些?

    可能是我的筆力不夠。

    當然,最開始策劃時也打算留下一些不完整、不豐滿甚至有點符號化的人物,這些構成了真實感受的一部分。

    把小說人物分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為什么這樣?我懷疑什么東西是重要的,什么又是次要的,什么是有意義的,什么又是無意義的。

    我想在小說中對所有人物都給予一種平等地位,沒有中心,沒有什么主要人物,沒有中心事件,這接近生活的真實。

    從不同角度可以找到不同的中心。

    可以說這有點像很多散文與小說的連綴,不是經典意義和嚴格意義上的長篇小說。

    你前面說,小說主要靠情節并不是天然的,如你以前提倡雜文學,甚至辦《天涯》也有這種觀點。

    對,文體雜交,史鐵生也做過嘗試。

    張承志更是討厭現有小說模式,我們辦《天涯》時,他建議不要發小說。

    當然小說有很多毛病,但我不那么悲觀,我認為可以改造。

    我經常提醒自已不要把這本書寫得像小說,可以像筆記、散文,有的干脆就是詞條,確實就是詞條,呆板的詞條格式。

    《馬橋詞典》什么時候開始寫的?

    前年,一九九四年下半年,去年因母親去世,好幾個月沒怎么寫。

    開始寫就用詞條方式寫?

    對。

    那么在順序上有沒有刻意地排列詞條?

    這是我對傳統小說和傳統閱讀習慣的妥協。

    開始時我也想過任意排列,像洗牌一樣,但我想這樣會對傳統閱讀造成太大困難,可能一個特別先鋒的作家會這樣做。

    而我現在還是照顧到閱讀的節奏,人物的連貫性,相對的完整性。

    你在寫作中,好像回憶、對過去的記憶比較多,但你有沒有想過從中提升什么意義?

    把它典型化、強烈化?我想盡量避免這個,我們的典型化、意義化——即把一種意義集中概括——服從此時意義的表達。

    我想盡量反其道而行之,保持非意義化。

    比如我寫一棵樹、一條狗,沒有意義,甚至是生活的碎片,但它還是保留在記憶中。

    以前我們對閑筆有一個看法,閑筆是為調節,是可有可無的。

    實際上我們可能要重新認識這個問題,有些閑筆實際上并不是閑筆,不是可有可無的。

    它們本身是構成這個內容和意義的一部分。

    以前的小說以人為中心,后來又是以流行的意識形態主題為中心,應從這個模式中跳出來。

    其實一棵樹有時也可以成為一個中心。

    《馬橋詞典》無疑是你本人創作的一個突破,我覺得這算是你創作的第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西望茅草地》,第二個階段是《爸爸爸》、《女女女》,第三個階段就是隨筆和《馬橋詞典》。

    你寫完這部小說之后,自己有沒有一種判斷?

    我已經說過,自己對這本書還缺乏理論上的總結,也就缺乏判斷。

    有些想法也是即興的,零碎的,比如我盡量把每個人物不僅僅當生物,更當生靈,寫出他的靈氣,他的神性。

    人本身是很神秘的。

    人的神性是指一種無限性與永恒性。

    我想把瞬間與永恒、有限與無限做一種溝通。

    我想重創一個世界。

    我寫的雖然是回憶,但最能激動我的不是復制一個世界,而是創造建構一個世界。

    回憶只是想象的一個依托。

    這可能與性格有關。

    我寫小說,對僅僅寫得很像,活靈活現不太滿足,雖然也有快感。

    我更想寫出一個全新的世界,這樣就把文學對世界的干預的功能強化了。

    韓先生,我覺得這部小說與你以前的創作大不相同,因此我看了也大吃一驚。

    你原來的小說即使近一兩年如《暗香》等總是圍繞事件與人物,而《馬橋詞典》完全不一樣。

    有些小說因素我是不會丟掉的,恰恰相反,我認為現在有些作家太不重視小說的基本元素,比如越來越缺乏文字的造型力,缺乏生動的情節、語言過于泛濫、膨脹、虛腫。

    情感的投入,對人物的同情,神秘的氣氛,對大自然的親近,這些我都比較喜歡。

    當然,可能是長篇與中短篇不一樣,長篇可能是中短篇局部的組合,而中短篇僅僅是局部,可能有一個中心,而長篇主要是這些局部的組合,它的功能在組合的過程中出現。

    我從《馬橋詞典》中抽出過兩個短篇發表,但在別人看來那不過是傳統的短篇,但放到《馬橋詞典》中之后,又不一樣了,這種新效果一定靠組合起來才能產生。

    這使我想起你在隨筆《佛魔一念間》中的一個說法,整體大于單個的個體之和,整體產生的效果完全不是單個個體的簡單拼湊。

    單個個體拼起來之后,產生了一個增殖的東西。

    人們對語言的認識,不大可能在中短篇中完成。

    而《馬橋詞典》就是一個長篇的內容,不可能在中短篇中完成。

    我以前也想過:長篇實際上不僅僅是一個長度的問題,而是有些主題只能用長篇完成,而現在有些長篇小說,實際上只是一個中短篇的拉長。

    如《長恨歌》,實際上就是一個中短篇的故事,作了很多鋪墊,造出一種氛圍,它的成功在于這種氛圍,故事本身倒是很簡單的。

    另外,《馬橋詞典》我看完之后,印象中議論雖然不少,但感覺上并不覺得生硬。

    我選擇感受式的議論,如果離開感受,它就和小說的親緣關系弱了。

    感受性的議論,容易和小說融合,與氛圍、人物融合。

    議論進小說,肯定得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如果議論和小說敘事目標不同,那么肯定融合不起來,共同的目標就是對人性進行一種新的發現和揭示,只有當敘事手段不足以達到這種發現和揭示的深度時,議論才出來幫忙,來拆除和打破傳統敘事文體的束縛。

    但如果議論只是炫耀學識,增長篇幅,就無助于人們對人性的認識,就是強制性的。

    文學畢竟是文學,抽象手法是為了更好地呈現具象,而不是取代具象,不是要走向概念化。

    現在有些抽象藝術變成了新的圖解,我對此不以為然。

    我的小說興趣是繼續打破現有的敘事模式。

    現有的小說從產生那天起,對于揭示人性起過很大的作用,后來現代主義又帶來新的因素,如意識流。

    意識流挑戰原有小說邏輯,把意識深層的黑暗面照亮,但現代派小說又陷入了模式,內在的動力弱了,有些重復,這可稱作敘事藝術的危機。

    http://**01-author/h/06-hanshaogong/*

    什么是馬橋詞典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什么是馬橋詞典

    短句

    九十年代最有影響十部文學作品是哪些

    閱讀(896)

    九十年代最有影響力的十部作品由上海市作協和《文匯報》聯合發起組織的全國百名評論家推薦90年代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作品活動,已推選出最有影響力的十部作品,現分別給予點評。《長恨歌》(王安憶著)張志忠:上海市民精神的鏤刻,小說敘述方式的試驗

    短句

    文化苦旅的篇目.選材.收獲與啟示

    閱讀(310)

    1.《道士塔》余秋雨在這篇充滿了個人臆想、近似小說化了的散文中所寫和表達的內容只消三個字即可說明,便是那帶著瓊瑤阿姨的粉淚聲腔而仿佛在幾卷線裝古書前,對著死朽者的尸骨卻竟把無縛雞之力的臃腫全身繃緊,舉輕若重、繪聲繪色的泣涕道:“

    短句

    我要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

    閱讀(288)

    1.《道士塔》余秋雨在這篇充滿了個人臆想、近似小說化了的散文中所寫和表達的內容只消三個字即可說明,便是那帶著瓊瑤阿姨的粉淚聲腔而仿佛在幾卷線裝古書前,對著死朽者的尸骨卻竟把無縛雞之力的臃腫全身繃緊,舉輕若重、繪聲繪色的泣涕道:“

    短句

    新中國建國歷程

    閱讀(712)

    1,1949-1957年為新民主主義社會階段。這一階段中1949-1952年為國民經濟恢復時期,1953-1956年底為三大改造時期(社會主義制度確立)。2,1958-1962年為十年探索時期(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前半段,中共從“八大”的正確決策到1957年反“右”傾

    短句

    韓少功的《歸去來》想表達什么

    閱讀(2048)

    這篇小說應當是韓少功“尋根文學”探索的前奏,其中已經顯出“尋找”的意味,只不過尋找的是“自我”。由此可見,韓少功的“尋根”之路是從尋找自我的開始的。然而,“自我”是什么呢?古希臘的先哲很早便有“認識自我”的箴言,佛洛依德還專門討論

    短句

    城南舊事好句加賞析五句

    閱讀(828)

    好句:1.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2.——這是爸爸說的,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好段摘抄:遠遠的有一輛洋車過來了,車旁暗黃的小燈照著秀貞和妞兒的

    短句

    急求《城南舊事》中第三章至第五章的好句摘抄要賞析急

    閱讀(688)

    ‘’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賞析:爸爸去世了,我是家中的老大,要擔起家中的重任,做個大孩子。黃板兒牙拍了一下驢屁股,小驢兒朝前走,在厚厚雪地上印下了一個個清楚的蹄印兒。黃板兒牙在后面跟著驢跑,嘴里喊著:“得、得、得、得。”驢

    短句

    找描寫春天花園里美景的好段,摘錄并背誦.

    閱讀(469)

    花園的春天春天,是一個萬物復蘇的季節在這溫暖的季節中,我家樓頂的花園也漸漸的蘇醒了,她又打扮起來,看,她來了。樹發芽了,在這萬紫千紅的世界里,玫瑰的新枝顯現出淡淡的紅色,像一個身穿粉色沙裙的公主害羞的低下了頭。那玉蘭的新條也綠得那麼可

    短句

    怎樣才能考上哈佛大學

    閱讀(413)

    如果想考哈佛大學,大致要按以下五個方面做好準備:一、高一畢業托福成績達到600分以上。英語非常重要,這是考美國大學的第一關。要想達到這個成績,英語的學習必須遠遠超過中學教學課本。必須到社會上找更高級的培訓班。口語、聽力應該好過,但

    短句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書筆記250字

    閱讀(417)

    海倫。凱勒是20世紀美國著名的盲聾女作家,她有著悲慘命運,但她憑借著堅強的意志考入了哈弗大學,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大學教育的盲聾人。她對未來充滿想象,雖然自己是殘疾人,但是她并沒有自卑,反而更加努力地去學習,堅強的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

    短句

    哈佛商學院必讀書籍

    閱讀(379)

    01-國富論亞當斯02-經濟學原理曼昆03-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大衛·李嘉圖04-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05-聰明的投資者06-資本的秘密07-看得見的手:美國企業的管理革命08-資本主義、社會主和民主主義09-沸騰的歲月10-管理百年11-管理思想

    短句

    哈佛凌晨四點半摘抄300字作批注和心得

    閱讀(463)

    如果你有智慧,請你貢獻智慧;如果你沒有智慧,請你貢獻汗水,如果兩樣你都不貢獻,請你離開公司。此刻打盹,你將做夢;而此刻學習,你將圓夢。覺得為時已晚的時候,恰恰是最早的時候。生活教會我們只有不走尋常路,才有路可走。有勇氣、有智慧的人通常會選

    短句

    高考的時候可以直接考上哈佛嗎?

    閱讀(473)

    不可以的。哈佛是美國的大學。高考是中國高考生晉升大學需要通過的考試。高考與哈佛沒有必然聯系。高考是中國選拔大學生的一種方式,是中國特有的,并不被美國接受。美國大學選拔大學生時并不是通過高考的方式。考生上大學不僅僅需要學習成

    短句

    在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就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閱讀(322)

    我遇到的大多數哈佛大學教育學院(HGSE)的中國學生,都是本科畢業后直接讀研,22-23歲居多,這和美國同學的狀況非常不一樣,他們大多是工作幾年后再來讀書。當然也有工作過一些年再來讀書的,但也都比較年輕。絕大部分是清北復交、北外等學校。不

    散文

    背現代漢語詞典有用嗎

    閱讀(539)

    有用但作用的針對性較強作用是寫作時用字得當還可略微可以提高閱讀速度我背過很長時間但是太枯燥最終沒能堅持下來除非你有超人的毅力和耐心如果你想快速提高寫作能力讓作文辭藻華麗那就背誦一些現代風騷的散文絕對比背字典快上很多倍比

    短句

    愛國名人名言詞典大全

    閱讀(352)

    愛國名言:1、我們愛我們的民族,這是我們自信心的泉源。——周恩來2、人民不僅有權愛國,而且愛國是個義務,是一種光榮。——徐特立3、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魯迅4、我愛我的祖國,愛我的人民,離開了它,離開了他

    散文

    為什么沒有現代文文言文詞典

    閱讀(327)

    一般的的詞典都兼顧了現代文和文言文。有專門的文言文辭典,如女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文言文辭典》,還有《古漢語詞典》、《古漢語常用字典》等等。

    散文

    現代漢語詞典

    閱讀(454)

    百度百科:現代漢語詞典http://baike.baidu.com/link?url=rs-ZM1yY319jSaLgzeeSEWL54eeNG8O_3KM3reY9dT1e75NJwyXE7vjt1fUGuyfDx5CeEYkZBac2c4Ju0dUHAYoKlu3vut6

    散文

    初中說明文現代漢語詞典600字

    閱讀(624)

    從我入學開始,除了丁老師是我的啟蒙老師之外,我還有一個老師,就是我的好朋友——詞典老師。丁老師教會我使用字典,原來詞典用處可大啦!它能幫助我理解詞義,積累詞匯,豐富知識,我已經與字典交上朋友啦!從我接觸的第一本字典是[新華字典]當我第一次

    短句

    最適合中學生的英語詞典

    閱讀(447)

    對于初中生以及剛接觸英語的初學者來說,可以選擇一本初階的英漢詞典。隨著英語學習的深入和詞匯量的增大,漸漸過渡到使用英漢雙解詞典,其好處是一個英語單詞既有英語解釋也有漢語解釋,在閱讀英語解釋的同時,學生可以接觸到該詞的近義詞和反義

    短句

    校園魔鬼詞典內容

    閱讀(290)

    外語老師:校園里最早與國際接軌的人。監考老師:我悄悄地蒙上你的眼睛。考卷:由紅與黑組成的,比《紅與黑》更有震撼力的一張紙。紅筆:老師手中的執法工具。書包:一種防礙我們長個兒的玩意兒。答案:眾里尋它千百度,卻在書中隱蔽處。圓規:再怎么努力

    短句

    希望大家為我提供大量的“魔鬼詞典”

    閱讀(363)

    魔鬼詞典是一本我非常喜歡的書:滿紙荒唐言,句句是真理!原版的詞典是美國的AmbroseBierce寫的,國內最早翻譯出版的是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年3月)。英語版的國內沒有引進,但是你很容易就可以在網上找到,最好的是:www.thedevilsdictionary.com/

    久久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