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kggui"></nav>
  • <optgroup id="kggui"></optgroup>
  • <menu id="kggui"></menu><xmp id="kggui"><nav id="kggui"></nav>
    <menu id="kggui"><menu id="kggui"></menu></menu>
    <nav id="kggui"></nav>

    西南聯大的名人

    西南聯大的名人很多: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聞一多、沈從文、劉文典、錢鍾書、楊振寧……

    大學是智慧和才情的集中地。

    一所大學,若沒有一批富有個性的師生,即便其資金再充裕,景致再優美,學風再嚴謹,其魅力也要減色不少。

    當年西南聯大充分詮釋了大學的魅力,至今令人回味。

    (摘自《民國多少事》謝軼群 著 九州出版社出版)

    梅貽琦,西南聯大的船長

    梅貽琦(1889-1962),1931年出任清華校長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句教育名言,是曾主持西南聯大校務的常委、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的一句話。

    說起西南聯大,人們無法忘記梅貽琦。

    “寡言君子”梅貽琦

    梅貽琦是個話少行動多的人,不僅時人稱他為“寡言君子”,他的學生也曾因他的寡言,戲作打油詩:“大概或者也許是,不過我們不敢說,可是學校總認為,恐怕仿佛不見得。”

    陳寅恪曾說:“假使一個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說話那樣謹嚴,那樣少,那個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可正是這樣一個寡言的人在西南聯大那段特殊的歲月里,擔起了大任。

    在清華、北大、南開三校奉命遷往昆明時,梅貽琦曾講過一段“高調”的話:“在這風雨飄搖之秋,清華正好像一條船,漂流在驚濤駭浪之中,有人正趕上負駕駛它的責任。

    此人必不應退卻,必不應畏縮,只有鼓起勇氣,堅忍前進。

    雖然此時使人有長夜漫漫之感,但吾們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風定。

    到那時我們把這條船好好開回清華園,到那時他才能向清華的同人校友敢說一句‘幸告無罪’。”建校初期三人共同主持校務,但蔣夢麟和張伯苓多在重慶參加政府要事,另有公務,偏居一隅的西南聯大的眾多事情都落到了梅貽琦頭上。

    在西南聯大組創初期,張伯苓就對曾是自己學生的梅貽琦說過:“我的表你戴著。”蔣夢麟當時的社會聲望和政治地位雖均高于梅貽琦,但他秉著“對于聯大事務不管即是管”的超然姿態。

    “論設備、論經費、論師生的人數,都是清華最多,依世俗的眼光來看,這一聯(合),清華是劃不來的,反面看來也可以說,清華在聯大占了壓倒的優勢。”有人如此說,不管旁人怎么說,梅貽琦依然是少說多做。

    他把在清華形成的風范,在西南聯大期間延續著。

    梅貽琦于1931年開始擔任清華大學校長,在此之前,清華師生趕校長、趕教授是見怪不怪的事,沒有哪位校長能在清華長久地呆下去的,而幾年過去,梅貽琦依然穩坐校長的位置,被問到有何秘訣,梅貽琦說:“大家倒這個,倒那個,就沒有人愿意倒梅(霉)!”他的能力沒人愿意倒他,梅貽琦任校長后,奉行“教授治校”原則,既講民主,也法度嚴明,清華校務始終井井有條。

    不到十年,清華的面貌便徹底改觀,聲名鵲起。

    在西南聯大時,梅貽琦延續的這一風氣,使得主管西南聯大校務的職能部門領導,沒有一個不是讓人心服口服的飽學名士。

    昔日西南聯大學生,南開大學化學系教授申泮文說,“在校領導班子中絕對沒有非教閑雜人等濫竽充數,所以也就沒有外行領導內行的問題了。”

    心中只有西南聯大,沒有清華

    八年時間里,西南聯大能夠“同不妨異,異不害同;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梅貽琦是有著功勞的,傅任敢先生說梅貽琦“心中只有聯大,沒有清華了”。

    確實,民主作風好的梅貽琦,常說“吾從眾”,很少有解決不了的矛盾的。

    在處理具體問題上,梅貽琦也很注意三校間的關系。

    如為解決教師的生活困難,工學院的清華教師組織了“清華服務社”,開展勘查設計和生產等業務,所獲收益除清華教師外,也給北大、南開的同仁補助。

    使得西南聯大的不少老師在回憶那段歲月時,都盛贊三校的合作精神。

    鄭天挺先生說:“西南聯大的八年,最可貴的是友愛和團結。

    教師之間,師生之間,三校之間均如此。”

    梅貽琦沒有辜負大家的信任,當時北大、清華、南開三校還在長沙合并為一校稱之為“臨時大學”時,三校的校長未統一到位,西南聯大外文系主任葉公超回憶當時的情況說:當年他到了長沙以后,才知道蔣夢麟仍在杭州,葉公超問他南開和清華的兩位校長什么時候來,蔣夢麟表示并不樂觀。

    這時候,有人說如果張伯苓和梅貽琦不來,就拆火!后來到了西南聯大的梅貽琦到底沒辜負大家所有的信任。

    把西南聯大管理得井井有條,不愧是西南聯大的“船長”。

    (文章來源: 星島環球網 )

    蔣夢麟,在西南聯大的“無為”和退出北大

    蔣夢麟(1886-1964),1919至1945年間在北大工作20余年

    1938年,北大、清華、南開三校遷入昆明,正式改名為西南聯大,蔣夢麟以北大校長身份任西南聯大常委。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聞一多之孫聞黎明說,三校合并之初在人員配置,科系設置上也有摩擦,到1941年才磨合得比較好。

    何炳棣在《讀史閱世六十年》里回憶到,“最初較嚴重的是北大和清華之間的摩擦,主要是由于北大資格最老,而在聯大實力不敵清華”。

    然而,凡是遇到與清華爭利益時,蔣夢麟總是選擇退讓。

    錢穆在《回憶西南聯大蒙自分校》中敘述了一段故事:一日,蔣夢麟從昆明去蒙自,北大師生集會歡迎。

    多位教授在聚會上抱怨聯大的種種不公平,如文學院院長常由清華馮友蘭連任而不輪及北大。

    錢穆發言表示,日后勝利復原,各校仍是獨立的,今日危難時期不要相爭。

    蔣夢麟聽后立即說“今夕錢先生一番話已成定論,可弗在此題上爭議,當另商他事。”各教授都無言。

    “蔣夢麟在西南聯大時的不爭,成就了西南聯大。

    如果爭的話,就成西北聯大了”,馬勇這樣評價蔣的“無為”。

    西北聯大1937年9月在西安成立,由北平大學、北平師范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組成,不到一年就分崩離析。

    在馬勇看來,蔣夢麟的不爭,更多的是因為知識分子的顧全大局而不是性格所致。

    “蔣夢麟是一個很固執的人,絕不人云亦云。”

    蔣夢麟在聯大的無為,最終招致很多北大教授的不滿,在某種程度上也導致了他最后被排擠出北大。

    1944年,即將復員北平的北大,開始了一場“倒蔣舉胡”的風潮,蔣的老友傅斯年、周炳琳也是“倒蔣”的一分子,他們希望請尚在美國的胡適回來當校長。

    最現成的理由是,蔣夢麟隨著宋子文出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長而擔任了行政院秘書長,而1929年,時任教育部長的蔣夢麟親自制定的《大學組織法》規定,大學校長不得兼任政府官員。

    1945年8月,蔣夢麟正式辭去北京大學校長,同時退出西南聯大。

    胡適繼任北大校長,他尚未歸國時由傅斯年代理。

    (本文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作者:言詠)

    張伯苓,“予有才能的人以適宜的學術環境”

    張伯苓(1876-1951),中國著名教育家、中國奧運先驅

    張伯苓說過,大學校長,第一條找錢,第二條找人。

    找錢,他找出了藝術;用人,他也找到最合適的人,放在最合適的位置上。

    “大學最要者,即良教師。”南開雖小,卻聚集一批大教授,包括后來任職西南聯大的化學系系主任楊石先、法商學院院長陳序經、師范學院院長黃鈺生、商學系系主任丁佶、化工系系主任陳克忠、中國近代數學的開創者姜立夫等等。

    耶魯大學博士、南開商學院教授何廉曾多次面對其他高校和研究機構的高薪聘請,且工作和職責都更自由自在。

    他在《何廉回憶錄》中寫道:“張校長站起身來,極其熱情而真誠地說,我應當留在南開,因為南開比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更需要我。

    他答應對陶教授說明我的情況,并且提出從大學預算中撥一部分款項供我下一學年研究之用。

    他還建議減少我的授課時間。

    我深受感動,當即決定留在南開。

    我向他建議在南開成立一個研究機構,他同意了。”——這就是后來開中國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的南開經濟研究所。

    吳大猷是世界知名的物理學家,畢業于南開大學,曾留校任教。

    他的一番話或許最能說明教師之所以選擇南開的原因:“我以為一個優良的大學,其必需的條件之一,自然是優良的學者教師,但更高一層的理想,是能予有才能的人以適宜的學術環境,使其發展他的才能。”

    南開經常處于虧空狀態,但張伯苓有這樣的信念:教育機構的賬上應該是赤字。

    任何學校當局若在年終銀行賬上有結余,證明他是一個守財奴,沒有充分利用這些錢辦件好事。

    張伯苓總是盡可能將每一分錢用在學生和教學上面。

    教師們更為滿意的,還有南開機構精簡,辦事效率高。

    曾任南開大學英文系主任的柳無忌在回憶文章中寫道:“這位天才的領導者,他以身作則,引導人們如他一樣地為"公能"的理想服務……”

    需要指出的是,南開的教師和行政人員往往是交叉任職的。

    秘書長黃鈺生曾獲美國芝加哥大學教育心理學碩士,注冊課主任伉乃如是深受學生喜愛的化學教師,華午晴是建筑能手,喻傳鑒則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碩士學位。

     (來源:津報網-天津日報)

    聞一多:允許學生上課抽煙

    聞一多是戰火中的西南聯合大學的教授之一。

    朱自清在《聞一多全集序》中說:“他是一個斗士。

    但是他又是一個詩人和學者……他始終不失為一個詩人,而在詩人和學者的時期,他也始終不失為一個斗士。”在西南聯大期間,他把詩人、學者和斗士這三個角色都詮釋得淋漓盡致。

    聞一多(1899-1946)新月派代表詩人,散文家和學,偉大的愛國主義者

    上課很“叫座” 允許學生上課抽煙

    聞一多在西南聯大時先后開過三門課:楚辭、唐詩、古代神話。

    講古代神話時圖文并茂,把相當枯燥的課題,也講得引人入勝,很是“叫座”。

    因此不僅文學院的學生來聽講,連理學院、工學院的同學也來聽。

    而西南聯大的工學院在拓東路,文學院在大西門,聽一堂課得穿過整整一座昆明城。

    汪曾祺在《人間草木》一書中寫道:“聞一多是一個好演員。

    伏羲女媧,本來是相當枯燥的課題,但聽聞先生講課讓人感到一種美,思想的美,邏輯的美,才華的美。

    聽這樣的課,穿一座城,也值得。”

    在楚辭班里,雖人不多,但氣氛也甚是活躍。

    在聞一多的課堂上,學生是可以抽煙的。

    “聞先生點燃煙斗,我們能抽煙的也點著了煙”。

    聞一多寫字愛用禿筆,所以別人用過的廢筆,他都收集起來。

    汪曾祺說“能夠像聞先生那樣講唐詩的,并世無第二人。”后來他的學生鄭臨川把聞一多的對唐詩的妙悟一一記錄下來,整理成一本《聞一多論唐詩》并出版了。

    聞一多演講

    西南聯大在云南時的文學院曾在南岳衡山山腰圣經書院舊址上課,宿舍很緊張,聞一多與錢穆、吳宓、沈有鼎四人合居一室,條件再艱苦,他也能一絲不茍地潛心研究學術,認真讀書備課。

    錢穆在《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中回憶說:“室中一長桌,入夜,一多自燃一燈置其座位前。

    時一多方勤讀《詩經》、《楚辭》,遇新見解,分撰成篇。

    一人在燈下默坐撰寫。”

    在西南聯大時,聞先生常常關在圖書館里專心治學,一關就是一整天,教授愛起齋名。

    如朱自清先生的齋名叫“賢于博弈齋”,魏建功先生的書齋叫“學無不暇”,有一位教授戲贈聞先生一個齋主的名稱:“何妨一下樓主人”。

    說的是聞先生總不下樓。

    正是因為他如此的認真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以致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聞一多1944年還完成了學術專著《楚辭校補》,出版后被學術界公認為文獻研究中的力作,其精神實在令人敬佩。

    治印名噪一時要做個舊世界的叛徒

    聞一多治印

    當時西南聯大的教授和家屬的生活都很艱苦,教授夫人們甚至合制糕點,拿到商店去寄售,連清華校長梅貽琦的夫人也在內。

    在那物價飛漲的年月,著名教授也不得不賣衣服、賣字、賣書、治印維持生計。

    聞一多治印,主要是在西南聯大時期,且聲名很響。

    (文章來源:網上)

    沈從文:小學沒畢業的大教授

    1938年11月,西南聯大做出了一個引起震動的決定:聘請36歲的作家沈從文為教授。

    西南聯大的教員集中了當時全國學界精英,留學歐美名校、獲得博士、碩士學位歸來的教師數不勝數。

    沒有高層次學位者大多也是北大、清華等國內頂級學府畢業,并且已經在學術界取得顯赫成就的人。

    而這位沈從文,論學歷,小學沒畢業;論學術研究成績,他是作家,不是學者,沒有任何學術著作。

    沈從文

    在學術界毫無過人之處的沈從文到聯大任教授,這種不拘一格的做法激起一些教授的抵觸乃至憤怒,態度最激烈的是今天有“國學大師”之譽的著名學者劉文典。

    劉文典精研傳統文化,尤其是《莊子》,他說自古以來只有兩個半人懂莊子,一個是莊子自己,另一個他沒說,半個則是他劉大教授。

    劉文典看不起新文學。

    在他眼里,現代白話文學淺薄粗糙不堪,有何研究價值?而這個沈從文連對白話文學的研究都沒有,只是個寫小說的作家。

    與被他瞧不起的沈從文同為教授,他十分不平,覺得跌了身價。

    劉文典公開質問:“他沈從文有什么資格當教授?要講教授嘛,陳寅恪可以一塊錢,我劉文典一毛錢,沈從文那教授只能值一分錢。”

    昆明空襲警報頻繁拉響之時,劉文典和學生一起護衛著大學者陳寅恪離開教室,看到沈從文也匆匆跑出,他當眾大罵:“我被炸死了,就沒人給學生講莊子了,你沈從文跑什么跑?”一貫自稱“鄉下人”的沈從文心靈敏感,面對前輩劉文典的屢屢粗暴傷害,他一言不發,只是認真講授他的寫作課,可他的湖南方言又時常讓學生不知其所云,但他還是培養出了和他的風格一脈相承、后來被稱為“最后一個京派作家”的著名小說家汪曾祺。

    沈從文今天在文學圈的最大傳奇也是最大遺憾是:1988年,瑞典皇家文學院已議定,該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中國作家沈從文。

    可是在這一年5月,86歲高齡的沈從文辭世了,而諾貝爾文學獎只頒給活著的作家。

    沈從文(1902-1988) 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

    “要是沈從文那個時候還活著,活到10月份就肯定會得獎。

    沈從文的去世對我來說是最遺憾的事情。”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瑞典皇家文學院院士馬悅然2005年在北京傷感地說。

    這一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由埃及的馬哈富茲頂了沈從文的缺。

    聯大校方不拘一格,頂住壓力,堅持給了沈從文教授職位,讓一位杰出的文學家在年輕時候就獲得了應有的地位,讓人感佩。

    劉文典:張狂不羈引風波

    張狂不羈的劉文典在聯大也引起過風波:1943年,聯大中文系代主任聞一多拒不發放他的教授聘書,將他解聘。

    事情的起因主要是劉文典擅自離校,到云南南部普洱縣的磨黑呆了半年。

    他到磨黑,是因為他嗜食鴉片,而磨黑產上好鴉片,在當地學校和鄉紳的邀請下,他跟聯大常委蔣夢麟等少數人打了個口頭招呼,就丟下聯大課程一去半年。

    劉文典平時上課,都是邊吸鴉片邊講,旁邊校方還安排一個雜役提著茶壺隨時為他加水。

    這種做派本已令師生議論紛紛,這次又為了鴉片而曠教半年之久,影響更壞。

    劉文典(1889~1958),安徽合肥人。

    祖籍懷寧縣。

    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安徽大學校長、清華大學國文系主任。

    1938年到昆明,先后在西南聯大、云南大學任教。

    時任中文系代主任的聞一多堅決主張不再聘用,著名語言學家王力為他講情,說老先生從北平隨校南遷,還是愛國的。

    聞一多發怒道:“難道不當漢奸就可以擅離職守,不負教學責任嗎?”

    連**都不放在眼里的劉文典哪肯咽下這口氣,他一回昆明就趕到北郊司家營找到聞一多論理,兩人情緒沖動,爭吵洶洶,在場的朱自清極力勸解。

    因為聞一多寸步不讓,加上劉文典平時經常公開嘲笑同事學問差,得罪了很多人,輿論形勢對他很不利。

    最后,劉文典恨恨去了同在昆明的由著名數學家、教育家熊慶來執掌的云南大學,任云大中文系教授,直到1958年去世。

    那時代教授可以自由流動,只要你真有學問才華,自有學府禮聘,而沒有編制、檔案、組織關系之類的羈絆約束。

    這也是知識分子能張揚個性的條件。

    錢鍾書:年輕輩里“人之龍”

    劉文典是資深教授,而在后起之秀里,同樣有一位狂人,也是在不愉快中離開了西南聯大。

    他就是今天人稱“文化昆侖”的錢鍾書。

    錢鍾書任西南聯大外文系副教授時只有28歲,卻已經名滿學界。

    他的老師吳宓說,在老一輩學者里最強的是陳寅恪,年輕一輩里的“人之龍”就是錢鍾書。

    錢鍾書講課常穿一套淡咖啡色西裝,或者藏青色禮服,風度瀟灑。

    他講課只用英語,不用漢語,也從不提問,讓學生既傾倒又輕松。

    錢鐘書(1910―1998) 現代著名作家、文學研究家

    但到1939年夏,錢鍾書就離開了聯大,改任藍田國立師范學院教授。

    他離開的原因,學界一般認為是他心高氣傲,口無遮攔,時常傷人,人際關系惡化。

    比如他曾這樣批評聯大外文系:“西南聯大的外文系根本不行,葉公超太懶,吳宓太笨,陳福田太俗。”這三人中,陳福田當時是系主任,葉公超后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而吳宓則是他的恩師,都是名重一時的著名學問家。

    這段刻薄的評論流傳甚廣,但到20世紀90年代,錢鍾書夫人楊絳專文辟謠,聲稱絕無此事。

    另外的原因是,聯大原擬聘其為教授,最后只聘了個副教授,錢鍾書心里不快,不愿久留;再加上當時他父親錢基博在湖南藍田國立師范學院任教,希望兒子來照顧自己。

    楊振寧:聯大學生多“狂生”

    楊振寧 物理學家 華人諾貝爾獎得主之一

    知識分子的自我意識極強,因此容易文人相輕。

    被西方人稱為“中國20世紀上半葉唯—一個真正的哲學家”的聯大文學院長馮友蘭,同樣在課堂上臧否人物。

    他“攻擊”的對象是胡適,說:“胡適到1927年就完了,以后再沒有東西了,也沒起多大的作用。”

    胡適本被定為西南聯大文學院長,只是旋即出任中國駐美大使,因此沒有在西南聯大留下足跡。

    這些大師間的糾葛,也許是當事人的煩心事,但流傳至今,已成可以津津樂道的趣聞。

    聯大學生里同樣“狂徒”多多,比如今天已看不出絲毫狂傲、對人謙恭有禮的前輩泰斗楊振寧,在當時也不是一般的狂。

    西南聯大物理系學生里有兩大才子:楊振寧和黃昆,兩人常在茶館高談闊論。

    當時同學聽到,黃昆問:“愛因斯坦最近又發表了一篇文章,你看了沒有?”楊振寧說看了,黃昆問如何,楊振寧把手一擺,很不屑地說:“毫無originality(創新),是老糊涂了吧。”(摘自《民國多少事》謝軼群 著 九州出版社出版)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西南聯大的名人

    散文

    沈從文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閱讀(669)

    沈從文是一位文壇巨匠,也是史學家、書法,著名作家。1902年12月28日,沈從文出生于湘西的一個山洼小鎮里,由于家境貧困,他高小剛畢業就當了補充兵,過著流浪式的生活。1922年,他只身來到北京,試圖繼續升學,便報考燕京大學,但未考取,于是他選擇了自學

    散文

    古詩“十分冷淡存知己”是什么意思

    閱讀(776)

    古詩“十分冷淡存知己”的意思是:冷淡表達的是距離十分冷淡存知已是張充和先生認為人與人之間應該有“親則疏疏則親”的原則張充和先生在一九八五年七十歲時,以隸書曾寫下一聯:「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從這隱隱可以了解她對人生

    散文

    浙江民國的文人

    閱讀(374)

    您好經過查詢,民/國時期浙江文人有魯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為豫才郁達夫(1896.12.7~1945.8.29)原名郁文,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

    散文

    相信自己的戰友議論性散文

    閱讀(328)

    記敘文的一種我們從小學接觸作文開始,最早寫的就是記敘文,一直到初中,我們還是不斷地在寫記敘文,記敘文可以分為寫人記敘文和敘事記敘文.記敘文以敘述和描寫為主,但往往兼有抒情和議論,是一種形式多樣,筆墨靈活的文體,也是最廣泛的文體.

    散文

    選擇相信自己的一千字作文

    閱讀(363)

    相信自己朋友,請相信自己!回憶一下,你是否曾驕傲地說過:“我能做到.”尋找一下,你記憶的長河里是否有“我相信自己”之類的話語.“相信自己,我能做到!”這只是一句簡單的話,但它并不是一句空話,更不是一句玩笑.這是在肯定你的能力,是你對

    散文

    江蘇高考語文現代文答題技巧套路

    閱讀(349)

    解題模式:一、記敘文閱讀(一)、記敘文閱讀規則1.景物描寫的作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動情節發展,表現人物的品質,襯托中心意思2.運用描寫方法的作用:表現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題3.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的作用:運用了的修辭,生動形象地寫

    散文

    《四月物語》究竟在說些什么沒看懂啊

    閱讀(408)

    每年櫻花飄飛的四月,是日本大學開學的日子。與父母家人告別后,北海道少女榆野卯月(松隆子飾)只身來到東京武藏野大學開始了新的生活。陌生的城市、嶄新的環境以及新結識的同學和鄰居都有點讓她不知所措。班里組織新生作自我介紹,當被人問到為

    散文

    劉文典為何看不起沈從文、朱自清、巴金、聞一多

    閱讀(503)

    沈從文1939年到西南聯大任副教授,仍然講授“習作”等課程。到了1943年,西南聯大討論聘請沈從文“為本大學師范學院中文系教授,月薪叁百陸拾元”。這個教授薪水并不高,劉文典1942年在西南聯大所拿的薪水是每月四百七十元。即便如此,在舉手表決

    散文

    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出自哪里

    閱讀(542)

    這句話作者是三毛:“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擴展資料: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女,原名陳懋(mào)平(后改名為陳平),中國現代作家,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區)人。1943年出生于重慶,19

    散文

    以“家文化”為主題寫一篇700字作文

    閱讀(366)

    家是什么?家是一扇門嗎?也許是!關上門,有杯熱茶,有聲問候,有聲責怨,有聲俏罵,有聲嘮叨,有聲慍怒,有一分似水的柔情,有一分寬闊的粗獷,有一份脈脈的恬淡,有一份恣意的嬉戲……推開門,有分顧盼,有分眷戀,有分叮嚀,有分牽腸,有分守望,有分期待……在人生這條長

    散文

    求朱自清散文《歌聲》的賞析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閱讀(420)

    1作者不注重摩寫樂聲的真切而著力寫音樂的象征寫自己的主觀印象2他不拘于從聽覺寫聲音而是用耳聽用心想象喚起“聯想”從而讓觸覺視覺味覺產生一個“同感”,好象是用耳也用眼鼻舌身聽著3作者對音樂意境的描寫文字細膩簡捷富于詩情畫意

    散文

    尋找心靈的棲息地的心情說說

    閱讀(414)

    十歲以前的十年,在記憶的底片上,模糊的只剩下依稀斑駁的痕跡。但在所有斑駁的影像中,卻有一段清晰的記錄。跟著媽媽長期住在一家醫院,同病房的一位阿姨看到我的小胳膊腕兒上畫著一塊小手表,就送給我一個塑料的小玩具表,不知為什么,那只小表在我

    散文

    尋找靈魂的棲息地讀后感

    閱讀(312)

    《尋找時間的人》一書出自愛爾蘭著名作家凱特.湯普森之手,小說以童話般簡單可愛的語調,深入淺出地講述了一個關于時間的哲理故事。主人公吉吉.利迪是一個聰明、乖巧、懂事的孩子,當他問媽媽想要什么樣的生日禮物時,媽媽回答說她只需要多一點能

    散文

    《不忘初心,回歸本心》怎么寫

    閱讀(631)

    不忘初心,回歸本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納蘭性德說,“人生若只如初見”。在這個時代,初心常常被我們遺忘,“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出發”。因為忘記了初心,我們走得十分茫然,多了許多柴米油鹽的奔波,少了許多仰望星空的浪漫;因為忘記

    散文

    方氏家族青輩的名人故事

    閱讀(404)

    方孝孺(1357-1402),浙江寧海人,明代大臣、著名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曾以“遜志”名其書齋,蜀獻王替他改為“正學”,因此世稱“正學先生”。福王時追謚文正。在“靖難之役”期間,拒絕為篡位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

    散文

    名人回憶成長經歷的散文300字

    閱讀(360)

    貝多芬的祖父與父親都是宮廷歌手.在大部分時間里,他的父親都喝得太醉,沒有對家庭和氣過一點,甚至連家人們是否有足夠的吃穿都從未過問.起初,善良的祖父還能使這個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過來,他最大的孫子的音樂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

    散文

    名人對余光中的評價有哪些

    閱讀(833)

    港臺地區,有些人對余光中的散文評價甚高。前些年,花城出版社印行過余氏的散文集《鬼雨》,何龍在代序中說,香港一位學者稱余為“文字的魔術師”。港臺學者董橋是怎么說余光中的。臺灣巨人出版社印行的《中國現代文學大系》,是余光中、洛夫、聶

    短句

    摘抄關于與海倫凱勒一樣的名人的故事

    閱讀(513)

    霍金科學家霍金小時候的學習能力似乎并不強,他很晚才學會閱讀,上學后在班級里的成績從來沒有進過前10名,而且因為作業總是“很不整潔”,老師們覺得他已經“無可救藥”了,同學們也把他當成了嘲弄的對象。在霍金12歲時,他班上有兩個男孩子用一袋

    散文

    名人名言的啟示作文400字

    閱讀(330)

    1最喜歡的名言“失敗乃成功之母。”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名言。人生就象一張多姿多彩的圖畫,成功和失敗都是必不可少點綴。有人說:成功是鮮明的,失敗是灰暗的。也有人說:成功是美麗的,失敗是丑陋的。可我并不那么覺得。我認為,有失敗,才有成功。

    短句

    給我復制一個一千字摘抄和心得體會的(名人傳)給評價

    閱讀(447)

    1“……我多祝福你能常在我的身旁!你的貝多芬真是可憐已極。得知道我的最高貴的一部分,我的聽覺,大大地衰退了。當我們同在一起時,我已覺得許多病象,我瞞著,但從此越來越惡化……還會痊愈嗎?我當然如此希望,可是非常渺茫;這一類的病是無藥可治的

    短句

    5個字以內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閱讀(437)

    1、志當存高遠。——諸葛亮2、知恥近乎勇。——孔丘3、患難是朋友——列寧4、民無信不立.——孔子5、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6、美是生活——車夫尼雪夫斯基7、人無信不立.——《論語·顏淵》8、行必果——《論語·子路》9、君子

    短句

    短的名人名言5個字以下

    閱讀(559)

    1、志當存高遠。三國諸葛亮《誡外甥書》白話譯文:人應當懷抱高遠的志向。倘若志向不剛強堅毅,意氣不慷慨激昂,那就會碌碌無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無聞地被情欲束縛,勢必永于淪入凡夫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成為庸俗的下流之輩。2、不恥下問。——春

    久久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