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kggui"></nav>
  • <optgroup id="kggui"></optgroup>
  • <menu id="kggui"></menu><xmp id="kggui"><nav id="kggui"></nav>
    <menu id="kggui"><menu id="kggui"></menu></menu>
    <nav id="kggui"></nav>

    琦君被譽為什么

    琦君被譽為什么

    被譽為“臺灣文壇上閃亮的恒星”。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永嘉縣瞿溪鄉一個舊式家庭里,既是官家小姐,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愛之深教亦嚴,父親潘國綱雖出身農野,久歷戎行,身為師長,卻酷愛中國古典文學,盼她成為才女,就請一位姓葉的家庭教師教她。

    于是:五歲,認方塊字;六歲,學描紅;七歲,讀詩經、唐詩、習字;八歲,讀女誡,孟子;九歲,讀論語、唐宋古文、左傳,學做古文;十歲,她就過目能涌,揮筆成文了。

    十二歲,隨父母遷居杭州,入弘道女中。

    由于古典文學根基好,加之父親的書房里有許多古今名著,如《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等,她常偷讀。

    暑假中,飽看新文學作品,外國小說則偏愛《簡愛》、《約翰克利斯多夫》、《小婦人》,等等。

    她從古典文學、新文學及外國文學佳作中吸其精華,因此作文比賽,常得第一,被同學們封為“國文大將”。

    高一那年,她在《浙江青年》雜志上發表了處女作《我的好朋友——小黃狗》,自此,她立志當文學家。

    高中畢業時,她以優秀的成績直接升入之江大學,成為我國“一代詞宗”夏承燾的得意女弟子,琦君因此詩詞造詣極高,其中又以同更獲贊賞。

    大學畢業后曾在上海匯文女中及故鄉永嘉縣中教書。

    1949年去臺灣,服務于司法界,任高檢處記錄股長及司法行政部編審科長等職,同時在大學任教,并擠出時間寫作。

    1964年獲臺灣文藝協會散文獎,1966年代表臺灣婦女寫作協會訪問韓國。

    1970年《紅紗燈》散文集獲中山學術基金會散文創作獎。

    1972年應美國官方邀請訪問夏威夷及美國本土參觀各大學,與教授作家們交換教學、寫作意見。

    1969年在臺灣司法部志愿退休后,在臺灣的中央大學及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任教,專心教課與寫作。

    后其夫李唐基赴美任職,她也隨任作“閑妻”而又閑不住,仍常給報刊寫稿。

    1985年《琦君寄小讀者》獲臺灣新聞局金鼎獎,1986年《此處有仙桃》散文集獲臺灣第十一屆國家文藝獎,是年10月12日出席了在紐約舉行的有大陸、臺灣兩地作家參加的第四十八屆國際筆會學術活動。

    在臺灣作一個暢銷作家并不難,但從事真正的純文學創作而作品暢銷的作家卻極少,琦君就是這極少數作家中的一位。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最近臺灣對三十年來圖書出版情況作了一次調查,統計結果,作品最暢銷的男女作家是琦君和林清玄。

    琦君名列十大女作家之首。

    三十多年來她筆耕不輟,出版散文、小說、兒童文學、詞研究等近三十本,有些散文被選入中學課本,作品被譯為英、日、朝鮮文,深受海內外讀者歡迎,被譽為“臺灣文壇上閃亮的恒星”。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琦君被譽為什么

    散文

    琦君簡介

    閱讀(323)

    琦君(1916年7月24日—2006年6月7日),1916年7月24日生于溫州的甌海瞿溪鄉,原名潘希珍,又名潘希真,小名春英,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人。現當代臺灣女作家,14歲就讀于教會中學。1949年赴臺灣,在司法部門工作了26年,并任臺灣中國文化學院、中央大學中文系

    散文

    周作人最短散文

    閱讀(354)

    不少人認為,周作人的散文藝術之所以難以企及,就在于他做到了平淡,平淡是散文藝術的極境。首先,我覺得,周作人的散文并不是一味的平淡,平淡的印象,或許是源于他早期的一些名篇,如《烏篷船》、《喝茶》、《故鄉的野菜》等,這些名篇太搶眼了,以至給讀

    散文

    周作人散文全集怎么樣

    閱讀(296)

    “中國講藝術,每每牽聯到道德上去,仿佛藝術的價值須得用道德,——而且是最偏隘的舊道德的標準去判定才對。……羅素說,‘教育的目的在使心地寬廣,不在使心地狹隘。’……人只為心地狹隘,才有這些謬誤;……”(卷3/p26,《鐔百姿》,1923年)“我對于文

    散文

    周作人散文名篇摘抄

    閱讀(499)

    “中國講藝術,每每牽聯到道德上去,仿佛藝術的價值須得用道德,——而且是最偏隘的舊道德的標準去判定才對。……羅素說,‘教育的目的在使心地寬廣,不在使心地狹隘。’……人只為心地狹隘,才有這些謬誤;……”(卷3/p26,《鐔百姿》,1923年)“我對于文

    散文

    周作人散文全集txt全集下載

    閱讀(656)

    周作人散文全集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百度網盤,點擊免費下載:內容預覽:1907年10月30日刊《天義報》第8、9、10期合刊署名獨應未收入自編文集亞歷山大?斐彖飛(AlexanderPetofi,即裴多菲),匈加利人也,生于一千八百二十二年。幼而瑰特,有三事異

    散文

    六年級上冊語文第11課作者資料

    閱讀(529)

    鄭振鐸,(1898.12.19-1958.10.17),生于浙江省永嘉縣(今溫州市區乘涼橋),原籍福建長樂。鄭振鐸字西諦,書齋用“玄覽堂”的名號,有幽芳閣主、紉秋館主、紉秋、幼舫、友荒、賓芬、郭源新等多個筆名。曾在廣場路小學、溫二中、溫州中學就讀。1917年入北

    散文

    語文資料

    閱讀(462)

    西漢時,宮廷的密室中藏有很多戰國時的史料,但這些珍貴的史料卻錯亂殘破不全,一些殘簡上的字只剩下一半,如“趙”字只剩下了“肖”,此類錯誤屢見不鮮。朝廷便將編校整理這些史料的任務交給了著名的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宮廷密室所藏

    散文

    作家琦君的經歷是什么?

    閱讀(1548)

    琦君生于1917,2006去世,原名潘希真,浙江溫州市甌海區人。經歷:琦君于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永嘉縣瞿溪鄉一個舊式家庭里,既是官家小姐,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愛之深教亦嚴,父親潘國綱(潘鑒宗)雖出身農野,久歷戎行,身為師長,卻酷愛中國古典文學,盼她成

    散文

    琦君春酒簡介簡介

    閱讀(364)

    選自《琦君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春酒》的寫作背景君用自己的文筆為讀者營構了一方心靈的“理想國”。思鄉,是本文一大主旨。故鄉的一切與兒時的印象疊印在一起,輝映成一片快樂而感傷的迷。春酒、會酒,醉了母親,醉了“我”,也醉

    散文

    琦君介紹

    閱讀(368)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永嘉縣的一個舊時家庭里。1949年她去了臺灣,在司法部門工作了26年。1954年期,她就出版了散文集《煙愁》《細紗燈》等。她的作品寄托著思鄉之情。大概是這樣吧,我也不知道,字數因該夠了!

    散文

    冬夜艾蕪散文評論

    閱讀(368)

    像隨感、雜文、評論、散文類的文章,一般投在雜志社。人家形容“怪怪的”、“很深沉”,思想獨特前衛——如果這個評論是你身邊朋友給你的,我的看法是一般你身邊的朋友都會給你夸大了的評論,如果想要中肯的評論,應該去問專門寫這類文章的稍有名

    散文

    愛情散文冬天夜好冷

    閱讀(385)

    冬天夜好冷冬天夜幕降臨得早,剛吃過晚飯不久夜幕就已經來臨了。那深邃靜謐的夜空,輕輕飄浮的云,寒風吹來這夜更沉、更冷,街道上南來北往的人兒也逐漸的少了。街道兩邊那樹上的葉子枯萎了,那花兒也凋零了。人們穿著厚厚的冬衣,還在這寒風中顫抖

    散文

    朱自清的散文《冬天》感悟

    閱讀(370)

    讀朱自清的《冬天》有感《冬天》猶如一杯茶,只有細品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奧妙。初讀《冬天》如同飲白開水,飲之無味棄之卻可惜。再讀《冬天》,如同飲著白糖水,加了點甜意,帶著點溫暖,讓我有了食欲.有讀《冬天》,如同品著綠茶,淡淡甜意與清香,在口中

    散文

    關于"冬"的散文

    閱讀(348)

    濟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對于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風,便覺得是奇跡;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對于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見日光,便覺得是怪事;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自然,在熱帶的地方,日光是永遠那么毒,響亮的天氣,反有

    久久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