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kggui"></nav>
  • <optgroup id="kggui"></optgroup>
  • <menu id="kggui"></menu><xmp id="kggui"><nav id="kggui"></nav>
    <menu id="kggui"><menu id="kggui"></menu></menu>
    <nav id="kggui"></nav>

    聞一多的七子之歌的解釋

    百科名片

    《七子之歌》是聞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的一首組詩,共七首,分別是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大(旅順-大連)。

    大型電視紀錄片《澳門歲月》主題曲亦使用此組詩《七子之歌·澳門》。

    由于紀錄片的影響力,故而在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用作主題曲。

    2000年代初播出的電視連續劇《鄭成功》,亦選用了此組詩《七子之歌·臺灣》,作劇集之片尾曲。

    創作背景

    《七子之歌》是中國著名學者聞一多于1925年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的一組詩,全文共七首,象征被外國列強侵占的七處中國國土,即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大(旅順-大連)。

    我們常聽的《七子之歌·澳門》,僅僅是七首之中的第一首。

    《七子之歌》作于1925年3月,當時聞一多正在紐約。

    其序辭中Alsace-Lorraine通譯為洛林地區,位于法國東部浮士山腳下,普法戰爭中割讓給德國,《凡爾塞和約》后歸還。

    在詩中,聞一多以擬人的手法,將我國當時被列強掠去的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的七個孩子,哭訴他們受盡異族欺凌、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

    詩歌一方面抒發了對祖國的懷念和贊美,一方面表達了對帝國主義列強的詛咒。

    1925年夏,聞一多從美國留學歸國。

    走下海輪,詩人難以抑制心頭的興奮,把西服和領帶扔進江中,急切地撲向祖國懷抱

    然而,等待他的,卻是無邊的黑暗和奇恥大辱……

    放眼家國故園,山河破碎,風雨如磐,豺狼當道,列強橫行,祖國母親被瓜分割占……詩人悲憤地寫下了詩歌《發現》,并旋即在《現代評論》上發表了著名的愛國詩篇《七子之歌》。

    “七子”是指當時被列強霸占的七塊土地,澳門只是“七子”之一。

    祖國母親被掠去的七子分別是香港、澳門、臺灣、九龍、威海衛、廣州灣和旅大(旅順、大連)。

    歷史不會忘記1842年那個屈辱的8月,清朝官員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國軍艦康華麗號,在荷槍實彈的英國士兵環視下簽署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條約規定中國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列強瓜分中國的序幕從此拉開。

    1860年,中英簽署《北京條約》,英國割占九龍半島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香港的姐妹”九龍半島其余部分劃為“新界”,租給英國99年。

    1887年,中葡簽署《友好通商條約》,在明朝中葉以“晾曬貨物”為名獲準在澳門居留的葡萄牙人從此強據了“蓮花寶地”澳門。

    1895年,中日簽署《馬關條約》,“東海的一串珍珠”寶島臺灣割讓日本,與她同時被割讓的還有渤海灣畔的“孿生兄弟”旅順和大連(俄羅斯帝國租借)。

    1898年,中英簽署《訂租威海衛專條》,“防海的健將”威海衛租借英國25年。

    1899年,中法簽署《廣州灣租借專條》,“神州后門上的一把鐵鎖”廣州灣(今廣東省湛江市)被租讓給法國。

    到1900年,帝國主義列強已在中國土地上強行開辟商埠上百處,在10多個城市劃定租界20余處。

    “中華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國主義列強的淫威下四散飄零。

    有一首詩代表了當時愛國志士們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華,哪知愛國即愛家,國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七子盡淚下,詩人獨悲歌。

    聞一多目睹“國疆崩喪,積日既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養于祖國,受虐于異類”,“因擇其中與中華關系最親切者七地,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亦以勵國人之奮興云爾。”

    激蕩在詩行間的熱愛祖國、熱盼統一的濃烈情感立即在讀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

    一位姓吳的青年在給編輯部的信中寫道:“余讀《七子之歌》,信口悲鳴一闕復一闕,不知清淚之盈眶。

    讀《出師表》《陳情表》時,故未有如是之感動也。”

    被列強擄去的“中華七子”,是民族罹難、國家浩劫的象征。

    它表明:“國弱民受辱”、“落后就要挨打”;它警示國人:“中華民族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10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為了國家富強、民族獨立挺身而出,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后繼,上下求索,譜寫了一首首恢弘壯麗的歷史詩篇。

    中國人民不屈不撓追求統一的意志匯成不可阻擋的洪流。

    1930年10月,中國收回威海衛;1945年,中國人民戰勝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臺灣的最后一任總督安藤利吉在臺北中山堂向中國政府遞交投降書,臺灣從此重歸中國版圖。

    與此同時,廣州灣、旅順和大連也相繼回到祖國的懷抱。

    祖國大地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聞一多之子說:“愿父親九泉下有知,與我們同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誠如斯,“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聞一多《七子之歌·詩序》

    作者簡介

    聞一多(1899-1946),原名聞家驊,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中國**的摯友,詩人,學者。

    新月派代表詩人。

    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蘄水縣(今浠水縣)下巴河鎮的一個書香門第。

    作者生平

    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喜讀中國古代詩集、詩話、史書、筆記等。

    1916年開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系列讀書筆記,總稱《二月廬漫記》。

    同時創作舊體詩。

    1919年五四運動時積極參加學生運動,曾代表學校出席全國學聯會議(上海)。

    1920年4月,發表第一篇白話文《旅客式的學生》。

    同年9月,發表第一首新詩《西岸》。

    1921年11月與梁實秋等人發起成立清華文學社,次年3月,寫成《律詩底研究》,開始系統地研究新詩格律化理論。

    1922年7月赴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學習。

    年底出版與梁實秋合著的《冬夜草兒評論》,代表了聞一多早期對新詩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紅燭》,把反帝愛國的主題和唯美主義的形式典范地結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國后,歷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更名為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任文學院首任院長并設計校徽)、國立山東大學、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政治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曾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外文系主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長、國立山東大學文學院長。

    1928年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在頹廢中表現出深沉的愛國主義激情。

    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學的研究。

    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匯集成為《古典新義》,被郭沫若稱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1937年抗戰開始,他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

    抗戰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發誓不取得抗戰的勝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戰到底的決心。

    在西南聯大時期,特別是1943年以后,聞一多在中國**的影響和領導下,積極投身于反對國民黨政權的獨裁統治、爭取人民民主的斗爭的洪流。

    1944年,參加西南文化研究會,隨后加入中國民主同盟。

    從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領導人的身份,積極參與社會政治活動,成為廣大革命青年衷心 愛戴和無比尊敬的良師益友。

    在“一二.一”學生愛國運動中,聞一多始終站在廣大愛國學生一邊,指導和鼓舞他們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為“一二.一”運動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聞一多1945年為中國民主同盟會委員兼云南省負責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長。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樸先生大會上,發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講》,當天下午即被國民黨特務殺害。

    21日,西南聯大校友會召開一多先生追悼會,朱自清出席并講了話。

    他一開頭便憤激地說:聞一多先生在昆明慘遭暗殺,激起全國的悲憤。

    這是民主主義運動的大損失,又是中國學術的大損失。

    澳門大三巴牌坊前紛紛照相留念接著,他詳細地敘說了聞一多在學術上的巨大貢獻。

    首先告訴人們,聞一多是中國抗戰前“唯一的愛國新詩人”,“也是創造詩的新格律的人”,“他創造自己的詩的語言,并且創造自己的散文的語言”。

    又詳盡地介紹聞一多對神話、《楚辭》、《周易》、《詩經》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

    他突出強調聞一多在學術上的偉大功績,目的就在告訴人們國民黨反動派殘殺了一個多么有價值的學者,摧殘了中國學術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們對敵人更大的憤恨。

    最后他悲憤地說:他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常跟我們說要活到80歲,現在還不滿48歲,竟慘死在那卑鄙惡毒的槍下!有個學生曾瞻仰他的遺體,見他“遍身血跡,雙手抱頭,全身痙攣”。

    唉!他是不甘心的,我們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把聞一多的全部遺著整理出版,這是對敵斗爭的一種方法。

    他在給學生王瑤寫信說: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憤。

    其遺稿擬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編成,設法付印。

    后編成《聞一多全集》四卷。

    詩歌原文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

    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

    詩人作《凱風》以愍之。

    吾國自《尼布楚條約》迄旅大之租讓,先后喪失之土地,失養于祖國,受虐于異類,臆其悲哀之情,蓋有甚于《凱風》之七子,因擇其中與中華關系最親切者七地,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亦以勵國人之奮興云爾。

    國疆崩喪,積日既久,國人視之漠然。

    不見夫法蘭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誠所至,金石能開。”誠如斯,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

    (譯文:《詩經·邶風》中記載七子的母親有外心,七個孩子就自責自己有過失,希望母親回心轉意。

    詩人作《凱風》的詩來憐憫,我國自尼布楚條約到旅順大連的向外國租讓,先后喪失的土地,離開了祖國的養育,受外國人的虐待,考慮他們的悲哀之情,要比《凱風》中描寫的七子還要厲害,為此,就選擇了和中華關系最親切的七塊地,各寫了一首詩歌,借此來替他們抒發有孤獨的苦而無處告訴的感情,緬懷祖國的哀痛,也以此激勵全國人民的興奮感情。

    國土喪失,日子已經很久了,全國人民漠然地對待。

    你沒有看見法蘭西的阿爾薩斯-洛林嗎?“精誠達到的地方,就是金子和石頭也能開花。”真要是這樣的話,我中華的“七子”的歸來大概就在朝夕之間了!)

    澳門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離開你的襁(qiǎng)褓(bǎo)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lǔ)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注:聞一多原文使用的是“媽港”,到1999年中央電視臺編配歌曲《七子之歌·澳門》時,將歌詞中的“媽港”改為“MACAU”,便于理解)

    香港

    我好比鳳闕(qùe)階前守夜的黃豹,

    母親呀,我身份雖微,地位險要。

    香港島&新界租借地如今獰惡的海獅撲在我身上,

    啖(dàn)著我的骨肉,咽著我的脂膏;

    母親呀,我哭泣號啕,呼你不應。

    母親呀,快讓我躲入你的懷抱!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臺灣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liú)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臺灣。

    我胸中還氤氳著鄭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

    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

    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一戰。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威海衛

    再讓我看守著中華最古的海,

    這邊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親,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將,

    我有一座劉公島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來呀,時期已經到了。

    我背后葬的盡是圣人的遺骸!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廣州灣

    (即今天的廣東省湛江港,不是廣州)

    東海(島)和硇(náo)洲(島)是我的一雙管鑰,

    我是神州后門上的一把鐵鎖。

    '法國強租'廣州灣'(今湛江市)的租借地圖'

    你為什么把我借給一個盜賊?

    母親呀,你千萬不該拋棄了我!

    母親,讓我快回到你的膝前來,

    我要緊緊地擁抱著你的腳踝(huái)。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九龍

    我的胞兄香港在訴他的苦痛,

    母親呀,可記得你的**九龍?

    自從我下嫁給那鎮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淚濤洶涌!

    母親,我天天數著歸寧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變作一場空夢。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旅順,大連

    我們是旅順,大連,孿(luán)生的兄弟。

    旅順大連租借地

    我們的命運應該如何的比擬?

    兩個強鄰將我來回的蹴(cù)蹋,

    我們是暴徒腳下的兩團爛泥。

    母親,歸期到了,快領我們回來。

    你不知道兒們如何的想念你!

    母親!我們要回來,母親!

    社會價值

    “中華七子”命運的歷史性轉折發生在1949年金秋的北京。

    在這塊曾被八國聯軍燒殺擄掠的土地上,**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宣布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徹底結束了中國近代史上一幕幕慘痛的悲劇。

    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978年,中國宣布實行改革開放,國力蒸蒸日上。

    強盛的社會主義中國躍起在東方的地平線上,實現祖國統一的呼聲響遏行云。

    “不能將殖民主義的尾巴拖到下個世紀。”中國**人代表中華民族喊出了洗雪恥辱的最強音!

    1982年9月,**在會見撒切爾夫人時明確表示,1997年中國將收回香港。

    **指出:“實現國家統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統一,一千年也要統一的。

    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我看只有實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坐落在香港維多利亞灣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世矚目的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隆重舉行。

    6月30日23點59分,英國藍底米字國旗和繪有皇冠獅子米字圖案的英治港旗緩緩降落,一個半世紀的英國殖民統治宣告結束;7月1日零時零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聲中,鮮艷的五星紅旗和盛開著紫荊花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徐徐升起,中國從此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交接儀式后,查爾斯王子和剛剛去職的末代港督彭定康,在茫茫夜色中,登上即將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皇家游輪,駛離香港。

    輪船起錨處,正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陸香港的地點。

    兩年之后,中華民族以又一個洗雪恥辱的時刻迎接新世紀的到來。

    1999年12月19日夜,澳門文化中心花園館內燈火通明。

    23時58分,綠色的葡萄牙國旗和澳門市政廳旗像帆一樣滑落,20日零時零分,五星紅旗和綠色帶有蓮花圖案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準時升起。

    中葡兩國政府在這一刻完成了澳門政權的交接。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在澳門回歸之夜,聞一多先生的子孫四代共20多人團聚在北京門頭溝的家中,舉行家祭,慶賀澳門回歸祖國。

    家中對聯高懸:“百年誕辰紅燭燃遍舉酒慰英靈,九九歸一死水微瀾昂首新世紀”,橫批“澳門回家”。

    聞一多之子聞立雕說:“父親期盼骨肉團聚的夙愿終于實現了。

    愿父親九泉下有知,與我們同樂。”

    新世紀夢想:祖國的完全統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

    《七子之歌·澳門》

    簡介

    大型電視紀錄片《澳門歲月》中那首樸素真摯、深刻感人的主題歌,引起觀眾的強烈反響,大家聽了這首歌后不禁潸然淚下,并把它看作迎接澳門回歸的“主題曲”。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這首歌的歌詞并非為澳門回歸而寫的新作,它是七十多年前一首題為《七子之歌》的組詩中的第一篇,其作者就是清華大學已故教授、著名的愛國學者和詩人聞一多。

    紀錄片《澳門歲月》主題曲《七子之歌》改編自組詩中的《七子之歌·澳門》。

    由于紀錄片的影響力,故而在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用作主題曲。

    改編版的歌詞突出的特點就是把聞一多原文中的“媽港”改為“MACAU”。

    最初由澳門小朋友容韻琳演唱。

    改編歌詞

    合: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容韻林: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

    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合: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母親!我要回來,

    母親!母親!祝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合: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母親!我要回來,母親!母親!

    容: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要回來,回來.

    合:母親!母親!

    演繹與傳唱

    1925年,聞一多以擬人的手法,寫下組詩《七子之歌》,將我國當時被列強掠去的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的七個孩子,哭訴他們受盡異族欺凌、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

    此詩一問世就引起了海內外華人的強烈共鳴。

    詩人自己未曾預見的是,70多年后,《七子之歌·澳門》由著名音樂制作人李海鷹譜成歌曲,在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時廣為傳唱,令每一個憧憬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中華兒女激情難抑。

    由于這篇組詩不在聞一多的兩部著名詩集《紅燭》、《死水》之中,也沒有收入《聞一多全集》,因此,在后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它并不為人們所熟悉。

    直到1997年慶祝香港回歸祖國的活動中,有人提起了這組作于七十多年前的詩篇。

    當年4月出版的《清華校友通訊》曾刊登1947級校友施鞏秋題為《重溫七子歌思念聞一多》的文章。

    隨著澳門回歸祖國日子的臨近,第一節就詩詠澳門的《七子之歌》更加引起人們的注意。

    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委會正式成立后,本報于1998年5月15日在文藝副刊“水木清華”上刊登了《七子之歌》的《香港》、《九龍》、《澳門》、《臺灣》四節。

    1998年初,大型電視片《澳門歲月》的總編導在一次偶然翻閱聞一多詩集時,也發現了《七子之歌》,即請祖籍廣東中山的作曲家李海鷹為之譜曲。

    李海鷹一遍遍地吟誦聞一多的詩句,流著淚在一夜之間完成了曲子,他將潮汕民歌的特色融入其中,并從配器上也有意貼近聞一多生活的年代。

    編導又選中澳門培正中學小學部年僅七歲半的容韻琳小朋友擔任領唱,她以夾帶著濃重澳門鄉音的普通話演唱,與曲調設計渾然一體。

    后來,《澳門歲月》的總編導感慨地說:“主題歌詞選用聞一多的詩是我們成功的首要因素和關鍵。”

    由于紀錄片的影響力,故而在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用作主題曲。

    1999年,容韻琳在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上獻唱《七子之歌》而備受注目。

    此后容韻琳經常出席不同的活動獻唱。

    《七子之歌·臺灣》

    較為知名的《七子之歌·臺灣》有2個版本,一個是電視劇《鄭成功》片尾曲(香港演員陳庭威飾演鄭成功);一個是2006年湖北宜昌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宜都市音協主席袁忠宜譜曲的版本。

    2個版本均采用聞一多的《七子之歌·臺灣》作為歌詞。

    此外,還存在其他改編版本。

    歌詞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臺灣。

    我胸中還氤氳著鄭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

    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

    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水一戰。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演繹與傳唱

    本世紀初播出的電視連續劇《鄭成功》,亦選用了此組詩《七子之歌·臺灣》,作劇集之片尾曲。

    在該版本電視劇中,香港陳庭威飾演鄭成功。

    2006年,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會員、湖北宜昌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宜都市音協主席袁忠宜在紀念臺灣光復60周年大型文藝晚會上聽到首次搬上舞臺的詩朗誦《七子之歌·臺灣》,一種前所未有的創作沖動油然而生[1]。

    《七子之歌·臺灣》先由宜都地方歌手試唱。

    9月12日,香港雍哲明星娛樂事業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丁雍哲聯系袁忠宜,表示愿意推薦臺灣著名歌手羅大佑演繹,以更好地為世人所傳唱。

    聞一多研究專家、曾任民盟浠水支部主委的陳玉能對此激動不已:“《七子之歌》留下了帝國主義侵華的鐵證,也為中華民族復興留下了一支進行曲。

    家鄉人民早就期待著高歌猛進的這一天了,這將極大告慰先生在天之靈”。

    據了解,浠水縣聞一多紀念館已表示,將對《七子之歌·臺灣》曲譜原件永久性收藏。

    此前,福建廈門老年藝術團已索取曲譜,準備在今年紀念臺灣光復活動中演唱。

    2007年9月,新華網、人民網、CCTV網、中國臺灣網、新浪、搜狐、網易、湖北人民政府、湖北日報、天府熱線等等各大媒體紛紛以“聞一多《七子之歌·臺灣》被譜曲傳唱 引起共鳴”;“楚人詩 楚人曲 震撼中華兒女心 聞一多《七子之歌·臺灣》被譜曲傳唱”等為題,介紹了《七子之歌·臺灣》譜曲傳唱一事。

    臺灣的《中央日報》也刊載此消息。

    《七子之歌·廣州灣》

    湛江維多爾天主教堂(霞山天主教堂)作品說明

    1925年3月,我國現代著名詩人和學者聞一多先生寫下了名篇《七子之歌》,其中第五章是“廣州灣”。

    詩歌以擬人的手法,將我國當時被列強掠去的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 廣州灣 九龍 旅順大連等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的七個孩子,哭訴他們受盡異族欺凌,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

    詩歌一方面抒發了對母親的懷念和贊美,一方面表達了對帝國主義的詛咒。

    創作靈感

    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正面)挖掘《七子之歌》文化遺產資源,是2009年3月廣東湛江市霞山區政協例會提案題中之義。

    這首為《七子之歌》中的“廣州灣”一章譜曲,是在廣州灣艇仔歌原有曲調基礎上新創,從而形成現代式的廣州灣民歌,可用普通話或雷州方言演唱。

    力求較好表現其濃烈愛國思鄉之情,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本土藝術形式。

    廣州灣原文

    ——聞一多詩《七子之歌》之五

    (廣州灣民歌)

    策劃及作曲:葉文健

    編配及錄制:曾建彪

    演唱:王 珺

    監制:霞山文聯

    東海和硇州是我的一雙管鑰,

    我是神州后門上的一把鐵鎖。

    你為什么把我借給一個盜賊?

    母親呀,你千萬不該拋棄了我!

    母親,讓我快回到你的膝前來,

    我要緊緊地擁抱著你的腳踝。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聞一多的七子之歌的解釋

    散文

    請大家找一篇歌頌祖國的著名文章!很急

    閱讀(581)

    哈哈,柳永的《望海潮》(著名詞啊,歌頌到把不懷好意的金人都招來了~),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巴金的許多文章,楊朔的大部分散文。各朝各代都有許多這樣的文章,不知樓主想要什么樣的。不過,樓下幾位真是奇怪——難道現在是中國的歷史最黑暗時期么?比

    散文

    新中國大事年表(1949~2009)

    閱讀(1433)

    1、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北京天安門舉行開國大典。2、1950年6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公布施行。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區全面展開。到1953年春,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土改在全國大陸基本完成,3億多無地少地農民(包

    散文

    朝花夕拾的10篇散文的情調各有什么不同

    閱讀(624)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既然是回憶文集,自然是在文中回憶自己的過去經歷等等,當然會用第一人稱來寫此外,用第一人稱拉進與讀者的距離,使讀者有同作者促膝長談的感覺,更顯親切6把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有機地

    散文

    情調激昂的現代詩歌有什么朗誦3分鐘的足矣謝謝

    閱讀(661)

    只要明天還在汪國真只要春天還在我就不會悲哀縱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陽還可以重新回來只要生命還在我就不會悲哀縱使陷身茫茫沙漠還有希望的綠洲存在只要明天還在我就不會悲哀冬雪終會悄悄融化春雷定將滾滾而來激昂林徽因我要藉這一時的豪

    散文

    在寫作時用第一第二第三人稱敘述的好處及作用

    閱讀(1402)

    文段中各個人稱的作用:第一人稱,敘述親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的表達思想情感,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第二人稱,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可以造成擬人效果。第三人稱,能比較客觀的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間和空

    散文

    無錫靈山大佛到拈花灣的免費班車還有嗎

    閱讀(871)

    沒有免費班車了。建議你在無錫火車站北廣場中央車站公交a島搭乘樂游無錫2號專線車直達靈山景區及拈花灣。樂游無錫一日票15元,一日內無限次上下車。樂游無錫2號線拈花灣末班車17點57分。如果你要看拈花灣夜景,除了打車外,如果你會騎自行車

    散文

    有關聞一多愛國事例

    閱讀(645)

    1925年夏,聞一多從美國留學歸國。走下海輪,詩人難以抑制心頭的興奮,把西服和領帶扔進江中,急切地撲向祖國懷抱。然而,等待他的,卻是無邊的黑暗和奇恥大辱……放眼家國故園,山河破碎,風雨如磐,豺狼當道,列強橫行,祖國母親被瓜分割占……詩人悲憤地寫

    散文

    請以香港回歸后為話題寫一篇300字的作文

    閱讀(572)

    1841年,英國強占香港島后,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帝為此下了幾十道諭旨,一些封疆大吏也曾上折具奏,但清政府沒有能力捍衛國家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北京政府時期,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和1921年的華盛頓會議上,中國代表曾提出收回租借地的

    散文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的寫作背景

    閱讀(773)

    聞一多先生是五四以來知識分子中的一位杰出人物.詩人臧克家寫的1980年2月寫的<<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這篇散文,雖只記述問先生言行的片段,但仍可以從中看出這位詩人,學者,民主戰士的光輝形象.

    散文

    中國擁有私人飛機的人有哪些

    閱讀(1173)

    作為飛機愛好者,我來試著回答這個問題吧。其實中國有很多明星和企業家擁有私人飛機,很多都是經常出現在新聞里的人物。企業家機主2017年4月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17胡潤公務機機主報告》顯示:113位華人企業家,共擁有163架公務機,比去年增加34

    散文

    燈塔距離西豐桃源圣地多遠

    閱讀(573)

    駕車路線:全程約250.2公里起點:燈塔市1.遼陽市內駕車方案1)從起點向正西方向出發,沿市府路行駛130米,右轉進入富強街2)沿富強街行駛580米,左轉進入光明路3)沿光明路行駛410米,右轉4)行駛150米,過右側的天福商業廣場約210米后,左轉進入小小線5)沿

    散文

    山藥的種類

    閱讀(681)

    山藥種類:普通山藥、懷山藥。1、普通山藥,也叫菜山藥,特點是較粗,表皮無“銹斑”,用手一掐可看出水分較多,易折斷。毛須較少,表皮相對光滑、較薄,刷子一刷就掉,摸起來滑膩膩的。切面易氧化,掂起來重量比較輕,煮時間長易爛。從名字來看顧名思義就是

    散文

    14只老鼠挖山藥讀后感家長評語

    閱讀(719)

    這是一套融合自然之美與親情之愛的世界經典圖畫書,在日本已經暢銷20余年,總銷量突破5000萬冊。在這個由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十個孩子組成大家庭中,十四只老鼠團結合作,其樂融融。它們年齡、個性、能力都不同。為了生活他們團結合作,發揮

    散文

    需要請教王安石的浣溪沙背景及解釋

    閱讀(698)

    浣溪沙宋代王安石百畝中庭半是苔。門前白道水縈回。愛閑能有幾人來。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兩三栽。為誰零落為誰開。(1)背景:王安石二度受挫后歸隱鐘山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他的許多詞作于這個時期,這一首浣溪沙即是,這里作者以桃花自喻,

    散文

    土地之歌散文集200字

    閱讀(784)

    【春之歌】冬天輕輕地走了留下一件禮物四季老人一不小心把它打開了跑出了一個春天逐漸長大陽光開始瘋狂地擠進了窗戶窗戶里含著一幅幅水墨山水畫櫻桃紅了芭蕉綠了漫野的蕓薹與蝴蝶共舞河流哼起了小曲卷

    散文

    怎么解釋先秦諸子散文

    閱讀(609)

    1先秦諸子散文需要具體到那一家。2解釋如果理解為翻譯的話,可以遵循信、達、雅的的總原則,具體操作需要平日的古詞語積累。畢竟時代不同,語詞意義演變了,需要掌握古義,懂得古今意義差別。3這個問題還可以理解為先秦諸子散文這一文化文學現象

    短句

    摘抄聞一多的詩歌寫成日記300字

    閱讀(628)

    舊的悠悠死去,新的悠悠生出,不慌不忙,一個跟一個,——這是演化。新的已經來到,舊的還不肯去,新的急了,把舊的擠掉,——這是革命。擠是發展受到陰礙時必然的現象,而新的必然是發展的,能發展的必然是新的,所以青年永遠是革命的,革命永遠是青年的。新的

    散文

    抒幼兒教師之懷,贊教師之歌敘事散文

    閱讀(724)

    在一個春節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慶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個鄉村的鄉公所樓上。走上一段陰暗的仄仄的樓梯,進到一間有一張方桌和幾張竹凳、墻上裝著一架電話的屋子,再進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間,和外間只隔一幅布簾。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著一

    散文

    方文山對青花瓷歌詞是怎樣解釋的呢

    閱讀(668)

    首先跟親愛的網友們分享此次填寫杰倫新專輯里這首「青花瓷」的創作過程。前一陣子我認識了幾個鑒賞古董藝術的朋友,在與他們時而青銅、時而宋瓷、時而明清家具等橫跨千年談古論今的聊天中,觸發我想用那些傳世的中華藝術品來當歌名的動機。

    短句

    求《三峽》水經注全文解釋及其賞析

    閱讀(560)

    譯文在三峽的七百里中,兩岸山連著山,幾乎沒有半點空隙。層層疊疊的山巖峰巒,遮蔽了天空,擋住了日光。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陽和月亮。到了夏季,大水漫上兩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斷絕了。有時皇帝有詔命必須火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

    散文

    聞一多散文詩歌心得

    閱讀(449)

    做一個聰明的老實人。現在說一個人老實就認為沒本事,這樣的老實可能沒有把握好分寸,太過偏激。什么是聰明的老實人,對人要真城,工作要認真

    久久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