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kggui"></nav>
  • <optgroup id="kggui"></optgroup>
  • <menu id="kggui"></menu><xmp id="kggui"><nav id="kggui"></nav>
    <menu id="kggui"><menu id="kggui"></menu></menu>
    <nav id="kggui"></nav>

    關于春節的小短文

    關于春節的小短文

    春節簡介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

    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

    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蘇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

    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后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于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

    屋里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

    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

    年一來。

    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

    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

    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

    這期間花燈滿城,游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后,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春節的由來與傳說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

    禾部》:“年,谷熟也:。

    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

    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后,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于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

    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傳說之一: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

    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

    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

    后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門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

    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

    ”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傳說之二:萬年創建歷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

    但是苦于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后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

    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回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復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云的不測感到苦惱。

    萬年知道后,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

    祖乙聽后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

    于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筑起日晷臺和漏壺亭。

    并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歷法的進展情況。

    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創建歷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

    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

    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

    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

    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

    以后,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春節傳說之三:貼春聯和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

    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只金雞。

    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

    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

    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并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

    于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

    后來,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

    這種桃木板后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愿,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

    又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愿。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

    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

    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

    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鐘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

    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里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于上門來的鬼魅戰斗。

    由于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

    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

    于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于門旁鎮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

    其后,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

    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

    “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

    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

    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

    “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

    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

    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

    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

    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

    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

    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后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

    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這種習俗后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

    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

    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

    由于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后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后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此記載見于《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

    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

    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準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

    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

    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

    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

    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

    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

    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

    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

    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后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

    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

    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春節的詩歌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賣癡呆詞》

    (唐)范成大

    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歲;

    小兒呼叫走長街,云有癡呆召人賣。

    《除夜》

    (唐)來鵠

    事關休戚已成空,萬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曉雞聲絕后,又將憔悴見春風。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 玉樓春

    (宋)毛滂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沉凍酒。

    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

    醉鄉深處少相知,只與東君偏故舊。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已酉新正

    (明)葉颙

    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

    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態多;

    屠蘇成醉飲,歡笑白云窩。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黃景仁

    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

    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

    鳳城新年辭

    (清)查慎行

    巧裁幡勝試新羅,畫彩描金作鬧蛾;

    從此剪刀閑一月,閨中針線歲前多。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蕭疏白發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

    剪燭催干消夜酒,傾囊分遍買春錢。

    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

    元旦口占用柳亞子懷人韻

    **

    共慶新年笑語嘩,紅巖士女贈梅花;

    舉杯互敬屠蘇酒,散席分嘗勝利茶。

    只有精忠能報國,更無樂土可為家;

    陪都歌舞迎佳節,遙視延安景物華。

    春節看花市

    林伯渠

    邁街相約看花市,卻倚騎樓似畫廊;

    束立盆栽成列隊,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燈火人如織,一派歌聲喜欲狂,

    正是今年風景美,千紅萬紫報春光。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春節的小短文

    散文

    跪求關于新年全家團圓的親情作文

    閱讀(268)

    團圓過年,對我們孩子來說是很高興的事,可以拿得到一份豐厚的壓歲錢,可以玩,還能吃豐盛的年夜飯,當然我家也不例外。今天是大年三十,我們家的人都要圍在一張桌子上吃飯,所以準備的東西就很多。“噼里啪啦”,我家的陳大廚上陣了,只見她一手拿這佐料

    散文

    青海有哪些著名作家

    閱讀(905)

    青海的著名作家有龍仁青、梅卓、井石、曹有云、馬光星等。1、龍仁青龍仁青,男,當代青年作家。1967年3月生于青海湖畔鐵卜加草原(這里也是中華對角羚(普氏原羚)的家園)。1986年7月畢業于青海海南民族師范學校藏語言文學專業。系青海作家協會

    散文

    運動會的場面描寫四百字以上

    閱讀(308)

    熱情地釋放光芒的紅日,被陣陣此起彼伏的加油聲震撼,慌張地投入到烏云的懷抱.那群北飛的候鳥卻因為熱火朝天的場面而盤旋在運動場上,留戀著這里與寂靜的天空截然不同的熱鬧.圍繞在運動場邊的樹木,在秋風的頻繁光顧下奏鳴出悅耳的樹葉的交

    散文

    嘆古代羌人遷徙的散文

    閱讀(356)

    青海高原古羌自古就與中原華夏保持著緊密聯系,不僅有著十分悠久的多民族文化交流的歷史,而且是古代西域、南亞文化與華夏文化溝通的重要通道。盡管青藏高原一直天水一方,但就在這天老地荒、雪域絕境、大漠草原之間,古老的高原民族為了生存、

    散文

    適合七人朗誦的文章,3~5分鐘

    閱讀(752)

    朱自清的《春》(配樂《雨的印記》)《匆匆》還有流沙河的《理想》建議配樂莊重一些,可以考慮貝多芬的,如果有男女混的話建議試一下舒婷的《致橡樹》(背景:thesecretofgarden),只有女生的話不建議朗誦《海燕》,《海燕》最好是男低音,要是還需要配樂

    散文

    有哪些適合小學生朗誦比賽的文章

    閱讀(388)

    一、小學生朗誦詩歌:歌頌祖國篇一:祖國媽媽您是藍藍的天空我們是展翅高飛的小鳥祖國媽媽您是廣闊的海洋我們是海中歡快的魚群祖國媽媽您是富饒豐美的草原我們是幸福頑皮的小羊啊祖國您是慈祥的母親兒女們要努力學習天天向上從小奮發圖強

    散文

    三峽美景的作文300字急急急

    閱讀(408)

    三峽之美景走進三峽,就如同走進了一個古色古香的夢,一幅連綿不斷的畫,一個壯觀至極的神話般的故事。隱沒在綠林叢的白帝城,像個害羞的小姑娘,劉備曾在這兒踞守,這里住過多少猛將大帥,本應當氣勢不凡,今卻如此羞澀?難道是幾千年的風雨磨煉了你的

    散文

    我家的春節300字作文事情發展順序

    閱讀(345)

    在一陣陣爆竹聲中,一陣陣歡歌笑語中,我們終于迎來了春節!春節,是中國最盛大的節日,也是我們最高興的日子。家家張燈結彩,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爸爸媽媽也早早地把家里布置一新,置辦了年貨,我眨著幸福的眼睛,穿著新衣服在大衣柜鏡子前照來照去,真是

    散文

    關于春節的兒歌和句子

    閱讀(331)

    、新年到新年到,新年到,敲鑼打鼓放鞭炮,新年到,新年到,小朋友們拍手笑。2、長大一歲了新年到,新年到,敲鑼打鼓真熱鬧,我給布娃娃穿上花花衣,戴上小紅帽,娃娃瞇瞇笑,伸手要我抱,哎呀呀,不抱不報,咱們長大一歲了,你呀知道不知道?3、紅燈籠紅燈籠,高高掛,

    散文

    11篇作文都是關于春節的怎么寫

    閱讀(279)

    春節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節日,家家戶戶張燈結彩,貼紅對聯,大街小巷都掛起了紅燈籠,到處呈現出熱熱鬧鬧,喜氣洋洋的節日景象.除夕那天,我們每個小朋友早早穿上了新衣服,顯得精神煥發,奶奶夸我真帥氣,媽媽準備了一桌美味可口的年夜飯,有我最愛吃的紅燒肉

    散文

    《春》原文

    閱讀(427)

    《春》朱自清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

    散文

    關于畫畫的作文

    閱讀(298)

    畫畫比賽今天下午兩點半,由于上次報了名,所以今天要去參加畫畫比賽。這次比賽,是先到一個地方集中把畫在風箏上,然后放飛畫好的風箏,最后上交。我由于這次比賽是關于奧運的,所以我這次要畫的是一個奧運福娃——妮妮。到了那里后,我很快就碰到了

    散文

    求描寫舞蹈音樂繪畫的散文急

    閱讀(311)

    時光如梭,歲月如月。我常有夢,此夢與我所鐘愛的舞蹈有關。夢,都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勞累了一天的人們在幸福安然中入眠;在幽靜的靈空間進入了縹緲虛無的夢境。夢,有喜有憂,有長有短,但有的揮之難逝。在我上藝校表演的《四個小天鵝》芭蕾舞蹈,卻在

    散文

    誰有描寫秋天的詩歌、散文、音樂、繪畫

    閱讀(326)

    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散文

    300字以內青春勵志短文

    閱讀(303)

    [1]手捧一束紫薇花,坐在七月的微風中,輕輕梳理前塵,一縷馨香情愫縈繞于心,頓悟,歲月是如此靜好。環眼四周,我望見,每一處,每一景,都是清新明媚。在這蟬鳴的時節,我靜靜守著一隅清幽,讓心靈隨著風兒去散步。紅塵路上,我輕拾起一路花瓣,執一份淡淡清歡,

    短句

    我的采蜜集小短文怎樣寫

    閱讀(435)

    我有一個小小的采蜜集,那是一個金黃色的小本,我把小知識都記在了里面,它帶我飛遍了知識的海洋。世上什么動物跑得最快?當然是那身上長滿斑點的獵豹,世上什么鳥兒長的最大?當然是那長著蓬松羽毛的鴕鳥……我是一只小鷹,知識像天空一樣寬廣,我要向

    散文

    關于春節和元宵節的古詩詞各五首

    閱讀(474)

    春節:1《元日》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2《田家元日》孟浩然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3《除夜》來鵠事關休戚已成空,萬里相思一

    散文

    有關春節元宵節的古詩詞及賞析

    閱讀(558)

    賣癡呆詞作者:范成大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迎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云有癡呆召人買。二物于人誰獨無?就中吳儂仍有余;巷南巷北賣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櫟翁塊坐重簾下,獨要買添令問價。兒云翁買不須錢,奉賒癡呆千百年。除夕夜直到午夜時分人們都

    散文

    枯枝與鮮花這篇短文中的枯樹是怎樣一棵

    閱讀(315)

    1搖曳:不停的搖擺著,搖擺不停。2渾然一體:融合在一起3在這深秋,黃葉已紛紛墜落的時候,它卻是繁花滿枝,顯出一種青春和歡樂來。4于是它們便復活了,和諧地美麗地生活在一起

    散文

    寫一篇關于秋天收獲的短文

    閱讀(307)

    炎熱的夏天悄悄地走了,秋高氣爽的秋天來臨了。秋天是個金色的季節,也是我最喜歡的季節。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果園里,果實累累。蘋果樹上又圓又大的蘋果像一個個紅燈籠,葡萄穿上了紫盈盈的袍子,紅紅的柿子成熟了,黃澄澄的是梨,紅彤彤的是棗。橘

    散文

    《憶江南》改寫成寫景小短文

    閱讀(337)

    春天來了,一場綿綿的春雨,如絲如織,如夢如幻。在這寂靜的時候,我聽著雨聲,獨自一個人在夢里睡去。夢里,我又回到了我曾熟悉的江南。江南的風,柔柔的,如同杭州上等的絲綢一樣;輕輕的,好像三月飄飛的柳絮,看不到風吹的痕跡。江南的陽光,暖暖的,把岸邊的

    散文

    新年新氣象短文

    閱讀(355)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覺的,我已經站在了2018年的新起點。又是一個新的開始。新年的鐘聲緩緩響起,我又長大了一歲,又向成熟邁了一大步,我已經是一個小學部高年級學生,已由一個小孩成長為一個懵懂的少年。在鐘聲敲響的時候,我許下了2018年的新

    久久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