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kggui"></nav>
  • <optgroup id="kggui"></optgroup>
  • <menu id="kggui"></menu><xmp id="kggui"><nav id="kggui"></nav>
    <menu id="kggui"><menu id="kggui"></menu></menu>
    <nav id="kggui"></nav>

    八年級上冊語文古詩文賞析

    八年級上冊語文古詩文賞析

    《桃花源記》賞析

    【注評】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武陵:郡名,現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帶。

    捕魚為業:以打魚為職業。

    為:動詞,作為。

    ○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緣:順著,沿著。

    溪:(一條)小河。

    行:行進,這里指劃船前進。

    忘路之遠近:忘記了路程的遠近。

    之:助詞,的。

    ○交代桃花源發現起因。

    “忘路之遠近”。

    預示進入奇境,又為下文“處處志之”、“遂迷,不復得路伏筆。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忽:忽然,突然。

    逢:遇到,碰到。

    夾岸溪的兩岸。

    數百步:這里指在幾百步遠近的范圍之內。

    落英:落下的花瓣。

    一說指初開的花。

    繽紛:疊韻聯綿字,用來比喻多,紛繁雜亂的樣子,這里是紛紛揚揚的樣子。

    ○寫境界之異。

    “忽逢”表明無意中發現。

    漁人甚異之。

    復前行,欲窮其林。

    甚異之:對這種景象感到很驚異。

    甚:副詞,很。

    異: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異”。

    之:代詞,指以上所敘景象。

    復:副詞,又,再。

    前行:向前走。

    欲:想,要,想要。

    窮:動詞,徹底弄清。

    其林:那桃林。

    其:代詞,指桃花林。

    ○漁人因驚異而尋根問底,引出下文更異之境。

    寫武陵人無意中進入通往桃花源的路,交代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林盡水源:桃花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

    得:獲得,得到,見到,這里可譯為“發現”。

    一山:一座山。

    仿佛:雙聲聯綿字,似乎。

    若:副詞,常用在動詞或動詞結構之前,表示所敘事實大體如此。

    可譯為“好像…一(似的)”。

    ○窮林而得山,山又有口,步步引人入勝。

    便舍(shě)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

    復行數十步,豁(hu6)然開朗。

    便:副詞,就。

    舍:旗棄,扔下。

    初:副詞,表示時間,開始時。

    才通人:僅容一個人通過。

    才:副詞,剛剛(能夠)。

    豁然開朗:一下子現出開闊明朗的境界。

    ○跨入一個新的天地。

    土地平曠(kuàng),屋舍(sh色)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qiānm6)交通,雞犬相聞。

    平曠:平坦寬闊。

    曠:空闊,寬廣。

    儼然:整齊的樣子。

    屬:類。

    阡陌:田間小路。

    交通:交錯連通。

    雞犬相聞:(村落間)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

    ○寫桃花源里田園風貌,一派富足寧靜景象。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xī)如外人,黃發垂髫(tiá0),并怡(yí)然自樂。

    其中:那里面的人。

    往來;來來往往。

    種作:耕種勞作。

    衣著:指身上的穿戴。

    悉:副詞,完全,盡。

    如外人:和外面的人一樣。

    黃發垂髫:老人和小孩。

    黃發:指老人,舊說老人發由白轉黃,是長壽的特征,所以用以指代老人。

    垂髫:小孩垂下的頭發,用以指代小孩。

    并副詞,表示不同對象都發出同一動作,可譯為“都”、“全都”。

    怡然,安閑愉快的樣子。

    ○寫桃花源中人民安居樂業的生活氣氛。

    寫漁人進入桃花源,見到一片充滿安寧和樂的生活環境。

    理想境界的生活圖景與現實社會的黑暗形成強烈對比。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具答之。

    乃:副詞,就所從來:從何而來,從何處來到這里。

    名詞性結構。

    具答之(漁人)全都回答了他們。

    主語漁人承前省。

    之:代詞,指桃花源中人。

    便要(ya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要“邀”的同音假借,邀請。

    作食:做飯。

    ○漁人與桃花源中人相見。

    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

    聞:聽說。

    此人:指武陵人。

    成:都。

    問訊:打聽消息。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shuài)妻子邑(yi)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sui)與夕人間隔。

    自:自己,桃花源中人。

    云:說。

    先世:前代祖先。

    避秦時亂:意思是在秦代時候為躲避戰亂。

    率:帶領。

    妻子:老婆孩子。

    妻:妻子。

    子:孩子。

    邑人:同村的人,鄉親。

    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不復出焉:不再離開這里。

    復副詞,再。

    焉:代詞,這里。

    遂:副詞,便,就,于是。

    間隔:間離,隔絕,不通消息。

    ○桃花源中人自述入山原委“避秦時亂”影射現實。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問今是何世:(桃花源中人)問漁人現在外界是什么韓代。

    今:現在。

    何世:什么朝代。

    世:朝代。

    乃:副詞,竟有“意外”的意思。

    不知有漢:不知道有過漢朝。

    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

    魏晉:魏朝和晉朝。

    ○五百年朝代更替全然不知,真是目空今古。

    此人一一為(wèi)具言所聞,皆嘆惋(wǎn)。

    此人:指漁人。

    為:介詞,向。

    具言所聞:把所知道的全都講出來。

    皆:都。

    嘆惋:嘆惜。

    ○嘆惋外界屢遭世亂。

    襯托世外天地的安樂。

    馀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馀人:村里其他的人。

    復;又。

    延:邀請,引導。

    皆出酒食:都擺出酒肉飯菜招待。

    ○桃花源中人,家家都很好客。

    停數日,辭去, 停數日:停留了幾天。

    辭去:(漁人)向桃花源中人告辭離別。

    句中主語承前省。

    此中人語(yǜ)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 此中人:指桃花源中人。

    語:動詞,告訴。

    云:動詞,說。

    不足:不值得,不必。

    為:介詞,跟,向。

    外人:外面的人。

    ○叮嚀不要向外界傳揚,為下文重尋不見、與世永隔伏筆。

    通過問訊、款待和囑告,寫出了桃花源中人的淳樸和真摯,并借其“避秦時亂”的來歷,影射當時晉宋易代之亂。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既出,出來以后。

    既:副詞,已經,表示“出”的動作已經完成。

    得其船:找到他的船。

    其:代詞,他(漁人)的。

    扶:劃。

    向路:來時的路線。

    志之:記下沿路的標志。

    志:記,作標記。

    及郡下,詣(yì)太守,說如此。

    及郡下:到了(武陵)郡城內。

    及:到。

    、詣:到,往。

    太守:一郡行政的最高長官。

    如此:這里指上述漁人的一切見聞。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即:副詞,表示前后兩件事緊緊銜接,就,馬上。

    遣:派遣。

    其:代詞,他,指漁人。

    所志:“所”與動詞“志”組成名詞性短語,指以前留下的標記。

    遂迷:竟迷失了方向。

    不復得路:再也找不到(原來的)路了。

    ○太守欲問津而不得。

    南陽劉子驥(j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

    未果,尋病終。

    南陽:郡名,現在河南省南陽市。

    劉子驥:名驥之,《晉書》本傳說他“好游山澤,高尚不仕”。

    高尚士:志趣高尚的人。

    聞之:知道這件事。

    欣然:高興的樣子。

    規:計劃,打算。

    未果:沒有實現。

    果:結果,實現。

    尋病終,不久因病而死。

    尋:副詞,不久。

    終:死。

    ○劉子驥欲問津而不果。

    后遂無問津者。

    后:后來。

    遂:便。

    問津者:問路的入。

    問:“訪求”的意思。

    津:本指渡口,這里指通往桃花源的路徑。

    寫自漁人離開桃花源后再也找不到它了。

    表明桃源雖好,終是幻境。

    【譯文】

    晉朝太元年間,有位武陵人以捕魚為生。

    (有一天)他沿著一條溪流劃船前行,忘了路程的遠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兩岸幾百步內,里面沒有別的雜樹。

    地上芳草鮮嫩茂美,滿地落花。

    漁人見到這片景色很是驚異。

    于是又向前劃去,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在溪水的發源處沒有了,只見那里有一座山,山邊有個小洞,似乎有光線(透出來)。

    (漁人)就離了船,從洞口進去。

    初進時,洞口很窄,只能勉強通過一個人,再走幾十步,就突然開闊敞亮了。

    這里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整齊,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樹竹林之類。

    田間小路交鍺暢通,雞鳴狗叫聲彼此都能聽到。

    這里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人。

    (無論)老人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顯得心滿意足。

    (他們)看到漁人,竟大為吃驚,問從哪里來。

    (漁人)詳細的回答了。

    就(有人)邀請(漁人)到他家里去,擺酒殺雞做飯菜款待。

    村中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都來(向他)打聽消息。

    (他們)自稱祖先躲避秦時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斷絕了往來。

    (他們)問起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

    這位漁人一件件的給他們詳細講述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大家)都感嘆惋惜。

    其他人各自再請(漁人)到他們家去,都拿酒飯款待。

    (漁人)在這里住了幾天,就告辭離開。

    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事)不必對外面的人說起。

    ”。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來路劃出去,一路上處處做上標記。

    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

    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原先所做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沒有再找到那條路。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德行高尚的人,聽到這件事,高興地打算前往,計劃還未實現,不久因病去世。

    后來就再沒有去探訪的人了。

    【簡析】

    《桃花源記》寫于晉、宋交替之際,當時政治黑暗,兵連禍接,民不聊生。

    作者虛構了一個漁人偶入桃花源的故事,借以描繪了_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勞動、自由安樂的世外桃源的生活圖景,寄托了他的社會理想,也反映了廣大人民要求擺脫殘酷剝削和貧困境遇的意愿。

    這樣的理想國在剝削階級統治的社會里固然僅是一個烏托邦,但它像一面鏡子,照出了現實的丑惡和黑暗,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批判態度;又像一座燈塔,激勵人們對美好社會的向往和追求。

    “桃花源”的藝術創造以其民主性的光輝照徹中古時代,并成為后代作家的傳統題材,表現出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文章以漁人行蹤為序展開記敘,從他逢桃花林并入桃花源寫起,以他出桃花源、再尋未果而告終。

    開頭結尾略寫,因為這些只作為引起和余韻,中間漁人在桃花源里的所見所霞是主體,就寫得很詳盡。

    有漁人眼中看到的桃花源的風貌,他與桃花源中人的對話,桃花源中人對他們款待,他們的來歷和生活情景,思想感情等等,這樣寫,中心突出,層次分明,結構完整,詳略得宜。

    《桃花源記》總的構思帶有浪漫主義色彩,這表現在故事是虛構的,桃源境界也是想象中的產物,人間并不存在等方面。

    但它的細節描繪又是現實主義的,不論是山外夾岸數百步的桃花林,“才通人”的入山小口,還是桃花源里的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現實生活中都不難找到,這就給人以親切逼真之感,相信這是人間樂土,而不是神仙境界寧愿信其有,不肯信其無。

    特別是借助于當時的真實人物——南陽劉子驥的規往,更增添其真實感,使讀者也為之神往。

    歸根結底,世外桃源的生活理想是植根現實的沃土之中的。

    但漁人重尋又迷了路,“后遂無問津者”,又帶有神密色彩。

    又實又虛,似真似幻,表明桃源雖好,但只是幻想而已。

    文章語言簡練生動,富有表現力。

    一個完整的引人入勝的故事,僅用了三百二十字,敘述得扣人心弦。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二十二個極常殼的字眼,便勾畫出一片奇景,如在目前,永難忘懷。

    至于桃源風貌的描繪,人物活動,對答的記敘,也是著墨不多而內含豐富,令人味之不盡。

    “美好而淳樸”,這是桃花源和這篇散文給我們的共同印象。

    【字詞句基礎知識舉要】

    “遂”用作副詞,表示動作行為的完成,有以下幾種情況:一、表示動作行為的徹底完成。

    如:“后遂無問津者”,可譯為“就”。

    二、表示動作行為準備達到的最后結局。

    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可譯為“竟然”、“終于”。

    三、表示動作行為在時間上和前一件事的接續關系。

    如“………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可譯為“于是”、“就”。

    交通 妻子

    本文“阡陌交通”中的“交通”是交錯相通的意思,與現代漢語中表示交通運輸的意義不同。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妻子”是妻子和兒女的意思,與現代漢語中表示男子的配偶的意義不同。

    這種由兩個單音節的詞組成的短語,在文字形式上與現代漢語中的雙音詞完全相同,但意義卻差別很大。

    這樣的例子在本文還可以找出一些。

    翻譯時,要落實每個字的含義,以免造成誤解。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一句中,“此人”是主語,“言”是謂語,“所聞”是謂語,“所是所字結構作賓語;“一一”、“為(介賓結構,賓語承前省)”“具”都是“言”的狀語。

    “皆嘆惋”是主謂句,主語是桃花源中人承前省,謂語是“嘆惋”,“皆”是狀語。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譯作: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和)晉了。

    乃:副詞,用在謂語之前,表示在某種情況之后,緊接著又出現了另一種情況。

    這里表示前后兩件事在情理上是逆轉相背的。

    可譯為“竟然”。

    無論:不用說。

    不足為外人道也

    “不足為外人道也”譯為:(這里的事)不必向外邊的人講啊。

    不足:不值得,表示一種委婉的制止,即“不必”,“不要”。

    為:介詞,表示在動作行為發生的同時所旁及的對象,這里可譯作“向”。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即世人。

    也:語氣詞,和“不足”配合起來,表示禁阻語氣。

    《石壕吏》賞析

    【注評】

    暮投石壕村, 暮:傍晚。

    名詞用作副詞,作“投”的時間狀語。

    投:動詞,投宿。

    石壕村:即石壕鎮,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東南。

    ○點明時間、地點。

    有吏夜捉人。

    吏:低級官員,這里指抓丁的差役。

    ○事件。

    “夜捉人”顯出形勢的危急和氣氛的恐怖。

    老翁逾墻走, 老翁:老頭,老漢。

    這是“夜捉人”的目標。

    逾墻走:**逃跑。

    逾:動詞,越過,翻過。

    走:動詞,跑。

    ○老翁聞風而逃,說明捉人已不是頭一回,所以人們早有思想準備;連老頭都要捉,又說明當時已無壯丁可抓。

    老婦出門看(kān) 。

    老婦出門察看情況,掩護老漢,應付差役。

    寫詩人傍晚投宿,差役夜間捉人,是事件的開端。

    吏呼一何怒, 呼:動詞,吆喝,吼叫。

    一何:多么。

    怒:兇猛,粗暴。

    婦啼一何苦!啼:哭。

    苦:悲哀,悲痛。

    ○吏呼而怒,婦啼而苦,對比鮮明。

    概敘差役和老婦間盤問應答情景。

    聽婦前致詞: 前:動詞,走上前去。

    致詞:對人講話,告訴對方。

    三男鄴(yè)城戍(shù)。

    三男:三個兒子。

    男:兒子。

    鄴城戍:即.“戍鄴城”,防守鄴城。

    這里實指參加圍攻鄴城的戰役(參看【解題】)。

    戍:防守。

    ○三個兒子全在前線,說明壯丁確已抽盡。

    由此以下都是老婦自訴。

    一男附書至, 附書至:捎信回來。

    附書:托人帶信。

    至:到(家)。

    二男新戰死。

    二男:兩個兒子。

    新:剛剛,最近。

    ○三子中兩個已戰死,從側面表現了戰場上形勢嚴重。

    存者且偷生, 存者:活著的人。

    且:姑且,暫且。

    偷生:茍且活著。

    ○這存者既指戰場上暫時幸存的一個兒子,也包括生活在兵荒馬亂中的老婦自己和別人。

    死者長已矣! 長已矣。

    永遠完結了。

    已:停止,完結。

    ○以上老婦訴說兒子被征調的悲慘情況,揭示了老婦人內心的深沉悲痛。

    室中更無人, 室中:家里。

    更:副詞,再。

    無人:指沒有男丁。

    惟有乳下孫。

    惟:副詞,只。

    乳下孫:正在吃奶的孫子。

    有孫母未去,因為有孫子在,所以孫兒的母親還沒有離家而去。

    去:離開,指回到娘家或改嫁。

    ○從這句可知道她丈夫是戰死二男之一。

    出入無完裙。

    出入:偏義復詞,重在出字,即出門。

    完裙:完好的衣裳。

    ○從媳婦衣不遮體,不難推知當時勞動人民的生活情景。

    “更無”緊扣“惟有”,句法嚴密。

    隱瞞老翁,維護兒媳。

    以上訴說家中幾個人的處境。

    老嫗(yù)力雖衰, 老嫗:老婦人。

    舊時老年婦女的通稱,這里是老婦自稱。

    衰:弱。

    ○一個“雖”字說明老婦不得已的內心痛苦。

    請從吏夜歸。

    請讓我隨同你們這些差役連夜回到軍營里去。

    請:助動詞,用于動詞前,表示說話人的希望或請求。

    可譯為“希望”“請讓”“請允許”。

    從隨從,跟從。

    急應河陽役, 急:趕快,急迫。

    應付。

    河陽:郭子儀退守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孟縣西南。

    役:差事。

    猶得備晨炊。

    猶得:還可以,還來得及。

    備:備辦,準備。

    晨飲:早飯。

    ○老婦為救下老伴和媳婦,孫子,不顧年邁體衰,請求應征支差。

    借老婦的口述,寫差役的橫暴和老婦一家的遭遇,以及她不得已自請服役的情況。

    夜久語聲絕, 夜久:夜深。

    語聲:說話聲。

    絕:斷。

    如聞泣(qì)幽咽(yè)。

    聞:聽到。

    泣:抽泣,無聲的哭。

    幽咽:形容低微的斷續的哭聲。

    騷亂過后,一片靜寂,只剩下陣陣幽咽。

    這是一幅多么凄驚的景象。

    這里的“聞”與開頭的“聽”遙相呼應,說明詩人也為之徹夜未眠。

    天明登前途, 登前途:踏上前面的路。

    前途:指要趕的路。

    獨與老翁別。

    獨:單獨。

    別:告別。

    ○一個“獨”字暗示老婦確被抓去。

    集中表現了這一家的凄慘情景和詩人內心的沉痛。

    寫老婦被抓后這一家的凄慘情景,以濃重的悲劇氣氛作結。

    【譯文】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一戶人家,天剛黑就有差役進村捉人。

    這家的老漢聽到動靜**逃走了,老婦人出門去看情況。

    差役吼叫聲是那樣的兇,老婦人的啼哭又是那樣的悲痛!

    只聽到老婦人上前向差役訴說,她說:我一共有三個兒子,都已經應征去守鄴城了。

    最近有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兩個兒子已經戰死了。

    活著的人在這兵荒馬亂的年頭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就都永遠完了。

    我家里再也沒有別的可以抓的人了,只有個正在吃奶的孫子。

    因為有這孫子,所以他母親還沒有離家而去,只是她進進出出,連件完整的衣服也沒有啊!你們如果非抓一個人不可,就抓我老婆子好了,我雖然衰老沒什么力氣,但今晚跟你們去,還能支應河陽緊急的差使,趕得上給部隊準備明天的早飯。

    夜深了,嘈雜的說話聲消失了。

    我似乎聽到隱隱約約的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啟程趕路,只好單獨跟老漢一個人告別。

    【簡析】

    《石壕吏》是被譽為“詩史”的杜詩的代表作之一。

    這首五言古詩,通過對作者親眼所見的石壕吏乘夜捉人,連老婦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引起的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憂國憂民的感情。

    這是敘事詩。

    作者按他的行蹤,以第一人稱客觀敘述一夜和一朝中所見所聞,不加論斷,讓人從故事中去體會詩的主旨,懂得作者的愛憎。

    開頭四句,一句敘一人一事,極簡練的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寫出了事件的開端,而字里行間又顯露出戰亂之際特有的騷亂、恐怖氣氛。

    作者接著用“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這對比鮮明的兩句概括寫出事件的發展。

    然后轉入對老婦在差役威逼下一段自訴的詳細記錄。

    這段“致詞”共有十三句。

    前五句說三個兒子全都上前線了,而且最近有兩個陣亡。

    盡管如此,官府還要再來抓人,簡直到了滅絕人性的地步,這也集中體現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的深重。

    中間四句說家中只有吃奶的孩子,兒媳婦連一件出門的衣服也沒有,更反映出“安史之亂”給社會造成的十室九空,人民極端貧困的生活狀況。

    最后四句說老婦在萬般無奈中,為了顧惜老翁和幼孫的生存,慨然應征,奔赴國難,這出入意料的結局把全詩推向高潮,是對昏庸的統治者的血淚控訴。

    末段照應開頭,也只有四句,寫老婦被帶走后舉家凄涼,作者天明上路獨與老翁告別。

    事件結束了,而濃重的悲劇氣氛幾乎讓讀者透不過氣來,表現了作者對這一家悲慘遭遇的無限同情。

    從結構安排上看,作者把老婦對差役的“致詞”放在突出的地位,記錄了她對一家遭遇的血淚控訴,這就自簽而然的通過老婦的口,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讓事實本身說話,自然比間接描述更為真切感人。

    詳寫孝婦的苦啼訴說,略寫石壕吏之嚴詞追逼,以實寫虛,用筆十分簡括。

    全詩主要敘述部分全由一“聽”字得來。

    這樣組織材料既可突出老婦的慘痛敘述,又可撇開一些其他描寫,使全詩十分簡練緊湊。

    也正因為是“聽”到的,才讓人感到更真切,更能烘托當時的氣氛。

    前面說作者是客觀敘述所見所聞,不加論斷,但敘述中有些語句仍然直接或間接表露出自己的感情,如“有吏夜促人”、“老翁逾墻走”,““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等句,都帶有感情色彩和暗示作用。

    再如“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分明表示作者一直關注著事態的發展、變化,以致深夜未能合眼。

    而天明登程的沉痛意緒也沛然可感。

    最后,關于這首詩的主旨有兩點值得注意。

    一、這首詩固然通過石壕吏的乘夜捉人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殘暴,但最主要的還是在反映“安史之亂”引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這一點我們從全詩記敘中所傳達出的動亂年代的時代氣息,十室九空的慘狀,戰事的危急,人民衣不遮體的窘迫,戰場傷亡的慘重,老婦應征服役的奇聞等方面,不難感知。

    作者對唐王朝的腐敗不是沒有批判,但矛頭主要針對造成人民災難的罪魁禍首安史亂匪。

    二、作者既看到了人民的苦難,并引起他深切的同情和憤慨,又并不反對這場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因為“安史之亂”不平息,國家社會就不可能得到安寧。

    從這一角度上說,詩中所述老婦應役一事,既是對統治者嚴厲的斥責、控訴,也是對人民慨然而赴國難這種精神的褒揚。

    這一點在“三吏三別”的其他詩篇里有更明顯的表露。

    如《新婚別》中,新婦雖然有“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的哀怨,但最終慨然道出“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的勸勉之詞;《垂老別》中那位從軍老者也有“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的悲壯自白。

    這反映了杜甫思想上的深刻矛盾。

    《湖心亭看雪》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用語樸素,平實,意蘊卻很深遠。

    第一句既點明時間、地點,又巧妙地利用明朝紀年表明自己不忘故國,不著痕跡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第二句“作者從聽覺的角度來寫雪,一個“絕”字寫出了雪之大。

    作者雖未具體描寫雪景,但這個“絕”字,讓人看到的卻是“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觀景象,傳達出冰天雪地,萬籟無聲的森然寒意。

    這種高度的寫意手法,巧妙地從人的聽覺和心理感受畫出了大雪的威嚴,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船, 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使得“湖中人、鳥聲俱絕。

    ”正是在這樣的天氣里,竟有人深更半夜,獨自一人去湖中賞雪,足以顯現作者不畏嚴寒的雅興和超凡脫俗的氣質。

    正是這種“雅興”和“氣質”,才使作者筆下的“湖中雪景”如此生動,形象。

    “霧淞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第一句從總體形象入手,疊用三個“與”字,寫霧寫云寫山寫水一氣呵成,毫無重復之感。

    “上下一白”中的這個“一”字寫出了天空、云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

    第二句變換視角,化為一個個詩意盎然的特寫鏡頭:“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舟中人兩三粒”等等。

    這是朦朧的畫,夢幻般的詩,給人一種似有若無,依稀恍惚之感。

    作者對量詞的提煉可謂精妙絕倫,“痕”、“點”、“芥”、“粒”一個小似一個,不僅表現了視線的移動,景色的變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進,展現了一個微妙而變幻的意境,內涵豐富,不露斧鑿之痕,是煉字的典范。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

    見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

    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本來是“獨往湖心亭看雪”,不料亭上已有人先到了。

    在深更半夜,“人、鳥聲俱絕”的湖心亭上不期而遇,雙方的又驚又喜是不難想像的,但作者并不曾有一言半語,只寫道“見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讓亭中人說話,反客為主,不僅寫出了亭中人的驚喜,同時也表露了作者的心聲。

    筆墨簡煉,韻味無窮。

    亭中人因意外驚喜才“拉余同飲”;作者也因這異外的驚喜才“強飲三大白”。

    一個“強”字,傳達出作者的興致之高。

    本來不會喝酒,但因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雙方真有點相見恨晚的感覺。

    也正因為這樣的“興致”和“感覺”,才有末句的“問其姓氏”。

    可作者在此并未寫出他們的“姓氏”,只一句“是金陵人,客此”,表面上看是答非所問;可實際上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

    包含了豐富的情感內容,在意外相逢的驚喜、“酒逢知已千杯少”的歡娛過后,才知他們是他鄉游子,所面臨的現實將是各奔西東。

    今生今世也許相會無期,頓時,作者“人生難得一知己”的悵惆與失意蕩漾心中。

    本段雖是平實敘述,表達感情的詞語全部棄之不同,卻把作者的悲與喜表現得淋漓盡致。

    末段“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本來是“獨往湖心亭看雪” ,不料不僅碰到了兩位“知己”,而且有“舟子”陪伴。

    那么作者為何說“獨往湖心亭看雪”呢?舟子的喃喃之語揭開了謎底。

    原來他們雖然同行,卻并不同心,由于志趣不同,“舟子”對“相公”的行為始終不理解。

    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語,以相公之“癡”與“癡似相公者”相比較,似貶實褒,反襯自己清高與孤傲的情懷,這個小小的尾聲,如輕舟蕩漿,使人感到文情搖曳,余味無窮。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八年級上冊語文古詩文賞析

    散文

    八年級上冊語文

    閱讀(305)

    1.桃花源記中描寫桃林優美景色的句子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描寫桃花源記中自然風光的句子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描寫和諧安適的人文景觀的句子是(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2.《陋室銘》描寫陋室環

    散文

    兩棵樹短文、

    閱讀(379)

    一(1)第一棵樹拼命地從地下吸收養料,儲備起來,滋潤每一個枝干,積蓄力量,默默地盤算著怎樣完善自身,向上生長。(2)另一棵樹也拼命地從地下吸收養料,凝聚起來,開始盤算著開花結果。二(1)第一棵樹便吐出了嫩芽,憋著勁向上長。(2)另一棵樹剛剛吐出嫩葉,便

    散文

    《兩棵樹的守望》的閱讀答案急啊

    閱讀(324)

    一、1.本文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散文,作者借桂樹和白楊樹寄寓“為愛而生,因愛而死”的情感。2.艱辛3.比喻、擬人:呵護與真愛。4.付出的痛苦和慘痛的代價,必然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美麗動人。二、悲壯偉大的生命之美。三、文章寫出了愛是相互依存緊密

    散文

    兩棵樹的守望閱讀題答案

    閱讀(349)

    1、⑴積極進取(向上)、剛(堅)強、信念堅定(執著)……⑵(2分)勇于奉獻、關愛他人、勇敢、犧牲精神、執著……2、受到鼓舞→努力向上(積極進取)→膽怯灰心→充滿自信3、(1)整座院子飄滿了幽雅的清香,他一下子被這少有的奇香喚醒了。(2)她正以前所未有的美

    散文

    兩棵樹的守望閱讀答案

    閱讀(314)

    一、1.本文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散文,作者借桂樹和白楊樹寄寓“為愛而生,因愛而死”的情感。2.艱辛3.比喻、擬人:呵護與真愛。4.付出的痛苦和慘痛的代價,必然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美麗動人。二、悲壯偉大的生命之美。三、文章寫出了愛是相互依存緊密

    散文

    《感謝兩棵樹》文章及答案

    閱讀(464)

    感謝兩棵樹一個年輕人,從小就是人見人愛的孩子。上學時是三好學生、班干部,初二那年參加全國奧數比賽,獲得一等獎。17歲不到,他就被保送到某大學深造。命運在他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那年的暑假,給他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一次過馬路時,一輛飛馳

    散文

    大江東大江東去下一句是什么

    閱讀(473)

    出自北宋詩人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

    散文

    八年級上冊語文人教版第一單元總結

    閱讀(301)

    1、文學常識――新聞、消息和通訊(1)新聞新聞,是指報紙、電臺、電視臺、互聯網經常使用的記錄社會、傳播信息、反映時代的一種文體。新聞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就其廣義而言,除了發表于報刊、廣播、電視上的評論與專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屬于新

    散文

    以出彩的中國為話題的作文

    閱讀(385)

    “河山只在我夢中,祖國已多年未親近,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這是游子對祖國的眷戀;“還我河山”是國破家亡時中華兒女的錚錚誓言;冉冉升起的國旗是華夏兒女站直的尊嚴;天安門城樓辣味的湖南口音,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始,炎黃子孫

    散文

    出彩中國人怎么知道中獎查詢

    閱讀(326)

    【百度反詐騙聯盟團隊】特別提醒:所有中獎信息均為低級騙局!無論您是手機收到的短信,還是收到的郵件、信函、接到的電話、撿到的中獎刮刮卡、或者是網頁、微信、微博、游戲、QQ窗口等彈出的各種中獎信息均為典型的低級騙局,無一為真,請勿相信

    散文

    誠信讓河南更出彩作文600字

    閱讀(498)

    誠信人生之舟,不堪重負,有棄有取,有失有得。失去了美貌,有健康相伴;失去了健康,有才學追隨;失去了才學,有機敏相跟。但失去了誠信呢?失去了誠信,所擁有的一切——金錢、榮譽、才學、機敏,都不過是水中花,鏡中月,如過眼云煙,終會隨風而去。誠實守信,是中

    散文

    求一篇2000字的中華傳統文化作文

    閱讀(388)

    中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之一,中國古代文化科技也是源遠流長。15世紀明代中葉以前,中國的科技都遠遠領先于同一時期的世界其他各國。中國古代的文化,科技對世界各國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是歷經千年,在漫長歷史過程中逐步創造

    散文

    要初二語文作文600字

    閱讀(332)

    獎勵自己一直以來,我都認為生命于我是一種恩賜。可是,我常常想既然是恩賜,為什么又要讓一些人一出生就受到很多人的關注,而我卻只是平凡普通的生活呢?晨光下,碎碎的陽光照射在身邊的每一張笑臉上。朋友們關切的眼神如同天上晚霞,溫暖而華美。我

    散文

    初一作文600字《我從書里學到語文》

    閱讀(358)

    語文是什么?是夢?是山?還是水?從小,我就喜歡語文。不管什么人,每次有人問我最喜歡什么,我都會毫不猶豫地回答:“語文。”為什么?每當在書中,看到一行行的“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看著我國幾千年來經久不衰的文字,心中不由

    散文

    八年級上冊語文

    閱讀(305)

    1.桃花源記中描寫桃林優美景色的句子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描寫桃花源記中自然風光的句子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描寫和諧安適的人文景觀的句子是(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2.《陋室銘》描寫陋室環

    散文

    八年級下冊語文書現代文有哪些

    閱讀(403)

    1、藤野先生2、我的母親3、我的第一本書4、列夫。托爾斯泰5、再塑生命6、雪7、雷電頌8、短文兩篇9、海燕10、組歌11、敬畏自然12、羅布泊,消逝的仙湖13、旅鼠之謎14、大雁歸來15、喂——出來16、云南的歌會17、端午的鴨蛋18、吆喝19、春

    散文

    八年級語文新概念閱讀現代文答案

    閱讀(307)

    撥動心弦的微笑馬德那天,我到火車站去接漢口來的客人。清晨的車站廣場上,稀稀拉拉的,沒有幾個人。我正要走進售票大廳去買一張站臺票,門口的角落里,突然走出一個男人,他向前跨了兩步,有些猶豫地朝我喊了聲:“大哥”。起初,我以為聽錯了,因為我并不

    散文

    賞析朱自清《看花》

    閱讀(931)

    賞析:朱自清這篇《看花》的散文,寫揚州人家是如何種花、買花、賞花的。朱先生是揚州人,他對家鄉的生活習俗是很了解的。在揚州人家的住宅小院里,的確如朱先生所描述的那樣,常常是筑上一座花臺,養上幾十盆花木。應該說,這院子里一定有一位愛花的

    散文

    從語言表達的角度賞析句子

    閱讀(905)

    先寫出句子的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再根據原文寫出句子更深一層的含義,比如說一個描寫景物的句子,可以說,這樣的描寫把。。。。。。的美(或者其他什么的,就是這樣東西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

    散文

    畢淑敏散文集人物描寫賞析

    閱讀(444)

    畢淑敏人物外貌句子賞析參考:(1)她很普通,對誰都不重要,惟獨對這個小男孩,她要成為完美而無可挑剔的母親。【賞析】這是一位母親的宣言,體現了陶影強烈的責任感和對孩子深沉的愛,全文就是圍繞著這一中心展開的。(2)陶影充滿感情地指了指小也。她想

    短句

    急需摘抄加100字賞析

    閱讀(332)

    1、心靈的房間,不打掃就會落滿灰塵。蒙塵的心,會變得灰色和迷茫。我們每天都要經歷很多事情,開心的,不開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戶。心里的事情一多,就會變得雜亂無序,然后心也跟著亂起來。有些痛苦的情緒和不愉快的記憶,如果充斥在心里,就會使人委

    短句

    美文100字摘抄賞析300字

    閱讀(393)

    在浩瀚的大海航行,迷失方向,水手將葬身海底;在茫茫的隔壁中跋涉,迷失方向,旅著將暴尸荒野;在無邊的探索中尋找希望之光,迷失方向,你將會與成功擦肩而過,抱憾終生。只有啟程,才會到達理想和目的地,只有拼搏,才會獲得輝煌的成功,只有播種,才會有收獲。只

    久久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