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kggui"></nav>
  • <optgroup id="kggui"></optgroup>
  • <menu id="kggui"></menu><xmp id="kggui"><nav id="kggui"></nav>
    <menu id="kggui"><menu id="kggui"></menu></menu>
    <nav id="kggui"></nav>

    李白詩二首對李白的認識

    李白詩二首對李白的認識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有“詩仙”美譽,也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

    他一生壯游天下,特立獨行,詩風豪逸浪漫,有《李太白集》。

    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還是個謎,學術界說法不一。

    一說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生于碎葉城(唐時屬安西都護府,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境內)。

    少時隨父客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

    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并好行使。

    從二十五歲起離川,壯游天下,對社會生活多所體驗。

    其間曾任唐玄宗翰林供奉。

    綜觀李白一生,其經歷可分為四個時期:(一)讀書和漫游時期(四十二歲以前)。

    李白“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同時“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劍術”。

    二十歲以后,他便漫游蜀中。

    這對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詩風的形成有重要影響。

    他足跡所及,幾半中國。

    并先后與元丹丘、孔巢父和道士吳筠等隱居嵩山、徂徠山和郯中。

    (二)長安三年(四十二至四十五歲)。

    天寶元年,終因吳筠推薦,玄宗下詔征赴長安。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賀知章見之,嘆其為“謫仙人”,名動朝野。

    然玄宗只是用他來點綴太平,故其感到政治理想破滅。

    李白蔑視權貴,傳說他喝醉酒后曾在玄宗面前使高力士給他脫靴。

    高力士認為這是很大的恥辱,就摘取李白詩句激怒楊貴妃。

    “揄揚九重萬乘主,謔浪赤墀青瑣賢”,其蔑視帝王權貴的傲然作風,終為人所不容,故其再度出山。

    三年翰林,使他認識到了統治訪華團的腐朽和現實政治的黑暗,故開始寫出一些抒發憤懣,抨擊現實的詩篇。

    (三)再度漫游(四十五至五十五歲)。

    “一朝去京國,十載客梁園。

    ”出京后,在洛陽與結交杜甫。

    至汴州,再逢高適,三人同游梁宋。

    李杜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其間,“歸來無產業,生事如飄蓬”,其生活十分窘困。

    且因天寶年間政治的日益黑暗,其心情也十分悲憤。

    但他相信自己“才力猶可倚,不愧世上英”。

    所以揭露現實的作品愈來愈多,反抗精神也愈來愈強,成為他這一時期創作的顯著特色。

    (四)不幸的是年(五十五歲至卒)。

    安史亂起,李白隱于廬山。

    永王璘起兵,軍過潯陽,辟他為幕府。

    本懷平亂志愿,卻因兵敗遭牽累,流放夜郎。

    “平生不下淚,于此泣無窮。

    ”(《江夏別宋之悌》)途中遇赦東還。

    晚年飄泊困苦,卒于當途(今安徽當涂)。

    李白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玄宗統治的盛唐,即開元、天寶年間度過的。

    玄宗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爆發的一場席卷半個中國的大戰亂——安史之亂,長達八年。

    戰亂使黃河流域的社會生產遭到嚴重摧殘,廣大人民慘遭浩劫。

    從此以后,唐朝就開始走向衰落。

    李白一生也處在這個唐朝由全盛到急劇衰落的歷史時期。

    他是這個時期許多重大事件的目擊者和見證人。

    安史之亂期間,李白和杜甫一樣,其詩歌被看作愛國精神的體現。

    1.作品概述

    李白是我國唐代偉大的詩人,被譽為“詩仙”。

    在李白流傳下來的九百多首詩中,有對封建權貴的輕蔑的鮮明表現,有對當時民生疾苦的反映和對政治黑暗的揭露和抨擊,也有對祖國壯麗山川的贊美。

    他的詩風豪邁瑰麗,想象豐富,語言清晰明快,音律和諧多變,是古典浪漫主義詩歌的顛峰作品。

    除本課詩二首外,李白代表作還有《靜夜思》、《早發白帝城》、《行路難》、《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丁都護歌》、《秋浦歌》、《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等。

    重點作品

    五言絕句:《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七言絕句:《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七言絕句:《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七言律詩:《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鳳凰臺上曾有鳳凰翔游,鳳凰飛去了,而今鳳凰臺空,長江水依然不停地流著。

    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

    東晉貴族早已進入墳墓。

    三山矗立在天邊,若隱若現。

    白鷺把江水分為兩道。

    浮云總是遮蔽日月,不能回到長安,內心沉痛憂郁。

    李白年輕時第一次來到黃鶴樓,站在樓上看長江遠景,心潮澎湃,詩性大發。

    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心頭”。

    盡管如此,李白始終沒有忘記這件事,也沒有忘記《黃鶴樓》這首詩。

    后來,李白登金陵鳳凰臺時,用崔顥這首詩的韻律寫下了《登金陵鳳凰臺》。

    金陵為六朝古都。

    詩人登上鳳凰臺,觀賞壯美的長江,憑吊歷史、感慨當今,所有的人都會成為匆匆的歷史過客,惟有眼前的自然美景是永恒不變的。

    全詩將歷史與現實、自然的景與個人的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一氣呵成,抒發了有志難酬的感慨。

    其頸聯氣勢磅礴、構思巧妙、對仗精工,佳句天成。

    歌行體:《蜀道難》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始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緣。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石冰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呼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這首詩是借用樂府舊題表達人生道路的艱難。

    全詩緊緊圍繞一個“難”字,以豪放雄健的筆觸,神奇豐富的想象,大膽巧妙的夸張,長短錯落的句式與和諧多變的韻律,十分形象地描繪了蜀道的雄偉壯麗、崢嶸突兀、奇異險絕的景狀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氣勢。

    這是一篇融注著濃厚的浪漫主義激情的優秀詩章。

    李白在這首詩中,根據他在蜀地豐富的生活經驗,馳騁其豐富的想象,以生動的語言,夸張的手法,驚異的形象,極力描繪出了一幅蜀地山川奇險圖,展現了蜀地山川的壯秀和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

    至于本詩是否有更深的寓意,歷代有各種不同看法。

    本處就詩論詩,不強析其寓意。

    本詩采用律體與散文間雜,文句參差,筆意縱橫,豪放灑脫。

    全詩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而又變幻莫測,隨著內容需要不斷變換句式和韻律,使詩歌氣勢更加自由奔放,雄健有力。

    詩中“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三次出現,鮮明地突出了全詩抒情的基調和旋律,從而在關聯呼應、一唱三嘆、回環反復中,將蜀道的峰高谷險層層疊疊描繪至極,把詩人的強烈情感,漸漸推向令人神往的宏大意境。

    寫作背景與詩文賞析:

    (一)《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1.寫作背景: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又作《陪侍御叔華登樓歌》。

    這首詩是天寶末年(755年)李白在宣城餞別秘書省校書郎李云所作。

    宣州,今安徽宣城。

    謝朓樓,又名謝公樓或北樓。

    相傳為南朝齊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唐時重建。

    校書叔云,或即李云。

    李云,又名華,李白的族叔,是當時著名的散文家,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天寶十一年任監察御史。

    為官剛直清正,不畏權貴。

    這首詩是在李云行至宣城與李白相遇并同登謝朓樓時,李白為之餞行而作。

    李白此時正在宣城隱居,自天寶三載(744年)離別長安,已近十年。

    十年中,雖然他高言放世,訪名山,受道箓,但內心深處卻無時不在祈望著再度奉召,一展其“王霸”之圖。

    但十年竟成蹉跎,這就是他深重的“昨日愁”。

    由于與李云相知甚深,故而能與餞別席上傾吐心曲,揮灑憤激。

    全詩辭語慷慨豪放,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激烈憤懣。

    既表達了詩人的自信與抱負,也有詩人對理想的向往與追求。

    2.詩文賞析:

    1)詩歌朗讀欣賞(參見PPT,該聲音文件包括兩首詩,此處可聽第一首)。

    2)詩歌朗讀(請學生讀)。

    3)詩文分析

    (1)釋詩:

    拋棄我而去的昨日的時光已不可挽留;擾亂我心緒的今日的時光令人極為煩憂。

    長風萬里吹送著南歸的秋雁,面對此景,正好可以登上高樓開懷酣飲。

    你的文章就像蓬萊宮中儲藏的仙文一樣高深淵博,同時還兼具建安文學的風骨。

    而我的詩風,也像謝朓那樣清新秀麗、飄逸豪放。

    你與我也都滿懷逸興,遨游的神思像要騰空飛上高高的青天,摘取那皎潔的明月。

    然而每當想起人生的際遇,就憂從中來。

    好像抽出寶刀去砍流水一樣,水不但沒有被斬斷,反而流得更猛了。

    我舉起酒杯痛飲,本想借酒排遣煩憂,結果反倒愁上加愁。

    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稱心如意,還不如明天就披散了頭發,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

    (2)詩意賞析:

    詩旨在以蓬萊文章比李云,以小謝清發自喻。

    借送別以贊對方,惜其生不稱世。

    充分體現了詩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懷才不遇卻無可奈何的心態。

    結構上的大跨度跳躍與詩人的情感變化相一致。

    ①(棄我去者……多煩憂)

    全詩以唱嘆起調,從杳遠處領脈,感慨去日苦多。

    開首二句,以兩個長達11字的長句發端,不寫敘別,不寫樓,卻直抒郁結,道出心中煩憂。

    “棄”字,“不可留”字,備極悲憤;然而所苦為何?并不接說,卻由“昨日”引起“今日”之“亂”,之“煩憂”,定下一詩基調:今而憶昨,由昨及今,無非是亂絲一般,擺不去,脫不開的煩惱與愁憂。

    ②(長風萬里……酣高樓)

    詩至此,昨日之愁雖還是懸念,但它加深了今日之憂——離別之憂,則已可知,于是由昨今雙起而側注于今日,順勢轉入登樓送別之事。

    “長風”句突作轉折,從苦悶中轉到爽朗壯闊的境界,展開了一幅秋空送雁圖,借景抒情。

    一 “送”,一“酣”,點出了“餞別”的主題。

    長風萬里,秋雁高翔,行人也將離去,此情此景,正可于百尺樓頭,一醉方休!這景象雖有送別的惋惜,但色調是高朗的。

    “酣高樓”是一詩關鎖,既收束上文,說明詩人似受到秋景感召,努力振作,想以浩然一飲,消去長愁,又乘興借醉,引發下文之逸興。

    ③(蓬萊文章……覽明月)

    “蓬萊”二句,先筆分兩面,切題面的叔侄關系,說校書叔文章老成,遠追兩漢蓬萊東觀,得建安風骨;自己則正如建樓之謝朓,詩文清新秀發。

    這樣寫出登樓引發的感慨,也是李白與族叔李云酒酣耳熱之后談話的中心。

    表達了對他對理想的追求,同時也表現了詩人的文藝觀。

    “中間”兩字更可注意,使這兩個比擬在由漢以來文學史的長河中展開,緊密關連,因而由分而合。

    更說今人古人逸興同懷,壯思遠飛,可共上青天攬取明月。

    至此,在歷史的縱深感中,由“酣高樓”生發的酒興似已高到了極致,先前的煩憂在青天攬月的想象中,似已煙消云散。

    ④(抽刀斷水……弄扁舟)

    但是,這逸興正如來得如此突然那樣,它去得也如此迅疾,而愁思,卻重又猛然襲來。

    末四句抒寫感慨,理想與現實不可調和,不免煩憂苦悶,只好在“弄扁舟” 中去尋求寄托。

    詩人忽以“抽刀斷水水更流”作墊襯,比喻“舉杯消愁愁更愁”,“舉杯”字回應“酣高樓”,將飛越天外的想象拉回到送別的現實,而此時想消也消不去的煩愁卻加倍地深重了,以至不禁發出了“人生在世不稱意”的浩嘆。

    于是,所謂“昨日”之愁的懸念解開了,原來都為“不稱意”;中間一節鋪張逸興的用意也明白了,原來所以不稱意者,都為高才絕世而反為時世久久所“棄”。

    也許詩人這時想起了陶淵明的箴言:“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他要追回在京華塵世間失去的自我,明朝起解冠泛舟,浮游江湖,在自然的懷抱中得到真正的解脫。

    這抒發了壯志難酬的悲慨。

    (3)藝術特色

    本詩是李白自然與豪放和諧結合的歌行體的代表作。

    如前所述,李白作此詩時離別長安已近十年。

    此時正在宣城隱居,十年中,雖高言放世,但內心深處無時不在企望著再度奉召,一展其“王霸”之圖。

    但十年竟成蹉跎,這就是他深重的“昨日愁”。

    但李白言愁,從來不肯以低調出之,而總是以狂放的形態——往往是借酒宣泄,愁苦與狂放的交戰,使他的詩如歌如訴,情感跌宕起伏,表現出一系列個性特征:

    首先是結構的大起大落而一氣呵成。

    本詩寫的是“今日”餞別,但不泥于題目,卻以“今日”為中心,前由“昨日”遙遙領起,末以“明朝”迢迢而去。

    在這一主脈中,又間以兩處似斷而續的跳躍。

    “長風”兩句入題,突如其來,是以景物的感召,空間運神,由抑而揚。

    “欲上青天”后,戛然而斷,卻是借醉中人意態,落到更深的愁苦中去。

    揚而又抑后,更從第二次的低谷中振起,發為“明朝”之高唱,便有一種沖決一切的氣魄。

    同時他又在愁思中運用一系列亮色調的意象,“長風萬里”、“高樓”,仙氣氤氳的蓬萊,“清新秀發”的“小謝”,乃至一洗無垢的清天明月。

    這就使愁思中流蕩有一股清越之氣。

    全詩藝術結構騰挪跌宕,起落無端,斷續無跡。

    詩人的情緒在自然流水的無情與借酒消愁的無奈中達到了高潮。

    悲愴的樂曲中貫注了詩人豪邁慷慨的情懷,在憂憤苦悶中又有詩人的調適與排遣。

    詩歌語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諧統一。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來描摹愁緒的名句。

    (二)《月下獨酌》

    1.寫作背景:

    《月下獨酌》一共四首,這是第一首,為抒情詩。

    這首詩雖然以飲酒賞月為題材,與很多幫閑文人所寫的風花雪月的詩作有根本的不同。

    詩中抒發了作者孤獨寂寞、以酒澆愁的苦悶心情。

    雖屬個人感情的抒發,但與當時政治現實密切相關。

    李白參加政治活動時,唐王朝處于皇親貴宦們當權的黑暗時期。

    他們糾合黨人,排擠異己。

    李白既“非廊廟器”(唐玄宗語),又是性格傲慢,必不見容。

    因而在政治上始終不得志。

    李白既無法實現政治理想,又無力改變現實,因而感到孤寂和苦惱。

    本詩通過對月獨酌,集中反映了這種憂郁、憤懣的情緒和對當時現實的不滿。

    此時詩人離開長安的時間已不遠了。

    2.賞析

    (1)釋詩:

    在花叢中擺上一壺美酒,我自斟自飲,身邊沒有一個親友。

    舉杯向天,邀請明月,與我的影子相對,便成了三人。

    明月既不能理解開懷暢飲之樂,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隨在我的左右。

    我只得暫時伴著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時歡娛。

    我吟誦詩篇,月亮伴隨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隨我蹁躚。

    清醒時我與你一同分享歡樂,沉醉后便再也找不到你們的蹤影。

    讓我們結成永恒的友誼,來日相聚在遙遠的云天。

    (2)詩意賞析:

    李白自稱“酒中仙”。

    他樂時以酒助興,愁時以酒消憂,甚至借酒裝瘋賣傻,侮弄權貴,平視帝王。

    酒更是他詩才的催化劑,所以杜甫說“李白一斗(酒)詩百篇”。

    本詩主題就是以飲酒為線索展開的。

    全詩可分四層意思:首四句(花間……成三人)點題并寫在月明花好之夜飲酒。

    “獨”飲而無人“相親”,不免寂寞。

    這時,忽見月光照身,身影又投向地上,于是寂寞中忽生奇想,要邀月,對影,湊成三人。

    五至八句(月既……及春)承邀月對影而來,引出及時行樂的想法。

    詩人有情邀請月和影,然而月兒不見舉杯,影子也只是空學著我的樣子。

    詩人的孤獨感排遣不去,于是他執拗地想,你雖無情,我偏多情,姑且與不飲不語的月和影為伴,開懷痛飲。

    人生為樂須及時,切不可辜負了良辰美景。

    從這種執拗之態中,不是仿佛可見詩人已頗有幾分酒意了嗎?

    九至十二句(我歌……分散)承上“行樂須及春”直寫下來,似乎更見其醉態。

    想到人生當及時行樂,詩人興致勃然,不但自斟自酌,而且載歌載舞。

    這時奇景忽開,那不飲不語的月和影,竟然有情有知起來。

    “歌”、“舞”兩字是互文。

    “歌”字兼含“舞”意,“舞”字兼含“歌”意。

    詩人酒意朦朧中感到明月在隨著自己的歌舞前后移步,身影也湊趣似地翩翩起舞。

    他正欣喜若狂,卻忽然想到“醒”時“月”、“影”與我同歡共樂,然而酩酊大“醉”后,“月”、“影”不是又將離我而去嗎?于是他不覺又悲從中來。

    請注意“月”、“影”本無所謂與人**,言“醒時同**”,更擔心“醉后各分散”,可見已由微醉而入酩酊。

    酩酊大醉中還想緊緊抓住虛無的“月”和“影”,詩人真是孤獨啊!

    最后兩句(永結……云漢)從低沉中振起,醉中遐想,呼應開頭,結出詩旨。

    經過了“月”、“影”和我**共舞的熱鬧場面,詩人再也不愿忍受“醉后各分散”的冷清。

    那怎么辦呢?他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那就是莊子所說的“無情”。

    “無情”,就是“忘情”,忘掉一切利害關系,忘掉自身的存在;忘掉了自身,不也就沒有你我、彼此之分了嗎?不也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萬物同一了嗎?不也就無所謂分離了嗎?于是他對月和影說:不要緊,醉了更好,讓我們把自己都忘了,長相聚,不分離。

    離開這繁華喧囂的“人間世”,飛升到九天中、銀河里,永作那絕對自由的“逍遙游”。

    全詩以月明花好之夜為背景,以獨飲為線索,層層展開我與“月”與“影”的關系,來抒發心中的孤獨無知音之感。

    “月”照“我”而有“影”,孤獨的我是三者的中心,因此題為“月下獨酌”。

    從表面上看,詩人好像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充滿著無限的凄涼。

    詩人孤獨到了邀月和影,可是還不止于此,甚至連今后的歲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飲之人了。

    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游,并且約好在天上仙境再見。

    月下是獨,人群中也是獨,詩人離開長安的時間不遠了。

    (3)藝術特色

    詩中勾勒了一幅詩人月下獨酌情景。

    月下獨酌,本是寂寞的,但詩人卻運用豐富的想象,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湊合成了所謂的“三人”。

    “成三人”、“同**”、“相期”等用語清晰地幻化出詩人與明月和影子共享良辰美景的歡情。

    又從“花”字想到“春”字,從“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環境渲染得十分熱鬧。

    但是這月與影畢竟又是“無情”,“月影伴說,反復推勘,愈形其獨”(見《唐詩三百首》)。

    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詩人雖能自得其樂,可是內心深處流露出的則是無限的凄涼。

    不僅筆墨傳神,更重要的是表達了詩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曠達不羈的個性和情感。

    六、對李白詩的相關評論

    杜甫比他以“清新庚開府,俊逸鮑參軍”。

    王安石用李白的兩句詩比李詩的風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嚴羽說他“飄逸”。

    蘇軾說他“飄逸絕塵”。

    蘇轍說他“駿發豪放”。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李白詩二首對李白的認識

    散文

    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如何鑒賞

    閱讀(376)

    1、鑒賞①、“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蕩蕩者,廣大貌。景通影,輝與景,皆指月光。起筆四句,展現開一幅無限擴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晝去夜來,正是光陰流逝。西阿東嶺,萬里空中,極寫四方上下。往古

    散文

    關于大學女生不自尊自愛的文章

    閱讀(311)

    1,不好好學習2,愛慕虛榮,3,奇裝異服,化濃妝4,高消費,5,去不應該去的場所,酒吧,夜總會6,做不該做的事,性服務,援交等

    散文

    女朋友在大學時經常出去開房

    閱讀(299)

    哥們兒,你太傻了,非處是用來勾引開房隨便干的,你怎么能對這種女人動心呢?都同居過了,你說這個結婚有什么區別?區別是沒生過孩子?醒醒吧哥們兒。所謂“處女去幼兒園去找”,這句話永遠是非處說的。以下粘貼的文章,你仔細想想。也許你在幾十元一晚的

    散文

    求一篇寫自己女朋友的文章

    閱讀(287)

    他叫董一航,她叫唐穎之,他們都是04級美術系一班的新生,今天是新生報到日。九月的北京秋高氣爽,可是你還是可以看見,在擁擠的報到人群中站著這樣一個女生。她滿臉的汗珠,坐在一個大行李箱上,一只手插在腰上,另一只手在使勁的扇著風,周圍還放了大大

    散文

    王蒙《春之聲》的藝術特色求解答

    閱讀(341)

    在藝術表現上,《春之聲》或許更值得我們重視。它是新時期文學中率先運用“意識流”手法寫成的小說。它突破了傳統的人物、情節、環境的描寫方式,而把反映現實生活的焦點集聚在人物心理內象的直接袒露上,以有限的篇幅充分展示主人公在特定的

    散文

    在少年中國說中梁啟超的觀點是什么

    閱讀(757)

    《少年中國說》這篇政論,其鮮明的特點首先表現為它強烈的批判性。此文以主要篇幅用于對中國這個“老大帝國”逐層進行解剖。其中心扣住一個“老”字。而在備述“老大帝國”的種種“老大”現象之后,特別去著力揭示當時那些手握“國權”的“

    散文

    縱筆三首其一改寫為200字的散文

    閱讀(285)

    寒風蕭瑟,無親無友,蘇軾此時已經是個64歲的老者了。病魔纏身的他,面對這讓人難以忍受的迫害,并沒有自暴自棄,反而用自己積極的心態去應對。他說:我東坡如今是一個寂寞的老翁,白色胡須在這霜風中凜亂,小兒還誤以為我這是面色紅潤,豈不知我這是因為

    散文

    生活是多么廣闊的原文

    閱讀(329)

    《生活是多么廣闊》詩歌原文:生活是多么廣闊。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樂和寶藏。去參加歌詠隊,去演戲,去建設鐵路,去做飛行師,去坐在實驗室里,去寫詩,去高山上去滑雪,去駕一只船顛簸在波濤上,去北極探險,去熱帶搜集植物,去帶一

    散文

    需要一篇朗誦的文章盡量不要名家的

    閱讀(249)

    《主人與狗》一天,一個盲人帶著他的導盲犬過街時,一輛大卡車失去控制,直沖過來,盲人當場被撞死,他的導盲犬為了守衛主人,也一起慘死在車輪底下。主人和狗一起到了天堂門前。一個天使攔住他倆,為難地說:“對不起,現在天堂只剩下一個名額,你們兩個必

    散文

    求《我愛我家》新穎的題材不要散文題材

    閱讀(297)

    我有一個溫馨而快樂的家,在這個家里,到處都充滿了愛,充滿了歡樂。爸爸的幽默,媽媽的和藹,使我們這個家更加溫暖。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和爸爸媽媽坐了一夜的火車,來到了首都北京。剛一到,就聽到一個喜訊:在北環路上的快樂超市旁,有一個“家庭大比

    散文

    五岳歸來不看岳完整詩

    閱讀(8443)

    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徐霞客游黃山寫下了七言古詩《漫游黃山仙境》,“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在詩的最后倒數第五、六句【全文】漫游黃山仙境[明]徐霞客徽之黃山五百里,雄踞皖南山區中。秦時別稱號黟山,相傳黃帝修身地。

    散文

    《秋天果園里的蘋果》寫一段50字左右

    閱讀(355)

    來到那農家小院,展現在我眼前的是一棵高大的海紅果樹,上面結滿了紅紅的果子,快要把樹媽媽壓彎了腰。看,一個個晶瑩透亮。有的石榴是是青綠色的,在太陽的映照下,透明發亮,如同用翡翠雕刻成一般。有的石榴笑得咧開了嘴,像胖乎乎的娃娃。那稻谷般黃

    散文

    關于滕王閣的詩句

    閱讀(1409)

    1、《滕王閣詩》唐代:王勃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譯文:巍峨高聳的滕王閣俯臨著江心的沙洲,佩玉、鸞鈴鳴響的華麗歌舞早已停止。早晨,

    散文

    秋天的景色怎么寫

    閱讀(328)

    描寫秋天美景的句子秋天,楊樹葉子黃了,掛在樹上,好像一朵朵黃色的小花;飄落在空中,像一只只黃色的蝴蝶;落在樹旁的小河里,仿佛是金色的小船。秋天,葉子一片片落下,帶著一絲絲的遺憾,投向大地母親的懷抱.她們跳躍著,旋轉著,輕舞飛揚著,翩然落

    散文

    關于李白李清照的文化散文

    閱讀(372)

    跡遠香留李清照“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李清照文詞清麗絕妙,鬼斧神工,可謂前無古,后無來者,被尊為婉約詞宗。一直以來,就想尋訪這位立于秋風黃花中尋尋覓覓的美神化。前年旅居州時忘記了,經過金華時又錯過了,可是10月2,去濟南趵突泉公園時,卻

    散文

    有關李白一生的介紹詳細點謝謝

    閱讀(359)

    生平概述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漢族,又號“謫仙人”(賀知章評李白,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也寫李白“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彰明人。我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尊稱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

    散文

    散文詩二首是不是詩歌

    閱讀(302)

    詩通常是詩人感情的直寫。所謂散文,從廣義說,是與詩歌、小說、戲劇相并列的一種文體;從狹義說,是一種自由、靈活,短小精悍,表現真人真事真實感情的文體。兩個是不一樣的。只是現代的許多散文詩。是在散文的基礎上演化爾來的。

    散文

    李白與賀知章的故事

    閱讀(621)

    金龜換酒元年(742年),詩人李白來到京城長安。他在長安沒有一個朋友,就孤身一人住在小客店里。一天,他到一座著名的道觀紫客去瀏覽,碰見了著名詩人賀知章。賀知章很早就讀過李白的詩,極為景慕,這次偶然相逢,就親切地攀談起來。他向李白要新作的詩

    散文

    李白與賀知章的關系

    閱讀(363)

    李白與賀知章的友情唐代的李白與賀知章,是一對令人稱羨的“忘年交”。賀知章他愛才若渴,熱情提攜詩壇后輩。當他身居太子賓客時,李白還是一個平民,詩才也只初露頭角。賀知章讀了李白寫的《蜀道難》后,贊嘆不已,稱李白是“謫仙”。兩人年齡相差

    散文

    七上語文作業本散文詩二首答案

    閱讀(299)

    臨時應付應付是可以的,但是沒問題了,也不會讓人去購買書籍吧,這樣很浪費時間的多思考自己去獨立完成不會的問同學也是可以的希望能幫到你,請采納正確答案.你的點贊或采納是我繼續幫助其他人的動力

    短句

    摘抄李白的三篇作品

    閱讀(309)

    將進酒作者:李白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

    短句

    摘抄李白的故事500字

    閱讀(274)

    李白求師李白晚年,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懷著愁悶的心情往返于宣城、南陵、歙縣(在安徽省)、采石等地,寫詩飲酒、漫游名山大川.一天清晨,李白象往日一樣,在歙縣城街頭的一家酒店買酒,忽聽隔壁的柴草行里有人在問話:“老人家,你這么一大把年紀,

    久久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