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kggui"></nav>
  • <optgroup id="kggui"></optgroup>
  • <menu id="kggui"></menu><xmp id="kggui"><nav id="kggui"></nav>
    <menu id="kggui"><menu id="kggui"></menu></menu>
    <nav id="kggui"></nav>

    七子之歌澳門全文意思

    七子之歌澳門全文意思

    《七子之歌》是中國著名學者聞一多于1925年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的一組詩,全文共七首,象征被外國列強侵占的七處中國國土,即澳門、香港島、臺灣、威海衛、廣州灣(廣東湛江)、九龍島、大連。

    我們常聽的《七子之歌·澳門》,僅僅是七首之中的一首。

    《七子之歌》作于1925年3月,當時聞一多正在紐約。

    其序辭中Alsace-Lorraine通譯為洛林地區,位于法國東部。

    浮士山腳下,普法戰爭中割讓給德國,《凡爾賽和約》后歸還。

    在詩中,聞一多以擬人的手法,將中國當時被列強掠去的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的七個孩子,哭訴他們受盡異族欺凌、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

    詩歌一方面抒發了對祖國的懷念和贊美,一方面表達了對帝國主義列強的憎惡。

    1925年夏,聞一多從美國留學歸國。

    走下海輪,詩人難以抑制心頭的興奮,把西服和領帶扔進江中,急切地撲向祖國懷抱。

    然而,等待他的,卻是無邊的黑暗和奇恥大辱……

    放眼家園國家,山河破碎,風雨如磐,豺狼當道,列強橫行,祖國母親被瓜分割占……詩人悲憤地寫下了詩歌《發現》,并旋即在《現代評論》上發表了著名的愛國詩篇《七子之歌》。

    “七子”是指當時被列強霸占的七塊土地,澳門只是“七子”之一。

    祖國母親被掠去的七子分別是香港、澳門、臺灣、九龍、威海衛、廣州灣(廣東湛江)和旅大(旅順、大連)。

    歷史不會忘記1842年那個屈辱的8月,清朝官員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國軍艦康華麗號,在荷槍實彈的英國士兵環視下簽署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條約規定中國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列強瓜分中國的序幕從此拉開。

    1860年,中英簽署《北京條約》,英國割占九龍半島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香港的姐妹”九龍半島其余部分劃為“新界”,租給英國99年。

    1887年,中葡簽署《友好通商條約》,在明朝中葉以“晾曬貨物”為名獲準在澳門居留的葡萄牙人從此強據了“蓮花寶地”澳門。

    1895年,中日簽署《馬關條約》,“東海的一串珍珠”寶島臺灣及琉球群島割讓日本,與她同時被割讓的還有渤海灣畔的“孿生兄弟”旅順和大連(俄羅斯帝國租借)。

    1898年,中英簽署《訂租威海衛專條》,“防海的健將”威海衛租借英國25年。

    1899年,中法簽署《廣州灣租借專條》,“神州后門上的一把鐵鎖”廣州灣(今廣東省湛江市)被租讓給法國。

    到1900年,帝國主義列強已在中國土地上強行開辟商埠上百處,在10多個城市劃定租界20余處。

    “中華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國主義列強的淫威下四散飄零。

    有一首詩代表了當時愛國志士們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華,哪知愛國即愛家,國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七子盡淚下,詩人獨悲歌。

    聞一多目睹“國疆崩喪,積日既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養于祖國,受虐于異類”,“因擇其中與中華關系最親切者七地,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亦以勵國人之奮興云爾。”

    激蕩在詩行間的熱愛祖國、熱盼統一的濃烈情感立即在讀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

    一位姓吳的青年在給編輯部的信中寫道:“余讀《七子之歌》,信口悲鳴一闕復一闕,不知清淚之盈眶。

    讀《出師表》《陳情表》時,故未有如是之感動也。”

    被列強擄去的“中華七子”,是民族罹難、國家浩劫的象征。

    它表明:“國弱民受辱”、“落后就要挨打”;它警示國人:“中華民族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10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為了國家富強、民族獨立挺身而出,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后繼,上下求索,譜寫了一首首恢弘壯麗的歷史詩篇。

    中國人民不屈不撓追求統一的意志匯成不可阻擋的洪流。

    1930年10月,中國收回威海衛;1945年,中國人民戰勝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臺灣的最后一任總督安藤利吉在臺北中山堂向中國政府遞交投降書,臺灣從此重歸中國版圖。

    與此同時,廣州灣、旅順和大連也相繼回到祖國的懷抱。

    祖國大地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編輯本段作者介紹簡介

    聞一多(1899-1946),原名聞家驊,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中國**的摯友,詩人,學者。

    新月派代表詩人。

    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蘄水縣(今浠水縣)下巴河鎮的一個書香門第。

    生平

    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喜讀中國古代詩集、詩話、史書、筆記等。

    1916年開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系列讀書筆記,總稱《二月廬漫記》。

    同時創作舊體詩。

    1919年五四運動時積極參加學生運動,曾代表學校出席全國學聯會議(上海)。

    1920年4月,發表第一篇白話文《旅客式的學生》。

    同年9月,發表第一首新詩《西岸》。

    1921年11月與梁實秋等人發起成立清華文學社,次年3月,寫成《律詩底研究》,開始系統地研究新詩格律化理論。

    1922年7月赴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學習。

    年底出版與梁實秋合著的《冬夜草兒評論》,代表了聞一多早期對新詩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紅燭》,把反帝愛國的主題和唯美主義的形式典范地結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國后,歷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更名為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任文學院首任院長并設計校徽)、國立山東大學、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政治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曾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外文系主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長、國立山東大學文學院長。

    1928年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在頹廢中表現出深沉的愛國主義激情。

    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學的研究。

    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匯集成為《古典新義》,被郭沫若稱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1937年抗戰開始,他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

    抗戰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發誓不取得抗戰的勝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戰到底的決心。

    在西南聯大時期,特別是1943年以后,聞一多在中國**的影響和領導下,積極投身于反對國民黨政權的獨裁統治、爭取人民民主的斗爭的洪流。

    1944年,參加西南文化研究會,隨后加入中國民主同盟。

    從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領導人的身份,積極參與社會政治活動,成為廣大革命青年衷心 愛戴和無比尊敬的良師益友。

    在“一二.一”學生愛國運動中,聞一多始終站在廣大愛國學生一邊,指導和鼓舞他們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為“一二.一”運動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聞一多1945年為中國民主同盟會委員兼云南省負責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長。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樸先生大會上,發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講》,當天下午即被國民黨特務殺害。

    21日,西南聯大校友會召開一多先生追悼會,朱自清出席并講了話。

    他一開頭便憤激地說:聞一多先生在昆明慘遭暗殺,激起全國的悲憤。

    這是民主主義運動的大損失,又是中國學術的大損失。

    澳門大三巴牌坊前紛紛照相留念接著,他詳細地敘說了聞一多在學術上的巨大貢獻。

    首先告訴人們,聞一多是中國抗戰前“唯一的愛國新詩人”,“也是創造詩的新格律的人”,“他創造自己的詩的語言,并且創造自己的散文的語言”。

    又詳盡地介紹聞一多對神話、《楚辭》、《周易》、《詩經》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

    他突出強調聞一多在學術上的偉大功績,目的就在告訴人們國民黨反動派殘殺了一個多么有價值的學者,摧殘了中國學術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們對敵人更大的憤恨。

    最后他悲憤地說:他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常跟我們說要活到80歲,現在還不滿48歲,竟慘死在那卑鄙惡毒的槍下!有個學生曾瞻仰他的遺體,見他“遍身血跡,雙手抱頭,全身痙攣”。

    唉!他是不甘心的,我們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把聞一多的全部遺著整理出版,這是對敵斗爭的一種方法。

    他在給學生王瑤寫信說: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憤。

    其遺稿擬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編成,設法付印。

    后編成《聞一多全集》四卷。

    編輯本段序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

    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

    詩人作《凱風》以愍之。

    吾國自《尼布楚條約》迄旅大之租讓,先后喪失之土地,失養于祖國,受虐于異類,臆其悲哀之情,蓋有甚于《凱風》之七子,因擇其中與中華關系最親切者七地,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亦以勵國人之奮興云爾。

    國疆崩喪,積日既久,國人視之漠然。

    不見夫法蘭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誠所至,金石能開。

    ”誠如斯,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

    (譯文:《詩經·邶風》中記載七子的母親有外心,七個孩子就自責自己有過失,希望母親回心轉意。

    詩人作《凱風》的詩來憐憫,中國自尼布楚條約到旅順大連的向外國租讓,先后喪失的土地,離開了祖國的養育,受外國人的虐待,考慮他們的悲哀之情,要比《凱風》中描寫的七子還要厲害,為此,就選擇了和中華關系最親切的七塊地,各寫了一首詩歌,借此來替他們抒發有孤獨的苦而無處告訴的感情,緬懷祖國的哀痛,也以此激勵全國人民的興奮感情。

    國土喪失,日子已經很久了,全國人民漠然地對待。

    你沒有看見法蘭西的阿爾薩斯-洛林嗎?“精誠所達到的地方,就算是金子和石頭也能開裂。

    ”真要是這樣的話,我中華的“七子”的歸來大概就在朝夕之間了!)

    字詞解釋

    邶(bèi):古諸侯國名,在今河南湯陰南。

    自怨自艾(yì):本義是悔恨自己的錯誤,自己改正。

    今多指自悔自恨。

    艾:懲治。

    冀以:冀(jì):希望。

    凱風:見《詩經·邶風》。

    衛國有個婦人,生了七個兒子,因家境貧困,想要改嫁。

    她的兒子們唱出這首歌以自責。

    以:用來。

    愍(mǐn):同“憫”。

    之:代七子。

    尼布楚條約:1689年,沙俄與清朝政府訂立的邊界條約。

    迄(qì):到。

    旅大:旅順、大連。

    之:結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無實義。

    臆(yì):臆測,推測。

    蓋:大概。

    因:因此。

    亡(wú):同“無”,沒有。

    哀忱:悲傷之情。

    亦:也。

    云爾:用于句末,以為“如此而已”。

    既:已經。

    精誠所至,金石能開:真誠所到達的地方,金子和石頭也能開裂。

    誠如斯:果真如此。

    誠:的確,確實。

    如:像。

    斯:這樣。

    其:表示推測,大概、恐怕。

    一詞多義

    以1、冀以:來,用來2、以抒其孤苦:用來3、亦以勵國人:用來

    澳門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lǔ)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

    那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注:聞一多原文使用的是“媽港”,到1999年中央電視臺編配歌曲《七子之歌·澳門》時,將歌詞中的“媽港”改為“Macao”,便于理解)

    香港

    我好比鳳闕階前守夜的黃豹,

    母親呀,我身份雖微,地位險要。

    香港島&如今獰惡的海獅撲在我身上,

    啖(dàn)著我的骨肉,咽著我的脂膏;

    母親呀,我哭泣號啕,呼你不應。

    母親呀,快讓我躲入你的懷抱!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臺灣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臺灣。

    我胸中還氤氳著鄭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

    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

    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一戰。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威海衛

    再讓我看守著中華最古的海,

    這邊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親,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將, 威海衛

    我有一座劉公島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來呀,時期已經到了。

    我背后葬的盡是圣人的遺骸!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廣州灣

    (即今天的廣東省湛江港,不是廣州)

    東海(島)和硇(náo)洲(島)是我的一雙管鑰,

    我是神州后門上的一把鐵鎖。

    &你為什么把我借給一個盜賊?

    母親呀,你千萬不該拋棄了我!

    母親,讓我快回到你的膝前來,

    我要緊緊地擁抱著你的腳髁(ke)。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九龍島

    我的胞兄香港在訴他的苦痛,

    母親呀,可記得你的**九龍?

    自從我下嫁給那鎮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淚濤洶涌!

    母親,我天天數著歸寧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變作一場空夢。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旅順,大連

    我們是旅順,大連,孿(luán)生的兄弟。

    旅順大連租借地我們的命運應該如何地比擬?——

    兩個強鄰將我來回地蹴(cù)蹋,

    我們是暴徒腳下的兩團爛泥。

    母親,歸期到了,快領我們回來。

    你不知道兒們如何的想念你!

    母親!我們要回來,母親!

    編輯本段社會價值

    “中華七子”命運的歷史性轉折發生在1949年金秋的北京。

    在這塊曾被八國聯軍燒殺擄掠的土地上,**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宣布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徹底結束了中國近代史上一幕幕慘痛的悲劇。

    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978年,中國宣布實行改革開放,國力蒸蒸日上。

    強盛的社會主義中國躍起在東方的地平線上,實現祖國統一的呼聲響遏行云。

    “不能將殖民主義的尾巴拖到下個世紀。

    ”中國**人代表中華民族喊出了洗雪恥辱的最強音!

    1982年9月,**在會見撒切爾夫人時明確表示,1997年中國將收回香港。

    **指出:“實現國家統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統一,一千年也要統一的。

    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我看只有實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坐落在香港維多利亞灣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世矚目的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隆重舉行。

    6月30日23點59分,英國藍底米字國旗和繪有皇冠獅子米字圖案的英治港旗緩緩降落,一個半世紀的英國殖民統治宣告結束;7月1日零時零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聲中,鮮艷的五星紅旗和盛開著紫荊花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徐徐升起,中國從此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交接儀式后,查爾斯王子和剛剛去職的末代港督彭定康,在茫茫夜色中,登上即將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皇家游輪,駛離香港。

    輪船起錨處,正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陸香港的地點。

    兩年之后,中華民族以又一個洗雪恥辱的時刻迎接新世紀的到來。

    1999年12月19日夜,澳門文化中心花園館內燈火通明。

    23時58分,綠色的葡萄牙國旗和澳門市政廳旗像帆一樣滑落,20日零時零分,五星紅旗和綠色帶有蓮花圖案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準時升起。

    中葡兩國政府在這一刻完成了澳門政權的交接。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在澳門回歸之夜,聞一多先生的子孫四代共20多人團聚在北京門頭溝的家中,舉行家祭,慶賀澳門回歸祖國。

    家中對聯高懸:“百年誕辰紅燭燃遍舉酒慰英靈,九九歸一死水微瀾昂首新世紀”,橫批“澳門回家”。

    聞一多之子聞立雕說:“父親期盼骨肉團聚的夙愿終于實現了。

    愿父親九泉下有知,與我們同樂。”

    新世紀夢想:祖國的完全統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

    編輯本段《七子之歌·澳門》簡介

    大型電視紀錄片《澳門歲月》中那首樸素真摯、深刻感人的主題歌,引起觀眾的強烈反響,大家聽了這首歌后不禁潸然淚下,并把它看作迎接澳門回歸的“主題曲”。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這首歌的歌詞并非為澳門回歸而寫的新作,它是八十多年前一首題為《七子之歌》的組詩中的第一篇,其作者就是清華大學已故教授、著名的愛國學者和詩人聞一多。

    紀錄片《澳門歲月》主題曲《七子之歌》改編自組詩中的《七子之歌·澳門》。

    由于紀錄片的影響力,故而在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用作主題曲。

    改編版的歌詞突出的特點就是把聞一多原文中的“媽港”改為“MACAU”。

    最初由澳門小朋友容韻琳演唱。

    改編歌詞

    合: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容韻琳: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合: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合: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母親!我要回來,母親!母親!

    容: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要回來,回來。

    合:母親!母親!

    演繹與傳唱

    1925年,聞一多以擬人的手法,寫下組詩《七子之歌》,將中國當時被列強掠去的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的七個孩子,哭訴他們受盡異族欺凌、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

    此詩一問世就引起了海內外華人的強烈共鳴。

    詩人自己未曾預見的是,70多年后,《七子之歌·澳門》由著名音樂制作人李海鷹譜成歌曲,在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時廣為傳唱,令每一個憧憬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中華兒女激情難抑。

    由于這篇組詩不在聞一多的兩部著名詩集《紅燭》、《死水》之中,也沒有收入《聞一多全集》,因此,在后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它并不為人們所熟悉。

    直到1997年慶祝香港回歸祖國的活動中,有人提起了這組作于七十多年前的詩篇。

    當年4月出版的《清華校友通訊》曾刊登1947級校友施鞏秋題為《重溫七子歌思念聞一多》的文章。

    隨著澳門回歸祖國日子的臨近,第一節就詩詠澳門的《七子之歌》更加引起人們的注意。

    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委會正式成立后,本報于1998年5月15日在文藝副刊“水木清華”上刊登了《七子之歌》的《香港》、《九龍》、《澳門》、《臺灣》四節。

    1998年初,大型電視片《澳門歲月》的總編導在一次偶然翻閱聞一多詩集時,也發現了《七子之歌》,即請祖籍廣東中山的作曲家李海鷹為之譜曲。

    李海鷹一遍遍地吟誦聞一多的詩句,流著淚在一夜之間完成了曲子,他將潮汕民歌的特色融入其中,并從配器上也有意貼近聞一多生活的年代。

    編導又選中澳門培正中學小學部年僅七歲半的容韻琳小朋友擔任領唱,她以夾帶著濃重澳門鄉音的普通話演唱,與曲調設計渾然一體。

    后來,《澳門歲月》的總編導感慨地說:“主題歌詞選用聞一多的詩是我們成功的首要因素和關鍵。

    由于紀錄片的影響力,故而在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用作主題曲。

    1999年,容韻琳在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上獻唱《七子之歌》而備受注目。

    此后容韻琳經常出席不同的活動獻唱。

    編輯本段《七子之歌·臺灣》

    較為知名的《七子之歌·臺灣》有2個版本,一個是電視劇《鄭成功》片尾曲(香港演員陳庭威飾演鄭成功);一個是2006年湖北宜昌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宜都市音協主席袁忠宜譜曲的版本。

    2個版本均采用聞一多的《七子之歌·臺灣》作為歌詞。

    此外,還存在其他改編版本。

    歌詞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臺灣。

    我胸中還氤氳著鄭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

    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1]

    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一戰。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演繹與傳唱

    本世紀初播出的電視連續劇《鄭成功》,亦選用了此組詩《七子之歌·臺灣》,作劇集之片尾曲。

    在該版本電視劇中,香港陳庭威飾演鄭成功。

    2006年,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會員、湖北宜昌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宜都市音協主席袁忠宜在紀念臺灣光復60周年大型文藝晚會上聽到首次搬上舞臺的詩朗誦《七子之歌·臺灣》,一種前所未有的創作沖動油然而生。

    《七子之歌·臺灣》先由宜都地方歌手試唱。

    9月12日,香港雍哲明星娛樂事業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丁雍哲聯系袁忠宜,表示愿意推薦臺灣著名歌手羅大佑演繹,以更好地為世人所傳唱。

    聞一多研究專家、曾任民盟浠水支部主委的陳玉能對此激動不已:“《七子之歌》留下了帝國主義侵華的鐵證,也為中華民族復興留下了一支進行曲。

    家鄉人民早就期待著高歌猛進的這一天了,這將極大告慰先生在天之靈”。

    據了解,浠水縣聞一多紀念館已表示,將對《七子之歌·臺灣》曲譜原件永久性收藏。

    此前,福建廈門老年藝術團已索取曲譜,準備在今年紀念臺灣光復活動中演唱。

    2007年9月,新華網、人民網、CCTV網、中國臺灣網、新浪、搜狐、網易、湖北人民政府、湖北日報、天府熱線等等各大媒體紛紛以“聞一多《七子之歌·臺灣》被譜曲傳唱 引起共鳴”;“楚人詩 楚人曲 震撼中華兒女心 聞一多《七子之歌·臺灣》被譜曲傳唱”等為題,介紹了《七子之歌·臺灣》譜曲傳唱一事。

    臺灣的《中央日報》也刊載此消息。

    編輯本段《七子之歌·廣州灣》作品說明

    1925年3月,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和學者聞一多先生寫下了名篇《七子之歌》,其中第五章是“廣州灣”。

    詩歌以擬人的手法,將中國當時被列強掠去的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 廣州灣 九龍旅順大連等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的七個孩子,哭訴他們受盡異族欺凌,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

    詩歌一方面抒發了對母親的懷念和贊美,一方面表達了對帝國主義的詛咒。

    創作靈感

    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正面)挖掘《七子之歌》文化遺產資源,是2009年3月廣東湛江市霞山區政協例會提案題中之義。

    這首為《七子之歌》中的“廣州灣”一章譜曲,是在廣州灣艇仔歌原有曲調基礎上新創,從而形成現代式的廣州灣民歌,可用普通話或雷州方言演唱。

    力求較好表現其濃烈愛國思鄉之情,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本土藝術形式。

    歌詞

    ——聞一多詩《七子之歌》之五

    (廣州灣民歌)

    策劃及作曲:葉文健

    編配及錄制:曾建彪

    演唱:王 珺

    監制:霞山文聯

    東海和硇州是我的一雙管鑰,

    我是神州后門上的一把鐵鎖。

    你為什么把我借給一個盜賊?

    母親呀,你千萬不該拋棄了我!

    母親,讓我快回到你的膝前來,

    我要緊緊地擁抱著你的腳踝。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七子之歌澳門全文意思

    散文

    三年級學生朗誦的詩歌或文章有哪些

    閱讀(386)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黃師塔前江水東)杜甫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凈無苔)王安石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三萬里河東入海)陸游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黑云翻墨未遮山)蘇軾

    散文

    三年級朗誦詩歌

    閱讀(422)

    一、《鄉愁》1、作者:近代余光中2、原文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散文

    三年級詩歌朗誦優秀稿

    閱讀(383)

    我想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樹枝上。帶著一串花苞,牽著萬縷陽光,悠呀,悠——悠出聲聲春的歌唱。我想把腳丫接在柳樹根上。伸進濕軟的土地,汲取甜美的營養,長呀,長——長成一座綠色的篷帳。我想把眼睛裝在風箏上。看白云多柔軟,瞧太陽多明亮,望呀,望——

    散文

    歷史傷感美文

    閱讀(339)

    風華散盡,葬送何言?文/冥月一曲離鄉愁,枯樹逐,塵緣盡,流水逝年華,花月前尺下,一生被風化的牽掛,卻早已泛黃。——題記。流韻嬋娟夢花樓,獨享楓葉燃花香,寒衣溫雪山,輕狂年少烽火猶自念,醉飲血欲停舊樓,染蒹葭,言已盡,命憂天,心空焚,寒序留戀明肌媚,揮袖一

    散文

    傷感美文美句

    閱讀(349)

    1。我們太年輕以致都不知道以后的時光竟然還有那么長長得足夠讓我忘幾你足夠讓我重新喜歡一個人就像當初喜歡你一樣2。一個人如果想做他喜歡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很多他不喜歡的事情很多很多3。我一點也不孤單因為我的世界只有我一個人已經

    散文

    最傷感最真實的我愛你散文

    閱讀(387)

    看你提及這一內容,就知道你是一位愛傷感的人。念人寫的那篇散文《那夜風輕輕》,確實是一篇相當傷感的散文,你會感到滿意的。

    散文

    游山西村改成散文

    閱讀(870)

    你好要多少字啊我自己寫,可能寫不了多少游歷了這么多日子,我不知不覺的來到了一個叫做山西村的地方,這里山清水秀,風氣淳樸,這里真的是個寶地啊!村里人見來了一個外人,熱情的接待我,帶我去他們家,就像對待來看桃花源的漁人一樣。這時候,正值臘月年

    散文

    唐詩的特征

    閱讀(489)

    1、唐詩形式是多樣:唐代的古體詩,主要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體

    散文

    七子之歌聽課筆記

    閱讀(424)

    【記澳門“聞一多先生生平事跡展”暨講解會及征文比賽頒獎典禮】由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主辦,湖北浠水聞一多紀念館協辦,澳門基金會贊助的慶祝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五周年紀念活動之“聞一多先生生平事跡展”暨講解會及征文比賽頒獎典禮,于2004

    散文

    關與新中國的成就文章200字左右

    閱讀(413)

    2014年,回首過去我們國家已經走過了65年,我忘不了那段戰爭的歷史讓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豪情萬丈,先輩們的光榮傳統我們至今都難以望懷。放眼未來我們信心百倍,不能忘卻革命烈士的生死拼搏才換來我們如今的生活。建國61年就是我們最偉大的成就

    散文

    如何更好的提高自己的談吐和修養

    閱讀(315)

    第一部分是內功,主要指說話的內容。這是談吐的根本,沒有好的內容,只是一股裝腔作勢,那不是很難過的事情嗎?做不到妙語連珠,口吐蓮花,也至少要體現出你廣博的積累,思考的痕跡和智慧的光芒。如果說出的話索然無味,或者讓人直搖頭,那任你雙眸燦燦如

    散文

    讀什么書可以提高自己的修養和心性

    閱讀(326)

    讀什么書可以提高自己的修養和心性1,中國人史綱中國歷史類:最好讀的中國通史,一氣呵成,讓人愛不釋手。高中的時候讀的,花了15個小時一口氣看完,中間連飯都沒有吃。2,歷史深處的憂慮:近距離看美國之一政治常識類:林達的這一套近距離看美國是了解美

    散文

    怎樣提高自己的氣質休養談吐

    閱讀(336)

    多看好書更多追問追答追問你有看過哪些好書求推薦追答你是男生女生追問man追答…………咱們不同性別…………追問問這干嘛追答我看的書都是人物傳記類的

    散文

    讀文學書可以提高什么?

    閱讀(337)

    一、讀文學書可以提高文學休養拓寬視野。二、讀文學書可以使與人交流由難變易。三、讀文學書可以提高習作水平

    散文

    散文心愿不及的夏天的全文賞析

    閱讀(381)

    寫散文,喜歡那娓娓道來,從容淡定的。我手寫我心,我心任天然。不急不緩,沉穩,有靜氣。不要太多華麗的辭藻,只須把意思表達明白,看起來不累,言辭淺顯,而哲理深刻。“禪心已定粘泥絮,不逐春風上下狂”,每遇大事有靜氣,泰山壓頂,也要一心不亂,從容面對。事

    散文

    泰戈爾的名句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全文

    閱讀(610)

    泰戈爾《魚和飛鳥的故事》全文: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愛到癡迷,卻不能說我愛你。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不能說我愛你,而是

    短句

    三生三世菩提劫全文

    閱讀(479)

    你好,現在三生三世菩提劫還沒有完結這是現有連載的閱讀http://tieba.baidu.com/p/2299961358請采納。

    散文

    花之歌這篇課文的感悟

    閱讀(3507)

    《花之歌》是一首散文詩,也是一篇充滿哲理的美文。詩人通過花語的清新流露,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四季更迭的自然變化,塑造了花朵作為自然的使者和奉獻者,向往光明、與萬物和諧共處的形象。本文表面上是關于花的描寫,實際上是借花喻人,作者已與花融

    散文

    求散文《棉花賦》全文謝謝

    閱讀(356)

    棉花賦作者:水漠發表日期:2006-10-1123:49復制鏈接在水從未到過之處,也毅然地擦白了自己。任何一次風暴,你的雙眸默默不語:你最嫵媚的花瓣里藏著超越一切的堅毅,那情形我無法觸及只因為你是秋的精靈。你苦心經營的沙地收獲了一片喜悅,激情里

    散文

    求:席慕容《燕子》全文及賞析

    閱讀(471)

    《燕子》賞析——席慕容燕子初中的時候,學會了那一首《送別》的歌,常常愛唱:“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有一天下午,父親忽然叫住我,要我從頭再唱一遍。很少被父親這樣注意過的我,心里覺得很興奮,趕快從頭再來好好地唱了起來:“長亭外,古道邊

    散文

    余光中的鄉愁全文

    閱讀(382)

    鄉愁余光中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作品賞析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

    散文

    影之歌散文詩怎么寫象征手法急求指導

    閱讀(534)

    散文寫作模式記敘散文模式開頭①感情化語言概括敘述“我”和該人,重點在后,介紹該人,如肖像描寫。②兩者關系及該人精神特質的議論。中間一種情況:一件事。從開頭、發展到結尾,細致敘述和描寫。另一種情況:幾件事。每件事即每層次前,可

    久久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