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kggui"></nav>
  • <optgroup id="kggui"></optgroup>
  • <menu id="kggui"></menu><xmp id="kggui"><nav id="kggui"></nav>
    <menu id="kggui"><menu id="kggui"></menu></menu>
    <nav id="kggui"></nav>

    中國有名的三大古戰場在哪里叫什么

    中國有名的三大古戰場在哪里叫什么

    中國十大古戰場如下:

    1.第一名:赤壁——最受關注的古戰場(湖北·咸寧)

    烽煙指數:★★★★★

    思古指數:★★★★★

    古戰場赤壁,位于長江中游南岸,湖北省赤壁市境內,距武漢市164公里, 距湖南岳陽90公里,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赤璧位于赤璧市境。

    東漢建安十三年(元二○八年),曹操率二十幾萬大軍南下,連克新野、襄陽數城,從江陵順江東下,與逆江西上的孫權、劉備五萬聯軍初戰于赤璧,曹軍失利,退回江北,屯兵烏林(今洪湖縣烏林公社),與孫、劉隔江相峙。

    后孫劉聯軍巧用火攻,乘東南風大起,向曹營舉火,火船借助風勢,直沖曹軍水寨。

    曹軍船只一時盡著,岸上營落,火逐風飛,烈焰沖天,一片火海,把南岸崖壁照得一派通紅,赤壁也因此得名。

    孫劉聯軍乘勢進攻,曹操領余部經華容小道(今鑒別縣西北)向江陵敗走,從而奠定了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局面。

    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赤壁大戰。

    赤壁大戰的張天烈火早已熄減,但那赤色的懸崖絕壟,不盡的滔滔大江,大戰時的處處陣跡,贊美赤壁的碑刻和詩篇,卻一直吸引著無數的金甲武將、文人墨客。

    赤璧山險峻而又雄偉,臨江是拔空昂立的崖頭,猶如戰馬揚蹄,踏破萬頃煙波,奮然北馳。

    石壁西惻鐫刻著的「赤壁」二字,相傳為東吳大將周瑜所書,因是巨手神筆,力蓋千鈞,字跡竟透過石崖到了山后,映出了反體的“赤壁”二字。

    雖經千年風雨的侵蝕,驚濤駭浪的拍擊,字跡至今清晰完整。

    石壁上還有石刻詩詞,為歷代文人雅士憑吊古人所題詩賦。

    唐代詩人李白在游覽赤壁時寫出下了“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

    烈火張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的著名詩句。

    赤壁山崖頭建有“翼江亭”。

    相傳赤壁之戰時,這里是周瑜破曹觀戰之哨所。

    與赤壁山緊緊相連的西屏山,山下有雙獅滾球和層層石階直登“拜風臺”。

    這里是當年諸葛亮火燒戰船而拜祭東風的地方。

    拜風臺上有設計精巧、光彩奪目的“拜風閣”,有金碧輝煌、雕龍畫鳳的“武侯宮”。

    武侯宮大殿上,供有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全身塑像,袍帶飄逸,栩栩如生。

    當年赤壁鏖戰的大批出土文物就陳列在此。

    距南屏山不遠,有座金絲山,據說是赤壁之戰時龐統夜讀兵書,巧獻連環計,火攻破曹的地方,因此建有“鳳雛庵”。

    2.第二名:垓下——最具浪漫色彩的古戰場(安徽)

    烽煙指數:★★★★★

    思古指數:★★★★★

    垓下之戰遺址位于北緯33°21′,東經117°38′處,在今靈壁縣城東南,韋集鎮單圩老莊胡村附近。

    公元前202年,楚漢兩軍決戰于此,劉邦大敗項羽,迫使項羽演出“霸王別姬”和自刎烏江的歷史悲劇。

    如今,這片土地已經很難找到當年戰爭的痕跡,不過依然留下了許多傳說和紀念建筑。

    虞姬墓就座落在今靈璧縣城東15華里,宿(縣)泗(縣)公路南側。

    虞姬為項羽的寵妾,當年楚漢相爭,項羽四面楚歌時,虞姬自刎而葬于此。

    公元前202年楚漢決戰垓下(今靈璧城南沱河北岸城后大隊),項羽兵少糧盡,四面楚歌,陷入重圍,遂夜飲帳中,面對寵妾虞姬、駿馬烏騅,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王歌罷而泣,虞姬知軍情突變,哀嘆大勢已去,歌而和之。

    《史記正義》引《楚漢春秋》云,虞姬歌詞為: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虞姬歌罷,拔劍自刎;項羽突圍,倉皇出走,途中筑冢葬此。

    霸王城(古稱靈壁):位于靈璧縣城西北,今尹集鎮濉河北。

    公元前204年,楚漢兩軍大戰濉水之濱,項羽大敗劉邦于此。

    3.第三名:烏蘭布統——最具現代味道的古戰場(內蒙古·赤峰)

    烽煙指數:★★★★★

    思古指數:★★★

    由于央視拍攝的電視劇《射雕英雄傳》和前一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康熙帝國》都以烏蘭布統作為拍攝場景,使得現在烏蘭布統的旅游火熱。

    烏蘭布統旅游區位于赤峰市克旗西南部,距北京、承德、赤峰的距離分別為450、260、300公里,包括烏蘭布統草原,烏蘭布統古戰場,樺木溝林區三個景區,是一個集山、水、花、草、林,古跡于一體的旅游區。

    草原一望無際,林場松濤滾滾,小河淙淙流淌,清康熙帝大戰噶爾丹的點將臺、十二座連營等古跡依稀可見,41座蒙古包群呈八字形排例,造型別致,笑迎八方游客。

    冬季銀裝素裹,積雪平均300毫米,積雪期長達五個月,是滑雪愛好者的樂園。

    烏蘭布統古戰場,位于境西南渾善達克沙漠南緣。

    在沙漠與草原接壤處,一峰突起,曠世極天。

    康熙以20萬大軍遏噶爾丹大戰于此。

    烏蘭布統峰東北,沙明如雪,白樺、紅柳似翠如丹。

    峰西南,鳥蘭公河繞山而過。

    峰前將軍泡子(清大將軍佟國綱戰死于此)廣約千畝。

    東至塞罕壩為著名壩上草原,十二座連營、點將臺亦在其間。

    除了《射雕》和《康熙帝國》,這里還是《三國演義》、《江湖奇俠傳》等多部電視連續劇的外景拍攝地。

    4.第四名:雁門關——最具硝煙氣息的古戰場(山西·忻州)

    烽煙指數:★★★★★

    思古指數:★★★★

    巍巍恒山,沿代縣北境逶迤綿延。

    蜿蜒于山巔的內長城,猶如玉帶聯珠,將雁門山、饅頭山、草垛山聯成一體。

    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

    著名的雁門古塞就建筑在峻拔的雁門山脊。

    雁門山,古稱勾注山。

    這里群峰挺拔、地勢險要。

    自建雁門關后,更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它“外壯大同之藩衛,內固太原之鎖鑰,根抵三關,咽喉全晉”。

    相傳每年春來,南雁北飛,口銜蘆葉,飛到雁門盤旋半晌,直到葉落方可過關。

    故有“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的說法(《山海經》)。

    雁門山,是中國古代兵家爭奪的要塞,亦名西徑關,與寧武關、偏關臺稱三關。

    雄關雁門,居“天下九塞”之首(《呂氏春秋》)。

    從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起,歷代都把此地看作戰略要地。

    趙置雁門郡,此后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

    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

    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于雁門山,于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唐書·地理志》描述這里“東西山巖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徑關,亦曰雁門關。

    ”后經五代十國、宋、遼、金、元約四百余載。

    元朝設千戶所,關城被毀。

    明代吉安侯陸享于洪武七年(1374)自監民工筑新關于舊關東北十里處的要道。

    南距代城縣四十余里,北鄰廣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勢更為險要。

    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顧炎武曾親臨此地。

    他寫道“雁門重關,山巒在演,霞飛云舉,兩山對峙,其形如門,而飛雁出于其間。

    ”該關城,周長二里,墻高二丈,石座磚身,雉堞為齒,洞口三重,曰東門、西門、小北門。

    東門上筑樓臺,曰雁樓,門額嵌石匾一方,橫書“天險”(即“天險”)。

    西門上筑有楊六郎廟,門額嵌石匾一方,橫書“地利”(即“地利”)。

    小北門未設頂樓,但磚石結構,格外雄固。

    門額石匾橫刻:“雁門關”三字。

    洞門兩側鑲嵌磚鐫楷書檢聯:“三關沖要無雙地,丸塞尊崇第一關。

    ”東門外北側建有“靖邊寺”祀戰國時代的軍事家趙將李牧。

    西門外右側建有關帝廟。

    關城正北置有駐軍營房,東南設有練兵教場。

    整個關城建筑,虎踞龍盤,雄偉壯觀。

    明清以后,關城雖屢有重建。

    但隨著我多民族統一國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內長城作為“內邊”的作用已經失去,所屬的雁門雄關也隨之荒廢。

    現在的關城僅在東門、西門、小北門三個門洞和靖邊寺前的一對石獅,一副石旗桿,明鐫李牧碑石一塊,以及寺后的數株青松。

    “牧用趙卒,大破林胡。

    ”這是唐代散文作家李華所說的戰國良將李牧的故事。

    史載,趙武靈王曾進行軍事改革,胡服騎射,大敗林胡、樓煩的入侵,建立了云中、雁門、代郡。

    后來,李牧奉命常駐雁門,防備匈奴。

    為免除匈奴對趙國邊民的襲擾,他廉潔奉公,“市租皆輸人幕府,為士卒費”,因而深得士兵的擁護。

    同時,堅持慎重防守的方針,憑長城之險,加強戰備。

    他在雁門數年,“習射騎,謹烽火,多間諜。

    ”使匈奴數歲無所得,而趙軍則兵強馬壯,愿為一戰。

    此時,他才選用精兵良馬,巧設奇陣,誘敵深人。

    “大破匈奴十余萬騎。

    ”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趙。

    后人稱李牧為“奇才”,并在雁門關建“靖邊寺”,紀念其戍邊保民的戰功。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派遣大將蒙恬率兵三十萬,從雁門出塞,“北擊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區),把匈奴趕到陰山以北,并且修筑了萬里長城。

    當地人傳說,蒙恬死后葬于代縣境內。

    現在上門王村有一座蒙恬墓遺址,其斷碑尚存,還可看清:“秦蒙恬將軍墓”,及“清嘉慶”等字樣。

    據史學家考證,蒙恬墓在陜西境內,此地乃傳說而已。

    漢代的雁門,更是風云多變。

    漢高祖劉邦時期,匈奴曾南逾勾注,直驅晉陽(太原)。

    為此,公元前201年,劉邦親率三十多萬大軍,抵達平城(山西大同),抗擊匈奴。

    可惜,被匈奴用計誘入,困于平城白登山達七日之久,最后用重金財物賄賂了單于閼氏(匈奴王的妻子)才得以解脫。

    漢武帝繼位后,面對匈奴不斷猖狂的南犯,著手反擊。

    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都曾馳騁在雁門古塞內外,多次大敗匈奴,立下汗馬功勞。

    “猿臂將軍”李廣在做代郡、雁門、云中太守時,先后與匈奴交戰數十次,被匈奴稱為“飛將軍”。

    一次,他出雁門,兵敗被俘。

    在敵軍兩馬之間的網兜里,他表面佯死躺下,心里卻在等待機會。

    突然,他騰躍而起,將一胡兵推下馬去,立即奪馬取弓策馬南馳數十里,復收余軍,殺退追兵,安全脫險。

    正是由于漢武帝時期創建了強悍的騎兵抵住了匈奴的南犯,才得以保護中原先進的經濟、文化的發展,換來了以后同匈奴的和睦相處。

    漢元帝時,有膽有識的王昭君就是從雁門關前簇后擁,浩浩蕩蕩,出塞和親的。

    從此以后,這一帶出現了“遙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可惜,到了唐代,雁門古塞“胡”漢相爭,群雄逐鹿,戰事連綿。

    唐初,年事已高的薛仁貴為代州都督,鎮守雁門。

    據說,突厥進犯云州時,薛仁貴曾率兵出擊。

    陣前,突厥人喝問:唐將是誰?唐兵答曰:薛仁貴。

    突厥人以為薛仁貴早死而不信。

    仁資脫盔示面,突厥驚視失色,引兵而還。

    唐末五代,契丹(遼國)崛起于北方,危及內地。

    后晉石敬瑭向遼國自稱“兒皇帝”,割燕云十六州與契丹。

    從此,在山西北部,雁門山就成為了后晉和契丹的分界線,雁門關也成為了中原王朝和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相對峙的前沿陣地。

    北宋初期,雁門關一帶是宋遼(契丹人)激烈爭奪的戰場。

    著名愛國將領楊業(又稱楊繼業)及其他楊家將士都曾在這里大顯身手,為國立功。

    在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楊業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以后,曾多次以少勝多,大敗遼兵,當時人們譽楊業為“楊無敵”。

    雍熙三年(986),在雁門附近的戰斗中,由于統帥潘美的指揮失誤、臨陣脫逃和挾嫌報復,使楊業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沒,在朔州的陳家谷他自己身負重傷為遼兵所執,寧死不屈,終至絕食為國。

    后人為紀念他的戰功和忠貞精神,在雁門關北口立了“楊將軍祠”。

    楊令公和佘太君的彩塑至今還凜然地靜坐在雁門附近的楊家祠內。

    元明時期,雁門舊關廢棄,新關又起,雁門戰火漸趨平息。

    時至清末,八國聯軍侵入北京,辱國求存的慈禧太后等,狼狽出走。

    他們過居庸、宣化,經大同,又在雁門留下了逃跑的腳印。

    當時,正值秋天,氣候酷熱,慈禧、光緒和王公隨從顛沛至此,饑渴難忍,曾在關門左側靖邊寺吃茶,但未敢久留,小憩后又匆匆出發了。

    傍晚,慈禧一行宿關南陽明堡賈宅。

    光緒帝面對賈宅“五世同堂”的門匾和堂內神龕上“一心念佛”的橫幅,聯想內憂外患的處境,在東家門板上寫下了:“五世同堂真富貴,一心念佛見如來”的聯句,借以抒發一個失意帝王向西方逃去的頹敗情懷。

    這與李牧、楊業等抗戰英雄恰成顯照的對比。

    辛亥革命以后,雄關雁門除遭到軍閥混戰的破壞外,也受到了抗日烽火的洗禮。

    1937年9月,我黨為了團結抗日,派**、彭德懷和彭雪楓同志,前來雁門山的太和嶺口與國民黨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會晤。

    在太和嶺的山洞里,**同志分析了當肘的形勢,揭示了抗戰必勝的歷史趨勢。

    還為閻錫山起草了一份第二戰區作戰計劃和一份在淪陷區成立“戰場動員委員會”的條例。

    同年10月18日,就在閻錫山棄關南撤以后,我八路軍二二零師七一六團,挺進雁門關大同公路附近,在此伏擊了日軍汽車運輸隊,一舉摧毀敵人汽車四百余輛,贏得了震驚中外的大捷。

    繼而10月10日晚,八路軍一二九師七六九團,又在雁門關下襲擊了日軍陽明堡飛機場,炸毀敵機二十四架。

    這一曲抗戰凱歌極大地鼓添了全國人民抗戰的必勝信心,充分顯示了中國**和它領導下的軍隊是抗戰的模范。

    縱覽雁門關興衰的歷史,自公元前4世紀至20世紀,發生在這里的戰事,據不完全的統計就有140多次,可見它確實是兵家必爭之地。

    現存雁門關,基本保持完整,整個關城雄偉壯觀,左右邊墻雉諜,烽墩壕塹俱備,誠有“城隨山勢轉,關并塞云齊”之威。

    雁門關西北,約10公里處有廣武城,分新、舊廣武城兩堡。

    舊廣武城,是一處長方形古代城堡,10多米高的長城,為條石基磚包砌。

    城堡除垛上女兒墻損壞外,其余保存較好。

    城頭上有石碑,是公元1725年所立。

    5.第五名:八公山——最易被遺忘的古戰場(安徽)

    烽煙指數:★★★★

    思古指數:★★★

    八公山位于淮河南岸,綿延30余公里,峰巒數百,距壽縣城北2.5公里,故當地稱之為北山。

    又因南臨淝水,北瀕淮河,峰巒錯峙,向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發生于此,有“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典故流傳于世。

    西漢淮南王劉安都壽春,劉安篤好神仙黃白之術,賓客甚眾,其中蘇飛、李尚、左吳、因由、雷被、伍被、毛周、晉昌八人才高,稱之“八公”。

    八公聚此煉丹,丹藥方成,劉安因被告謀反畏罪自殺,除雷被一人外均被誅戮。

    后傳武帝派宗正前往捕解,劉安吞服丹藥與八公攜手升天,余藥雞犬啄食亦隨之升天,從此山因八公得名,“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神話亦廣傳今古。

    八公山景色秀美,著名景點有珍珠泉、瑪瑙泉、瑞泉、碧沙泉、嵐秀泉、浣泉、云賓泉、無女泉等二十四泉。

    據傳珍珠泉為我國古代十大泉之一,位于馬山山口,數十股泉水從池底上涌,狀如貫珠,陽光下晶瑩絢麗。

    八公山麓有古墓葬多處,另有淮南王廟、碧霞元君廟等古建筑。

    6.第六名:五丈原——最沒有硝煙氣息的古戰場(陜西·寶雞)

    烽煙指數:★★

    思古指數:★★★★★

    位于八百里秦川西端,太白山北麓的寶雞市歧山縣五丈原鎮,是三國時代諸葛亮屯兵用武、勞竭命隕的古戰場,勝跡累累,遠近聞名。

    五丈原為何名為“五丈”,其說法有三;一說此原前闊后狹,最狹處僅五丈;二說秦二世西巡至此時,原頭曾刮起五丈塵柱大風;三說原高五十余丈,原稱五十丈原,口口相傳,簡成了五丈原。

    五丈原主要勝跡是諸葛廟(武侯祠),廟內有匾額、題詞、碑記、碑刻、壁畫、塑像等。

    廟外有遺跡如“豁落城”、“諸葛鍋”、“棋盤山”、“諸葛泉”、“諸葛田”、“盤盤道”、“魏延城”、“古葫蘆峪遺址”石碑等。

    武侯廟現今廟門上是“五丈原諸葛亮廟”豎匾,門廊兩側是“一詩二表三分鼎,萬古千秋五丈原”對聯。

    由山門而入進到第一座院子,東西兩側聳立著鐘、鼓樓,左右對稱,相互呼應。

    由此往里,步入寬敞典雅的獻殿。

    獻殿左右墻壁上,保留著清代的彩色壁畫,分別繪著草船借箭、空城計等內容,形象逼真,神采飛揚,不失為我國傳統壁畫中的上乘。

    東墻壁下,鑲嵌著0.7米見方的青石4O塊,上刻岳飛所書諸葛亮的《前后出師表》,龍飛鳳舞,氣勢磅礴,與諸葛之文一起被稱為“兩絕碑”。

    “兩絕碑”使人一進門就感受到一股凜烈之氣。

    正殿3間,左右各有1間陪殿。

    正殿中間安放著諸葛孔明的泥塑彩色坐像,綸巾羽扇,儀態端莊,猶如仍在此處運籌帷幄。

    兩邊是姜維、楊儀、關興、張苞、王平、廖化塑像。

    廟內有諸葛亮衣冠冢,冢旁有一落星亭,亭內有一石,青褐色,表面凹凸不平,相傳是諸葛亮逝世時天上隕落的將星。

    五丈原東麓至今有落星灣、星落坡地名,據傳此石即從彼處移來。

    今天的五丈原除歷史遺跡外,還因建設而形成了一些新的景致,其中最為游客稱道的是斜峪關水庫的“亞洲第一土石高壩”。

    此壩高114米,人望之不禁目弦,汽車也需多次盤折才能上去。

    登上壩頂,俯視著腳下這片古戰場和萬頃碧水,你一定會驚嘆這里的滄桑巨變,深感這里是一個游覽的佳境。

    7.第七名:虎門——最具愛國色彩的古戰場(廣東·廣州)

    烽煙指數:★★★

    思古指數:★★★

    虎門銷煙池在東莞縣太平鎮口,南臨珠江,北靠牛背山,西為鎮口關隘。

    19世紀30年代英國、葡萄牙等武裝走私鴉片進入我國南方邊陲。

    大量鴉片運入,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無數金銀流出國外,害得國弱民窮。

    清道光帝接受林則徐禁煙奏折,特派林則徐赴廣州查辦,迫使外國鴉片商在虎門交出了鴉片2萬多箱,共重1175噸。

    為了銷毀這些害人的毒品,特意筑了兩個大池子,長寬各45米。

    池底平鋪石板,四周欄樁釘板,池旁開一涵洞,池后通一水溝。

    銷毀鴉片煙時,先將池內蓄水,撒鹽成濃鹽鹵水,將鴉片分批投入池內,用濃鹵水溶化。

    然后再投入生石灰攪拌,馬上引起反應。

    爆炸開了,使其分解銷蝕。

    最后把這些混合廢品殘渣用江水沖走,涓滴不留。

    三個星期后,終于銷毀殆盡。

    當時(1839年6月3日到25日)銷煙池中的池板、木樁等遺物現陳列在池旁的鴉片戰爭博物館里。

    銷煙池旁立有鴉片戰爭虎門人民抗英念碑一座。

    博物館運用了141件實物、130幅歷史照片、19個圖表以及12幅大型油畫和3個大型場景,生動形象地再現了150多年前震驚中外的戰爭場景。

    與虎門銷煙池相距10公里的虎門沙角炮臺,那里正好是珠江出海穿鼻洋的咽喉處。

    它北通黃埔,形勢險要,稱為虎門要塞。

    清康熙年間就有炮臺,鴉片戰爭前夕,林則徐、關天培等即在虎門兩岸及海口、島峽處修筑布防炮臺11座,置有大炮300多門。

    中英鴉片戰爭期間,虎門炮臺屢屢擊退來犯的英國侵略軍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虎門要塞現仍保留沙角炮臺和威遠炮臺,可供參觀和憑吊。

    8.第八名:長平——屠殺生命最多的古戰場(山西·晉城)

    烽煙指數:★★★

    思古指數:★★★

    長平之戰是我國古代戰爭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戰爭,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

    此次戰爭過去已經兩千多年了,但是,白起坑殺趙卒40萬,令人觸目驚心的殺谷,仍然浸透著蕭瑟的戰爭氣氛,而成為人們憑吊古戰場之勝地。

    長平之戰遺址,現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范圍廣闊,西起骷髏山、馬鞍壑,東到鴻家溝、邢村,寬約10公里;北起丹朱嶺,南到米山鎮,長約三十公里,東西兩山之間,丹河兩岸的河谷地帶均屬于重點保護區。

    古長平在今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長平村。

    高平春秋時稱泫氏,戰國時改為長平。

    這里是中華民族原始文明的發祥地,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中華第一大帝——炎帝就活動在澤潞盆地,逝世后就埋葬在羊頭山東南的莊里村,是為炎帝神農氏的先塋。

    高平三面環山,丹河從北向南縱貫全境,這里崇山峻嶺,地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長平之戰遍及大半個高平,涉及到的山嶺、河谷、關隘、道路、村鎮五十多處。

    距今雖然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但是,許多優美的故事和傳說,至今仍然廣為流傳,許多地名、村名的由來都與此次戰爭有關,如康營、谷口、圍城、箭頭、棄甲院、三甲、趙莊、徘徊等。

    百里長城(又稱秦壘)、營防嶺、空倉嶺、白起臺、骷髏山、將軍嶺、廉頗屯等許多遺址遺跡尚存。

    秦軍為斷絕趙軍的糧道和援軍而修筑的長城,西起丹朱嶺,經關和嶺、羊頭山,到陵川的馬鞍山,蜿蜒曲折百余里,至今遺址尚可見到。

    圍城村相傳為趙軍被秦軍圍困處,趙括就死于此地。

    趙莊村,相傳長平大戰后,此地成為一片廢墟,趙括死后,當地老百姓將趙括尸體偷回,葬于村北的二仙嶺上,為使子孫后代不忘趙國,遂將此地改名為趙莊。

    成語“紙上談兵”就是指趙括用兵的教條主義。

    谷口村,相傳是白起坑殺趙軍的地方,因此,谷口村又名殺谷、哭頭、省冤谷,位于高平市城西5公里處,村子里有白起臺、骷髏山、骷髏王廟等古跡。

    骷髏王廟始建于唐代,唐玄宗作潞王時,巡幸至此,見白骨遍野,頭顱成山,觸目驚心,遂在頭顱山旁修建骷髏王廟,“擇其骷骨中巨者,立像封骷髏大王”。

    現骷髏王廟為清代遺構,廟內塑趙括夫婦像。

    明代詩人于達真寫道:“此地由來是戰場,平沙漠漠野蒼蒼。

    恒多風雨幽魂泣,如在英靈古廟荒。

    趙將空余千載很,秦兵何意再傳亡?居然祠宇勞瞻拜,不信骷髏亦有王。

    ”每到高平旅游觀光的人們,都要到骷髏王廟參觀游覽,領略長平古戰場的雄渾場面。

    長平之戰遺址內,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常有戈、矛、箭頭等文物出土。

    近年來,高平市對長平之戰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有許多重要的發現。

    1995年 5月,在永錄村發現一處尸骨坑,此坑就在將軍嶺下,出土了大量的尸骨以及刀幣、布幣、半兩、箭頭、帶鉤等文物,為研究長平之戰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此尸骨坑現已原地保護,不久就會對游人開放。

    9.第九名:威海——最具悲情色彩的古戰場(山東·威海)

    烽煙指數:★★

    思古指數:★★★

    威海,一座美麗的海濱旅游城市,素以風光旖旎、清潔衛生、氣候宜人著稱。

    威海,地處山東半島東端,三面環海,東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隔海相望,北與遼東半島相對,西與煙臺市接壤。

    海岸線長達985.9 公里 ,有眾多的港灣和島嶼。

    這里有”花園城市”的美譽,是我國第一個國家衛生城市,是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環保模范城市、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文明城市、改善人居環境全球最佳范例,是避暑、修療、度假和觀光旅游的勝地。

    威海具有城市景觀,海島風光,沙灘暗礁、民俗風情、地下溫泉、文物古跡、名山古剎、奇石怪川等豐富的旅游資源。

    著名的甲午戰爭紀念地劉公島 秦皇漢武登臨的“天盡頭”,道教全真派發祥地圣經山,世外桃源圣水觀,“大東勝景”鐵嵯山,凝聚中日韓三國人民友誼的赤山法華院及我國北方最大的天鵝越冬棲息地天鵝湖等80多處風景名勝,描繪了5436平方公里如詩如畫的威海景色.近年來,又新建了威海影視城、西霞口野生動物園、圣經山觀光索道、甲午海戰館等新的旅游項目和環翠、銀灘、石島灣、天鵝湖四處省級旅游度假區。

    10.第十名:當陽——最具個人英雄主義和傳奇色彩的古戰場(湖北·宜昌)

    烽煙指數:★★

    思古指數:★★

    當陽市處于鄂西、沮漳河中下游,荊山山脈以南,東與荊門市接壤;東南與江陵相鄰;南抵枝江;西與宜昌相連。

    當陽是著名的三國古戰場,108回的《三國演義》 中發生在湖北的故事有76個,而在當陽的就有37個,因而當陽被稱為“三國勝地”,也留下了眾多的三國遺跡和古戰場,而其中最為出名的莫過與長板坡了。

    長坂坡位于當陽市玉陽鎮常山趙子龍突出重圍絕代雄西南,是中國最著名的三國古戰場之一。

    據傳,《三國演錦屏草木識英雄義》、《三國志》記載的趙云、張飛大戰曹操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明萬歷年間,史官確認長坂坡為東漢常山趙子龍大戰曹軍的古戰場。

    長坂坡又稱當陽橋。

    因在當陽市北郊并西連長板坡而名。

    原名官橋。

    傳說三國時蜀將張飛曾在這里橫矛獨退曹兵,改稱橫矛處。

    古有擋水壩,其上曾建張(飛)趙(云)祠,故又稱壩陵橋。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追擊劉備至此,張飛手綽蛇矛,立馬橋上,大喝曰:“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一死戰。

    ”聲如巨雷,嚇得曹操回馬而走,眾將亦一起西奔,棄槍丟盔者不計其數。

    有詩云:“長坂橋頭殺氣生,橫槍立馬眼圓睜。

    一聲好似轟雷震,獨退曹家百萬兵。

    ”遂成千古趣聞。

    現遺址尚有清雍正九年(1731年)所立石碑,上刻“張翼德橫矛處”。

    以紀其事。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中國有名的三大古戰場在哪里叫什么

    散文

    嘉峪關方特游記600字作文

    閱讀(853)

    嘉峪關游記出發的那一天,武漢多云陰天,似乎暴雨將臨,火車站依然人來人往形形色色。大家都懷揣著不同的目的地奔向他方。火車一直在向西走,我不曾去過的方向,經過了黎明與朝陽,過了蘭州一直向西,開始多的是戈壁與荒山,沒有成林的樹木也沒有蜿蜒的

    散文

    嘉峪關的文學描寫

    閱讀(461)

    去嘉峪關,為的就是看長城。提到長城,得說一個農民。他叫楊永福。一個農民能和偉大的長城連在一起,這到底意味著什么?石關峽,因有泉水從峽中流出,又名水關峽,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隘口。石關峽長城與萬里長城一脈相承。這段明代建筑原總長約330

    散文

    介紹一下嘉欲關的景物描寫

    閱讀(400)

    地勢最高的嘉峪山上,城關兩翼的城墻橫穿沙漠和戈壁,向北8公里連黑山懸壁長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現代萬里長城西端主宰,自古為河西第一隘口。嘉峪關占地2500平方米。而現存的關城總面積33500余平方米,比原的大數倍。它由外城、內城和甕

    散文

    以崇高為話題的名人名言

    閱讀(320)

    讓心靈更加崇高吧!——法國思想家,文學家羅曼·羅蘭《羅曼·羅蘭傳》勞動是崇高思想的食糧。——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加《致魯西流書信集》崇高名言崇高就是偉大心靈的回聲。——古羅馬文學家郎加納斯一個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純潔。——愛

    散文

    愛默生是哪國的

    閱讀(335)

    愛默生(RalphWaldoEmerson,1803-1882)是美國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演說家、勵志先驅,被稱為“美國精神先知”、“美國的孔子”(林肯語),“確立美國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就像雨果對于法國或是托爾斯泰對于俄國,愛默生確立了美國模式”(約翰遜)。

    散文

    寫人散文可以抒情嗎,還是直接敘事

    閱讀(377)

    你提的問題很有趣。寫人的散文當然可以抒情,抒情更容易令人品味。作家念人所寫的幾篇寫人散文《那夜風輕輕》、《重逢在珠江河畔》、《今夜細雨綿綿》,抒情得很好,很打動人心。有興趣可點擊看看。

    散文

    為什么人心換不來人心

    閱讀(365)

    你得看對方是什么樣的人,心地善良的人,你用真心對她,她回你以真心;心腸狠毒的人,比較難以接觸的,很難打動她的真心,也許她也是受過傷害的人,所以人心換人心比較難,可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散文

    忘不了那個人散文

    閱讀(330)

    你提示的內容主題很多。念人寫的一篇傷感散文《風啊!請捎上一個祝福》,這是一篇忘不了那個人的傷感散文,寫得很打動人心弦。有興趣的話,可點擊《派派網》先聽聽那深情優美的朗讀。

    散文

    忘不了你的腳步散文

    閱讀(326)

    時間像流水似的過去了,親愛的馬老師,我對你的無限的依戀,對有多少話想對你說啊!記得剛上小學的時候,膽子很小,有一次上課,你提出了一個問題,同學們都爭著舉手回答,我也想舉手,可是又不敢,我只好低著頭,心里不住地念著“馬老師,別叫我,別叫我”,可是,你還

    散文

    半命題作文——忘不了()

    閱讀(326)

    忘不了那雙眼睛走在這條再熟悉不過的街上,這里是城市的中心地段,打扮時尚的男男女女連同繁忙的車輛共同穿梭在這繁華的大街上。帶著輕松的心情,我走在這兒,聆聽著都市的喧鬧,欣賞著都市的繁華。猛然間,一聲哀號震住了我的心,出于好奇,我隨著聲音

    散文

    忘不了____作文600字

    閱讀(561)

    六個春秋就這么一晃而過,沒有留下什么,只有那些屬于我們的美好的記憶。一個月后我們就要各奔東西,六年,最難忘的便是那些天天與我玩耍,一同學習的同學們、伙伴們。“請你不要睡懶覺,請你不要睡懶覺,早睡早起身體好……”一陣歌聲傳入我

    散文

    忘不了母親的目光敘事散文

    閱讀(338)

    母親離開我已經很多年了,但我對于的母親的懷念越來越強烈,尤其是今天——-大年30這個特殊的日子,我更是非常想念她,我永遠也忘不了她,她不僅給了我生命,給我一個溫暖的家,更是給了我無私的愛。母愛無邊,我永遠也忘不了母親,尤其忘不了母親那種疼

    散文

    我忘不了他300字作文_散文吧作文網

    閱讀(475)

    你需要的這篇文章為您找到了,為您奉上,請參考:劉久銘每次下雪我都會想起我的朋友。那一年下大雪,我自己一人在公園里玩雪,突然看見一個和我年齡差不多的小朋友,他看我玩雪,也想玩。就對我說:“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我說:“當然可以了。”于是我們

    散文

    忘不了什么半命題作文范文8篇

    閱讀(608)

    忘不了老師的愛我徘徊在校園的樹蔭下,心中吥禁涌起一股眷念之情.啊!六年了,母校!我生活在母校;學習在母校;嬉戲玩耍也在母校.這里的一草一木都飽含著我的感情,我那樣的熟悉這里的一切,即使我走遍天涯海角,也不會忘記.啊,母校!如今我們都已

    短句

    中國傳統建筑的文化特點是什么

    閱讀(502)

    特點:1、大氣體現在大門、大窗、大進深、大屋檐,給人以舒展的感覺。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閉的空間,既遮陽避雨,起庇護作用,又視野開闊,直通大自然。大氣,最充分地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2、生氣體現在四角飛檐翹起,或撲朔欲飛,或者

    散文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教人處世哲學的書?

    閱讀(439)

    菜根譚,這是一部特別棒的書,但是不知道為什么知名度一直不是很高,這本書是總結了前人流傳在民間的處世哲學,全書不長,但是很值得回味,推薦你可以看一看。另外,如果你的文學功底夠深,我強烈推薦道德經,八十一句話,道盡世間萬物演變,是處世的經典之作

    散文

    長江三峽的船工和纖夫發明的號子叫什么

    閱讀(386)

    船工號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民歌,屬于號子的一種。在行船中為配合航運、船務等勞動過程而傳唱。由于船上勞動強度不一,航行環境不同,船工號子變化的幅度相當大。有的勞動強度大,協作緊密,操作緊張,這類號子實用性強,歌詞方面,多為勞動呼號用語

    散文

    名人寫人的散文急求越有名越好

    閱讀(331)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里呢?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

    散文

    描寫中國瓷器的作文500字左右

    閱讀(366)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詞已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制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制溫度也較

    散文

    如何看待中國當代文學

    閱讀(348)

    對中國當代文學如何評價,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是以德國漢學家顧彬為代表的“垃圾說”,把中國當代文學看得一無是處,形同“垃圾”;一種看法則認為中國當代文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超越了中國現代文學。但持這兩種看法的論者有一點

    短句

    中國智慧(易中天)的主要思想

    閱讀(452)

    豆瓣書評百家皆通是件非常困難的事,不但要懂還要能化。從本書中可以看出易中天老師至少是已貫通六家——周易、中庸、兵家、老子、魏晉、禪宗。相信大家在其中一家收獲不少。關于“勇敢”的啟示。《老子》第七十三章說:“勇于敢則殺,勇于

    短句

    推薦蘇軾最有名的詩詞10首

    閱讀(651)

    1、《定風波》與客攜壺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飛。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酩酊但酬佳節了。云嶠。登臨不用怨斜暉。古往今來誰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2、《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久久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