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kggui"></nav>
  • <optgroup id="kggui"></optgroup>
  • <menu id="kggui"></menu><xmp id="kggui"><nav id="kggui"></nav>
    <menu id="kggui"><menu id="kggui"></menu></menu>
    <nav id="kggui"></nav>

    古代旅行家有哪些

    古代旅行家有哪些

    中國古代十大旅行家

    1.徐霞客  

    徐霞客,生于明朝萬歷十四年,江蘇江陰人,名弘祖,字振之,偉大的地理學家、旅行家、探險家。

    他又被后人稱為“游圣”、“霞仙”、“驢友祖師”,一生之中,游遍了中華秀美山川,極富傳奇性。

    受耕讀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學,博覽群書,尤鐘情于地經圖志。

    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當朝游碧海而暮宿蒼梧”的旅行大志。

    徐霞客的足跡遍及今16個省、市、自治區。

    他不畏艱險,曾三次遇盜,數次絕糧,仍勇往直前,嚴謹地記下了觀察的結果。

    直至進入云南麗江,因足疾無法行走時,仍堅持編寫《游記》和《山志》,基本完成了240多萬字的《徐霞客游記》。

    53歲(1640)云南地方官用車船送徐霞客回江陰。

    54歲正月病逝于家中。

    徐霞客經30年考察撰寫成的260多萬字《徐霞客游記》,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

    2.玄奘  

    玄奘(602~664),名陳袆,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滑國故城)人。

    唐代著名三藏法師,佛教學者、旅行家,與鳩摩羅什、真諦并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

    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

    出家后,遍訪佛教名師,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

    唐太宗貞觀三年,從涼州出玉門關西行,歷經艱難抵達天竺。

    初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

    后又游學天竺各地,并與當地學者論辯,名震五竺。

    貞觀三年,他從長安出發,經過蘭州到達涼州。

    當地慧威法師敬重玄奘宏愿,令徒弟秘密送玄奘前進。

    他們怕白天被官兵捕捉,便夜晚行路。

    到達瓜州時,所騎的馬又倒斃了。

    玄奘買得一匹去過伊吾(哈蜜)15趟的老瘦赤馬,孤身一人前進。

    經十七年堅韌不拔的苦行,玄奘法師于貞觀十九年回到長安。

    歷代民間廣泛流傳其故事,如元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明吳承恩《西游記》小說等,均由其事跡衍生。

        

    3.張騫  

    張騫(約公元前164~前114年),漢族,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陜西省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卓越的探險家、旅行家與外交家,對絲綢之路的開拓有重大的貢獻。

    開拓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張騫于建元三年(前138)出隴西,經匈奴,被俘。

    在匈奴十多年的時間里,張騫雖然娶妻生子,但始終秉持漢節。

    后來,他終于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后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

    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但仍然被匈奴捕獲,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

    張騫在大夏時,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勸武帝開西南夷道,但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

    元朔六年,張騫隨衛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

    后張騫復勸武帝聯合烏孫(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騫為中郎將,公元前119年率300人,牛羊金帛以萬數,出使烏孫。

    張騫到烏孫,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國,此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

    烏孫遣使送張騫歸漢,并獻馬報謝。

    元鼎二年(前115),張騫還。

    漢能通西域,由張騫創立首功。

    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后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于諸國。

    4.鄭和  

    鄭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馬三寶。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云南。

    馬三保10歲,被擄入明營,被閹割成太監,之后進入朱棣的燕王府。

    在靖難之變中,馬三保在河北鄭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鄭州)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

    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認為馬姓不能登三寶殿,因此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三保鄭姓,改名為和,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于司禮監。

    宣德六年(1431年)欽封鄭和為三保太監。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兩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系。

    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

    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病過逝。

    他的航行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早87年,比達伽瑪早92年,比麥哲倫早114年。

    在世界航海史上,他被開辟了貫通太平洋西部與印度洋等大洋的直達航線。

    600年前,從1405年開始,在28年間,鄭和率領中國大明皇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訪各國。

    5.鑒真  

    鑒真(688~763)日文又稱鑒真(がんじん),中國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傳人,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著名醫學家。

    日本人民稱鑒真為“天平之甍”,意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時代文化的屋脊(意為高峰)。

    鑒真,俗姓淳于,廣陵江陽(今江蘇江都)人。

    十四歲時于大云寺為沙彌,就高僧智滿禪師學佛,后又赴長安從弘景法師受具足戒,先后達三年,遂返揚州,學識淵博。

    日本僧人榮睿、普照來華學佛留學,并敦請鑒真赴日傳佛。

    鑒真欣然應允,并克服種種困難,先后六次始獲成功。

    他攜帶佛經、佛具及佛象,于天寶十二年(753年)抵日本。

    此時鑒真雙目失明,但他仍努力弘揚佛法,傳播中國文化并以其豐富之經驗,講授醫藥知識,特別是他所帶之香料藥物等,至今日本奈良招提寺及東大寺正倉院仍保存有其遺跡。

    嘗治愈光明皇太后及圣武天皇之病(見天臺烏藥)。

    日本曾授予“大僧都”、“大和上”封號,日本人民譽他為“過海大師”。

    其著作有《鑒上人秘方》,惜未見流傳。

    6.汪大淵  

    汪大淵(1311年~?)元朝時期的民間航海家。

    字煥章。

    南昌人。

    至順元年(1330),年僅20歲的汪大淵首次從泉州搭乘商船出海遠航,歷經海南島、占城、馬六甲、爪哇、蘇門答臘、緬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橫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紅海到索馬里、莫桑比克,橫渡印度洋回到斯里蘭卡、蘇門答臘、爪哇,經澳洲到加里曼丹、菲律賓返回泉州,前后歷時5年。

    至元三年(1337),汪大淵再次從泉州出航,歷經南洋群島、阿拉伯海、波斯灣、紅海、地中海、非洲的莫桑比克海峽及澳洲各地,至元五年(1339)返回泉州。

    汪大淵第二次出海回來后,應泉州地方官之請,開始整理手記,寫出《島夷志略》。

    《島夷志略》分為100條,其中99條為其親歷,涉及國家和地區達220余個,對研究元代中西交通和海道諸國歷史、地理有重要參考價值,引起世界重視。

    1867年以后,西方許多學者研究該書,并將其譯成多種文字流傳,公認其對世界歷史、地理的偉大貢獻。

    7.法顯  

    法顯(334年—420年),東晉司州平陽郡武陽(今山西臨汾地區)人,一說是并州上黨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

    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

    法顯3歲出家。

    于東晉隆安三年(399年)從長安(今西安市)出發,經河西走廊、敦煌以西的沙漠到焉夷(今新疆焉耆附近),向西南穿過今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抵于闐(今新疆和田),南越蔥嶺,取道今印度河流域,經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再返巴基斯坦境內,后東入恒河流域,達天竺(今印度)境,又橫穿尼泊爾南部,至東天竺,在摩竭提國(即摩揭陀)首都巴達弗邑(今巴特那)留住3年,學梵書佛律。

    與他同行的僧人或死或留天竺,法顯乃取海路單身回國。

    他由東天竺著名海港多摩梨帝(今加爾各答西南之德姆盧克)乘商船到師子國(今斯里蘭卡),留2年,續得經本,再乘商船東歸,中途經耶婆提(今蘇門答臘島或爪哇島),換船北航。

    在今山東半島南部的嶗山附近登陸,轉取陸路,于義熙九年(413年)到達建康(今南京)。

    義熙十年(414年),他寫出歷時15年遠赴天竺的旅行經過,兩年后增補為流傳至今的《法顯傳》。

    現存較早的版本是宋代藏本。

    《法顯傳》又稱《佛國記》、《佛游天竺記》、《歷游天竺記傳》等。

    書中記述的地域甚廣闊,對所經中亞、印度、南洋約30國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產、風俗乃至社會、經濟等都有所述及,是中國和印度間陸、海交通的最早記述,中國古代關于中亞、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記,在中國和南亞地理學史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8.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前210年),戰國末期秦國君主、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又稱秦始皇帝。

    嬴姓,趙氏,名政。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秦始皇首創驛站制度,并修驛道。

    “修驛道,設郡縣”。

    驛站是古代供傳遞宮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

    秦始皇構筑了從咸陽輻射全國、四通八達的馳道,從統一天下的第二年起,他開始舉行了大規模的巡游。

    12年為帝,先后巡游達5次,平均2年多一次。

    第一次巡視旅行到寧夏西部、甘肅東部,經甘肅隴西,到達秦人祖先故地天水、禮縣,再沿祖先東進線路回輦寶雞、岐山、鳳翔,歸咸陽。

    第二次巡游旅行,首次東行登峰山、泰山,封山勒石刻碑。

    他去了煙臺、膠南,沿東海到江蘇的海州、徐州,又南下安徽,渡淮河,到河南,車轍又碾過湖南長沙等地。

    第三次巡游了山東半島的沿海地區,為去海上仙島求取不老仙藥,派徐福帶500童男童女,駕船出海。

    第四次巡游是在公元前215年,他向北而去。

    從潼關過黃河去山西,到了河北邯鄲,東抵秦皇島。

    出了山海關,到達遼寧綏中海濱。

    回途內蒙古,經陜西榆林、延安,回咸陽。

    公元前210年,他開始了第五次巡游旅行。

    先后到達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浙江、山東、河北。

    結果他死在了旅途之上。

    9.王玄策  

    王玄策,漢族,唐朝河南洛陽人。

    唐初貞觀十七年至龍朔元年(643~661)間三次出使印度(一說四赴印度)的使節。

    曾官融州黃水縣令,右衛率府長史。

    貞觀十七年三月,唐派行衛尉寺丞李義表為正使、王玄策為副使,伴隨印度使節報聘,貞觀十九年正月到達摩揭陀國的王舍城(今印度比哈爾西南拉杰吉爾),次年回國。

    貞觀二十一(或二十二)年,王玄策又作為正使,與副使蔣師仁出使印度。

    未至,戒日王死,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爾邦北部蒂魯特)王阿羅那順立,發兵拒唐使入境。

    玄策從騎三十人全部被擒,他本人奔吐蕃西境求援。

    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發兵一千二百人,與泥婆羅(今尼泊爾)王那陵提婆兵七千騎及西羌之章求拔兵共助玄策,俘阿羅那順而歸。

    高宗顯慶三年,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次年到達婆栗阇(今印度達班加北部)國,五年訪問摩訶菩提寺,禮佛而歸。

    貞觀二十二年,大臣王玄策在對外作戰中,俘獲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羅邇娑婆。

    為迎合李世民乞求長生不老的心理,把他獻給李世民。

    這個印度和尚吹噓自己有二百歲高齡,專門研究長生不老之術,并信誓旦旦地說,吃了他煉的丹藥,一定能長生不老。

    王玄策回到長安時,已是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李世民立即給王玄策連升兩級,冊封他為朝散大夫,并舉行了隆重的儀式,押阿羅那順獻俘于太廟。

    不久李世民中毒而死。

    此時距王玄策歸國僅僅一年。

    王玄策受李世民之死牽連,仕途受阻,終生再未升遷。

    玄策幾度出使印度,帶回了佛教文物,對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貢獻。

    著有《中天竺國行記》十卷,圖三卷,今僅存片斷文字,散見于《法苑珠林》、《諸經要集》、《釋迦方志》中。

    10.杜環  

    杜環,中國唐代旅行家,又稱杜還。

    襄陽郡(今湖北襄陽)人,生卒年不詳。

    唐天寶十年(751),隨高仙芝在怛邏斯城與大食(阿拉伯帝國)軍作戰被俘,過了近十年俘虜生活。

    后來他旅游了非洲埃及等國,成為第一個到過非洲并有著作的中國人。

    寶應初年(762)乘商船回國,寫了《經行記》一書,惜已失傳,惟杜佑的《通典》(801年成書)引用此書,有1500余字保留至今。

    《經行記》是中國最早記載伊斯蘭教義和中國工匠在大食傳播生產技術的古籍,還記錄了亞非若干國家的歷史、地理、物產和風俗人情。

    唐代是中國與西方各國接觸甚多的時代,大絲路的交通在盛唐時期絡繹不絕。

    杜環身為一個游歷的文人,他在那個花團錦簇的時空留下一本名為《經行記》的書本。

    杜環于751-762年遍游了黑衣大食國全境,也因此他留下了豐富的所見所聞,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便是伊斯蘭醫藥的部分,包括拔汗那國產的庵羅、地中海南岸突尼斯產的鶻莽、亞俱羅河洲產的香油、扁桃等、末祿國所產的軍達、茴香等。

    杜環還曾游歷過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并且稱贊過當時地中海的醫學。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古代旅行家有哪些

    散文

    阿澄佳奈配音過哪些動漫

    閱讀(350)

    電視動畫年份出演作品▼2005年Canvas2~茜色的調色板~(女服務生、合唱部員)▼2007年神曲奏界(クスノメ巡查)スイスイ!フィジー!(デュワワ、ぞうばなくん)天元突破紅蓮螺巖(キヤル)向陽素描(由乃)由乃向陽素描特別篇(由乃)PRISMARK(碧姬)地球防衛少年(宇白

    散文

    阿拉伯帝國的文明成果有哪些

    閱讀(542)

    文學上:《天方夜譚》(或譯《一千零一夜》)翻譯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歐幾里德、托勒密、蓋倫、希波克拉底等大批希臘人、印度人和波斯人的哲學、科學和醫學名著的阿拉伯譯本,保留并傳承這些文化遺產;哲學:阿拉伯第一位哲學家金迪(801年-873年)、倡

    散文

    大理崇圣寺三塔的傳說

    閱讀(875)

    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揚的可以成佛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為“澤國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編》中記載:“世傳龍性敬塔而畏鵬,大理舊為龍澤,故為此鎮之。”相傳古時修建三塔,采用墊一層土修一層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將土逐層挖去,讓塔顯

    散文

    蘇軾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寫記承天寺夜游?

    閱讀(337)

    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史已經四年了。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間,作者本欲就寢,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沒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張懷民和蘇軾

    散文

    夷望溪一日游作文600初一

    閱讀(324)

    篇一:西湖游記西湖—一個風景秀麗令人神往的地方,古往今來,多少詩人為此題詩,又給了多少作家寫作的靈感……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出于宋代—蘇軾(蘇東坡)。在西湖,所有的歷史都會變得抽象,每一次去都像

    散文

    包利民《低頭見花》的讀后感

    閱讀(547)

    幸福是什么,做老師的幸福是什么,老師們聚在一起,聽到的很多都是抱怨。的確,我們的付出和收獲總是那么不成正比,在這樣的心境下,在這個社會,我們都覺得做老師沒有什么幸福可言。俞老師告訴我們,人來世上,不是來獲取什么,僅僅是來體會一種叫幸福的東

    散文

    包利民散文比剎那更短月考試題

    閱讀(436)

    宮女涅盤:女主為了選秀的時候不被選上,在自己的臉上貼了一個痦子,還是長毛的那種。皇帝本來覺得這是一個絕色佳人,結果看了那個痦子郁悶的要死~只不過女主還是被太后留用了!后面才知道,不管女主把自己搞成什么樣子,她都會留在皇宮里的。她與皇

    散文

    龍門石窟作文500字

    閱讀(649)

    洛陽的龍門石窟是世界珍貴的自然文化遺產!我們開車沿著蜿蜒盤旋的公路,走進了洛陽龍門石窟的大門,首先我們來到了萬佛洞,只見萬佛洞呈方形平頂,內窟高、深、寬大約為6米,抬頭看,有一蓮花藻井,雕刻精美。正面看有一大尊阿彌陀佛,高5.56米,那大佛身

    散文

    山水游記作文

    閱讀(337)

    桂林游記——之活躍的山水桂林是廣西的一顆璀璨明珠,是遠近馳名的旅游勝地,人們都為風景如畫的桂林嘆為觀止。桂林擁有“山水甲天下”的美稱;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這次我慕名來到桂林,一睹它獨特的山水美。汽車沿著蜿蜒的小路直奔目的地——漓江

    散文

    假期記事800字作文

    閱讀(294)

    今年的國慶節,原本打算外出的我由于意外的情況,回到了久別重逢的老家。回到老家的前幾天里,顯得無所事事。忽然一天,爺爺左手拿著一條魚回來了,嘴里不住的對奶奶說:“人家老陳他就是厲害,幾分鐘時間就釣了3條大魚……”對了!無聊就去釣魚嘛!我怎

    散文

    關于作家張潔

    閱讀(406)

    1981年她創作了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張潔還寫了相當數量的中篇小說:如《方舟》、《七巧板》、《祖母綠》和《串行兒》等,其中《祖母綠》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散文

    《揀麥穗》的作者是張潔其代表作有

    閱讀(292)

    《揀麥穗》的作者是張潔,其代表作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請好評~手機提問者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采納為滿意回答】按鈕~~你的采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散文

    楊朔散文特點結合作品分析

    閱讀(510)

    楊朔提出了詩化散文的主張,而且注重創造詩的意境,很多散文都運用了石的比興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楊朔的散文很講究藝術結構,追求構思的新穎,奇巧.他的散文因為很講究語言美,文詞清新,俊逸,簡練.刻意的追求語言的概括和表現力.楊朔(19

    散文

    楊朔散文

    閱讀(498)

    楊朔(1913--1968)散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他作品的基調是歌頌新時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勞動者,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萊仙境》、《雪浪花》、《香山紅葉》、《畫山繡水》、《茶花賦》、《海市》等。楊朔創造地繼承了

    散文

    阿拉伯帝國的文明成果有哪些

    閱讀(542)

    文學上:《天方夜譚》(或譯《一千零一夜》)翻譯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歐幾里德、托勒密、蓋倫、希波克拉底等大批希臘人、印度人和波斯人的哲學、科學和醫學名著的阿拉伯譯本,保留并傳承這些文化遺產;哲學:阿拉伯第一位哲學家金迪(801年-873年)、倡

    散文

    有哪些描寫到新年或者春節的文學作品

    閱讀(491)

    老舍的《北京的春節》;莫言的《過去的年》;豐子愷的《過年》;逄春階的《晃動中的春節》。《北京的春節》是現代作家老舍1951年創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描繪了一幅幅老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表現了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展現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美

    短句

    《傅雷家書》中熱愛祖國的句子有哪些

    閱讀(884)

    1、我也不想千言萬語多說,以免增加你的負擔。你既沒有忘懷祖國,祖國也沒有忘了你,始終給你留著余地,等你醒悟。我相信:祖國的大門是永遠向你開著的。2、不是說你應當時時刻刻想到自己了不起,而是說你應當從客觀的角度重視自己:你的將來對中國音

    散文

    唐宋八大家散文最著名的有哪些

    閱讀(525)

    唐朝:韓愈——以尊儒反佛為主的有《原道》、《論佛骨表》、《原性》、《師說》等,有嘲諷社會現狀的雜文《雜說》、《獲麟解》以及著名的祭文祭十二郎文》;柳宗元——寓言故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哲學論著有《非國語》、《貞符》、《

    散文

    浙江有哪些有名的散文作家

    閱讀(463)

    魯迅(1881——1936),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詩人。原名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東海。茅盾(1896-1981)作家,政治活動家。原名沈德鴻,字雁冰。筆名有

    散文

    關于瀘沽湖的神話傳說有哪些啊

    閱讀(435)

    格姆女神山,海拔3754.7米,是瀘沽湖四周最高的山峰。在摩梭神話傳說中,此山是格姆女神的化身。轉山節期間,摩梭人都要上女神山祭祀女神。后龍山,是楔入瀘沽湖心的一個長島,長達4公里。后龍是摩梭神話傳說中的男山神,他與格姆女神是一至至愛情侶

    短句

    《巴金自傳》里的好詞好句有哪些

    閱讀(495)

    漫漫人生路,誰都難免會遭遇各種失意或厄運。在凄風苦雨慘霧愁云的考驗面前,一個強者,是不會向命運低頭的。風再冷,不會永遠不息;霧再濃,不會經久不散。風息霧散,仍是陽光燦爛。七月,有驕陽的味道,有流光滑過的聲響,有雨落地面沾起的塵味,有雨打落葉

    短句

    巴金的《繁星》描寫星空的詞有哪些?

    閱讀(551)

    密密麻麻、星群密布、半明半昧、搖搖欲墜等。繁星(1927)我愛月夜,但我也愛星天。從前在家鄉,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納涼的時候,我最愛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著星天,我就會忘記一切,仿佛回到了母親的懷里似的。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

    久久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