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kggui"></nav>
  • <optgroup id="kggui"></optgroup>
  • <menu id="kggui"></menu><xmp id="kggui"><nav id="kggui"></nav>
    <menu id="kggui"><menu id="kggui"></menu></menu>
    <nav id="kggui"></nav>

    詩歌的故事

    詩歌

    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象、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

    詩歌是有節奏、有韻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

    詩歌起源于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

    《尚書.虞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

    ”《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

    ”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

    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后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

    詩體概說

    詩體的分類,是一個復雜的問題。

    現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簡單地談談漢魏六朝和唐宋的詩體。

    漢魏六朝詩,一般稱為古詩[/rl],其中包括漢魏樂府古辭、南北朝樂府民歌,以及這個時期的文人詩。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

    樂府歌辭是由樂府機關采集,并為它配上樂譜,以便歌唱的。

    《文心雕龍·樂府》篇說:"凡樂辭曰詩,詩聲曰歌。

    "由此可以看出詩、歌、樂府這三個概念之間的關系:詩指的是詩人所作的歌辭,歌指的是和詩相配合的樂曲,樂府則兼指二者而言。

    后來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體裁寫的作品,雖然沒有配樂,也稱為樂府。

    中唐時白居易等掀起一個新樂府運動,創新題,寫時事,因而叫作新樂府。

    唐以后的詩體,從格律上看,大致可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兩類。

    近體詩又叫今體詩,它有一定的格律。

    古體詩一般又叫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

    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

    唐代以后,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

    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五言律詩簡稱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詩簡稱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

    超過八句的叫長律,又叫排律。

    長律一般都是五言詩。

    只有四句的叫絕句;五絕共二十個字,七絕共二十八個字。

    絕句可分為律絕和古絕兩種。

    律絕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絕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

    古絕一般只限於五絕。

    “現代詩”名稱,開始使用于1953年—紀弦創立“現代詩社”時確立。

    現代詩的含義:

    1.形式是自由的

    2.內涵是開放的

    3.意象經營重于修辭。

    “古典詩”與“現代詩”的比較:“詩”者皆為感于物而作,是心靈的映現。

    “古典詩”以“思無邪”的詩觀,表達溫柔敦厚、哀而不怨,強調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

    “現代詩”強調自由開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陳述,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詩歌主要有以下幾部分:

    (一)詩歌的起源

    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

    來源于古代人們的勞動號子和民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

    開始詩和歌不分,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

    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

    西歐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爾吉、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二)詩歌的特點

    詩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于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于散文的語言。

    ”這個定義性的說明,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象、聯想和幻想;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三)詩歌的表現手法

    詩歌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

    《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這“六義”中,“風、雅、頌”是指《詩經》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

    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的注釋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詩經》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這種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

    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且何謂為比也?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者也。

    ”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詩經》中的《螽斯》《碩鼠》等篇即用此法寫成。

    興:是托物起興,即借某一事物開頭來引起正題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現思想感情的寫法。

    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

    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

    ”朱熹更明確地指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

    ”如《詩經》中的《關雎》《桃夭》等篇就是用“興”的表現手法。

    這三種表現手法,一直流傳下來,常常綜合運用,互相補充,對歷代詩歌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

    詩歌的表現手法是很多的,而且歷代以來不斷地發展創造,運用也靈活多變,夸張、復沓、重疊、跳躍等等,難以盡述。

    但是各種方法都離不開想象,豐富的想象既是詩歌的一大特點,也是詩歌最重要的一種表現手法。

    在詩歌中,還有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是象征。

    象征,簡單說就是“以象征義”,但在現代詩歌中,象征則又表現為心靈

    的直接意象,這是應予注意的。

    用現代的觀點來說,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種:

    1.比擬。

    劉勰在《文心雕龍》一書中說:比擬就是“或喻于聲,或方于貌,或擬于心,或譬于事。

    ”這些在我們前面列舉的詩詞中,便有許多例證。

    比擬中還有一種常用的手法,就是“擬人化”:以物擬人,或以人擬物。

    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里蕩漾。

    把“云彩”“金柳”都當作人來看待。

    以人擬物的,如,洛夫的《因為風的緣故》:……我的心意/則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燭光/稍有曖昧之處/勢所難免/因為風的緣故/……以整生的愛/點燃一盞燈/我是火/隨時可能熄滅/因為風的緣故。

    把“我的心”比擬為燭光,把我比作燈火。

    當然,歸根結底,實質還是“擬人”。

    2.夸張。

    就是把所要描繪的事物放大,好像電影里的“大寫”“特寫”鏡頭,以引起讀者的重視和聯想。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其中說到“深千尺”“三千尺”,雖然并非事實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卻生動地顯示了事物的特征,表達了詩人的激情,讀者不但能夠接受,而且能信服,很驚喜。

    然而這種夸張,必須是藝術的、美的,不能過于荒誕,或太實、太俗。

    如,有一首描寫棉花豐收的詩:“一朵棉花打個包/壓得卡車頭兒翹/頭兒翹,三尺高/好像一門高射炮。

    ”讀后卻反而使人覺得不真實,產生不出美的感覺。

    3.借代。

    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

    它與比擬有相似

    之處,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處在于:比擬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體的、可見的;而借代卻是一方具體,一方較為抽象,在具體與抽象之間架起橋梁,使詩歌的形象更為鮮明、突出,以引發讀者的聯想。

    這也就是艾青所說的“給思想以翅膀,給感情以衣裳,給聲音以彩色,使流逝變幻者凝形。”

    塑造詩歌形象,不僅可以運用視角所攝取的素材去描繪畫面,還可以運用聽覺、觸覺等感官所獲得的素材,從多方面去體現形象,做到有聲有色,生動新穎。

    唐代詩人賈島騎在毛驢上吟出“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但又覺得用“僧敲月下門”亦可。

    究竟是“推”還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狀,不料毛驢擋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韓愈,當侍衛將賈島帶到他的馬前,賈據實相告,韓沉吟良久,說還是用敲字較好。

    因為“敲”有聲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記敲門聲,便使得那種情景“活”起來,也更顯得環境的寂靜了。

    前述《楓橋夜泊》的“烏啼”“鐘聲”,也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

    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現代的如黃河浪的《晨曲》:“還有那尊礁石/在固執地傾聽/風聲雨聲濤聲之外/隱隱約約的/黎明/靈泉寺的晨鐘/恰似鼓山涌泉的/悠遠回應/淡淡淡淡的敲落/幾顆疏星/而漲紅花冠的/雄勁的雞鳴/仿佛越海而來/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

    這首詩也寫得很好。

    所以我們如果掌握了用聲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將為詩歌創作開拓一個更加廣闊的領域。

    無論是比擬、夸張或借代,都有賴于詩人對客觀事物進行敏銳的觀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膽的想象,甚

    至幻想。

    可以這樣說,無論是浪漫派也好,寫實派也好,沒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為詩人。

    比如,以豪放稱著的李白,固然想象豐富,詩風雄奇,而以寫實稱著的杜甫,也寫出了諸如“安得廣廈千萬間……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

    ”(《月夜》)等等浮想連翩的佳作。

    (四)中國古代詩歌的分類

    1.詩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

    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

    (1)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

    “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

    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

    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①楚辭體:是戰國時期楚國屈原所創的一種詩歌形式,其特點是運用楚地方言、聲韻,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

    東漢劉向編輯的《楚辭》,全書十七篇,以屈原作品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離騷》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稱“楚辭體”為“騷體”。

    ②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后變成詩體的名稱。

    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采集和創作的樂歌,簡稱為樂府。

    魏晉和唐代及其以后詩人擬樂府寫的詩歌雖不入樂,也成為樂府和擬樂府。

    如《敕勒歌》《木蘭詩》《短歌行》(曹操)。

    一般來說,樂府詩的標題上有的

    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體:是樂府詩的一種變體。

    漢、魏以后的樂府詩,題名為“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并無嚴格區別,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節、格律一般都比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以后遂有“歌行”體。

    到了唐代,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用漢魏六朝樂府舊題外,已有少數詩人另立新題,雖辭為樂府,已不限于聲律,故稱新樂府。

    此類詩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發展。

    如,杜甫的《悲陳陶》《哀江頭》《兵車行》《麗人行》,白居易的許多作品,其形式采用樂府歌行體,大多三言、七言錯雜運用。

    (2)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①一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

    ②一種稱“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

    律詩格律極嚴,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字有定聲(詩中各字的平仄聲調固定),聯有定對(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

    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詩,每首四聯八句,每句字數必須相同,可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

    如果在律詩定格基礎上加以鋪排延續到十句以上,則稱排律,除首末兩聯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

    再如,絕句僅為四句兩聯,又稱絕詩、截句、斷句,平

    仄、押韻、對偶都有一定要求。

    (3)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

    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

    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

    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

    詞的一段叫一闋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闋、上闋、上片,第二段叫后闋、下闋、下片。

    (4)曲:又稱為詞余、樂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

    散曲興起于金,興盛于元,體式與詞相近。

    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

    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

    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

    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內容來分類: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悼亡詩、諷諭詩。

    (1)懷古詩。

    一般是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跡。

    詠史懷古詩往往將史實與現實扭結到一起,或感慨個人遭遇,或抨擊社會現實。

    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感慨個人遭遇,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年過半百,功業無成。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表達對朝廷茍且偷生的不滿,抨擊社會現實。

    也有的詠史懷古詩只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與評價,或僅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的感慨只是畫外之音而已。

    如,劉禹錫的《烏衣巷》,今昔對比,表達了詩人的歷史滄桑之感。

    (2)詠物詩。

    詠物詩的特點:內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征著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擬人、對比等表現手法。

    (3)山水田園詩。

    南朝謝靈運開山水詩先河,東晉陶淵明開田園詩先河,發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

    山水田園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

    (4)戰爭詩。

    從先秦就有了以邊塞、戰爭為題材的詩,發展到唐代,由于戰爭仍頻,統治者重武輕文,士人邀功邊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舉進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種積極用世、昂揚奮進的時代氣氛,于是奇情壯麗的邊塞詩便大大發展起來了,形成一個新的詩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適、岑參、王昌齡。

    (5)行旅詩和閨怨詩。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長期流離漂泊,或久戍邊關,總會引起濃濃的思鄉懷人之情,所以這類詩文就特別多,它們或寫羈旅之思,或寫思念親友,或寫征人思鄉,或寫閨中懷人。

    寫作上或觸景傷情,或感時生情,或托物傳情,或因夢寄情,或妙喻傳情。

    (6)送別詩。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訊極不發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載難以相見,故古人特別看重離別。

    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一個永恒的主題。

    因各人的情況不同,故送別詩所寫的具體內容及思想傾向往往有別。

    有的直接抒寫離別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寫離愁別恨,有的重在勸勉、鼓勵、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五)現代詩歌的分類

    詩歌的分類也有多種方法,根據不同的原則和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種類。

    基本的有以下幾種:

    1.敘事詩和抒情詩。

    這是按照作品內容的表達方式劃分的。

    (1)敘事詩:詩中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詩人滿懷激情的歌唱方式來表現。

    史詩、故事詩、詩體小說等都屬于這一類。

    史詩如古希臘荷馬的《伊里亞特》和《奧德賽》;故事詩如我國詩人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詩體小說如英國詩人拜倫的《唐璜》,俄國詩人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

    (2)抒情詩:主要通過直接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來反映社會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

    如,情歌、頌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諷刺詩。

    這類作品很多,不一一列舉。

    當然,敘事和抒情也不是絕然分割的。

    敘事詩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過它的抒情要求要與敘事緊密結合。

    抒情詩也常有對某些生活片斷的敘述,但不能鋪展,應服從抒情的需要。

    2.格律詩、自由詩和散文詩。

    這是按照作品語言的音韻格律和結構形式分類的。

    (1)格律詩: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規則寫成的詩歌。

    它對詩的行數、詩句的字數(或音節)、聲調音韻、詞語對仗、句式排列等有嚴格規定,如,我國古代詩歌中的“律詩”“絕句”和“詞”“曲”,歐洲的“十四行詩”。

    (2)自由詩:是近代歐美新發展起來的一種詩體。

    它不受格律限制,無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內在的節奏,押大致相近的韻或不押韻,字數、行數、句式、音調都比較自由,語言比較通俗。

    美國詩人惠特曼(1819—1892)是歐美自由詩的創始人,《草葉集》是他的主要詩集。

    我國“五四”以來也流行這種詩體。

    (3)散文詩:是兼有散文和詩的特點的一種文學體裁。

    作品中有詩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節奏感和音樂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樣不分行,不押韻,如,魯迅的《野草》。

    (六)白樸《天凈沙·秋》賞析

    一提到“秋”,人們的第一反應便是那首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天凈沙·秋思》(馬致遠作)。

    殊不知,元曲當中寫到關于“秋”的作品甚多,最為傳神的當屬白樸的《天凈沙·秋》。

    如果說,馬致遠被稱為“秋思之祖”的話,那么,白樸應義不容辭地被推為“秋意之圣”。

    本曲首二句白樸用如椽之筆,在不著一個謂詞的情況下,巧妙地并列六組名詞來描摹了一幅地面與天空的和諧畫面:日頭平西,落霞滿天,小村披拂著斜暉;炊煙裊裊幾如凝止,老樹枝丫不動紋絲,烏鴉樹羽輟立枝頭。

    第二句,則是在前兩句描摹的大范圍中的一角特景。

    在這一片寧靜的秋景當中,突然掠過一只大雁,飛下地面。

    這一動態的驟然出現,打破了靜景的觀感,使人心為之一動。

    “一點”說明“飛鴻”的距離之遠,“影下”更顯速度之快!

    第三句是最能傳秋意之神的句子。

    首先是視角上的遠近結合,遠處是秋山和秋水,并且具有特征的色彩——青與綠;近處是秋天的植物:草、葉和花,白、紅、黃更是和諧烘托,五彩紛呈,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秋之畫卷”,渲染了秋景,傳達了濃郁的秋意。

    其次,全句未著一個“秋”字而處處見“秋意”,正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

    綜觀全曲,其結構新穎別致,即“鋪排靜景——中介飛鴻動景——鋪排靜景”,規范而不呆板;其次,章法上動靜結合,變化而不單調;再次,如果說此曲前兩句秋景不免顯得清寂、清冷,那么到了第三句,則意境轉換,更顯清疏、清和了。

    這些足見作者的高超的煉意本領和構思技巧。

    (七)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賞析

    郭沫若的詩一向以強烈的情感宣泄著稱,他的《鳳凰涅》熱情雄渾;他的《天狗》帶著消滅一切的氣勢;他的《晨安》《爐中煤》曾經讓我們的心跳動不止。

    但這首詩卻恬淡平和,意境優美,清新素樸。

    詩人作這首詩時正在日本留學,和那時的很多中國留學生一樣,他心中有著對祖國的懷念,有對理想未來的迷茫。

    詩人要借助大自然來思索這些,經常在海邊彷徨。

    在一個夜晚,詩人走在海邊,仰望美麗的天空、閃閃的星光,心情變得開朗起來。

    詩人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于是他在詩中將這種理想寫了出

    來——那似乎是天國樂園的景象。

    詩人將明星比作街燈。

    點點明星散綴在天幕上,那遙遠的世界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想。

    街燈則是平常的景象,離我們很近,幾乎隨處可見。

    詩人將遠遠的街燈比喻為天上的明星,又將天上的明星說成是人間的街燈。

    是詩人的幻覺,還是詩人想把我們引入“那縹緲的空中”?在詩人的心中,人間天上是一體的。

    詩歌的故事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詩歌的故事

    散文

    敕勒歌是不是古詩

    閱讀(486)

    是古詩,是古詩中的古體詩,不是近體詩。古體詩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除楚辭外的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五言和七言古體

    散文

    作文(實驗)

    閱讀(314)

    一次有趣的實驗有一次,我正在吃雞蛋,突然靈機一動:能不能在蛋上寫字呢?于是我像發現新大陸一樣,急急忙忙去問爸爸:“爸爸,在蛋能不能寫字啊?”“當然可以!”爸爸疑惑地說。“可以教我寫的方法嗎?”我迫切地問……我興奮地向廚房跑去……我先拿出一

    散文

    2006年上海市高考語文滿分作文

    閱讀(486)

    2006中國年度最佳高考滿分作文2006年高考上海卷2008年1月12日[原題回放]作文。以“我想握住你的手”為題,寫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寫成詩歌。(3)不要在文章中透露個人信息。?[文題詮釋]上海市今年的高考語文作文題目《我想握住

    散文

    有哪些意蘊豐富的散文片段

    閱讀(373)

    母愛,是人類一個亙古不變的主題。我們賦予它太多的詮釋,也賦予它太多的內涵。沒有歷史史詩的撼人心魄,沒有風卷大海的驚波逆轉,母愛就象一場春雨,一首清歌,潤物無聲,綿長悠遠。當代散文家余秋雨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一切遠行者的出發點總是與媽媽

    散文

    散文怎么寫寫自己的理想的

    閱讀(289)

    首先,必須明確一個散文寫作觀念,即散文的唯一內容和對象是作者的感情體驗。有了散文的內在結構——感情體驗,只要再明確外在結構的核心就可以寫好散文。外在結構的核心是細節。散文和小說一樣,建立在細節的描寫和敘述的基礎上,但細節的排列組

    散文

    我的理想600字左右千萬別成散文

    閱讀(275)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五彩斑斕的理想,工人、教師、警察、醫生……每一個理想都那么美好,每一個人都是那么執著。為了理想,每個人都努力不懈地去實現,把瑰麗的理想成為現實。童年的我是多么天真,多么幼稚。而我從來沒有想過我的理想是什么。我一天

    散文

    我的理想作文700字

    閱讀(291)

    1.我的理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當然我也不例外。很小的時候,我就有了我的第一個理想。當一名警察。小時候的理想現在想起來既可笑又幼稚。當時的我其實是喜歡上了警察們漂亮的警服,和他們站在馬路中央指揮交通時的颯爽英姿。可是不久,我的

    散文

    《夢想伴我成長》800字作文

    閱讀(475)

    夢想伴我成長人沒有理想,就像鳥兒沒有了翅膀,難以飛翔。理想指引前進的方向,帶來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有理想的人就像生活中的巨人,社會中的強者。所以,在我成長的路上,我要把理想裝進行囊,讓理想伴我成長。理想,是人生的起點,讓智慧閃耀出耀眼的

    散文

    關于目標與理想的作文

    閱讀(303)

    有人說人生猶如大海上的一葉小舟,那么毫無疑問理想便是我們前進道路上的燈塔。有了這明亮的燈塔,我們就不會迷航,不會氣餒,堅定果敢地向前,最終才會乘風破浪直達成功的彼岸!雄鷹的理想是振翅長空翱翔九天;海燕的理想是搏擊風浪穿越茫茫海面;蛟龍

    散文

    關于12.9的作文

    閱讀(632)

    12.9趁我們還年輕朋友們,當時間的車輪碾到今天的時候,當掛歷上赫然顯示12月9好的時候,身為青年的我們,我相信,我們中的沒一個人都不會忘記這一天,十二月九日十二月九日一個普通但不平凡的日子時間倒流回溯到一九三五年陽光依然懶懶散散冬日依

    散文

    有什么新出的一二九愛國詩歌散文么

    閱讀(324)

    如果說中國古代的歷史宛如綿繡織成,那么它近代的歲月則是被血淚浸透的。“淚添九曲黃河溢,恨至三山五岳低”,用這句詩來形容中國近代百余年的屈辱,尤其是在日本法西斯鐵蹄蹂躪下的歲月是再合適不過了。今天,在一二.九運動爆發68周年的日子里,

    散文

    山海廣場作文100—200字

    閱讀(462)

    北京美,上海美,不如我家鄉的山海廣場美。說起山海廣場,我的話匣子打開了,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它可是一個現代化美麗的海灣,集旅游觀光、度假、休閑娛樂、健身運動等于一體的一流的多功能黃金海岸旅游帶,無論是自然景觀還是人文景觀都是首屈一指

    散文

    山海廣場的海中十二生肖

    閱讀(624)

    山海廣場還有一個亮點,就是海上十二生肖雕塑。平時我們所熟知十二生肖,在這里完全換了模樣。人們在這里欣賞這些海洋動物,除了新鮮、好奇,還平添一些別樣的歡樂。創意、構思、內容根據《人鯊傳說》。

    散文

    山海廣場有什么好玩的

    閱讀(461)

    山海廣場景區位于遼寧省營口開發區(鲅魚圈)西部海濱旅游帶,占地面積約30萬平方米,由山海廣場、新月牙灣浴場、觀海堤(棧橋)、觀景臺及鲅魚公主雕塑等組成。景區工程于2008年初開工建設,2009年年末基本建成,工程總投資約3.5億元。山海廣場景區是

    散文

    一首祝壽詩歌

    閱讀(953)

    1、《無題》作者:現代佚名人過七十古來稀,壽至耋耄更可喜。暫賦一曲莊椿頌,祝福壽星壽無已。譯文:能夠活到七十歲的人,自古以來是屈指可數的,活到八十歲更是特別值得喜慶的事,讓我來為你寫一首長壽頌吧,祝福壽星長命百歲,福壽安康。2、《天下樂

    散文

    小學生安全詩歌

    閱讀(445)

    小學生安全詩歌五首作者:無限極健康人現代一小小朋友大家好,安全意識不可少。若問世間啥最貴,生命健康無價寶。紅綠燈前先觀察,紅燈即停綠燈行。走路要走路兩邊,不到中間去奔跑。乘車要系安全帶,就怕事故命不保。二路上若遇陌生人,給錢給物把手

    散文

    泰戈爾長篇英語詩歌

    閱讀(423)

    1你已經使我永生,這樣做是你的歡樂。這脆薄的杯兒,你不斷地把它倒空,又不斷地以新生命來充滿。這小小的葦笛,你攜帶著它逾山越谷,從笛管里吹出永新的音樂。在你雙手的不朽的按撫下,我的小小的心,消融在無邊快樂之中,發出不可言說的詞調。你的無

    散文

    幼兒詩歌朗誦我愛我的家鄉

    閱讀(1504)

    我愛我的家鄉來源:網絡我愛我的家鄉,寬敞的馬路,漂亮的高樓。那是勤勞和富裕的寫照。合:勤勞和富裕的寫照我愛我的家鄉,清凌凌的水,綠瑩瑩的山。那是我快樂童年的見證。合:快樂童年的見證我愛我的家鄉,溫馨的家庭,美麗的村莊。村莊里有生我養我的

    散文

    開心幼兒園詩歌朗誦我長大了歌詞

    閱讀(475)

    我長大了曾經在眾多人的關愛下我們丫丫學語,蹣跚學步。曾經在眾多人的呵護下我們開始嘗試著,邁開人生第一步。關注我們的眼睛永遠有那么多!那么多!呵護我們的雙手永遠有那么多!那么多!媽媽,請放開你溫暖的手,讓我獨自在坎坷的路上,磕磕碰碰向前走

    短句

    中國現當代詩歌關于書的賞析

    閱讀(327)

    漁歌子①【唐】張志和西塞山前白鷺飛,②桃花流水鱖魚肥。③青箬笠,④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作者】張志和(約730-約810),字子同,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少年有才學,擅長音樂和書畫,很受唐肅宗重視,后隱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作品多寫閑散生活,

    散文

    韓孟的詩歌主張

    閱讀(341)

    論韓孟詩派的功利主義詩歌思想吳河清曾廣開關鍵詞古代文學;韓孟詩派;詩歌思想;功利主義唐貞元中至元和末年,是功利主義詩歌思想發展的重要階段,元白詩派被視為這一思想的主要推動者。而與之處于同一文化背景中的韓孟詩派,特別是韓愈本人,有的學

    散文

    描寫愛情的優美詩歌

    閱讀(360)

    NO.1《江城子》蘇軾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注:這是蘇東坡的愛妾王朝云死后,有一天他夢見亡妾之后

    久久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