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kggui"></nav>
  • <optgroup id="kggui"></optgroup>
  • <menu id="kggui"></menu><xmp id="kggui"><nav id="kggui"></nav>
    <menu id="kggui"><menu id="kggui"></menu></menu>
    <nav id="kggui"></nav>

    羗族位于中國哪里

    羌(民族)

    羌,讀qiāng,中國少數民族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壩州的茂縣、汶川縣、松潘縣及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境內。

    《說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

    歷史起源

    羌,狹義為羌族,廣義為中國古代西部游牧民族泛稱。

    羌,屬他稱,

    即當時中原部落對西部(陜西、甘肅、寧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稱。

    所以可以肯定地說,氐羌族群絕不是一個民族,而是許多不同的民族的統

    稱。

    他們有不同的語言、服飾、習俗等,唯一的共同點可能就只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相傳商初羌人已向商朝稱臣納貢。

    殷甲骨卜辭中有“羌方”,是

    商西強國,常遭到商人的征討。

    卜辭中有役使“羌”或“多羌”以及大量以“羌”為祭祀人牲的記載。

    有的學者認為這些卜辭所說的“羌”是泛指商人俘獲的西部各

    族人。

    商末,羌人曾參加周武王伐紂的戰爭。

    人是古代戎人中的一部分。

    《國語·周語》載西周宣王時有“羌氏之戎”,勢力強大,曾敗王師。

    姜戎中有申戎,后與犬戎等共滅西周,殺幽王。

    《左傳》載有“姜

    戎氏”,春秋前期入居豫西,其俗被發,與羌同。

    “姜”、“羌”二字古相通,學者多以此姜戎即羌人。

    據說這支戎人是被晉惠公自“瓜州”招引到晉南,把原來是

    “狐貍所居,豺狼所嗥”之地,開墾出來,雖然當時還是“衣服飲食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但已進入農耕定居生活。

    國時在今甘肅東部、寧夏南部有義渠之戎,其俗火葬,學者多以為即羌人。

    他們“筑城數十,自稱王”,與華夏諸侯國有交往,常與秦爭戰,互有勝負。

    在戰國后期

    朝服于秦,后為秦昭王所滅,設置隴西、北地等五郡。

    戰國初期,居住在河湟地區的那部分羌人,還處在較落后階段,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谷;氏族無定,

    或以父名母姓為種號;“不立君臣,無相長一,強則分種為酋豪,弱則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為雄;殺人償死,無它禁令”;以戰死為吉利,病終為不祥。

    有戎

    人無弋、爰劍者為之豪,”教之田畜,遂見敬信,廬落種人依之者日益眾”,稱雄于河湟之間。

    爰劍子孫世為酋豪。

    到爰劍曾孫忍時,秦獻公初立,向西發展。

    忍叔

    父昂畏秦之威,率種人西南遷。

    其后子孫分散,便是漢代居住在今甘肅、川西的牦牛、白馬、參狼諸羌。

    忍及弟舞留居湟中,忍生九子為九種,舞生十七子為十七

    種,羌逐漸興起。

    到爰劍五世孫研時,羌武力最強,乃以研為種號;至十三世孫燒當又極豪健,子孫乃更號燒當。

    袁釰,是羌族的豪杰。

    秦朝的時候,他被抓住當了奴隸,后來幸得逃跑。

    秦國人追趕他,情況十分緊迫,他就躲在洞穴中。

    秦國人用柴火扔進洞中燒他,有個象老虎似的影象來給他遮蔽,所以他能不死。

    羌族的各個部落都認為他是神仙,所以推舉他當君主。

    后來羌族各個部落都十分強盛。

    原文

    袁釰者,羌豪也,秦時,拘執為奴隸,后得亡去,秦人追之急迫,藏于穴中,秦人焚之,有景相如虎來為蔽,故得不死。

    諸羌神之,推以為君。

    其后種落熾盛。

    《搜神記》

    初,匈奴強大,羌人服屬于匈奴,一部分請求內遷,漢景帝劉啟允許研種留何率族人遷于隴西郡的狄道(今甘肅臨洮)、安故(今甘肅臨洮南)、臨洮(今甘肅岷

    縣)、氏道(今甘肅西和西北)、羌道(今甘肅岷縣南)。

    漢武帝劉徹為了反擊匈奴侵擾,開辟河西四郡,隔斷了羌與匈奴的聯系,并派軍隊進入湟中,在今甘肅永

    登筑令居塞;后又在湟水流域置縣,始設護羌校尉,總轄羌中事務。

    昭帝時,又置金城郡,轄地西及湟源,南至夏河。

    神爵元年(前61),因官吏濫殺羌民,諸羌

    怨怒,遂反。

    宣帝劉詢使趙充國往討,充國以招撫為主,盡量少殺伐,羌人陸續歸降。

    乃在臨羌至浩亹沿湟水屯田。

    其后,繼續進行軍屯和移民墾種,且興水利、修道路、繕城

    郭。

    神爵二年,漢宣帝設金城屬國以處降羌。

    羌族畜牧業發達,農業也有些發展,“羌田”、“羌麥”屢見記載。

    羌人以畜產與漢人交換糧、布及手工業制品,與西

    域、西南夷亦有貿易往來。

    元帝元始元年(公元1),王莽遣使多持金幣招誘塞外羌人獻地內屬,乃置西海郡。

    東漢光武帝劉秀即位后,多次內徙歸附羌人,例如建武十一年(公元35)徙先

    零羌于天水、隴西、扶風三郡。

    明帝水平元年(公元58),又徙燒當羌七千余口于三輔(今陜西中部)。

    散布在內地的羌人稱為東羌,深受地方官吏和豪強的壓榨

    奴役,生活悲慘;留居河湟地區的西羌則受護羌校尉、邊郡都尉等欺凌濫殺,亦不得相安。

    羌人持續不斷地進行反抗,成為東漢王朝后期極大的禍患。

    羌人大規模的

    起義共有三次:第一少始于安帝永初元年(107),延續十多年;第二次始于順帝永和元年(136),歷時十年;第三次始于桓帝延熹二年(159),也歷時

    十年,前后綿延達六十年。

    羌人的反抗與擾亂有時深入到河東、河內、蜀郡各地。

    其間,東漢政府對他們進行了殘酷鎮壓;一些羌族豪強亦乘機殘破州郡,殺掠人

    民;漢羌人民均深受其害。

    羌人起義最后雖被東漢政府鎮壓下去,但東漢王朝也因此財力、物力大為削弱,構成東漢社會經濟衰敗的原因之一。

    (黃烈)

    三國時,河西諸羌和武都、陰平的羌部分別降屬魏、蜀。

    魏、蜀相互攻伐,都征召羌軍參加作戰,許多羌人遷入了隴、蜀、秦、雍之地。

    西晉時,雜居關中的羌人為數甚眾,多成為地主官僚的佃客、奴婢、備受壓迫欺凌,怨恨很深。

    主要分布于中國西部(現甘肅、青海、四川一帶)的異族,或是以游牧為主的漢藏語系民族,曾經多次于東漢末年造反作亂。

    東漢以后,羌族趁著局勢大亂之際大舉侵入了涼州領域并定居下來,開始與漢人雜居。

    當時羌族與當地的豪族聯手,或是獨力舉兵發動叛亂,讓東漢政權頭痛不已。

    到了公元一八四年,異族中有位叫做北宮伯玉的人聯合了漢人的邊章與韓遂,伙同先零羌發起了叛亂。

    叛亂的領導分子不斷更替,最后以馬騰父子兩人為首。

    此后羌族更是經常與其聯手,共同叛亂。

    帝元康六年(296),馮翊、北地兩郡之馬蘭羌與匈奴人一起造反;不久,秦、雍羌人與氐人俱反,推氐帥齊萬年為帝,有眾七萬,大敗晉軍于六陌(今陜西乾縣

    東北),至元康九年才被平定。

    于是江統上《徙戎論》,請徙馮翊、北地、新平、安定諸郡羌人于河湟,以免腹心之患,但未被采納。

    懷帝永嘉中

    (307~313),南安郡燒當羌人姚弋仲東遷扶風境,從者數萬。

    后其子姚萇叛前秦自立,建后秦國(384年)。

    魏晉南北朝時期,入居內地的羌人與他族雜

    居,經營農業。

    唐代,黨項羌從青海遷夏州等地,至宋代建立了西夏國,后亡于蒙古。

    居住在岷江上游的羌人部落(漢時稱冉、駹),自漢以來多歸屬中原王朝管

    轄,其中大部分漸同化于藏族,一部分得以保存下來,形成今天的羌族。

    《后漢書·光武帝紀第一下·建武十三年》:羌有百五十四種。

    《后漢書》所提到的有零羌、種羌、白馬羌、燒當羌、參狼羌、虔人羌等。

    成湯時期的古羌人在今天的黃河流域,隨著華夏族的擴張,被稱為羌人的民族逐漸往西,往南。

    春秋戰國時,羌人已聚居于今陜西、甘肅、青海一帶。

    秦國向西擴張

    時曾與羌人發生過戰爭。

    西漢時,居住在今甘肅、青海東部、四川西部的各族普遍被稱為氐羌,而羌族與氐族是否為同一民族至今未有定論。

    漢武帝時,畿內關中地

    區已有大量羌族移民。

    永平元年(58年),以馬武為捕虜將軍,中郎將王豐為副將,率4萬大軍前去平定羌族,追擊到東、西邯(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縣南),斬

    首四千六百級,俘一千六百人。

    東漢后期,大部分羌族人口已納入中原王朝的統治。

    但羌人時叛時降,反復不定。

    東漢末年權臣董卓就是在隴西羌胡之地發跡。

    五胡十六國時期,羌人姚萇利用前秦淝水之戰兵敗后,關中空虛之際,于384年自稱萬年秦王。

    386年姚萇稱帝于長安,建立了十六國中的后秦。

    西藏人早期的神話傳說認為藏人起源于雅魯藏布流域的神猴與羅剎女的后代。

    西北方來的七個旅行人的后代,即今阿爾泰山、西藏崗仁波切山、天山相鄰地區來的。

    主流認為西藏雅魯藏布流域有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衍化的完整考古證據證明西藏人在18000年左右已經在西藏高原活動的證據,并在西藏的歷史記載中提到

    羌人是西藏米博懂氏的一支。

    原始藏族在漢文史籍中被稱為發羌。

    而藏族早期的神話傳說認為藏人起源于東方,即今四川、西藏、青海相鄰地區,故有觀點認為藏族起源于羌族,亦即羌族的一支——藏人建立了吐蕃王朝,松贊干布(569年-650年)在位時盛極一時。

    北宋時建立西夏的黨項族亦被唐、宋時人認為是羌人的一支,稱之為黨項羌。

    西夏滅亡后,黨項人多被蒙古軍殺戮,一部分殘存者南遷,融入川西各族之中。

    有現代學者考證,現代的嘉絨藏族即保留了較多黨項人的特點。

    風俗文化

    羌人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可追溯到商周時期。

    詩經大雅中已提到羌人。

    今天的四川北川也被當地人認為是大禹的故鄉。

    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余散居在汶川、理縣、黑水、松潘等地。

    人口198252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羌族自稱“爾瑪”,意為“本地

    人”。

    其族源可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

    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于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活動在中國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區。

    秦漢以來,古代羌人中的

    冉、(馬+龍)部落居住在今川西北一帶。

    唐時,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

    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來的一支。

    羌族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但有自已的語言。

    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分南北兩大方言。

    羌族居住的山區產有世界上稀有的熊貓、飛狐、金絲猴等。

    這個古老的民族現主要經營農業。

    工業從無到有,已興建起制革、造紙、木材、水泥、化肥等工業。

    刺繡、挑花、編織是羌族人民的傳統工藝。

    1955年和1956年,茂汶縣通過和平協商的方式完成了民主改革,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1958年7月7日建立了茂汶羌族自治縣。

    婦女分娩時在門外掛枷單或背兜,忌外人入內,家有病人時在門上掛紅紙條,忌外人來訪;不能跨火塘或用腳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腳架上烘烤鞋襪衣物;忌坐門檻和樓梯;飯后不把筷子橫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常食俗 羌族民間大都一日兩餐,即吃早飯后出去勞動,要帶上饃饃(玉米面饃),中午就在地里吃,稱為“打尖”。

    下午收工回家吃晚餐。

    主食大都離不開面蒸

    蒸。

    經常食用的面蒸蒸是將玉米粉放在甑子內蒸成顆粒狀,即可當飯食用,有時將洗凈的大米拌到玉米粉里,或將玉米粉拌到大米中蒸,稱為“金裹銀”或“銀裹

    金”。

    用小麥粉和玉米粉混合做成饃放入火塘上烤熟,也是羌族日常主要食品之一。

    許多地區的羌族還喜食用玉米粉加推豆花的連(米+查)漿水發酵,蒸成豆泡子

    饃饃,或將嫩玉米磨碎做成的水粑饃饃。

    用麥面片加肉片煮熟稱為“燴面”;沸水加玉米粉煮成糊狀,稱為“面湯”,繼續加玉米粉攪稠,以筷子可拈起為度,稱為

    “攪團”,都是常吃的主食。

    在食用攪團時,要同時吃用白菜、圓根(蕪菁)泡成的酸菜作的酸菜湯,能開胃。

    常用玉米、小麥、豆類先炒熟,再磨制成炒面,一般

    多在旅行或放牧時食用。

    在食用馬鈴薯時,羌族民間喜將馬鈴薯整個煮熟,然后去皮,再舂成泥狀,做成糍粑,稱為洋芋糍粑,用油煎或炸后,拌蜂蜜吃。

    也可用洋

    芋糍粑切片加酸菜、肉片煮湯吃

    吃鮮菜的時間只有幾個月,常年多食用白菜、蘿卜葉子泡的酸菜,以及青菜做成的腌菜。

    肉食以牛、羊、豬、雞肉為主,兼食魚和狩獵獸肉。

    散居在山區的羌族一般

    不常食新鮮豬肉,都是將豬宰殺后去毛,剖成兩半或切成幾大塊,吊在房梁上熏烤制成“豬膘”,存放時間一般為一年,食用時一是與蔬菜同煮,熟后撈起豬膘,切

    成長方形大片盛入碗中即可食用;二是將生腌豬膘切成小塊同菜一起炒,作用是以豬膘代油,還要加些花椒和辣椒提味。

    在宰殺年豬時,羌族喜將豬血等充填到豬大

    腸內,煮熟后稱為血腸。

    血腸也是宴客吃酒時的一種上肴。

    有的還將豬血與蕎麥和在一起做成血饃饃食用。

    羌族還常把新鮮的豬肉放在新宰的豬肚子里加鹽、花椒等

    扎緊、風干,作成“瓤肚”久存不壞。

    羌族一般飲用的酒稱為咂酒,茂縣羌語稱“日麥希”,意為羌人酒。

    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曲,封入壇內,發酵7—8天后即可飲用。

    羌族飲咂酒,不用酒具,而是將酒壇開封,用一根細竹管咂吸,咂飲時以長幼為序,輪流咂飲,并不斷地注入涼開水,直到味淡為止。

    羌族日常灶具很有特點,常在火塘上支起一個鐵三足,做飯時將鐵鍋放在上面加熱,或烤制食品,考究的鐵三足還要在上面鑲制銀飾。

    羌族特別講究藥膳,較為典型的藥膳菜有:羊肉附片湯;羊歸湯;豬肉加杜仲1—2兩清燉。

    以上三種都能補腎。

    黃芪燉雞或黃芪(當歸、黨參也可)加上幾兩燉豬肉也能補血益氣。

    蟲草燉鴨,能滋陰補肺益腎。

    語支語言是中國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內的一群語言。

    上個世紀60年代初,中國從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羌語字母表的一些學者為了解決羌語的支屬問題,借助同語族有

    關親屬語言的平面比較后,初步提出在藏緬語族內設立一個羌語支。

    后來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以及被研究的語種的增多,80年代初,在一些文獻和著作里正式

    提出了羌語支的說法。

    語支語言全部分布在中國境內,包括12種現行語言和一種文獻語言。

    它們是,羌語、普米語、木雅(古稱“彌藥”)語、嘉絨語、爾龔語(道孚語)、扎語(扎

    壩、扎巴語)、卻隅語、貴瓊語(魚通語)、爾蘇語(栗蘇語、多續語)、納木依語、史興語、拉烏戎語和西夏語(文獻語言)。

    羌語支本身可以分為北支和南支,

    前者受藏語支的影響大,后者受彝語支的影響大。

    有些學者認為嘉絨語應屬藏語支,還有些學者認為西夏語應屬彝語支。

    語支語言有明顯的共同特點:語音方面復輔音豐富,單輔音聲母有小舌塞音和擦音,塞擦音有四套,元音有長短、卷舌、鼻化,但很少有松緊,韻尾大體已丟失,聲

    調的作用不大;語法方面,人稱代詞有格,量詞與數詞結合為數量型,但不如彝語支豐富,動詞有人稱、數、體、態、式、趨向等語法范疇,用前后綴方式表達,各

    語言表示相同語法意義的前后綴有明顯起源上的共同性,形容詞沒有級的范疇,結構助詞比藏語支語言豐富;詞匯方面,有較多的漢語借詞和藏語借詞,各語言之間

    的同源詞一般在20%左右,最多達30%。

    普米語分為南北兩個方言區。

    南部方言分布在云南省蘭坪縣、維西縣、永勝縣、麗江縣及寧蒗縣新營盤鄉以南地區;北部方言分布在寧蒗縣新營盤以北地區、四川省木里、鹽源和九龍等縣。

    木雅語通行于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約有12000人使用,主要分布于康定、九龍、雅江縣境內,分為東部、西部兩個方言區。

    東部方言區的人自稱“木勒,其語受漢語影響較大;西部方言區的人自稱“木雅”,其語受藏語影響較大。

    嘉絨語通行于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是一種非常原始的語言,是漢藏語系的“活化石”,它保留了原始漢藏語的一些語音形式,例如復雜的復輔音和構詞手段。

    嘉絨語對了解古漢語的語音和語法有重大的意義。

    爾龔語主要分布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道孚、新龍、爐霍等縣部分地區。

    說這種語言的人自稱“布”或“布巴”,藏語稱之為“道塢格”,學術界取名為“爾龔語”,約有35000人。

    道孚境內一共4個土語區,即鮮水鄉土語區、上甲鄉土語區、殺沖鄉土語區、孔色鄉土語區。

    扎語亦稱扎壩、扎巴語。

    操這種語言的人自稱“扎”或“扎巴”, 約有15000人,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雅江、康定、九龍4縣境內。

    各地扎巴語在語音上差別較大,其土語區有待于進一步調查研究。

    貴瓊語主要分布在康定縣魚通區的時濟、舍聯、前溪、麥崩等鄉和金湯區的三和鄉,人口約7000人。

    操這種語言的人自稱“葛羌”,藏語稱之為“惡通格”,學術界取名為“貴瓊語”。

    蘇語內部差別較大,分為東部、中部、西部3個方言區。

    操東部方言的居民自稱“爾蘇”或“魯蘇”。

    操中部方言的居民自稱“多續”。

    西部方言劃分為呷爾土語

    (說這種語的人自稱為“普”、“魯日”或“普魯日”)、里汝土語(操這種語言的人自稱“里汝”)兩個土語群。

    使用爾蘇語的人口約有16100人。

    木依語是中國四川省西南部的部分地區約有5000人使用的一種不同于藏語的語言。

    解放前使用這種語言的居民被泛稱為“西番”,分布在冕寧、西昌、鹽源一帶

    的自稱為“納木依”,分布在木里、九龍一帶的自稱為“納木茲”,二者之間未構成方言差別而是土語的差異。

    經初步比較研究,納木依語與羌語支的語言最接近,

    特別是與爾蘇、木雅、貴瓊等語言相比較,同源詞多,語法特點接近,許多語法范疇在起源上有很多共同性。

    史興語又稱“虛糜語”或“虛糜藏語”,分布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瓦廠區水洛鄉部分村寨,使用者約 2000 人。

    史興語是面臨消失的語言,尚未得到眾多學者的重視,只有孫宏開(1983年)和黃布凡、仁增旺姆(1991年)做過初步介紹。

    族樂器中最著名的首數羌笛。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羌笛三孔”。

    馬融《長笛賦》言:“近世雙笛從羌起”。

    唐代《樂府雜錄》載:“笛,羌樂也。”宋

    代陳(左日楊右)《樂書》記有:“羌笛五孔”。

    可見其歷史久遠。

    近代流行于四川羌族地區的羌笛,管身竹制或骨制。

    竹是岷江上游的油竹,削成方形;骨是羊或

    鳥的腿骨。

    今羌笛管長17厘米,直徑1厘米,單簧,雙管,豎吹,六聲階,多獨奏。

    音色明亮柔和,哀怨婉轉,悠揚抒情,牧人常于山間吹奏自娛。

    古羌笛既是樂

    器,又是鞭竿,因有“吹鞭”之說。

    間舞蹈主要有“跳沙朗”(羌族鍋莊舞)、“跳盔甲”(又名“鎧甲舞”)、“跳皮鼓”、“蘭干壽”等。

    “跳盔甲”是種古老的傳統祭祀風俗舞,過去多在有戰功

    的將士葬禮上跳。

    數十個舞者身披生牛皮鎧甲,頭戴插有野雞翎和麥桿的皮盔,肩掛銅鈴,手執兵器(多為長刀),分列對陣而舞,吼聲震天,威武雄壯。

    把勇武不

    屈、豪放豁達的民族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使粗獷淳樸的古代民風躍然再現。

    歌羌語稱“拉那”或“拉索”,多在勞動場合或山間田野中唱,節拍比較自由。

    由兩個樂句或4個樂句組成,有的帶有曲頭或曲尾襯句,從而形成3樂句或5樂句。

    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

    傳統歌詞中苦歌很多,反映了舊社會羌族人民的苦難生活。

    1949年以后,羌族人民編了不少歌唱新生活的新山歌。

    動歌有犁地歌、收割歌、薅草歌、撕玉米皮歌、打場歌、摟柴歌、打房背歌等。

    有的節拍自由,近似山歌;有的節拍規整,接近歌舞曲。

    勞動歌有獨唱、齊唱和詞曲

    相同的重句對唱等形式。

    勞動歌中數量最多的是撕玉米皮歌,有的節奏明快,銜接緊湊,氣氛熱烈;有的節奏舒緩,曲調悠揚。

    俗歌專用于傳統風俗儀式活動,包括婚嫁歌、酒歌及耍山調。

    婚嫁歌包括嫁歌及喜慶歌。

    嫁歌又稱姊妹歌,姑娘出嫁前夕,由陪伴新娘的婦女們和新娘唱。

    喜慶歌則

    是新郎家為慶祝喜事而唱的歌曲。

    內容有贊頌新娘的美貌和服飾以及祝賀之辭等。

    婚嫁歌的演唱形式多為兩人對唱及重句對唱,也有齊唱和集體重句對唱。

    酒歌是婚

    喪節日宴客時唱的歌。

    一般由4~6個樂句為一首,節奏徐緩,曲調悠揚,風格古樸。

    唱詞為多段體,內容有客主間互相祝賀、應酬之辭;有的敘述家史或贊頌古代

    英雄人物。

    耍山調是一種體裁自由的抒情歌曲。

    按羌族風俗,每年農歷正月初五,青年男女上山游玩,俗稱耍寨子。

    耍山調是在這種場合所唱的歌曲。

    巫師歌是巫師在請神送鬼時唱的歌。

    其中保存著一些古老的民間故事傳說。

    如《澤祺格布》、《木姐珠》、《大戰戈幾人》等。

    說唱相間,并有敲擊羊皮鼓的間奏。

    族民歌的歌詞每一句多為4個音節。

    演唱時,一般先唱兩句或4句的歌頭,山歌和酒歌的歌頭相同。

    此外,在汶川、理縣一帶也有每句7個音節的歌詞,這類歌曲沒

    有歌頭。

    羌族民歌所用的音階以五聲、六聲為主,有的民歌采用四音音列和七聲音階,但完整的七聲音階較少見。

    除運用以do、re、mi、sol、la為主音

    的各調式外,尚有一些民歌運用sol、la、si、re、fa或sol、la、si、do、re五音構成的特殊調式。

    羌族民歌中六聲調式音階的運用較為普

    遍,多數都具有五聲調式的特點,即在do、re、mi、fa、sol、la的mi、fa之間,和do、re、mi、sol、la、si的si、do之間,

    不作半音進行,而是分別在不同樂句或樂段中出現,或僅在結尾時出現偏音fa或si,代替mi或do二音,形成旋宮轉調的現象。

    不少民歌因采用這一手法而形

    成一種別致的風格。

    此外,在民歌中連續移調的例子也時有所見。

    居住于松潘縣的部分羌族,習慣以二聲部或多聲部演唱民歌,其和聲結構以大二度向同度進行為基

    礎,間有大、小三度及四、五度。

    除男聲或女聲的重唱、合唱外,還有混聲合唱。

    有的合唱已具有復調因素。

    舞音樂有喪事歌舞、喜慶歌舞兩種。

    ①用于喪葬儀式的喪事歌舞并不表現悲傷情緒,內容多為對死者的贊頌,對死者親屬的安慰;②喜慶歌舞(羌語稱“灑朗”)則

    廣泛用于各種喜慶活動。

    表演時,人們分成兩組,圍成圓圈,輪番歌舞。

    歌唱均采用重句對唱形式。

    各地羌族舞蹈大體相近,音樂則因地而異。

    族民間樂器除巫師用的單面皮鼓和搖鈴外,有口弦、羌笛和嗩吶。

    口簧為竹制,單片,可發出相距大二度的兩個實音或簧片實音的泛音。

    羌笛為豎吹雙管雙簧樂器,

    雙管同音,但因器無定制,音律各異。

    通常演奏的樂曲多用連續大二度顫音的序列構成。

    曲調徐緩悠長,沒有劃分明顯的樂句,吹奏時用循環換氣法,使樂曲綿延不

    絕。

    新中國成立后,羌族教育不斷發展。

    現初步形成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結構層次完整的學校教育系統,各類社會教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手段日趨現代化,構成了具有羌族特色的立體教育體系。

    羗族位于中國哪里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羗族位于中國哪里

    散文

    夏日河邊的作文

    閱讀(285)

    在家鄉的河邊,無數楊柳垂著枝條,密密挨著,仿佛羞澀的新娘。我總喜歡穿梭在其間,欣賞她們在夕陽中婀娜的身影。每當這時就想起他,想起我們在一起的歡樂時光。他是我的一位朋友,然而人與人之間就是有根特別的線,這根線它會收縮,收縮到我與他之間幾

    散文

    描寫夏日河邊美景的句子有哪些

    閱讀(364)

    1、夏天,草木特別茂盛,冬青樹的葉子油亮油亮的,老榆樹枝繁葉茂,給人們撐起了一片濃濃的綠陰2、河水靜靜流著,波紋粼粼,望過去覺得又快又涼。3、夏天,小河緩緩流動著,到處是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象。夏孩子來了,他把烈日掛在天空上,熱烘烘的太陽炙

    散文

    一段“夏日隨想”150字散文要求語句優美

    閱讀(367)

    一連幾天的高溫天氣,讓人煩燥不安,午間的時候,火紅的太陽更是威猛無比,****的光芒像萬道利箭,壓得人抬不起頭來。哦,是夏天來了,她邁著急促的腳步沖沖趕來。夏天,她熱情似火,如同一位豪邁奔放的少女;夏天,她絢麗如畫,向人們展示出五彩斑斕的色彩。如

    散文

    描寫夏日河邊美景的句子

    閱讀(492)

    描寫夏日河邊美景的句子解答可以寫句子:夏天,草木特別茂盛,冬青樹的葉子油亮油亮的,老榆樹枝繁葉茂,給人們撐起了一片濃濃的綠陰。

    散文

    寫夏日趣事的作文154在河邊游泳的

    閱讀(335)

    終于盼到放假了!已經三個星期沒有放假了,我的心早已飛到了媽媽身邊。汽車一停穩,我就急忙跳下車,匆匆往家趕。再轉兩個彎,我就可以到家了。不用說,等待我的——百分之百是媽媽那可親的笑臉和滿桌子可口的飯菜。我一邊走,一邊心里美滋滋地想著。

    散文

    夏天的河邊怎么寫

    閱讀(357)

    這主要寫“夏天的河邊″的特有的特證,來進行詳細描寫,如河邊兩旁的樹木,河里小魚小蝦小蝌蚪等動物,小河邊小孩游泳嬉鬧等等,也可描寫河邊夏日不同時間的狀態,雨前雨后的景色,日出日落的景色等,總之,只要用心去感受,都會寫出自己獨特視角的作文。

    散文

    初一人教版的語文二十四課《散文詩兩首》詞語解釋

    閱讀(374)

    1.B2,認識知道猜得出3,①"不灰心"表明了只有這樣,詩人才能排除心頭的憂傷,只有這樣,才能最充分地表達那種刻骨銘心的思念之情。②遠行的作者與母親遠隔萬水千山,想念母親的滋味,最是難受。4.略5,時間順序6甲詩人把兒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麗的

    散文

    問專家如何劃分的羌族古羌今羌論

    閱讀(534)

    中國羌族(古羌和現代羌族)--------一個歷史最為悠久的民族羌族,主要聚居地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其余散居在阿壩州松潘、黑水、九寨溝等縣,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縣,綿陽市平武縣,成都市都江堰地區

    散文

    最近有什么好看的文藝散文小說之類的文藝書籍

    閱讀(389)

    1、你若賜我一段浮華,我便許你滿世繁花。2、他在遠方看我,眼神猶如雨天般遼遠而悲傷。3、我們的火,要把世界點燃。4、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5、小時候我們哭著哭著就笑了,長大后,我們笑著笑著就哭了。6、向來緣淺

    散文

    關于冬天寫景的作文

    閱讀(358)

    冬之趣冬爺爺匆匆地接了秋姑娘的班,來到了我們身邊,它帶來了凜冽的寒風,帶來了枯枝凝寒的景象,讓我們感覺到冬天來了!早晨起來,漫天大霧。乳白色的大霧籠罩著大地,到處白茫茫的一片。走在路上,幾十步以外就看不清人影;從濃霧中望去,前方的建筑、樹

    散文

    一篇作文家鄉的冬天,寫景抒情散文600字

    閱讀(313)

    下雪的時候,一片片雪花從天上落下來,一會兒,山頭白了,房子白了,窗外的一切都白了。雪花落在我們的手心上,正想看清楚它是什么形狀,他它卻化成了一滴水,真是“潔白無瑕,晶瑩剔透”。雪后,孩子們在雪地上玩耍,小狗在雪地上印了幾朵梅花。有的孩子在玩

    散文

    初中寫景冬天作文600字

    閱讀(347)

    1、掀開窗簾,一縷斜陽映照在電腦屏幕上,昨夜可能是太辛苦忙于寫作,居然感覺不出窗外的美麗。只要在北方,只要你喜歡冬天,只要你生長在本溪這片土地上,就會發現故鄉的冬天是那么迷人。有人說南方很美,那里富饒而且常年與陽光打交道。那里的花是

    散文

    描寫公交車上人多的短文

    閱讀(1287)

    《公交車人多》——佚名前段時間,有一位朋友過生日,在他家玩到快天黑了,我滿身疲憊地趕上了回家的公交車。車一如既往的擁擠,雖然車廂內開了空調,但無奈乘客太多,空調似乎作用也沒有平常明顯。我多么希望能有一個座位能讓我稍稍休息,恢復一下精

    散文

    從中國傳統節日中吸取題材,寫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

    閱讀(450)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掃塵“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

    短句

    中國知網的論文格式要求是什么

    閱讀(701)

    引言(introduction一級標題黑體小四號)引言又稱前言,屬于整篇論文的引論部分。其寫作內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識空白,理論依據和實驗基礎,預期的結果及其在相關領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義。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長,內容選

    散文

    這才是中國最好的語文書讀后感1000字

    閱讀(348)

    什么才是一套好的語文書?在滬上作家、《收獲》雜志副編審葉開(原名廖增湖)看來,好的語文篇章應該強調文學性、豐富性、復雜性和趣味性,應該時時處處散發一種人道主義氣息,文字也應該是有表現力和想象力的,而不是如同現行的語文教材,更看重政治教

    散文

    這才是中國最好的語文書(散文分冊)文章的標題4個

    閱讀(368)

    自序拓展和豐富我們的心靈世界第一編懷念懷念蕭珊巴金真實有力的細節才有感染力憶翔鶴沈從文——二十年代前期同在北京我們一段生活的點點滴滴“真情實感”是散文中的鹽我少年青年中年暮年心中的張樂平黃永玉生動描述的獨特之美沈從文先

    散文

    中國古鎮排名是怎樣的那個古鎮最好玩

    閱讀(397)

    中國古鎮排名是:烏鎮、西塘古鎮、麗江古城、大理古城。西塘古鎮最好玩。1、烏鎮烏鎮位于浙江省桐鄉市西北角,是一個有1300年建鎮史的江南古鎮。這里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特征,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此外,烏鎮完整保存著晚清和民國時期

    散文

    為什么說中國的書法是一門藝術

    閱讀(320)

    中國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藝術,它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傳承有序,中國書法是中華民族的標志之一。這是因為——1、中國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無與倫比的豐富文字記載都已為世人所認可,在這一博大精深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書畫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

    散文

    至少20篇關于中國古代散文名篇的作者,時代,篇名

    閱讀(434)

    李斯,秦,《諫逐客書》賈誼,西漢,《過秦論》屈原,戰國楚,《離騷》曹植,三國魏,《白馬篇》劉義慶,南北朝,《世說新語》江淹,南北朝,《別賦》陶淵明,東晉,《歸去來兮辭》歐陽修,宋,《醉翁亭記》蘇軾,宋,《前赤壁賦》蘇軾,宋,《后赤壁賦》蘇軾,宋,《颶風賦》揚雄,西

    散文

    中國古代著名的散文作家都有哪些呢

    閱讀(513)

    先秦散文主要可分為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就大體情況而言,歷史散文主要是敘事的,諸子散文主要是說理的.歷史散文有《春秋》《左傳》《戰國策》《國語》等.《春秋》是孔子編訂的戰國最早的一部編年史.記敘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至哀公十四

    久久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