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kggui"></nav>
  • <optgroup id="kggui"></optgroup>
  • <menu id="kggui"></menu><xmp id="kggui"><nav id="kggui"></nav>
    <menu id="kggui"><menu id="kggui"></menu></menu>
    <nav id="kggui"></nav>

    求幾篇散文~~~

    去年在溫州,常常看到本刊,覺得很是歡喜。

    本刊印刷的形式,也頗別致,更使我有一

    種美感。

    今年到寧波時,聽許多朋友說,白馬湖的風景怎樣怎樣好,更加向往。

    雖然于什么

    藝術都是門外漢,我卻懷抱著愛“美”的熱誠,三月二日,我到這兒上課來了。

    在車上看見

    “春暉中學校”的路牌,白地黑字的,小秋千架似的路牌,我便高興。

    出了車站,山光水

    色,撲面而來,若許我抄前人的話,我真是“應接不暇”了。

    于是我便開始了春暉的第一日。

    走向春暉,有一條狹狹的煤屑路。

    那黑黑的細小的顆粒,腳踏上去,便發出一種摩擦的

    噪音,給我多少輕新的趣味。

    而最系我心的,是那小小的木橋。

    橋黑色,由這邊慢慢地隆

    起,到那邊又慢慢的低下去,故看去似乎很長。

    我最愛橋上的欄干,那變形的紋的欄干;我

    在車站門口早就看見了,我愛它的玲瓏!橋之所以可愛,或者便因為這欄干哩。

    我在橋上逗

    留了好些時。

    這是一個陰天。

    山的容光,被云霧遮了一半,仿佛淡妝的姑娘。

    但三面映照起

    來,也就青得可以了,映在湖里,白馬湖里,接著水光,卻另有一番妙景。

    我右手是個小

    湖,左手是個大湖。

    湖有這樣大,使我自己覺得小了。

    湖水有這樣滿,仿佛要漫到我的腳

    下。

    湖在山的趾邊,山在湖的唇邊;他倆這樣親密,湖將山全吞下去了。

    吞的是青的,吐的

    是綠的,那軟軟的綠呀,綠的是一片,綠的卻不安于一片;它無端的皺起來了。

    如絮的微

    痕,界出無數片的綠;閃閃閃閃的,像好看的眼睛。

    湖邊系著一只小船,四面卻沒有一個

    人,我聽見自己的呼吸。

    想起“野渡無人舟自橫”的詩,真覺物我雙忘了。

    好了,我也該下橋去了;春暉中學校還沒有看見呢。

    彎了兩個彎兒,又過了一重橋。

    面有山擋住去路;山旁只留著極狹極狹的小徑。

    挨著小徑,抹過山角,豁然開朗;春暉的校

    舍和歷落的幾處人家,都已在望了。

    遠遠看去,房屋的布置頗疏散有致,決無擁擠、局促之

    感。

    我緩緩走到校前,白馬湖的水也跟我緩緩的流著。

    我碰著丐尊先生。

    他引我過了一座水

    門汀的橋,便到了校里。

    校里最多的是湖,三面潺潺的流著;其次是草地,看過去芊芊的一

    片。

    我是常住城市的人,到了這種空曠的地方,有莫名的喜悅!鄉下人初進城,往往有許多

    的驚異,供給笑話的材料;我這城里人下鄉,卻也有許多的驚異——我的可笑,或者竟不下

    于初進城的鄉下人。

    閑言少敘,且說校里的房屋、格式、布置固然疏落有味,便是里面的用

    具,也無一不顯出巧妙的匠意;決無笨伯的手澤。

    晚上我到幾位同事家去看,壁上有書有

    畫,布置井井,令人耐坐。

    這種情形正與學校的布置,自然界的布置是一致的。

    美的一致,

    一致的美,是春暉給我的第一件禮物。

    有話即長,無話即短,我到春暉教書,不覺已一個月了。

    在這一個月里,我雖然只在春

    暉登了十五日(我在寧波四中兼課),但覺甚是親密。

    因為在這里,真能夠無町畦。

    我看不

    出什么界線,因而也用不著什么防備,什么顧忌;我只照我所喜歡的做就是了。

    這就是自由

    了。

    從前我到別處教書時,總要做幾個月的“生客”,然后才能坦然。

    對于“生客”的猜

    疑,本是原始社會的遺形物,其故在于不相知。

    這在現社會,也不能免的。

    但在這里,因為

    沒有層迭的歷史,又結合比較的單純,故沒有這種習染。

    這是我所深愿的!這里的教師與學

    生,也沒有什么界限。

    在一般學校里,師生之間往往隔開一無形界限,這是最足減少教育效

    力的事!學生對于教師,“敬鬼神而遠之”;教師對于學生,爾為爾,我為我,休戚不關,

    理亂不聞!這樣兩橛的形勢,如何說得到人格感化?如何說得到“造成健全人格”?這里的

    師生卻沒有這樣情形。

    無論何時,都可自由說話;一切事務,常常通力合作。

    校里只有協治

    會而沒有自治會。

    感情既無隔閡,事務自然都開誠布公,無所用其躲閃。

    學生因無須矯情飾

    偽,故甚活潑有意思。

    又因能順全天性,不遭壓抑;加以自然界的陶冶:故趣味比較純正。

    ——也有太隨便的地方,如有幾個人上課時喜歡談閑天,有幾個人喜歡吐痰在地板上,但這

    些總容易矯正的。

    ——春暉給我的第二件禮物是真誠,一致的真誠。

    春暉是在極幽靜的鄉村地方,往往終日看不見一個外人!寂寞是小事;在學生的修養上

    卻有了問題。

    現在的生活中心,是城市而非鄉村。

    鄉村生活的修養能否適應城市的生活,這

    是一個問題。

    此地所說適應,只指兩種意思:一是抵抗誘惑,二是應付環境——明白些說,

    就是應付人,應付物。

    鄉村誘惑少,不能養成定力;在鄉村是好人的,將來一入城市做事,

    或者竟抵擋不住。

    從前某禪師在山中修道,道行甚高;一旦入鬧市,“看見粉白黛綠,心便

    動了”。

    這話看來有理,但我以為其實無妨。

    就一般人而論,抵抗誘惑的力量大抵和性格、

    年齡、學識、經濟力等有“相當”的關系。

    除經濟力與年齡外,性格、學識,都可用教育的

    力量提高它,這樣增加抵抗誘惑的力量。

    提高的意思,說得明白些,便是以高等的趣味替代

    低等的趣味;養成優良的習慣,使不良的動機不容易有效。

    用了這種方法,學生達到高中畢

    業的年齡,也總該有相當的抵抗力了;入城市生活又何妨?(不及初中畢業時者,因初中畢

    業,仍須續入高中,不必自己掙扎,故不成問題。

    )有了這種抵抗力,雖還有經濟力可以作

    祟,但也不能有大效。

    前面那禪師所以不行,一因他過的是孤獨的生活,故反動力甚大,一

    因他只知克制,不知替代;故外力一強,便“虎兕出于神”了!這豈可與現在這里學生的鄉

    村生活相提并論呢?至于應付環境,我以為應付物是小問題,可以隨時指導;而且這與鄉

    村,城市無大關系。

    我是城市的人,但初到上海,也曾因不會乘電車而跌了一交,跌得皮破

    血流;這與鄉下諸公又差得幾何呢?若說應付人,無非是機心!什么“逢人只說三分話,未

    可全拋一片心”,便是代表的教訓。

    教育有改善人心的使命;這種機心,有無養成的必要,

    是一個問題。

    姑不論這個,要養成這種機心,也非到上海這種地方去不成;普通城市正和鄉

    村一樣,是沒有什么幫助的。

    凡以上所說,無非要使大家相信,這里的鄉村生活的修養,并

    不一定不能適應將來城市的生活。

    況且我們還可以舉行旅行,以資調劑呢。

    況且城市生活的

    修養,雖自有它的好處;但也有流弊。

    如誘惑太多,年齡太小或性格未佳的學生,或者轉易

    陷溺——那就不但不能磨練定力,反早早的將定力喪失了!所以城市生活的修養不一定比鄉

    村生活的修養有效。

    ——只有一層,鄉村生活足以減少少年人的進取心,這卻是真的!

    說到我自己,卻甚喜歡鄉村的生活,更喜歡這里的鄉村的生活。

    我是在狹的籠的城市里

    生長的人,我要補救這個單調的生活,我現在住在繁囂的都市里,我要以閑適的境界調和

    它。

    我愛春暉的閑適!閑適的生活可說是春暉給我的第三件禮物!

    我已說了我的“春暉的一月”;我說的都是我要說的話。

    或者有人說,贊美多而勸勉

    少,近乎“戲臺里喝彩”!假使這句話是真的,我要切實聲明:我的多贊美,必是情不自禁

    之故,我的少勸勉,或是觀察時期太短之故。

    1924年4月12日夜作。

    (原載1924年4月16日《春暉》第27期)

    陶淵明有“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詩句,那是一些“素心人”的樂事,“素心

    人”當然是雅人,也就是士大夫。

    這兩句詩后來凝結成“賞奇析疑”一個成語,“賞奇析

    疑”是一種雅事,俗人的小市民和農家子弟是沒有份兒的。

    然而又出現了“雅俗共賞”這一

    個成語,“共賞”顯然是“共欣賞”的簡化,可是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

    賞,那欣賞的大概不會還是“奇文”罷。

    這句成語不知道起于什么時代,從語氣看來,似乎

    雅人多少得理會到甚至遷就著俗人的樣子,這大概是在宋朝或者更后罷。

    原來唐朝的安史之亂可以說是我們社會變遷的一條分水嶺。

    在這之后,門第迅速的垮了

    臺,社會的等級不像先前那樣固定了,“士”和“民”這兩個等級的分界不像先前的嚴格和

    清楚了,彼此的分子在流通著,上下著。

    而上去的比下來的多,士人流落民間的究竟少,老

    百姓加入士流的卻漸漸多起來。

    王侯將相早就沒有種了,讀書人到了這時候也沒有種了;只

    要家里能夠勉強供給一些,自己有些天分,又肯用功,就是個“讀書種子”;去參加那些公

    開的考試,考中了就有官做,至少也落個紳士。

    這種進展經過唐末跟五代的長期的變亂加了

    速度,到宋朝又加上印刷術的發達,學校多起來了,士人也多起來了,士人的地位加強,責

    任也加重了。

    這些士人多數是來自民間的新的分子,他們多少保留著民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

    態度。

    他們一面學習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卻還不能擺脫或蛻變那些俗的。

    人既然很多,大

    家是這樣,也就不覺其寒塵;不但不覺其寒塵,還要重新估定價值,至少也得調整那舊來的

    標準與尺度。

    “雅俗共賞”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標準,這里并非打倒舊標準,只是要求

    那些雅士理會到或遷就些俗士的趣味,好讓大家打成一片。

    當然,所謂“提出”和“要

    求”,都只是不自覺的看來是自然而然的趨勢。

    中唐的時期,比安史之亂還早些,禪宗的和尚就開始用口語記錄大師的說教。

    用口語為

    的是求真與化俗,化俗就是爭取群眾。

    安史亂后,和尚的口語記錄更其流行,于是乎有了

    “語錄”這個名稱,“語錄”就成為一種著述體了。

    到了宋朝,道學家講學,更廣泛的留下

    了許多語錄;他們用語錄,也還是為了求真與化俗,還是為了爭取群眾。

    所謂求真的

    “真”,一面是如實和直接的意思。

    禪家認為第一義是不可說的。

    語言文字都不能表達那無

    限的可能,所以是虛妄的。

    然而實際上語言文字究竟是不免要用的一種“方便”,記錄文字

    自然越近實際的、直接的說話越好。

    在另一面這“真”又是自然的意思,自然才親切,才讓

    人容易懂,也就是更能收到化俗的功效,更能獲得廣大的群眾。

    道學主要的是中國的正統的

    思想,道學家用了語錄做工具,大大的增強了這種新的文體的地位,語錄就成為一種傳統

    了。

    比語錄體稍稍晚些,還出現了一種宋朝叫做“筆記”的東西。

    這種作品記述有趣味的雜

    事,范圍很寬,一方面發表作者自己的意見,所謂議論,也就是批評,這些批評往往也很有

    趣味。

    作者寫這種書,只當做對客閑談,并非一本正經,雖然以文言為主,可是很接近說

    話。

    這也是給大家看的,看了可以當做“談助”,增加趣味。

    宋朝的筆記最發達,當時盛

    行,流傳下來的也很多。

    目錄家將這種筆記歸在“小說”項下,近代書店匯印這些筆記,更

    直題為“筆記小說”;中國古代所謂“小說”,原是指記述雜事的趣味作品而言的。

    那里我們得特別提到唐朝的“傳奇”。

    “傳奇”據說可以見出作者的“史才、詩筆、議

    論”,是唐朝士子在投考進士以前用來送給一些大人先生看,介紹自己,求他們給自己宣傳

    的。

    其中不外乎靈怪、艷情、劍俠三類故事,顯然是以供給“談助”,引起趣味為主。

    無論

    照傳統的意念,或現代的意念,這些“傳奇”無疑的是小說,一方面也和筆記的寫作態度有

    相類之處。

    照陳寅恪先生的意見,這種“傳奇”大概起于民間,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語

    化的地方。

    陳先生并且說唐朝的古文運動就是從這兒開始。

    他指出古文運動的領導者韓愈的

    《毛穎傳》,正是仿“傳奇”而作。

    我們看韓愈的“氣盛言宜”的理論和他的參差錯落的文

    句,也正是多多少少在口語化。

    他的門下的“好難”、“好易”兩派,似乎原來也都是在試

    驗如何口語化。

    可是“好難”的一派過分強調了自己,過分想出奇制勝,不管一般人能夠了

    解欣賞與否,終于被人看做“詭”和“怪”而失敗,于是宋朝的歐陽修繼承了“好易”的一

    派的努力而奠定了古文的基礎。

    ——以上說的種種,都是安史亂后幾百年間自然的趨勢,就

    是那雅俗共賞的趨勢。

    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賞”的路,詩也走向這條路。

    胡適之先生說宋詩的好處就

    在“做詩如說話”,一語破的指出了這條路。

    自然,這條路上還有許多曲折,但是就像不好

    懂的黃山谷,他也提出了“以俗為雅”的主張,并且點化了許多俗語成為詩句。

    實踐上“以

    俗為雅”,并不從他開始,梅圣俞、蘇東坡都是好手,而蘇東坡更勝。

    據記載梅和蘇都說過

    “以俗為雅”這句話,可是不大靠得住;黃山谷卻在《再次楊明叔韻》一詩的“引”里鄭重

    的提出“以俗為雅,以故為新”,說是“舉一綱而張萬目”。

    他將“以俗為雅”放在第一,

    因為這實在可以說是宋詩的一般作風,也正是“雅俗共賞”的路。

    但是加上“以故為新”,

    路就曲折起來,那是雅人自賞,黃山谷所以終于不好懂了。

    不過黃山谷雖然不好懂,宋詩卻

    終于回到了“做詩如說話”的路,這“如說話”,的確是條大路。

    雅化的詩還不得不回向俗化,剛剛來自民間的詞,在當時不用說自然是“雅俗共賞”

    的。

    別瞧黃山谷的有些詩不好懂,他的一些小詞可夠俗的。

    柳耆卿更是個通俗的詞人。

    詞后

    來雖然漸漸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終不能雅到詩的地位,它怎么著也只是“詩馀”。

    詞變為

    曲,不是在文人手里變,是在民間變的;曲又變得比詞俗,雖然也經過雅化或文人化,可是

    還雅不到詞的地位,它只是“詞馀”。

    一方面從晚唐和尚的俗講演變出來的宋朝的“說話”

    就是說書,乃至后來的平話以及章回小說,還有宋朝的雜劇和諸宮調等等轉變成功的元朝的

    雜劇和戲文,乃至后來的傳奇,以及皮簧戲,更多半是些“不登大雅”的“俗文學”。

    這些

    除元雜劇和后來的傳奇也算是“詞馀”以外,在過去的文學傳統里簡直沒有地位;也就是說

    這些小說和戲劇在過去的文學傳統里多半沒有地位,有些有點地位,也不是正經地位。

    可是

    雖然俗,大體上卻“俗不傷雅”,雖然沒有什么地位,卻總是“雅俗共賞”的玩藝兒。

    “雅俗共賞”是以雅為主的,從宋人的“以俗為雅”以及常語的“俗不傷雅”,更可見

    出這種賓主之分。

    起初成群俗士蜂擁而上,固然逼得原來的雅士不得不理會到甚至遷就著他

    們的趣味,可是這些俗士需要擺脫的更多。

    他們在學習,在享受,也在蛻變,這樣漸漸適應

    那雅化的傳統,于是乎新舊打成一片,傳統多多少少變了質繼續下去。

    前面說過的文體和詩

    風的種種改變,就是新舊雙方調整的過程,結果遷就的漸漸不覺其為遷就,學習的也漸漸習

    慣成了自然,傳統的確稍稍變了質,但是還是文言或雅言為主,就算跟民眾近了一些,近得

    也不太多。

    至于詞曲,算是新起于俗間,實在以音樂為重,文辭原是無關輕重的;“雅俗共賞”,

    正是那音樂的作用。

    后來雅士們也曾分別將那些文辭雅化,但是因為音樂性太重,使他們不

    能完成那種雅化,所以詞曲終于不能達到詩的地位。

    而曲一直配合著音樂,雅化更難,地位

    也就更低,還低于詞一等。

    可是詞曲到了雅化的時期,那“共賞”的人卻就雅多而俗少了。

    真正“雅俗共賞”的是唐、五代、北宋的詞,元朝的散曲和雜劇,還有平話和章回小說以及

    皮簧戲等。

    皮簧戲也是音樂為主,大家直到現在都還在哼著那些粗俗的戲詞,所以雅化難以

    下手,雖然一二十年來這雅化也已經試著在開始。

    平話和章回小說,傳統里本來沒有,雅化

    沒有合式的榜樣,進行就不易。

    《三國演義》雖然用了文言,卻是俗化的文言,接近口語的

    文言,后來的《水滸》、《西游記》、《紅樓夢》等就都用白話了。

    不能完全雅化的作品在

    雅化的傳統里不能有地位,至少不能有正經的地位。

    雅化程度的深線,決定這種地位的高低

    或有沒有,一方面也決定“雅俗共賞”的范圍的小和大——雅化越深,“共賞”的人越少,

    越淺也就越多。

    所謂多少,主要的是俗人,是小市民和受教育的農家子弟。

    在傳統里沒有地

    位或只有低地位的作品,只算是玩藝兒;然而這些才接近民眾,接近民眾卻還能教“雅俗共

    賞”,雅和俗究竟有共通的地方,不是不相理會的兩橛了。

    單就玩藝兒而論,“雅俗共賞”雖然是以雅化的標準為主,“共賞”者卻以俗人為主。

    固然,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傷雅”才成;雅方看來太俗,

    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賞”的。

    但是在什么條件之下才會讓俗人所“賞”的,

    雅人也能來“共賞”呢?我們想起了“有目共賞”這句話。

    孟子說過“不知子都之姣者,無

    目者也”,“有目”是反過來說,“共賞”還是陶詩“共欣賞”

    的意思。

    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別,自然也就能“共賞”了。

    孟子接著說:

    “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這說的是人

    之常情,也就是所謂人情不相遠。

    但是這不相遠似乎只限于一些具體的、常識的、現實的事

    物和趣味。

    譬如北平罷,故宮和頤和園,包括建筑,風景和陳列的工藝品,似乎是“雅俗共

    賞”的,天橋在雅人的眼中似乎就有些太俗了。

    說到文章,俗人所能“賞”的也只是常識

    的,現實的。

    后漢的王充出身是俗人,他多多少少代表俗人說話,反對難懂而不切實用的辭

    賦,卻贊美公文能手。

    公文這東西關系雅俗的現實利益,始終是不曾完全雅化了的。

    再說后

    來的小說和戲劇,有的雅人說《西廂記》誨淫,《水滸傳》誨盜,這是“高論”。

    實際上這

    一部戲劇和這一部小說都是“雅俗共賞”的作品。

    《西廂記》無視了傳統的禮教,《水滸

    傳》無視了傳統的忠德,然而“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官逼民反”,也是人之常

    情,梁山泊的英雄正是被壓迫的人民所想望的。

    俗人固然同情這些,一部分的雅人,跟俗人

    相距還不太遠的,也未嘗不高興這兩部書說出了他們想說而不敢說的。

    這可以說是一種快

    感,一種趣味,可并不是低級趣味;這是有關系的,也未嘗不是有節制的。

    “誨淫”“誨

    盜”只是代表統治者的利益的說話。

    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之交是個新時代,新時代給我們帶來了新文化,產生了我們的知識階

    級。

    這知識階級跟從前的讀書人不大一樣,包括了更多的從民間來的分子,他們漸漸跟統治

    者拆伙而走向民間。

    于是乎有了白話正宗的新文學,詞曲和小說戲劇都有了正經的地位。

    有種種歐化的新藝術。

    這種文學和藝術卻并不能讓小市民來“共賞”,不用說農工大眾。

    是乎有人指出這是新紳士也就是新雅人的歐化,不管一般人能夠了解欣賞與否。

    他們提倡

    “大眾語”運動。

    但是時機還沒有成熟,結果不顯著。

    抗戰以來又有“通俗化”運動,這個

    運動并已經在開始轉向大眾化。

    “通俗化”還分別雅俗,還是“雅俗共賞”的路,大眾化卻

    更進一步要達到那沒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賞”的局面。

    這大概也會是所謂由量變到質變罷。

    1947年10月26日作。

    (原載1947年11月18日《觀察》第3卷第11期)

    這兩篇朱自清的,我看了一下都挺好的!頂

    ------------------

    ------------------

    參考資料:百科

    求幾篇散文~~~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求幾篇散文~~~

    散文

    求贊美鄱陽湖的抒情散文急滿意者加分加到你滿意

    閱讀(377)

    大家在贊美祖國的大好河山時,總不忘提到“五湖四海”一詞,我家門前的鄱陽湖便是這五大淡水湖中最大的淡水湖了。它上承贛、撫、信、饒、修五河之水,下接我國第一大河——長江,是個水域遼闊,物產豐富的好地方。如果把奔騰東去的萬里長江比作成

    散文

    哪位大家有好的寫景散文

    閱讀(355)

    蓬萊仙境楊朔夜來落過一場小雨,一早晨,我帶著涼爽的清氣,坐車往一別二十多年的故鄉蓬萊去。許多人往往把蓬萊稱做仙境。本來難怪,古書上記載的所謂海上三神山不就是蓬萊、方丈、瀛洲?民間流傳極廣的八仙過海的神話,據白胡子老人家說,也出在這一

    散文

    關于母愛的1000字記敘文要有細節描寫

    閱讀(421)

    請采納我的問題雨中的綿綿情意下雨了,我又想起了媽媽您,又想起了雨天的那件事……我只想對您歉疚地說一聲:“媽媽,對不起!”周日該上素描課了,您大老遠從班上趕回來送我。可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雨。您費力地蹬著自行車,豆大的雨點落在您的臉上

    散文

    媽媽你聽我說作文1000字敘事最好談話的那種加懸賞

    閱讀(404)

    媽媽你聽我說作文一:媽媽,你聽我說我自從上了初中以后,心里無端地增添了不少憂慮,無奈小小的肚腸不再容得下這么多的不安份,在無數個萬籟俱寂的夜晚,總想找一個人說說自己的心里話。媽媽,是您給了我生命和健康的體魄。您把我帶到這個世界上,含辛

    散文

    作文-1000字-​寫媽媽或爸爸

    閱讀(349)

    一路擁有濃濃的愛如果我是一朵花,媽媽的愛就是那甘甜的雨露;如果我是一棵樹,媽媽的愛就是那溫暖的陽光;如果我是一棵小草,媽媽的愛就是那和煦春風……從我呱呱墜地之日起,就一路擁有著媽媽濃濃的愛。也正是媽媽的愛,伴隨著我茁壯成長。雨中情在

    散文

    描寫向日葵的散文

    閱讀(390)

    菊花·向日葵向日葵,黃色,卻是張揚了全部光華的橘黃。古代陶淵明用一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為菊花寫下了“超脫”的名字。荷蘭畫家梵高用一卷《向日葵》為向日葵篆刻了“熱烈”的名字。于是,菊與向日葵都向我遞來了紅線的另一端。糾結

    散文

    描寫向日葵唯美的詩歌

    閱讀(523)

    長歌行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五律詠向日葵特立古君子,沉吟大道旁江山縱高鳥,箬笠挽斜陽。秋月為誰滿,菊花空自香。平林感搖落,懷瑾一何傷。

    散文

    散文周記

    閱讀(380)

    今天天氣很清爽,寥寥歲月就這般過去了,得與失各存半邊,和當年一樣,少了不少朋友。曾經一度相信時間和距離只能摧毀一些原本就不堅固的東西,如今看來,這份堅固,怕只能看牛郎織女星了。中秋月,往昔,與摯友飲酒當歌,大醉不起。可如今,只剩下歲月割得的

    散文

    把《登岳陽樓》改成散文400字以上

    閱讀(644)

    很早聽過名揚海內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大湖浩瀚象把吳楚東南隔開,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蕩漾漂浮。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一字,年老體弱生活在這一葉孤舟。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涕淚交流。400字的散文的話,你

    散文

    朝花夕拾中十個故事的主要人物及梗概(每個故事都要)

    閱讀(6553)

    1、《狗貓鼠》在這篇文章里,魯迅先生清算貓的罪行:第一,貓對自己捉到的獵物,總是盡情玩弄夠了,才吃下去;第二,它與獅虎同族,卻天生一副媚態;第三,它老在配合時嗥叫,令人心煩;第四,它吃了我小時候心愛的一只小隱鼠。雖然后來證實并非貓所害,但我對貓是

    散文

    俺爹俺娘紀錄片藝術手法評析

    閱讀(464)

    《俺爹俺娘》以攝影家焦波的口述的形式,以精心挑選的“俺爹俺娘”的靜態攝影作品為線索,結合動態紀實影像,結構出數個觸人心弦的生活故事,串成了爹娘20多年的生活記錄,為受眾塑造出充滿東方魅力的中國農村爹娘的人物形象。用近乎于詩化的語言

    散文

    弘揚和繼承民族精神作文500~800字

    閱讀(358)

    自古以來,我們中國人有著悠久、光榮的中華民族精神,那么,什么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呢?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自古以來,中國就

    散文

    關于大地的作文好段落

    閱讀(439)

    大地的愛土地是我們的母親,她孕育了生命,滋潤著萬物生長。花朵離開了泥土就永遠的失去了吐露芬芳的機會,綠樹離開了泥土就再也沒有挺拔的身軀,人類離開了泥土就徹底斷了根。也許,這就是愛,這就是大地樸實的愛。秦牧在《土地》中說:“土地就是生

    散文

    浦江的歷史名人

    閱讀(521)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漢族,浙江浦江(今金華蘭溪市)人,元末明初文學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柳貫(1270~1342)元代文學家。字道傳。婺州浦江(今屬金華蘭溪市)人。曾任江山教諭。至正二年(13

    散文

    求贊美鄱陽湖的抒情散文急滿意者加分加到你滿意

    閱讀(377)

    大家在贊美祖國的大好河山時,總不忘提到“五湖四海”一詞,我家門前的鄱陽湖便是這五大淡水湖中最大的淡水湖了。它上承贛、撫、信、饒、修五河之水,下接我國第一大河——長江,是個水域遼闊,物產豐富的好地方。如果把奔騰東去的萬里長江比作成

    散文

    哪位大家有好的寫景散文

    閱讀(355)

    蓬萊仙境楊朔夜來落過一場小雨,一早晨,我帶著涼爽的清氣,坐車往一別二十多年的故鄉蓬萊去。許多人往往把蓬萊稱做仙境。本來難怪,古書上記載的所謂海上三神山不就是蓬萊、方丈、瀛洲?民間流傳極廣的八仙過海的神話,據白胡子老人家說,也出在這一

    散文

    描寫向日葵的散文

    閱讀(390)

    菊花·向日葵向日葵,黃色,卻是張揚了全部光華的橘黃。古代陶淵明用一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為菊花寫下了“超脫”的名字。荷蘭畫家梵高用一卷《向日葵》為向日葵篆刻了“熱烈”的名字。于是,菊與向日葵都向我遞來了紅線的另一端。糾結

    散文

    回憶秋天詩句散文好段

    閱讀(370)

    萚兮萚兮,風其吹女……萚兮萚兮,風其漂女萚:飄落的枯葉。女:同“汝”,你;此處指飄落的枯葉。漂:同“飄”,吹。落葉啊落葉啊,秋風吹你……落葉啊落葉啊,秋風飄你《詩經·鄭風·萚兮》秋日凄凄,百卉具腓秋天風凄凄,百花都凋蔽。《詩經·小雅·四月》裊

    散文

    誰幫我找一些比較短的優美散文至少8篇非常感謝

    閱讀(372)

    一、雪憶一樹的紅楓葉,一夜間流落褪盡。來不及留戀的秋,沒有看夠的風景隨著一場大雪,蹤跡全無。雪肆意的覆蓋了校園,帶來一環環唯美的氤氳。舟山的雪,下得不夠濃烈,不夠釋然,但下得纏綿。一夜的紛飛!早晨睜開眼睛,一片皚皚之景映入眼簾,出門打水,正

    散文

    晁錯是哪代著名的散文作家

    閱讀(478)

    晁錯(前200年—前154),西漢潁川郡(今河南禹縣一帶)人。早年跟軹縣張恢先生學習申不害、商鞅的刑名學說。因通曉文獻典故,走上了仕途,當了太常掌故。一生中著作二十篇。漢初,對文化學術事業較為重視。文帝時,朝廷沒有一個研究《尚書》的專家,只聽說

    散文

    周國平的散文集有幾部有哪些是關于情感體驗的

    閱讀(320)

    我也很喜歡周國平的剛開始看建議不要去看他的散文集這樣會看著看著會厭煩而且帶著哲學的不容易懂建議你先看看他的隨筆都是經典語錄文字特別優美而且引人深思例如《風中的紙屑》薄薄的一本會帶給你無窮的體驗與共鳴等喜歡上了他的文風熟

    久久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