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才所知“唐宋八大家”這個名稱最早是明朝的散文家茅坤提出來的。
他編了一部《唐宋八家文鈔》選取了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的文章,從此“唐宋八大家”既成定說。
“唐宋八大家”一提出就為人們所接受,經受了時間的檢驗,劉大魁認為八大家之外無文。
這種看法的確有些片面,八大家不能代替唐宋散文,但若要了解唐宋古文特點,八大家之文確實不可不讀。
在一定程度上,八大家代表了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他們的文章也可以作為中國古代散文的楷試和范文。
不才認為“唐宋八大家”的文學成就極其在散文史上的地位,有如下兩點值得注意:
首先,八大家都是“古文運動的領導者和中堅人物”,他們有著大體一致的理論主張和創作傾向。
他們都反對駢文,不滿浮華的文風,提倡恢復和發展秦漢散文的優良傳統。
他們以自己卓越的創作實踐,摧毀了駢文在文壇的統治地位,為把散文從駢文中解放出來,確立散句單行、自由書寫的新型散文“古文”做出了重大貢獻。
他們的散文作品就是這種古文的典范,是唐宋古文運動的光輝結晶。
正是由于他們的努力,使古代散文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因此,“唐宋八大家”在整個散文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作用,具有崇高的地位。
其次,八大家都在創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風格。
大體上來說唐代兩家之文,雄健奔放,奇崛峭厲。
宋代六家之文平易暢通,委曲遷徐。
這也是唐宋散文主要區別所在。
細而言之,不才認為同屬唐代的韓、柳,同屬宋代的歐、曾、王,甚至同屬一家的蘇氏父子,其文風也各有特點。
宋人李涂說:“韓如海、柳如泉、歐如瀾、蘇如潮”。
青人吳振乾說:“奧若韓、崤若柳、逸若歐陽、醇原若曾,峻浩若王,既已分流而別派唉。
既眉山蘇氏父子兄弟相師友,而明允之豪橫,子瞻之暢達,子由之折,亦有人樹一幟,各不相襲者”。
他們的話雖不一定確切,但都看到八大家之文的不同特征有可取之處。
下面鄙人就針對八位文學宗師發表一下愚見。
韓愈(768~824)
韓愈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創作,實現了自己的理論。
其賦、論、說、傳、記、頌、贊、書、序、哀辭、祭文、碑志、狀、表、雜文等各種體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
論說文在韓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以尊儒反佛為主要內容的中篇和長篇,有《原道》、《論佛骨表》、《原性》、《師說》等,大都格局嚴整,層次分明。
一些嘲諷社會現狀的雜文,短篇如《雜說》、《獲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遠;長篇如《送窮文》、《進學解》,運用問答形式,筆觸幽默,構思奇特,鋒芒畢露。
論述文學思想和寫作經驗的,體裁多樣。
如書信體《答李翊書》、《與馮宿論文書》,贈序體《送孟東野序》、《送高閑上人序》等,文筆多變,形象奇幻,理論精湛。
敘事文在韓文中比重較大。
其中學習儒家經書的,如《平淮西碑》用《尚書》和《雅》、《頌》體裁,篇幅宏大,語句奇重,酣暢淋漓;《畫記》直敘許多人物,寫法脫化于《尚書·顧命》、《周禮·考工記·梓人職》。
繼承《史記》歷史散文傳統的,如名篇《張中丞傳后序》,熔敘事、議論、抒情于一爐。
學習《史記》、《漢書》,描繪人物生動奇特而不用議論的,如《清河張君墓志銘》等。
為友情深厚的文學家而作,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銘》等 。
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銘中 ,也有一些“諛墓”之作,當時已受譏斥。
抒情文中的祭文,一類寫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韻常規,如《祭十二郎文》;一類寫朋友交誼和患難生活,四言押韻,如《祭河南張員外文》、《祭柳子厚文》。
此外,書信如《與孟東野書》、贈序如《送楊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
韓愈另有一些散文,完全出于虛構,接近傳奇小說。
韓愈的散文氣勢充沛,縱橫開合,奇偶交錯,巧譬善喻,或詭譎,或嚴正,藝術特色多樣化,掃蕩了六朝以來柔靡的駢儷文風。
他善于揚棄前人語言,提煉當時的口語,推陳出新。
他主張“文從字順”,創造了一種在口語基礎上提煉出來的書面散文語言,擴大了文言文體的表達功能,對后世有深遠影響。
后人對韓愈評頗高,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杜牧把韓文與杜詩并列,稱為杜詩韓筆;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
劉開言“韓子冠于八家之首而猶屈”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開辟了唐代古文的發展道路。
柳宗元(773~819)
柳宗元是思想深邃的哲學家、文學家,他重視文章的內容,主張文以明道,為“道”應于國于民有利,切實可行。
他注重文學的社會能,強調文須有益于世。
他提倡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指出寫作必須持認真嚴肅的態度,強調作家道德修養的重要性。
他推崇先秦兩漢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經典及《莊子》、《老子》、《離騷》、《史記》等學習借鑒,博觀約取,以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
柳宗元一生留下 600多篇詩文作品,其駢文有近百篇,不脫唐駢文習氣,但也有像《南霽云睢陽廟碑》那樣的佳作。
古文大致為5 類:① 論說。
包括哲學、政論等文及以議論為主的雜文。
筆鋒犀利,論證精確。
《天說》為哲學論文代表作。
《封建論》、《斷刑論》為長篇和中篇政論代表作 。
《桐葉封弟辯》等為短篇政論代表。
其哲學思想中具有樸素的唯物論成分。
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現為重“勢”的進步社會歷史觀和儒家的民本思想。
但也受佛教影響,尤其在政治失意時,往往向佛教尋找精神上的解脫。
②寓言。
繼承并發展了《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列子》、《戰國策》傳統,多用來諷刺、抨擊當時社會的丑惡現象。
推陳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種動物擬人化的藝術形象寄寓哲理或表達政見 。
代表作有《三戒》(《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蝜蝂傳》等篇。
嬉笑怒罵,因物肖形,表現了高度的幽默諷刺藝術。
③傳記。
繼承了《史記》、《漢書》傳統,又有所創新。
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狀》、《捕蛇者說》等。
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礎上有夸張虛構,似寓言又似小說。
如《種樹郭橐駝傳》。
④山水游記。
最為膾炙人口,均寫于被貶后,以永州之作更勝。
典范之作為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憤;也有作者幽靜心境的描寫,表現在極度苦悶中轉而追求精神的寄托。
至于直接刻畫山水景色,則或峭拔峻潔,或清邃奇麗,以精巧的語言再現自然美。
⑤騷賦。
獨具特色。
《懲咎賦》、《閔生賦》、《夢歸賦》、《囚山賦》等,均用《離騷》、《九章》體式。
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傷,或寓言寄諷,幽思苦語,深得屈騷精髓。
《天對》、《晉問》兩巨篇,則為另一種類型,形式仿照《天問》、《七發》,造語奇特深奧。
此外,柳集中也有不少有關佛教的碑、銘、記、序、等作品,對禪宗、天臺宗、律宗等學說有所涉及。
歐陽修(1007~1072)
歐陽修是宋代文學的一代宗師,他繼承了韓愈古文運動的精神,在散文理論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張。
他所講的道,主要不在于倫理綱常,而在于關心百事,他取韓愈“文從字順”的精神,大力提倡簡而有法和流暢自然的文風,反對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澀。
他不僅能夠從實際出發,提出平實的散文理論,而且自己又以造詣很高的創作實績起了示范作用。
歐陽修一生寫了500余篇散文,各體兼備,有政論文、史論文、記事文、抒情文和筆記文等。
他的散文大都內容充實,氣勢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暢婉轉的藝術風格。
敘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簡括有法;議論紆徐有致,卻富有內在的邏輯力量。
章法結構既能曲折變化而又十分嚴密。
《朋黨論》、《新五代史·伶官傳序》、《與高司諫書》、《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等,都是歷代傳誦的佳作。
歐陽修還開了宋代筆記文創作的先聲。
他的筆記文,有《歸田錄》、《筆說》、《試筆》等。
歐陽修的賦也很有特色。
《秋聲賦》運用各種比喻,把無形的秋聲描摹得非常生動形象,使人仿佛可聞。
這篇賦變唐代以來的“律體”為“散體”,對于賦的發展具有開拓義。
曾鞏(1019~1083)
曾鞏是歐陽修古文運動的支持者和參與者。
主張先道而后文。
其文自然淳樸,不甚講究文采。
在八大家中,他是情致較少的一個。
他的文章絕少抒情作品,多為議論文和記敘文。
他的散文以議論見長,立論精策。
如《上歐陽舍人書》、《上蔡學士書》論歷代治亂得失,感慨深切。
《贈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傾吐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文風質樸,縱橫開闔,有搖曳曲盡之妙。
《越州趙公救災記 》,將紛繁雜亂的事項寫得條理分明,練達曉暢。
其記敘文中偶有寫景之作,刻畫極工。
如《道山亭記》述山川之險,精雕細刻。
《墨池記》談古論今,不無卓見。
《宋史·曾鞏傳》評其文“立言于歐陽修、王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謂難矣。”
王安石(1021~1086)
王安石是偉大的政治家兼文學家,他的散文如其為人,崎嶇挺拔,剛勁有力雄健簡古。
其政治文觀點鮮明,言詞犀利,見解卓越,如《讀孟嘗君傳》短短24字卻否定了歷朝的觀點實屬千秋傳誦之名篇。
蘇洵(1009~1066)
蘇洵的散文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鋒利,縱橫次肆,很有說服力。
藝術風格雄奇為主,而又富于變化。
蘇洵的文章多為政論和軍事論著。
如《衡論》、《上皇帝書》等文,以古鑒今,明確提出治國興邦的政治革新主張;在《審敵》、《六國論》中,認為六國破滅,弊在賄秦。
實為借古諷今,指責宋王朝的屈辱政策。
同時提出改革兵制,信用將才等主張。
所作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優秀之作,如《張益州畫像記》、《木假山記》等。
蘇軾(1037~1101)
“三蘇”之中文學成就是蘇軾。
蘇軾對文藝創作傾注了畢生精力。
他重視文學的社會功能,反對“貴華而賤實”,強調作者要有充實的生活感受。
他認為為文應“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要敢于革新獨創。
蘇軾重視文藝創作技巧的探討,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進一步“了然于口與手”來解釋“辭達”(《答謝民師書》),已經觸及了文藝創作的特殊規律。
蘇軾的創作實踐體現了他的文藝觀。
他是有多方面創作才能的大家,在詩、詞、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獨到的成就。
蘇軾的議論文觀點獨特,其《范曾論》、《留侯論》、《賈宜論》和《錯論》被收入《古文大觀》這四篇論文的觀點都獨樹一幟,鄙人最喜愛《賈宜論》,在此文中蘇軾認為“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最終造成悲劇,因為“非漢文不能用生,生不能自用漢文也”。
這顯然與歷代文人觀點背道而馳。
蘇轍(1039~1112)
蘇轍的散文表現出遷洋泊的風格和秀杰深醇之氣,他在古文寫作上有自已的主張。
其在《上樞密韓太尉書》中提出了“文氣”說,所謂“文者,氣之所形”,并論及“養氣”之法。
他擅長政論和史論。
在政論中縱談天下大事,如《新論》、《上皇帝書》、《六國論》、《三國論》等,皆能以古鑒今,針砭時弊,在革新政事上頗有見地。
此外,賦也寫得相當出色,如《墨竹賦》,描摹竹子的情態細致*真,富于詩意。
其文風格汪洋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氣,如《黃州快哉亭記》,融寫景、敘事、抒情、議論為一體 ,鮮明地體現了蘇轍散文的風格。
他對散文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三、后談心得
通過這次研究,我不僅在不斷地查閱資料中豐富了自我,而且對我國唐宋散文的發展,和“唐宋八大家”的寫作風格及文學成就都有了更深的認識,更重要的是我感到我國文學博大精深,這是我們祖先為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今天站在新時代的高度,鄙人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
為我們祖先留下的遺產而驕傲,為我們能繼承和發揚這種遺產而驕傲,更為我是一名炎黃子孫而無比自豪!
參考資料:http://**bbs/*?boardid=1&rootid=328&id=328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唐宋八大家在歷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