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kggui"></nav>
  • <optgroup id="kggui"></optgroup>
  • <menu id="kggui"></menu><xmp id="kggui"><nav id="kggui"></nav>
    <menu id="kggui"><menu id="kggui"></menu></menu>
    <nav id="kggui"></nav>

    關于富陽

    富陽歷史悠久,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縣。

    初置時幅員遼闊,轄境含今桐廬、建德等地。

    三國吳黃武四年(公元225年),析富春縣地置建德、新昌(后改壽昌)、桐廬3縣。

    次年(226),又置新城(后改新登)縣。

    富陽、新登兩縣建置以此而始。

    富陽古稱富春。

    新莽始建國元年(9),改名誅歲。

    東漢建武元年(25)復名富春。

    東晉太元十九年(394),為避簡文帝生母太后鄭阿春諱,更名為富陽,富陽之名始于此。

    新登初名新城,后梁開平元年(907)始有今名。

    富春之地,春秋屬越,戰國屬楚。

    秦漢以后,隸屬多變。

    隋、唐、宋、元、明、清均歸杭州府(臨安府、杭州路)所轄。

    民國時期,初屬錢塘道,民國16年(1927),廢道直屬于省。

    民國27年,改屬第一行政區,后又多次變更,至民國37年,改隸第四行政區。

    1949年5月4日,富陽解放,初屬臨安專署,1952年改為省直轄,1955年劃歸建德專署。

    1958年12月,改屬杭州市至今。

    富陽歷史上曾兩度撤并。

    隋開皇九年(589)并入錢塘(后改錢塘)縣,大業三年(607)復置;1960年8月并入桐廬縣,1961年12月復置。

    新登歷史上曾5次省并。

    三國吳黃武七年(228)并入桐廬縣,西晉太康十年(289)復置;旋又并入富春,東晉咸和九年(334)復置;隋開皇九年并入錢塘縣,大業三年復置;唐武德七年(624)并入富陽縣,永淳元年(682)復置;1958年10月并入桐廬縣,1961年12月又從桐廬縣析出,劃歸富陽縣。

    1994年1月18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批準,撤銷富陽縣,設立富陽市,行政區域不變,隸屬杭州市。

    山川競秀,地靈人杰。

    富春江鐘靈毓秀,富陽鎮人才輩出!宋代有以詩文名重一時的謝氏三代五詩人——謝濤、謝絳、謝景溫、謝景初、謝景平;明代有武林三名醫之一的沈汝孝;清代有董邦達、董誥父子及周凱,皆以政績、書畫著稱于時;現代有法學家郁曼陀和文學家郁達夫昆仲雙烈,“各以清名揚海內”;當代有中醫張紹富,被譽為接骨“神醫”而聞名中外。

    現擇選簡介:

    謝絳

    謝絳(995-1039)字希深,祖籍河南陽夏。

    祖父謝從禮,鹽官縣令。

    卒后葬富陽新順五莊。

    自此,全家定居富陽。

    父謝濤,累官至太子賓客,景佑元年(1034)病歿開封。

    次年三月,謝絳扶棺南歸,葬于富陽城東春明村;又建宅于城北小隱山,筑書樓于宅前。

    爾后其子景初、景溫、景平等一門五進士,亦即一門五詩人,連女婿橋志臣也是同時 著名詩人。

    沈汝孝

    沈汝孝,字太國,號爺齋,明萬歷間(1573-1620)坊郭里人。

    汝孝童年,從父習醫,所投輒效,成名醫。

    萬歷中,舉人周羔染關閡疾,眾醫不能愈。

    汝孝獨以“三 、莪術”等藥投30劑而愈。

    羔次子兆斗以勞郁至病不救,杭醫錢維邦曰:“周郎病勞憊極而尸 也。”遇醫士盧似立過寓,切兆斗脈,撫掌笑曰:“正所謂陽脈下逐,陰脈上爭。

    胃氣閉而不通,故脈亂、形 ……不可驟攻,須七日少間(病好轉),三七日(21天)而愈。”汝孝聞之,躍然釃以湯液,煮以齊和,病瘥,一如二君言。

    清光緒《富陽縣志》中稱:“蓋武林醫者,錢能攻,盧善守;而太國則非攻非,而適于二君之中者,三人遂稱鼎足焉。”子孫能世其業。

    周公純

    周公純,字天錫世居坊郭里周家弄。

    康熙間歲貢生。

    精于醫,見草木皆知名。

    據傳,又擅符咒,人以“法師”稱之。

    周晚年以行醫為業,為人治病,療效顯著,有不用藥物而愈者。

    凡貧病之家,往往以尋常藥物治之,不費一錢,無不見效。

    有一少年以肩擔搬運為生,一日,以冷羊內和冷飯飽餐后而臥,旋得病,以三十六錢詣周求治。

    周詢知病原,即付錢三枚,命去澡室沐浴,并囑其于入浴快意后再來取方。

    少年從定,浴罷詣周。

    周曰:“病已愈,不必再服藥。”有患面瘡者,周命其去城隍廟丹池東,摘取長尺許葉厚有刺之草,和鮮肉搗勻服之,病即愈。

    有富翁患消渴癥,隨食隨饑,就醫于蘇州名醫葉天士,不效,乃詣周求治。

    周給以殺蟲之石灰丸數顆以解。

    董邦達 董 誥

    董邦達(1695-1769),字孚存,居坊郭里東鸛山麓,故自號東山。

    祖炳文,縣學生員,從醫;父國翰,業農。

    邦達幼聰穎,能言即辨四聲,由其祖父口授經書,瑯瑯成誦。

    后因家貧輟學務農。

    17歲復刻苦攻讀,入縣學,旋補稟生。

    后在壺源(湖源)、錢塘等地以教讀糊口,勤奮自學,博覽群書。

    雍正元年(1723),為拔貢生。

    七年,鄉試中式,經刑部尚書勵廷儀保舉,以七品小京官在戶部行走。

    十一年,成進士,改庶吉士。

    乾隆二年(1737),散館,授編修。

    次年,充陜西鄉試正考官。

    六年,充順天鄉試同考官。

    歷任殿試讀卷官、經筵講官、武會試總裁、都察院左都御史、翰林院掌院學士,遷工部、禮部尚書等職,賜紫禁城騎馬。

    二十四年,以老乞休。

    同年疾卒,賜祭歸葬鄉里,謚文恪。

    邦達生長富春,酷愛山水之勝,臨摹名家書畫,得其神韻。

    為“畫中十哲”之一。

    畫作,清高宗為之題詠者甚多。

    乾隆二十三年(1758)臘月二十四日,董邦達與《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在宗室敦誠家聚會,談詩論畫,一見如故,并為曹所著《南鷂北鳶考工志》題簽和撰寫序言,至今傳為文壇佳話。

    董誥(1739-1818),字雅倫,號蔗林,董邦達長子。

    幼有異稟,讀書不煩督責。

    乾隆二十七年(1762),舉順天鄉試。

    明年,成進士,殿試名列一甲第二。

    清高宗以大臣子改為二甲第一――傳臚,授翰林院庶吉士,充國史三通館協修、武英殿纂修。

    乾隆三十一年散館,授修。

    后歷任右中允,內閣學士,禮、工、戶、各部侍郎,軍機大臣,戶部尚書,四庫全書館副總裁,奉命輯《滿州源流考》。

    四十四年在軍機處行走,五十二年 戶部尚書,嘉慶元年(1796)授東閣大學士,四年授文華殿大學士。

    其間,賜第北京西直門外,賞紫禁城騎馬,兩次名列功臣圖形紫光閣。

    二十三年病逝,終年79歲。

    清仁宗親臨祭奠,哀詩有“兩朝知遇一身肩,世篤忠貞清節堅”,“只有文章傳子侄,絕無貨幣置莊田”等句。

    謚文恭。

    并于鸛山西麓建大學士牌坊及董公祠。

    董誥工詩能文,書畫亦清。

    后入直南書房,凡宮廷楹壁裝裱,大多由誥供奉,進呈畫本,均經兩朝御筆題詠,并收入《石渠寶笈》三編。

    高傅占

    高傅占,字說巖。

    筑堂名秋水,人稱秋水先生。

    居縣城之西門嶺。

    其祖名華官,任伏羌(今甘肅甘谷縣)知縣。

    父容照,縣學生員,早卒。

    傅占與史謂占自幼育于外祖母家,極聰穎,讀書過目成誦,寫詩文,千言立就。

    12歲與史謂占受業于學使者,入府學。

    謂占成進士,留京師;傅占在家以教讀為業,侍養老母。

    周 凱

    周凱(1779-1837),字仲禮,號蕓皋,富陽縣城宜家弄(又名宜家弄)人。

    早年從學陽湖文派領袖惲敬、張惠言。

    嘉慶十年(1811)成進士,殿試二甲,授翰要院庶吉士,后改編修,充國史館提調,曾任順天鄉試同考官。

    在京期間,與林則徐、魏源、龔自珍等結“宣南詩社”,為京都24詩人之一。

    道光三年(1823),出任湖北襄陽知府。

    任內著《種桑說》3篇,并派人入浙江,采購桑苗8000余株,移植于漢水之濱,倡導襄民養蠶。

    又發動民工疏浚高陽池,受益農田1000多畝。

    同時,創辦義塾80余所,自捐官俸印刷啟蒙課本。

    任內訴訟案件大多親自審理。

    此外,如建橋梁,修城垣,實倉廩等,政績顯著。

    在襄陽四年,常微服出訪,求時事之興廢,考前人之得失,寫成《襄陽雜識》。

    離任前,則將已辦而未完成,以及后來亟須辦理諸事,輯成《襄陽必告錄》。

    道光六年, 升湖北漢、黃、德道。

    任內曾四至京山縣查勘江堤,著《勘堤紀程》、《疏浚漢水內外二河故道議》。

    十年,任福建興、泉、永道。

    到任之初,深感廈門處泉、漳之交,扼臺灣之要,而金門又為廈門外圍,似此海疆要區,商業重鎮,應有完備之志書,以供守備參考。

    遂與孫云鴻、林火昆 火黃 等先后纂倏《廈門志》與《金門志》。

    對兵制、防海、船政等作了詳細的記述,具有一定的參考、查證、實用價值。

    周凱預感到海防的重要性,主修《廈門志》與《金門志》,這一創舉是富有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的。

    在周凱后三年,就爆發了舉世震驚的鴉片戰爭。

    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英國侵略軍艦隊進窺金門、廈門,被閩浙總督鄧廷楨和福建水師提督陳化成率部據險擊退。

    事實證明了周凱的遠見卓識。

    十六年,周凱調任臺灣兵備道。

    之前臺灣人張丙起事,聚眾殺官吏,自稱開國大元帥,年號天順。

    清政府為維護領土完整,即派人“剿平”。

    周凱至任,猶有張丙余黨為患,乃與總兵張公琴及臺灣官員陳杰峰等合力搜捕,斬殺40余人。

    周凱在臺任職時,見當地百姓把桑樹當柴燒很可惜,就派人把浙江的養蠶能手帶到臺灣,幫助臺灣同胞發展蠶桑。

    臺灣島上螃蟹成災,啃吃水稻,當地百姓卻不知道螃蟹可吃。

    周凱派人捕捉螃蟹,煮熟了吃,并教會百姓吃蟹,蟹災因此而滅。

    次年七月,周凱病歿于任所。

    周凱互后,身無分文,皇帝感其清廉,下旨運用庫銀為他辦了喪事。

    靈柩方回歸故里。

    周凱工詩善畫,繪有《武當紀游二十四圖》,為傳世名作;著有《內自訟齋文鈔》、《內自訟齋詩鈔》、《襄陽詩集》、《均陽紀游詩》、《高陽池修禊詩集》、《富陽先正古文選》、《富春雜識》等。

    王義祖

    王義祖,字榆圃,別號小隱山樵,坊郭里人。

    世居城中,與周凱家毗鄰。

    清嘉慶廩貢生。

    義祖好讀書,擅詩,工畫。

    早提普與山陰謝裕庵、周凱等結“草草園詩社”,朝夕過從,時相唱和。

    后周、謝宦游在外,義祖居家課子弟,暇則攜生徒登城北小隱山,舒嘯終日。

    周凱宦成而歸,又復與之吟誦唱和,并為其詩集作《序》云:“自魏、晉、六朝、唐、宋及元、明人詩,靡不畢覽,別其源流門徑,不屑于模仿家數,依傍門戶。

    晚年始臻平淡。”嘉慶二十五年(1820),富春江上游洪澇成災,浮尸順流而下。

    義祖雇工打撈,并為之買棺埋葬。

    道光元年(1821),浙江巡撫阮元薦舉義祖為“孝廉方正”,因親老不就。

    卒年74歲。

    著有《小隱山樵詩鈔》、《康壽堂古文鈔》各若干卷。

    王 鑾

    王鑾(1817-1893),又名鸞,字子和,王義祖之孫。

    幼好讀書,經其祖父指授,學業日進,并初解畫理。

    后從舅父周凱學畫山水、花鳥、谷物。

    及長,隨周漫游金、廈、臺、澎,得江山之助,丘壑益富,畫藝更精,名重一時。

    曾一度至松江、衢州等地賣畫。

    歸故里后,閉戶習畫,不出鄉里。

    其親朋大都躋身仕途,“而鑾不慕榮利,足跡未嘗入公門”,時人稱其品致高潔。

    王鑾畫師周凱,追蹤元、明諸大家,早期作品工細秀麗,后轉寫意。

    谷物多描摹名士隱逸,造型生動,形象逼真,功力深厚;山水多取材本地風光,清麗縈合,沉雄奇秀,引人入勝;花鳥取法自然,色彩艷麗,生意勃發。

    尤工設色牡丹,蜜葉稠疊,鮮葩艷發,人得尺幅,如獲至寶。

    其所作冊頁有《問天圖》、《壯士圖》。

    趙潤林

    趙潤林(1849-1917),字寶涵,坊郭里人。

    清光緒貢生,幼時品學兼優,為當時年高而有學識者所賞識。

    母性爭急躁,潤林每能先意承旨,博其歡心,以至孝聞名鄉里。

    知縣周篤生甚器重之,書贈“名教完人”匾額,以作士林楷模。

    潤林廉潔好義,熱心于地方公益事業,凡修建文廟,修恩波橋,纂輯《縣志》,無不積極參與。

    光緒三十四年(1908)正月,邑人推舉潤林為首任勸學所總董,至宣統三年(1911年)五月卸任。

    時已年老力衰,遂將任職期間所得薪俸捐建市屋一所,租給輪船局。

    其租息供每年修文廟之用。

    其孫趙光遠,上海南洋醫專肄業,是抗日戰爭前富陽新華藥房坐堂醫師,為富陽鎮最早的西醫之一。

    郁氏三兄弟

    郁華(1884-1939),字曼陀,又字慶云,幼名連生,富陽鎮滿洲弄(今達夫弄)人。

    自幼聰慧好學。

    光緒二十五年(1899),應府、道試,均名列第一,補博士弟子員。

    二十九年,考取官留學日本,系浙江省首批派遣留學生之一。

    初畢業于早稻田大學師范科,繼進法政大學專修法律。

    學成歸國,歷任京師審判廳、大理院推事,兼司法儲才館、朝陽大學教授,最高法院東北分院刑庭庭長。

    “九•一八”事變那年,日本軍部威脅利誘,欲使郁華為侵略者服務。

    郁華在皇姑屯一農民幫助下,化裝潛入關內。

    民國21年(1932),調任上海公共租界內江蘇高等法院第二分院刑庭庭長,兼東吳、政法等大學教授。

    其間,曾多方設法,營救田漢、陽翰笙、廖承志等出獄。

    任上堅持司法尊嚴,以維護民族利益,保護愛國人士,嚴懲民族敗類。

    同時,堅抿敵偽之誘脅,不為所屈。

    遂于民國28年11月23日遭日偽特務暗殺于上海寓所門前。

    為紀念郁華烈士,36年4月,富陽地方人士于鸛山建“郁曼陀血衣冢”。

    由郭沫若撰文、馬敘倫書寫的血衣冢志銘,高度贊頌郁華一生之偉績。

    1952年10月,人民政府批準其為革命烈士。

    郁華工詩擅畫,公務之余常以詩畫陶冶性情,抒發愛國熱情。

    早年參加進步文學團體“南社”,與柳亞子等時相唱和。

    在滬時,亦曾與魯迅、田漢、陽翰笙等革命作家相交往。

    其文學修養與藝術功力曾給胞弟郁達夫、長女郁風以深刻影響。

    身后有《靜遠堂詩畫集》、《郁曼聹陳碧岑詩抄》及《刑法總則》、《判例》等著作行世。

    郁誥

    郁誥(1891-1971),字養吾,為郁華胞弟。

    清宣統三年(1911)8月在杭州就讀陸軍小學堂時,因參加“反清起義”被捕,辛亥光復后獲釋。

    民國3年(1914),就讀于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畢業后,加入中華醫師學會。

    8年參加高等文官考試合格,先后在海軍部及天津紗廠任醫。

    16年回籍,開設“松筠醫院”,并任富陽縣醫師公會常務理事。

    19年,任升平鎮鎮長。

    抗日戰爭中,易地場口行醫。

    解放后,鼓勵4個子女先后參軍。

    1950年當選為富陽二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任城東行政會主任。

    1952年,無償提供房屋、醫療用具及所有藥品創辦富陽縣城關鎮中西醫聯合診所。

    1971年去世。

    郁誥醫德醫風高尚,對待貧病者,收或不收藥費,而對富有者則不允短少,自謂“劫富濟貧”。

    郁誥習西醫,通內、外、產科,并于首創中西醫結合治療,對富陽鎮醫療事業的發展有特殊貢獻。

    郁達夫

    郁達夫(1896-1945),名文,字達夫,幼名蔭生,郁華之幼弟。

    少小聰明,九歲題詩,即已“四座”為“驚”。

    清宣統二年(1910)畢業于富陽縣立高等小學堂,后就讀于嘉興、杭州等地。

    民國2年(1913)9月,他隨赴日考察司法的長兄郁華至日本,初入東京神田正則學校,次年夏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為官費留學生,與郭沫若同班。

    4年夏,預科畢業,進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

    8年夏畢業,旋入東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部,至11年3月畢業,獲經濟學士學。

    7月20日,結束十年留學生生活回國。

    10年7月,與郭沫若、成仿吾等留日同學發起組織進步文學團體創造社。

    是年9月至翌年7月,為創造社事,數次往返于東京與上海之間。

    其第一本小說庥《沉淪》于10年10月出版。

    翌年5月,由他主編的創造社第一個刊物《創造季刊》在上海出版。

    12年,達夫與郭沫若、成仿吾繼續在上海主持創造社工作。

    先后任北京大學統計學講師、武昌師范大學文科教授、廣東中山大學文科教授等。

    19年春,先后參加中國自由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均為發起人之一。

    “九•一八”事變后,參加人民抗日救國會,從事募捐、宣傳等活動。

    22年1月,參加中國民權保障同盟。

    4月,移家杭州。

    25年2月,應福建省主席陳儀之邀,任福建省政府參兼公報室主任。

    11月中旬,赴日講學,訪被迫流亡之郭沫若于千葉縣鄉下,并勸其歸國。

    26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特專程赴滬,迎接潛返祖國的郭沫若。

    12月,日軍入侵富陽,郁母陸氏不屆餓死。

    達夫化悲痛為力量,于次年3月應郭沫若之邀赴武漢作轂委會政治部第三廳設計委員,并去山東、河南等地前線勞軍,旋返福州。

    是年底,應《星洲日報》社之邀前去新加坡,任該報副刊編輯,積極宣傳抗日救國。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擔任新加坡文化界戰時工作團主席,兼戰時工作干部訓練班主任,為培養和輸送抗日干部效力。

    新加坡淪陷前夕,與胡愈之等流亡蘇門答臘,定居巴爺公務,化名趙廉,集資開設趙豫記酒廠,借以掩護愛國華僑和抗日文化人士。

    后因漢奸告密,受秘密監視。

    民國34年8月29日,日本雖已宣布無條件投降,達夫卻仍被日本憲兵秘密綁架、殺害于印尼丹戎革岱。

    1952年12月,春民政府追認其為革命烈士。

    郁達夫畢生致力于新文學運動,是“五四”以來革命文學運動的開拓者和著名作家,同時又是杰出的反法西斯文化戰士和偉大的愛國主義者。

    其文學遺作有小說40余篇,散文、評論、隨筆170余篇,詩詞500余首,已有12卷《郁達夫文集》行世。

    關于富陽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富陽

    散文

    摘棉花的摘抄

    閱讀(406)

    到了那里,二老舅讓我和我爸、還有他一起去棉花地里摘棉花。棉花是春天把種子播種到地里,生根發芽,然后,開花結出肥碩的果實,棉花的果實與青椒、西紅柿等的果實不同,并不是直接把成熟果實摘下來,而是等肥碩的果實成熟后,堅硬的外殼干裂開以后,露出

    散文

    關于摘棉花真累的作文

    閱讀(339)

    摘棉花現在正值秋收時分,所有的莊稼全都成熟了,外婆地里的棉花也白白地開了一地。于是,我挎起籃子,戴上手套,全副武裝后來到了棉花地摘棉花。一到地頭,放眼望去,眼前呈現出白花花的一片,中間夾雜著一個個綠色的棉桃,看著這些潔白如雪的棉花,不禁心

    散文

    寫鄉村生活的作文(摘棉花)

    閱讀(367)

    10月1日是國慶節,往年我都出去玩,然而今年我回了肥西老家!早晨,我們就出發了,大約用了2個小時的時間到的,媽媽說:“今天國慶節,我放你假,不用寫作業。”我歡呼起來!中午吃完飯后,我睡一會兒。“到了2點。”爺爺喊到,我立刻爬起來興沖沖地跟爺爺奶奶

    散文

    摘棉花讀后感

    閱讀(407)

    第一篇:摘棉花今天上午,天高云淡,我和同學一起去董集摘棉花。我們一起來到了棉花地里,看到了一片片雪白的棉花。我們迫不及待地跑進棉花地里開始摘棉花。軟軟的,潔白的棉花在棉鈴上笑開了顏,我用手一抓,輕輕地一提,就成功把一朵棉花摘下來了。我

    散文

    我幫奶奶拾棉花作文五十字

    閱讀(372)

    今天,媽媽帶我來到磚瓦場拾棉花。我沒有接觸過的事情總是感覺很新奇的。在遠處我們看到白花花的一大片,真美麗。綠色毛毯上開滿了花兒,散發出陣陣清香,令人心曠神怡!婆婆告訴我們拾開放的棉花。然后每個人發了一個袋子系在腰上,拾到棉花放進袋

    散文

    田園趣事作文400摘棉花

    閱讀(446)

    摘棉花“十一”長假,媽媽帶我來到了姥姥家幫忙秋收。我一到那兒就迫不及待地跑向棉花地,準備摘棉花。遠遠望去,一大朵一大朵的棉花像是穿著雪白的棉襖,競相開放,爭奇斗艷。一陣秋風吹來,棉花們相互搖擺著枝葉,發出沙沙的響聲,好像在對我說:“歡迎

    散文

    摘棉花張力鈞閱讀答案

    閱讀(394)

    作者從旅途中透過車窗而見的“棉花地”寫起,這樣安排有什么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據文本相關內容,概括“表姐”這一形象的特點。(___

    散文

    描寫富陽的景色的段落

    閱讀(2000)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展望富陽,美麗恬靜的富春江像一條彩帶、像一位慈愛的母親,輕柔地把富陽環抱。她更是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風姿,為富陽添上了一抹絢麗的色彩。我漫步在喧鬧的社區小巷,漫步在寧靜的山上,漫步在幽深

    散文

    兩百字的寫景散文要寫的像一個小學生的文筆快

    閱讀(411)

    春姑娘來了。她送走冬天的冷氣,帶著溫暖的風雨陽光,步入我們的校園。她用那雙靈巧的手把校園裝飾得猶如天堂一般,美不勝收。春姑娘來了。她送走冬天的冷氣,帶著溫暖的風雨陽光,步入我們的校園。她用那雙靈巧的手把校園裝飾得猶如天堂一般,美不

    散文

    適合小學生讀的散文和童話短點

    閱讀(405)

    可以看雜志,例如《兒童文學》《童話大王》等更多追問追答&#xe771;追問這個呀·呵呵·不早說·這學期沒訂·追答不支持在學校定還是自己去買追問哦,哪有賣的追答報亭就有賣的,話說不光是小孩看,大人也可以看買一本,全家受益,多合適

    散文

    幫忙寫一下巴金的散文《燈》的推薦語300字左右謝謝

    閱讀(439)

    巴金先生的散文《燈》創作于1942年。文章開篇就用“噩夢”、“窒悶”、“漆黑”這些詞寫自己的心情及周圍的環境,然后話鋒一轉,分辨出了“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園。”因為:“傍山建筑的幾處平房里射出來幾點燈光,它們給我掃淡了黑暗的

    散文

    給巴金的繁星一個朗讀音樂

    閱讀(635)

    班得瑞的輕音樂很多都很適合,緩緩地,特別有意境,我特別喜歡《仙境》中的純音樂,你可以從里面找一首適合繁星的背景音樂.個人推薦:安妮的仙境。如果不滿意,再聽聽其他的哦。01.TheWindOfChange變幻之風02.AnniesWonderland安妮的仙境03.

    散文

    作文《花開的聲音》600字不要網上抄的寫好的給分!

    閱讀(334)

    傾聽花開的聲音入秋了,風吹的樹葉颯颯的響。“爸,你說,花開了我就能看見陽光了,對嗎?”“雙兒,放心,花開了你一定會看得見,看得見爸爸,老師還有同學。到時候,我帶你去美國看你媽媽,好嗎?”“好,我能去見媽媽了!”雙兒笑了,她總是笑的那么甜,可雙兒的笑會

    散文

    富春江富陽至桐廬景色散文100字左右

    閱讀(1093)

    富春江“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富春江七里瀧,其旖旎的風光如一首清新的詩,一幅淡雅的畫;又象一條歷史的長河,包孕著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故富春江七里瀧以“山青、水清、史悠、境幽”為主要特色,享有“小三峽”之譽。富春江七里瀧全長23公

    久久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