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kggui"></nav>
  • <optgroup id="kggui"></optgroup>
  • <menu id="kggui"></menu><xmp id="kggui"><nav id="kggui"></nav>
    <menu id="kggui"><menu id="kggui"></menu></menu>
    <nav id="kggui"></nav>

    柳宗元的人格魅力

    文學成就

    柳宗元雖然活了不到50歲,卻在文學上創造了光輝的業績,在詩歌、辭賦、散文、游記、寓言、小說、雜文以及文學理論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詩文作品,其詩多抒寫抑郁悲憤、思鄉懷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

    最為世人稱道者,是那些清深意遠、疏淡峻潔的山水閑適之作。

    文的成就大于詩。

    其駢文有近百篇,不脫唐駢文習氣,但也有像《南霽云睢陽廟碑》那樣的佳作。

    柳宗元的集子,為劉禹錫所編,題《河東先生集》,宋初穆修始為刊行。

    《四庫全書》所收宋韓醇《詁訓柳先生文集》45卷、外集 2卷、新編外集 1卷,為現存柳集最早的本子。

    宋童宗說音注、張敦頤音辨、潘緯音義的《增廣注釋音辨唐柳先生集》43卷、別集 2卷、外集2卷、附錄1卷,有《四部叢刊》影元刊本,為現行影印本之最早者。

    宋童宗說注《新刊增廣百家詳補注唐柳先生文集》45卷,宋建州刻本,現藏北京圖書館。

    宋魏懷忠編注《五百家注音辨柳先生文集》21卷、外集2卷、新編外集1卷、《龍城錄》2卷、附錄8卷,有《四庫全書珍本初集》影印文淵閣本。

    宋廖瑩中編注《河東先生集》45卷、外集 2卷、補遺、附錄等,為宋人注本中最后的一種,有□隱廬影印宋刻世□堂本,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曾據以排印,上海人民出版社有重印本。

    明蔣之翹輯注《柳河東集》45卷、外集 5卷、遺文、附錄等,雖采輯舊注,中多蔣氏自注的部分;有明三徑藏書刻本、《四部備要》排印本。

    柳宗元重視文章的內容,主張文以明道,認為“道”應于國于民有利,切實可行。

    他注重文學的社會功能,強調文須有益于世。

    他提倡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指出寫作必須持認真嚴肅的態度,強調作家道德修養的重要性。

    他推崇先秦兩漢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經典及《莊子》、《老子》、《離騷》、《史記》等學習借鑒,博觀約取,以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

    在詩歌理論方面,他繼承了劉勰標舉“比興”和陳子昂提倡“興寄”的傳統。

    與白居易《與元九書》中關于諷喻詩的主張一致。

    他的詩文理論,代表著當時文學運動的進步傾向。

    詩歌 柳宗元的詩,共集中140余首,在大家輩出、百花爭艷的唐代詩壇上,是存詩較少的一個,但卻多有傳世之作。

    他在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受的基礎上,借鑒前人的藝術經驗,發揮自己的創作才華,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代表當時一個流派的杰出詩才。

    蘇軾評價說:“所貴乎枯談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把柳宗元和陶淵明并列。

    現存柳宗元詩,絕大部分是貶官永州以后作品,題材廣泛,體裁多樣。

    他的敘事詩文筆質樸,描寫生動,寓言詩形象鮮明,寓意深刻,抒情詩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筆,委婉深曲地抒寫自己的心情。

    不論何種體裁,都寫得精工密致,韻味深長,在簡淡的格調中表現極其沉厚的感情,呈現一種獨特的面貌。

    因他是一位關心現實、同情人民的詩人,所以無論寫什么題材,都能寫出具有社會意義和藝術價值的詩篇。

    柳詩現存140多首,均為貶謫后所作。

    前人把他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并稱王孟韋柳。

    其部分五古思想內容近于陶淵明詩,語言樸素自然,風格淡雅而意味深長。

    另外一些五古則受謝靈運影響,造語精妙,間雜玄理,連制題也學謝詩。

    但柳詩能于清麗中蘊藏幽怨,同中有異。

    另外,柳詩還有以慷慨悲健見長的律詩《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為唐代七律名篇,絕句《江雪》在唐人絕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古文 柳宗元的散文,與韓愈齊名,韓柳二人與宋代的歐陽修、蘇軾等并稱為“唐宋八大家”,堪稱我國歷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

    唐中葉,柳宗元和韓愈在文壇上發起和領導了一場古文運動。

    他們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論和文學主張。

    在文章內容上,針對駢文不重內容、空洞無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

    要求文章反映現實,“不平則鳴”,富于革除時弊的批判精神。

    文章形式上,提出要革新文體,突破駢文束縛,句式長短不拘,并要求革新語言“務去陳言”、“辭必己出”。

    此外,還指出先“立行”再“立言”。

    這是一種進步的文學主張。

    韓柳二人在創作實踐中身體力行,創作了許多內容豐富、技巧純熟、語言精練生動的優秀散文。

    韓柳的古文運動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游記、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樣為后世留下了極其優秀的作品。

    <<永州八記>>已成為我國古代山水游記名作。

    這些優美的山水游記,生動表達了人對自然美的感受,豐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領域,從而確立了山水記作為獨立的文學體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因其藝術上的成就,被人們千古傳誦、推崇備至。

    除寓言詩外,柳宗元還寫了不少寓言故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等,也已成古代寓言名篇。

    “黔驢技窮”,已成成語,幾乎盡人皆知。

    有的寓言篇幅雖短,但也同他的山水記一樣,被千古傳誦。

    論說 柳宗元的論說包括哲學、政論等文及以議論為主的雜文。

    筆鋒犀利,論證精確。

    《天說》為哲學論文代表作。

    《封建論》、《斷刑論》為長篇和中篇政論代表作。

    《晉文公問守原議》、《桐葉封弟辯》、《伊尹五就桀贊》等為短篇政論代表。

    他的哲學思想中具有樸素的唯物論成分,在《天說》《天對》《非國語》《封建論》中集中反映了他的唯物主義思想:(1)否定神秘的天,宇宙是混沌的,運動的元氣構成的,所謂的天是大自然構成的冤死,根本不存在至高無上可以支配人的命運的天,天地萬物的變化都是元氣運動的結果。

    不存在神秘的外在力量。

    (2)天人不相預說。

    在天人關系上他認為天和人是互不相干涉的,主張重視人事而不空談天命鬼神。

    (3)對鬼神迷信從認識論的根源上做出了解釋,人們迷信鬼神是力量弱的表現。

    如果人們掌握了規范和瑰麗,人力足以支配自然,就不會相信鬼神了。

    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現為重“勢”的進步社會歷史觀和儒家的民本思想。

    但也受佛教影響,尤是政治失意時,往往向佛教尋找精神上的解脫。

    寓言 柳宗元的寓言言繼承并發展了《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列子》、《戰國策》傳統,多用來諷刺、抨擊當時社會的丑惡現象。

    推陳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種動物擬人化的藝術形象寄寓哲理或表達政見。

    代表作有《三戒》(《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傳》、《羆說》等篇。

    嬉笑怒罵,因物肖形,表現了高度的幽默諷刺藝術。

    傳記 繼承了《史記》、《漢書》傳統,又有所創新。

    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狀》、《梓人傳》、《河間傳》、《捕蛇者說》等。

    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礎上有夸張虛構,似寓言又似小說。

    如《宋清傳》、《種樹郭橐駝傳》、《童區寄傳》。

    山水游記 柳宗元的游記最為膾炙人口,均寫于被貶后,以永州之作更勝。

    典范之作為《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憤;也有作者幽靜心境的描寫,表現在極度苦悶中轉而追求精神的寄托。

    至于直接刻畫山水景色,則或峭拔峻潔,或清邃奇麗,以精巧的語言再現自然美。

    《永州八記》作于元和四年以后。

    那時,柳宗元因政治改革失敗被貶永州,即今湖南永州。

    文章寫的都是當時永州附近的一些山水風景,文章短小、輕靈,樸實、順暢,為歷代所傳頌。

    其中以《小石潭記》最為著名,作者通過他的筆向人們描述出了一個清幽寧靜的小石潭風景。

    文章引人入勝,雋詠無窮。

    開頭用未見其形,先聞其聲的寫法展示小石潭。

    以魚寫潭,則潭水之清澈可以想見;以魚寫人,則人羨魚樂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狀形、傳神、布影、設色,筆墨經濟,手法高超。

    結尾以清寂幽邃之境寫凄寒悄愴之感,情景交融。

    騷賦 宋人嚴羽說:“唐人惟子厚深得騷學。”此論相當中肯。

    柳宗元的辭賦繼承和發揚了屈原辭賦的傳統。

    他的辭賦,不僅利用了傳統的形式,而且繼承了屈原的精神。

    這或者是因為兩人雖隔千載,但無論是思想、遭遇,還是志向、品格,都有相通之處。

    《舊唐書》本傳云柳宗元“既罹竄逐,涉履蠻瘴,崎嶇堙(戶乙)。

    蘊騷人之郁悼,寫情敘事,動必以文,為騷文數十篇,覽之者為之凄惻。”與屈原之作辭賦,何其相似。

    柳宗元的“九賦”和“十騷”,確為唐代賦體文學作品中的佳作,無論側重于陳情,還是側重于詠物,都感情真摯,內容充實。

    《懲咎賦》、《閔生賦》、《夢歸賦》、《囚山賦》等,均用《離騷》、《九章》體式。

    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傷,或寓言寄諷,幽思苦語,深得屈騷精髓。

    《天對》、《晉問》兩巨篇,則為另一種類型,形式仿照《天問》、《七發》,造語奇特深奧。

    此外,柳集中也有不少有關佛教的碑、銘、記、序、詩歌等作品,對禪宗、天臺宗、律宗等學說有所涉及。

    教育成就 柳宗元認為天下萬物的生長,都有自身的發展規律,“順木之天,以致其性。”必須順應自然規律,否則不僅徒勞無益,還會造成損害。

    柳宗元認為,育人和種樹的道理是一樣的,育人同樣要順應人的發展規律,而不能憑著主觀愿望和情感恣意干預和灌輸。

    柳宗元贊賞韓愈的《師說》之論,也欽佩韓愈不顧流俗、勇于為師的精神,對當時社會上層士大夫“恥于相師”的風氣感到痛心。

    他說:“舉世不師,故道益離。”但他在師道觀上又有自己的見解和實施方式。

    他寫下了《師友箴》、《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答嚴厚輿秀才論為師道書》等文章,闡述了自己的師道觀。

    其核心觀點就是“交以為師”。

    柳宗元充分肯定教師的作用。

    他認為無師便無以明道,要“明道”必從師。

    但是,對韓愈不顧世俗嘲罵而“抗顏為師”的作法,他表示自己沒有勇氣這樣做,但他又不是完全放棄為師,而是去為師之名,行為師之實。

    柳宗元謝絕的是結成正式師生關系的名分,不敢受拜師之禮。

    但對來向他請教問道者,他無不盡其所知給予解答,誠懇地指導后學者,確有為師之實。

    他提出“交以為師”的主張,即師生之間應和朋友之間一樣,相互交流、切磋、幫助,在學術研討上是平等的,而不是單純的教導與被教導的關系。

    柳宗元的“師友”說是傳統師道觀中有很大影響的一種學說,尤其是在高層次的教學活動中,更有借鑒意義。

    [編輯本段]代表作

    《 酬曹侍御過象縣見寄》 破額山前碧玉流,騷人遙駐木蘭舟。

    春風無限瀟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溪居》 久為簪組累,幸此南夷謫。

    閑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

    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

    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注釋:[蓑笠]蓑衣和笠帽。

    蓑衣用草或棕皮制成,笠帽用竹篾.竹葉或棕皮制成,都是雨具。

    《漁翁》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唉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始得西山宴游記》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

    恒惴栗。

    時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

    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

    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

    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覺而起,起而歸。

    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

    遂命仆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上。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

    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心凝形式,與萬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

    是歲,元和四年也。

    《鉆鉧潭西小丘記》 得西山后八日,尋山口西北道二百步,有得鉆鉧潭。

    潭西二十五步,當湍而浚者為魚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樹。

    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

    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于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畝,可以籠而有之。

    問其主,曰:“唐氏之棄地,貨而不售。”問其價,曰:“止四百。”余憐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已時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鏟刈穢草,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

    奇石顯。

    由其中以望,則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鳥獸之遨游,舉熙熙然回巧獻技,以效茲丘之下。

    枕席而臥,則清冷冷狀與目謀,瀯瀯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

    不匝旬而得異地者二,雖古好古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茲丘之勝,致之灃、鎬、鄠、杜,則貴游之士爭買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棄是州也,農夫漁父過而陋之,賈四百,連歲不能售。

    而我與深源、克已獨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書于石,所以賀茲丘之遭也。

    《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

    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袁家渴記》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鉆鉧潭。

    由溪口而西,陸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

    由朝陽巖東南水行,至蕪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

    皆永中幽麗奇處也。

    楚越之間方言,謂水之反流為“渴”。

    渴上與南館高嶂合,下與百家瀨合。

    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淺渚,間廁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

    舟行若窮,忽而無際。

    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叢,冬夏常蔚然。

    其旁多巖詞,其下多白礫,其樹多楓柟石楠,樟柚,草則蘭芷。

    又有奇卉,類合歡而蔓生,轇轕水石。

    每風自四山而下,振動大木,掩苒眾草,紛紅駭綠,蓊葧香氣,沖濤旋瀨,退貯溪谷,搖飃葳蕤,與時推移。

    其大都如此,余無以窮其狀。

    永之人未嘗游焉,余得之不敢專焉,出而傳于世。

    其地主袁氏。

    故以名焉。

    《石渠記》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橋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鳴乍大乍細。

    渠之廣或咫尺,或倍尺,其長可十許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鮮環周。

    又折西行,旁陷巖石下,北墮小潭。

    潭幅員減百尺,清深多倏魚。

    又北曲行紆余,睨若無窮,然卒入于渴。

    其側皆詭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

    風搖其巔,韻動崖谷。

    視之既靜,其聽始遠。

    予從州牧得之。

    攬去翳朽,決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釃釃而盈。

    惜其未始有傳焉者,故累記其所屬,遺之其人,書之其陽,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渠至大石。

    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窮也。

    《石澗記》 原文 石渠之事既窮,上由橋西北下土山之陰,民又橋焉。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亙石為底,達于兩涯。

    若床若堂,若陳筳席,若限閫奧。

    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響若操琴。

    揭跣而往,折竹掃陳葉,排腐木,可羅胡床十八九居之。

    交絡之流,觸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水,龍鱗之石,均蔭其上。

    古之人其有樂乎此耶?后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耶?得之日,與石渠同。

    由渴而來者,先石渠,后石澗;由百家瀨上而來者,先石澗,后石渠。

    澗之可窮者,皆出石城村東南,其間可樂者數焉。

    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險,道狹不可窮也。

    譯文 從石渠的橋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橋。

    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

    石頭有的像床,有的像門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擺滿菜肴,有的像用門檻隔開的內外屋,水流像紡織物的花紋,水泉咚響聲像是彈琴聲,赤腳而往,折竹箭,掃陳葉,排腐木,清出一塊可排十八九張交椅的空地。

    交織的流水,指激撞的水聲,皆在床下;像翠鳥羽毛般的樹木,像魚龍麟甲般的石塊,都遮蔽在交椅之上。

    古時候的人有誰曾在這里找到這種快樂的嗎?以后的人,有誰能追隨我的足跡來此嗎?到石澗的日子,與石渠相同。

    從袁家渴來的人,先到石渠后到石澗;從百家瀨上山到這里的人,先到石澗后到石渠。

    石澗的源頭,在石城村的東南,路中間可以游覽的地方還有好幾個。

    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險峻,道路狹窄不能走到盡頭。

    《小石城山記》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

    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

    環之可上,望甚遠。

    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奇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

    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捕蛇者說》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

    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瘺,癘,去死肌,殺三蟲。

    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

    永之人爭奔走焉。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問之,則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言之,貎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將告于蒞事者,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 蔣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于今六十歲矣,而鄉鄰之生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徙,饑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

    非死則徙爾。

    而吾以捕蛇獨存。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吾恂恂而起,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

    謹食之,時而獻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

    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則熙熙而樂。

    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聞而愈悲。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嘗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信。

    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永某氏之鼠》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異甚。

    以為己生歲直子,鼠,子神也,因愛鼠,不畜貓犬,禁僮勿擊鼠。

    倉廩庖廚,悉以恣鼠不問。

    由是鼠相告,皆來某氏,飽食而無禍。

    某氏室無完器,椸無完衣,飲食大率鼠之余也。

    晝累累與人兼行,夜則竊嚙斗暴,其聲萬狀,不可以寢,終不厭。

    數歲,某氏徙居他州。

    后人來居,鼠為態如故。

    其人曰:“是陰類惡物也,盜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貓,闔門,撤瓦灌穴,購僮羅捕之。

    殺鼠如丘,棄之隱處,臭(上自下死)數月乃已。

    嗚呼!彼以其飽食無禍為可恒也哉! 《臨江之麋》 臨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

    入門,群犬垂涎,揚尾皆來,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習示之,稍使與之戲。

    積久,犬皆如人意。

    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為犬良我友,抵觸偃仆益狎。

    犬畏主人,與之俯仰甚善。

    然時啖其舌。

    三年,麋出門,見外犬在道甚眾,走欲與為戲。

    外犬見而喜且怒,共殺食之,狼藉道上。

    麋致死不悟。

    《黔之驢》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

    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

    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

    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

    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種樹郭橐駝傳》 郭橐駝,不知始何名,病僂,隆然伏行,有類橐駝者,故鄉人號之“駝”。

    駝聞之,曰:“甚善,名我固當。”因舍其名,亦自謂橐駝云。

    其鄉曰豐樂鄉,在長安西。

    駝業種樹,凡長安豪家富人為觀游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

    視駝所種樹,或遷徙,無不活,且碩茂,早實以蕃。

    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問之,對曰;“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

    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不抑耗其實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他植者則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

    茍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

    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

    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為哉!” 問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駝曰:“我知種樹而已,官理,非吾業也。

    然吾居鄉,見長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

    旦暮吏來而呼曰:‘官命促爾耕,勖爾植,督爾獲,早繅而緒,早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

    ’鳴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

    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若是,則與吾業者其亦有類乎?” 問者曰:“嘻,不亦善夫!吾問養樹,得養人術。”傳其事以為官戒。

    《哀溺文序》 原文: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絕湘水。

    中濟,船破,皆游。

    其一氓盡力而不能尋常。

    其侶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為?”曰:“吾腰千錢,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應,搖其首。

    有頃,益怠。

    已濟者立岸上,呼且號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貨為?”又搖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

    且若是,得不有大貨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譯文: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

    一天,河水突然上漲,有五、六個人乘著小船渡湘江。

    渡到江中時,船破了,都游起泳來。

    其中一個人盡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遠。

    他的同伴們說:“你最會游泳,現在為什么落在后面?”他說:“我腰上纏著一千文錢,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們說:“為什么不丟掉它呢?”他不回答,搖搖他的頭。

    一會兒,他更加疲困了。

    已經游過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極點,蒙味到了極點,自己快淹死了,還要錢財干什么呢?”他又搖搖他的頭。

    于是淹死了。

    我對此感到十分悲哀。

    如果像這樣,難道不會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嗎?于是寫下了《哀溺》。

    《蝜蝂傳》原文

    蝜蝂者,善負小蟲也。

    行遇物,輒持取,昂其首負之。

    背愈重,雖困劇不止也。

    其背甚澀,物積因不散,卒躓仆不能起。

    人或憐之,為去其負。

    茍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極其力不已。

    至墜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貨不避,以厚其室。

    不知為己累也,唯恐其不積。

    及其怠而躓也,黜棄之,遷徙之,亦以病矣。

    茍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以近于危墜,觀前之死亡不知戒。

    雖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則小蟲也。

    亦足哀夫!

    《蝜蝂傳》的含義

    這是一篇寓言小品,借小蟲蝜蝂事,諷刺“今世之嗜取者”聚斂資財、貪得無厭、至死不悟的丑惡面目和心態。

    本文雖然短小,卻像是一面明鏡,映射出當時社會的黑暗現實。

    作者善于觀察生活,寫小蟲持物負重的本性如可目睹;更善于思考社會人生問題,寫貪官污吏的貪婪成性入木三分。

    文章類比恰切,過渡自然,語言犀利,敘事生動,議論精警,寓意深刻,具有很強的批判精神。

    千載至今,仍能警戒世人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柳宗元的人格魅力

    散文

    將《春望》和《望岳》改成兩篇散文跪求

    閱讀(379)

    放眼望去,只見沒有邊際的黛青之色,有如一條蒼綠色的巨龍蜿蜒盤旋在天地之間,穩穩支撐著天空仰頭長嘯,他的鱗片并不細膩精致,古樸地布滿了歲月侵蝕的痕跡。陽光寫意地在他身上刻下流暢的線條,將巍峨的山體分成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站在山巔之處

    散文

    把《春望》用散文描述

    閱讀(424)

    戰爭這該死的戰爭,什么時候才能結束啊,我的心里已經是滿滿的憂愁和焦慮。我的眼里己沒有了淚水。國家滅亡了,連同我的家也不復存在,我這個流浪的文人于今己是有家不能回,有國不能奔哪。一切的一切全都逝去了呀。我的愛妻在哪我的小兒子在哪?我

    散文

    作文我是沙漠中的一滴水的開頭怎么寫

    閱讀(446)

    我是沙漠中的一滴水(參考):水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我們不能浪費一滴水。要把他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假如我沙漠中的一滴水,我會用我生命去救助那里千千萬萬的生命,我會讓凋零的花朵重新綻放,讓干裂的土地再度肥沃,讓枯萎的樹木長出嫩芽重獲新

    散文

    以再一片沙漠里,有……開頭寫作文(200字左右)

    閱讀(5958)

    秋景你悄悄的走來,默默無聲,一眨眼,大地披上了金色衣裳。你悄悄走來,走進田間,麥子香味四飄,那畝畝莊稼,遠看好似翻滾的千層波浪;近看,麥子,笑彎了腰,高梁漲紅了臉、玉米樂開了懷,地里的人忙及了,"唱一曲呀收獲的歌,收了麥子,收高梁啊,收了玉米,收大豆啊,

    散文

    關于沙漠的作文

    閱讀(351)

    紅塵,無數野心勃勃而腎上腺素激增的人群的神祗;成功攀登因而距離寶塔尖只有一步之遙的男女們奮斗著的地方,這里不存在是與不是,對與不對.但是,終有一天,你會離開,那怕是匆匆地小別,去尋找心情、性格、情緒、格調......以及“心靈”.在內蒙騰格里沙漠中存

    散文

    描寫沙漠環境惡劣的作文100字

    閱讀(738)

    每當狂風肆掠的時候,黃沙隨著颶風漫天飛舞,籠罩著整個胡楊,欲將其徹底地扼殺.雖然部分胡楊被砍伐掉,但是他們的根深深地扎進沙漠的心臟,他們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玉帝被胡楊的精神感動了,派雨神偶爾下些雨.沙漠的面積廣

    散文

    描寫沙漠綠洲的作文有哪些

    閱讀(603)

    烈日炎炎,燒曬著戈壁大地,浩瀚的大地上,蒸騰著滾滾熱浪。天空沒有一絲云彩,也沒有一點風。一支干渴的駱駝隊艱難地行進著。突然,在遠處的地平線上,奇跡般的出現了一片綠洲,綠洲內翠柳成蔭,倒影在一個微波蕩漾的湖面上。這是一幅多么迷人的景色呀

    散文

    陶淵明的人格魅力表現在哪些方面

    閱讀(670)

    格魅力:平淡樸素顯山水田園之情,豪壯萬丈寄歷史人物之心.生活理想:民心純樸,仁愛厚道;身心自由,情系山水;躬耕自足,樽酒常有;王稅全免,官差絕無.文學成就:他既是兩漢魏晉南北朝800年以來最杰出的詩人,也是杰出的詞賦家與散文家.陶淵明是田園詩

    散文

    .談談你對蘇軾人格魅力的認識

    閱讀(743)

    蘇軾不但有超邁的文才,詩書畫佛兼修,詞作又是豪放派的代表,在政治上有自己的堅持,遭貶后亦能苦中作樂,從未喪失生活的斗志。很多關于他的幽默故事、急智故事,都顯現了他這一樂觀的人生態度。他的很多文學作品中更是透露了他的這一種曠達的襟懷

    散文

    蘇軾的人格魅力在哪些方面

    閱讀(761)

    1.擁有一顆樂觀的心2.具有坦蕩的胸襟3.政治上失意卻依然抱有為國效忠的心愿蘇軾的不合時宜可以說是很著名的。最早王安石推行改革的時候,蘇軾認為改革太過猛烈,所以和司馬光一起反對改革,被認為是守舊派的代表,直接導致自己被外放離開朝廷。

    散文

    報任安書這篇文章中,司馬遷的人格魅力體現在哪些方面

    閱讀(500)

    《史記》素有“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之稱。全書共130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一十五字。如此浩繁的文字,竟是司馬遷在遭受宮刑之后寫的,驚嘆!今日讀了《報任安書》,更對司馬遷的人格和精神品質由衷贊嘆。《報任安書》是一篇感情真摯、語言流暢

    散文

    韓愈具有怎樣的人格魅力與精神品質

    閱讀(1545)

    韓愈具有眼光深遠當仁不讓的人格魅力與精神品質其有許多過人的先進思想:提出"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在士大夫恥于從師的錯誤意識里倡導從師而學的風氣,他提出"古文"的結構并提倡(古文運動),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

    散文

    機電兵船雜志建刊30周年散文

    閱讀(344)

    此際,光與影的交錯,織成最美的自然,年華的氣質,不動聲色的真純。將一抹如花淡雅的微笑,融入平常日子,心念生香,溫柔了歲月,溫柔了。現世安穩中,不談悲喜,不問天長,朝夕不離的陪伴,已是最美的光陰。

    散文

    我去益陽周立波故居作文200字

    閱讀(502)

    周立波故居座落于赫山區謝林港鎮鄧石橋村清溪組,背依青山,風光秀麗,離益陽市區10余公里,與益桃公路相隔不到5公里,交通方便。著名作家周立波故居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位于益陽市赫山區謝林港鎮鄧石橋村。故居占地面積1510平方米,院落依

    散文

    柳宗元的散文成就表現在很多方面什么是其中的主要部

    閱讀(472)

    柳宗元的散文成就表現在很多方面,山水游記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其中的“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游記》、《鈷母潭記》、《鈷姆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更是山水散文中

    散文

    柳宗元的散文創作成就是什么啊

    閱讀(541)

    山水游記是他散文中成就最高、最有特色的。奠定了我國游記文學的基礎。總的說來,思維縝密,筆鋒銳利,行文周密,語言“峻潔”,風格雄深雅健。體現出與孤高脫俗的人格相統一的散文風格。

    散文

    論述一下柳宗元散文創作的成就

    閱讀(701)

    自唐至清,傳統的儒學家對柳宗元參加“永貞革新”都持否定態度。說他“不義”者有之,罵他“小人”者有之。清人秦篤輝說:“后世講道學者,每以苛刻論人,而不惟其實,不求其允。今之集矢于子厚,蓋猶萬口一聲。”(《平書》卷七)盡管人們對他的政治態度

    散文

    柳宗元的母親是干什么

    閱讀(502)

    柳宗元的母親盧氏柳宗元的家庭是一個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氛的家庭。他四歲那年,父親去了南方,母親盧氏帶領他住在京西莊園里,盧氏聰明賢淑,很有見識,并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她教年幼的柳宗元背誦古賦十四首。正是母親的啟蒙教育,使柳宗元對知識產生

    短句

    一位有人格魅力的人物的專題摘抄(附有對其的評價)

    閱讀(685)

    司湯達的墓志銘:活過、愛過、寫過.司湯達是十九世紀法國杰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一生并不長,不到六十年,而且他在文學上起步很晚,三十幾歲才開始發表作品。然而,他卻給人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遺產:數部長篇,數十個短篇或故事,數百萬字的文論

    短句

    描寫人的魅力的句子人格魅力或者什么魅力都行

    閱讀(373)

    向著目標奔跑,何必在意折翼的翅膀,只要信心不死,就看的見方向,順風適合行走,逆風更適合飛翔,人生路上什么都不怕,就怕自己投降,1、濃密的眉毛叛逆地稍稍向上揚起,長而微卷的睫毛下,有著一雙像朝露一樣清澈的眼睛,英挺的鼻梁,像玫瑰花瓣一樣粉嫩的嘴

    短句

    描寫人格魅力的成語

    閱讀(505)

    一絲不茍一言九鼎一諾千金萬古流芳萬古常青不屈不撓不恥下問不卑不亢文質彬彬心直口快功成不居正大光明目不窺園禮賢下士成人之美年高德劭雄才偉略雄心壯志忠心耿耿

    散文

    韓愈和柳宗元文章賞析

    閱讀(590)

    韓愈《進學解》,舊說作于唐憲宗元和八年(813)。是年韓愈四十六歲,在長安任國子學博士,教授生徒。進學,意謂勉勵生徒刻苦學習,求取進步。解,解說,分析。全文假托先生勸學、生徒質問、先生再予解答,故名《進學解》;實際上是感嘆不遇、自抒憤懣之作。

    久久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