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kggui"></nav>
  • <optgroup id="kggui"></optgroup>
  • <menu id="kggui"></menu><xmp id="kggui"><nav id="kggui"></nav>
    <menu id="kggui"><menu id="kggui"></menu></menu>
    <nav id="kggui"></nav>

    為什么說徐志摩是一個因情而生緣情而獲得詩人

    緣情而生 因情而滅

    作為“新月雙璧”之一的徐志摩,其短暫的文學生涯同短暫而富傳奇色彩的人生一樣,充滿謎一樣的意蘊。

    多角度分析徐志摩的生活經歷,特別是愛情遭遇,不難發現徐志摩文學創作的發生及衰竭之因,即其愛情生活的發生衰竭是其文學藝術創作發生、衰竭的根源,二者為伴生關系。

    緣情而生,因情而滅:試析徐志摩文學創作發生、衰竭之因(片斷)

    陳偉華(湖南大學文學院 湖南長沙 410082)

    1、私語——創作萌芽期

    私語三秋的情詩情事/情語情節/臨了輕輕的將他拂在秋水秋波的秋暈里/一渦半/轉/跟著秋流去。

    //這秋雨的私語,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詩情節,也掉落在轉引秋水秋波的秋暈里一渦半/轉/跟著秋流去。

    (《私語》)

    目前可見最早的徐志摩文學創作是詩《草上的露珠兒》。

    據徐志摩回憶,他在康橋曾有好些詩作,然而現在都無法見到。

    可以說,1922年以前這個時期他的文學創作僅僅是屬于對某個人私語,極具隱蔽性。

    他的文學細胞也象那草上的露珠兒,剛剛折射出一點點太陽的亮輝。

    對于詩,徐志摩說:“詩是寫給愛人的,故精制而秀美”。

    明確表明了這一時期徐志摩詩作的私語性質。

    1920年,徐志摩在英國遇上了年僅16歲的林徽因,從此被她吸引。

    呂家鄉在《個性解放的追求和幻滅————徐志摩詩歌的思想傾向》中論述到:“徐志摩把愛情看作是‘性靈美’的集中體現,而沒有認識到它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因此,他往往孤立的就愛情寫愛情,缺乏深刻的社會內容。”他這個說法,剛好反正證了徐志摩創作的為情而生。

    因為他本來是為愛情而創作,他沒有必要拉大旗作虎皮,在詠嘆著人類最本質的情感時,拉進諸如勞工神圣的神圣主題來裝點門面,升華情趣。

    對此,林徽因后來在《紀念徐志摩逝世四十周年》中也談了這樣的看法。

    她說:“朋友,你寫詩的動機是坦白不自主的,你寫詩的態度是誠實,勇敢而倔強的。”

    他寫詩的目的動機到底是什么呢?徐志摩在1923年致梁啟超的信中說:“我將于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

    不得,我命。

    如此而已.。”胡適在《追悼志摩》也中談到,徐志摩是一個有著愛、美、自由的單純信仰觀。

    也就是說,他作詩的目的就是為了尋找唯一之靈魂伴侶。

    對于徐志摩跟文學的緣分,他自己認為:“我查過我的家譜,從永樂以來我們家里沒有寫過一行可以傳誦的詩句。”當然,這種觀點是值得懷疑的。

    不過在徐,倒透露了他的心聲:他作詩,純粹是出于偶然,是因為那奇異的風,奇異的月色。

    當然,從唯物主義的角度看,我們不能說他有了心儀的女性,就有了他光焰萬丈的文學。

    但可以這么說,她是他文學創作的催化劑,是他心語的傾聽者,是他靈魂的寄托。

    可以這么假設,倘沒有她,他定會沉浸在作中國的“漢密爾頓”的理想中。

    而以她前妻家族的顯赫地位,他成為金融界的名流也未嘗不能。

    但事實偏偏發生了奇妙的變化。

    徐志摩后來回憶說,“我敢說只是——就我個人說,我的眼是康橋叫我睜開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他又在 1922年8月7日致傅來儀[注:傅來儀為英國藝術家]的信中說:“我一直認為,自己最大的機緣是得遇狄更生先生。

    是因著他,我才能進康橋享受這些快樂的日子。

    而我對文學藝術的志趣,就這樣的固定成形了。

    確實因狄更生的臉面,徐志摩才得以進入康橋學習,但如果就此認為是狄更生使徐拜倒在繆斯石榴裙下,那顯然是中了徐的詭計了。

    其實徐在這兩段話中很機智的使用了模糊語,狄更生也好,康橋也好,只是徐興趣轉移的充分條件,他有意隱去了必要條件,使人產生美麗的誤讀。

    這個必要條件是什么呢?他后來在1931年所作《猛虎集序文》中泄漏了全部的秘密。

    他說:“但生命的把戲是不可思議的,整整十年前,我吹著了一陣奇異的風,也許照著了奇異的月色。

    從此起,我的思想就傾向于分行的抒寫。”

    這“奇異的風”,“奇異的月色”,到底是什么呢?陸耀東認為:“奇異的風”、“奇異的月色”是隱語,徐志摩抵英后,與威爾斯、魏雷、卡因等英國著名作家詩人交往,開始對文學產生極大興趣。

    與此同時, 他結識了一位隨父逗留在倫敦的美麗少女林徽因,并瘋狂的向他求愛。

    也正在此時,他開始寫詩。

    據此,可以肯定他所謂的“奇異的風”、“奇異的月色”,決不只是指自然界的風月。

    (陸耀東《徐志摩評傳》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另一《徐志摩評傳》的作者劉炎生則認為:“則顯然是指他與林徽音相戀對他產生的影響而言的。”(《徐志摩評傳》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觀二人的說法,陸的說法比較含糊,而劉的說法失之片面。

    筆者認為,“奇異的風”、“奇異的月色”是康橋的文化氛圍和那美麗女性的合力。

    其中控制著風的方向的是作者對他的情愛力度。

    可以這么說,生性浪漫不羈的徐志摩心中詩魔的潘多納的盒子是她給打開的。

    他的詩情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迅速進入情感泛濫期。

    打一個浪漫的比方,康橋就是溫床,具備適宜的溫度濕度以及陽光等一切生長的要素,美麗可人的她便是那充滿旺盛生命力的種子。

    一不小心置入了徐志摩的心懷,便瘋狂的不可遏止的長出茂盛的詩文的苗來。

    “只有一個時期,我的詩情有些象是山洪暴發,不分方向的亂沖。

    那就是我最早寫詩那半年。

    生命受了一種偉大力量的震撼,什么半成熟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顧間散作繽紛的花雨。

    《猛虎集·序文》這最早寫詩的那半年,即剛結識林徽因的那半年。

    這“偉大力量”顯然指情愛的力量。

    他又接著說,“我在短時期內寫了很多,但幾乎全都是見不得人的,”到底是什么詩見不得人呢?這確乎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了。

    現在我們能讀到的他1922年以前的詩作只有唯一的一首《草上的露珠兒》(1921年11月23日作)。

    總的說來,這個時期,由于情愛的作用,使徐志摩的志向發生根本轉變,并且,由于情愛的作用,使他把心中的那種情欲發酵為詩情發泄出來。

    2、月下待杜鵑不來——創作旺盛期

    看一回凝靜的橋影/數一數螺細的波紋,/我倚暖了石闌的青苔。

    /青苔涼透了我的心坎/月兒你休學新娘羞/把脊背掩蓋你的光焰首,你昨宵也在此勾留。

    可聽她允許今夜來否?//聽遠村寺塔的鐘聲/像夢里的清濤吐復收,省心海念潮的漲歇/依稀漂泊踉蹌的孤舟。

    //水粼粼,夜冥冥,思悠悠,//何處是我戀的多情友?/風颼颼/柳飄飄/榆錢斗斗。

    /令人長憶傷春的歌喉。

    (《月下待杜鵑不來》)

    1922—1924年6月是這一時期的時限。

    代表作有:詩集《志摩的詩》,集外詩有《情死》、《私語》、《清風吹斷春潮夢》、《你是誰呀》、《悲思》等20 余首,及《春痕》等小說,《泰山日出》等散文。

    以及翻譯詩數首。

    對于這一時期的創作。

    他在《猛虎集序》中說:“我的第一集詩——《志摩的詩》是我1922年回國后兩年內寫成的,在這集子初期的洶涌性,雖已消滅,但部分還是情感的無關闌的泛濫。”

    從徐的敘述中,我們又一次找到了其文學創作是為情而生的明證。

    下面簡單回顧徐志摩這一時期的活動歷程。

    這里先討論兩個問題,第一,1922年8月,徐為什么要拋開洋博士的迷人頭銜,毅然回國。

    第二,徐的原配夫人張幼儀才貌雙全,與她的結合,徐一開始并未提出異議,留學英倫伊始,還迫不及待要求張為其伴讀。

    何以在他產后不久便要求離婚?

    對于第一個問題,有觀點認為,在徐志摩,拯救整個中國社會正要從改革社會政治制度開始,但是,這種明顯帶有青年熱血特征的生命沖動,在詩人進入典雅保守的康橋以后,就逐漸的消蛻了,此時他已經淡化直接參與社會政治經濟的生命意識。

    開始試圖從更廣義的“人”的角度來尋找、印證他的生命經驗欲望。

    實際上,他從未完全停止過政治活動,1923年11月28日在《努力周報》上發表《就是打破頭,也還要保持我靈魂的自由》支持北大校長蔡元培不與北洋軍閥合作的立場。

    1923年冬,張君勱組織理想會,徐應約作《政治生活與王家三阿嫂》表明了他的政治思想。

    1924年3月成立新月社,4、5月間陪伴泰戈爾游中國,建議閻錫山在山西建立農村建設試驗基地。

    5月29日陪泰戈爾訪日。

    9月寫散文詩《嬰兒》、《白旗光》、《毒藥》。

    他辦新月社的目的,他在《給新月》(1924年1月24日,《晨報副刊》)談到:“這躺沙發決不是結社的宗旨,吃好飯菜也不是我們的目的。

    幾個愛做夢的人,一點子創作的能力,一點子不服輸的傻氣,合在一起什么朝代推不翻,什么事業做不成?……我們并沒有展露我們的菱角。”

    由此看來,康橋大學政治經濟學博士的頭銜對他還是頗有吸引力的,但他終于拋棄了,其原因就在于,“一九二二年秋,徐志摩傾心的少女隨父回國,他也無心在英倫逗留,遂乘船東行。”

    正如胡適所說,徐志摩是一個有著單純的愛美自由理想信仰的人,為了自己的追求,可以拋開一切。

    因此他做出此番驚世駭俗之舉也在情理中。

    也正應了拜倫那句話:生命誠寶貴,愛情價更高。

    實際上,在英倫留學期間,他受拜倫的影響頗大。

    由此對于第二個問題的解答也就有了一些眉目。

    對此,徐志摩自己的解釋是:“我之甘冒世之大不韙,非特求免兇殘之苦痛,實求良心之安頓。

    求人格之確立。

    求靈魂之救度耳。”他甚至認為與張的離婚是“轉夜為日,轉地獄為天堂,是彼此重現生命之曙光的不世之榮業”。

    (《致梁啟超信》)

    當然,他的自我辯解有一點點成立,但無法掩飾自我矯飾的成分,“既求良心之安頓,”又為何在張幼儀初產之時便棄其母子而去。

    說是“轉地獄為天堂”則更為大謬,當初徐求學英倫時要求張為之伴讀,言辭是何等切切。

    既自甘墜入地獄,又怎能怨別人?

    這里真實的原因是,“1921年秋天,徐志摩在英國求學期間認識了林徽因……志摩為之傾倒,但她提出必須與原夫人離婚,方能考慮婚嫁之事。”。

    上述一大段文字,似乎與徐志摩的文學創作毫無牽連。

    但實際不然。

    由上述可看出,他對他所心儀的女子已癡迷到了可拋棄一切的地步。

    但是他又不是那么輕易能得到。

    于是那種情感救在他心中郁積。

    弗洛伊德理論中認為,在本能諸特性中,本能為了減輕緊張而采用的對象和手段最容易發生變化。

    在不能獲得第一對象時,能量可以轉移到另一能夠獲得的對象上。

    這種從一個對象向另一個對象的能量轉移就稱為移位。

    這里,為了緩解壓力,徐志摩下意識的是用了,移位的方法,將能量發泄到文學創作上來。

    弗洛伊德認為,文學創作的動因是里比多,即性欲。

    藝術家從事創作并不基于他接觸生活,觀察生活,進而體驗生活而獲得豐富經歷,而是基于人的本能欲望,這些欲望最強烈并最容易沖動的就是里比多,因為人的欲望長期受到壓抑而的不到滿足,致使他們郁郁寡歡。

    為了滿足這些壓抑的欲望,他們便在藝術創作中尋找歡樂。

    這純屬他們的性沖動。

    徐曾經說過:“世上再沒有比寫詩更慘的事。”林徽因給它的注腳是:“我看一個人一生為著一個愚誠的傾向,把感受到的復雜的情緒嘗味到的生活,放到自己理想和信仰的鍋爐里.燒煉幾句悠揚銼鏗的語言……來滿足他自己本能的藝術沖動。”

    這愚誠的傾向,復雜的情緒具體是什么,林沒有明說,但我們可以感受的出來。

    筆者認為,愚誠的傾向實指徐“要在茫茫人海中尋找靈魂之唯一伴侶。”復雜的情緒,指的是二人交往過程中的酸甜苦辣多樣的情感體驗。

    這在徐的詩歌中有明顯的體現。

    “滿足他本能的藝術沖動”則一語道破他詩歌為情而生的天機。

    徐林的愛情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一開始就甜澀交加。

    他同時也不時的在與自己的良心作斗爭。

    他于1922年5、6、7月間分別寫了《情死》、《私語》、《夜清風吹斷春潮夢》等詩來發泄自己的情感。

    陸機認為“詩緣情而綺靡”在《情死》中,他以玫瑰喻愛人,表達了一種為愛情而獻生的瘋狂的癡迷,“玫瑰!我顧不得你玉碎香消,我愛你”。

    《情死》作於1922年2月4日。

    (原載1923年《努力周報》)他又在《清風吹斷春潮夢》中訴說好夢難圓的悠怨惆悵,“清風!你來自清林幽谷,/……/一似狼藉春陰的玫瑰/一似杜鵑黎明的幽嘆/韻斷香散,仰望天高云遠,/夢翅雙飛,一逝不復返。

    /此詩作于1922年8月3日,我們注意到,1922年6月,林長民攜愛女歸國。

    此詩當是此事的反映。

    徐志摩對康橋是十分留戀的,但是他要訪他靈魂中唯一之伴侶就必須離開。

    這種欲走還留的情感在他心中焦灼,遂升華成他的1922年8月10 日的膾炙人口的《康橋再會吧》。

    8月7日他毅然啟程回國。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1924年梁思成偕林徽音赴美求學,徐志摩從此斷了對林的追求。

    他的文學創作也就不可避免的隨著他的情感的失矢進入徘徊期。

    盡管行動上徐志摩停止了對林的追求,但事實上她一直是他夢英魂繞的女性。

    特別是后來與陸小曼發生情感危機以后,這種情緒更強烈。

    在這種情絲的煎熬下,產生了《云游》、《火車擒住軌》等力透紙背的詩作。

    在《云游》中,他以“一澗流水”自喻表達了對理想中的女性的化身的“云”的愛恨交加的感情。

    澗水對云的情意在“憂愁”、“消瘦”、“盼望”等詞中淋漓盡致表現出來。

    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使讀者極易產生強烈共鳴。

    1931年7月19 日作的《火車擒住軌》表達一種對不可把握命運的無可奈何。

    火車是那樣的依戀軌,然而他的方向是既定的,他根本無法按照自己的意愿駛向自己想去的地方。

    可以這樣說,對林的情結一直是徐創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即使在他最苦悶,最感文思衰竭的時候,一想起她。

    就馬上獲得了藝術生命。

    例如《火車擒住軌》的產生。

    3、為要尋一個明星——創作徘徊迷惘期

    我騎著一匹拐腿的瞎馬,/向著黑夜里加鞭;——/向著黑夜里加鞭,/我騎著一匹拐腿的瞎馬//我沖入這綿綿的昏夜,/為要尋一顆明星;——/為要尋一顆明星,我沖入這茫茫的荒野。

    //累壞了,累壞了我跨下的牲口,/那明星還不出現,/累壞了累壞了我馬鞍上的身手。

    //這回天上頭除了水晶似的光明,/荒野里到這一只牲口,/黑夜里躺著一具尸首,——/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為要尋一個明星》)

    心儀的人飛走了,靈魂的伴侶暫逝失去了落,心中的情愛無法釋懷。

    主人公的心就象那匹拐腿的瞎馬,累壞了,他的軀體也成了黑夜里躺著的一具尸首。

    從人的心理角度看,心中的目標突然失落,必然帶來心理的巨大失衡。

    此時他很可能一蹶不振。

    而在徐志摩,那情愛就是他創作的全部秘密,他的靈魂,他的源泉。

    如今失去了。

    他的創作也就是去了依傍。

    從1924年6月到1924年秋結識陸小曼他的創作共有譯泰戈爾作品(講演稿)10篇,詩作《留別日本》、《沙揚娜拉》(18)首、《毒藥》、《白旗》、《嬰兒》、《白楊樹上》等,及悼文—《悼沈叔薇》。

    色調灰暗,透露著極端失望情緒。

    正如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所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所揭示的那樣:人的生理需要是人的最基本最原始也是最強烈的需要。

    對徐志摩同樣不例外,由于那種需要的不到滿足,于是產生一系列的失望、自責、悔恨、迷惘的情緒。

    并由此滋生對一切都不感興趣的心境。

    對徐志摩的總題為“一首不成形的咒祖的懺悔的想望的”包括《毒藥》、《白旗》、《嬰兒》共三首的散文詩。

    一般研究者認為是單純的政治詩,并且還據此對徐的政治立場立論。

    認真解讀。

    發現透露的更多的還是一種失戀后的痛苦情緒。

    “相信我,我的思想是惡毒的,因為這是世界是惡毒的。

    我的靈魂是黑暗的,因為太陽已經滅絕了光彩。”(《毒藥》)其描寫由現實而及靈魂,單純客觀的政治現狀的感悟顯然無此穿透力。

    “我們要盼望一個偉大的事實出現。

    我們要守候一個馨香的嬰兒出世。”(《嬰兒》)后多人把《嬰兒》當作徐的政治理想,但實際上,在徐志摩歸國以后,盡管他有時應朋友之邀參加一些政治活動,辦新月社也不乏引起政治轟動的愿望,但實績在文學。

    實際上,他已經絕少談政治了,他的詩作他的社會活動也幾乎政治無關。

    在徐志摩的作品中,,有一部分是與一個叫凌叔華的女子有關的。

    《問誰》、《為要尋一個明星》就曾出現在給她的信中。

    但由于他們之間所有的只是一種介乎朋友之間的情緒。

    因而沒有發酵出更多的文學的靈感來,從這一時期的創作內容及藝術感染力可看出。

    我們所稱道的,還是那些帶有明顯的情愛印記的作品。

    《月下待杜鵑不來》、《私語》等詩作純情欲滴,藝術并非爐火純青,但卻最為人所稱道。

    縱觀徐志摩在失去林邂逅陸之前的作品,總覺感情苦澀、意境凝滯。

    其原因就是那種促使他產生創作的情愛此時不在。

    就在這年冬天,陸小曼進入她的視野,二人如水交融,一拍即合。

    徐志摩的創作也隨著他的情感進入濃得化不開的全盛期。

    4、濃得化不開——創作全盛期

    山的起伏,海的起伏,光的起伏;山的顏色,水的顏色,光的顏色——形成一種不可比況的空靈,一種不可比況的節奏,一種不可比況的諧和,一方寶石,一球純晶,一顆珠,一個水泡。

    (《濃得化不開之香港》)

    后來,陸小曼移情別戀。

    又日益墮落,徐乃假文學這一武器予以拯救。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徐志摩于1928年6月15日再度外游。

    歐游期間,徐每天寫一封信給陸,這后來也成為他文學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后來徐陸之間的情愛之火終究還是熄滅了。

    徐志摩的文學生命也就不可避免進入淪沉.衰竭期。

    5、我不知道風,在那個方向吹.——創作迷惘淪落期

    我不知道風,/是在那一個方向吹/我是在夢中/在夢的清波里依洄——//我不知道風/是在那一個方向吹——/我是在夢中//她的溫存/我的迷醉//我不知道風/是在那一個方向吹/我是在夢中/甜蜜是夢的光輝//我不知道風/是在那一個方向吹/我是在夢中/她的負心,我傷悲//我不知道風/是在那一個方向吹/我是在夢中/在夢的悲哀里心碎//我不知道風/是在那一個方向吹/我是在夢中/暗淡是夢的光輝。

    (《我不知道風,在哪一個方向吹》)

    這首詩可以說是徐陸情愛的心路歷程。

    徐志摩的夢幻里彷徨,遇到可人的她,體驗到她迷醉的溫存,那時候,所有的記憶只有甜蜜。

    到后來,她負心了,只留下毫無光澤的回憶。

    他于是迷失了感覺的方向。

    這風,到底是指什么呢?徐志摩曾在《猛虎集·序文》中說,整整十年前,我吹著了一陣奇異的風,由此而詩興大發。

    兩處“風”所指當相同。

    此時,他再也弄不清風是向呢一個方向吹,他的創作也就自然陷入迷惘。

    他后來在《猛虎集·序文》中反思道,最近這幾年生活,不僅是極平凡,簡直是到了枯窘的深處。

    跟著詩的產量也盡向瘦小里耗……我信,竟可以消耗到幾乎完全沒有。

    參考資料:http://**s/blog_*

    為什么說徐志摩是一個因情而生緣情而獲得詩人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為什么說徐志摩是一個因情而生緣情而獲得詩人

    散文

    匆匆的賞析

    閱讀(294)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那里呢?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

    散文

    想要把散文寫好應該注意些什么方面呢

    閱讀(353)

    緣景入情賞美點——如何鑒賞寫景抒情類詩歌散文寫景抒情類散文語言優美、想像豐富、構思巧妙、感情濃烈,給人以藝術的享受.那么如何由淺入深逐步地理解散文、鑒賞散文呢?我以為“緣景入情閱讀法”比較適合這類文學作品的閱讀.“緣景入情

    散文

    七年級上冊第四課散文古詩兩首的第一課金色花的概括

    閱讀(374)

    《金色花》作者是印度詩人泰戈爾,1913年泰戈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色花》選自《新月集》,由鄭振鐸翻譯的。泰戈爾:(1861-1941)印度作家、詩人、社會活動家,出生于地主家庭,曾留學英國。1921年在桑蒂尼蓋登創辦國際大學,用孟加拉文寫作,一生創

    散文

    散文詩《金色花》的第一段仿寫

    閱讀(478)

    我來回答假如我變成了小樹苗,在春風中搖曳。媽媽,是你澆灌了我,使我慢慢長大,樹干漸漸強壯,不再被微風而吹得搖搖晃晃。但是你會猜得出我就是那棵你精心澆灌的小樹嗎?

    散文

    七年級上冊24課《金色花》仿寫文章300字左右急啊

    閱讀(501)

    假如我變成了春天,為了好玩,在你的周圍蕩漾,時不時做些小惡作劇,媽媽,你會知道春天是你頑皮的孩子嗎?你要是問道:“孩子,你到哪里去了?”我便在你身邊偷笑,不發出一點聲音。我悄悄的親吻你,默默的看著你看書,讓你覺得心曠神怡。當你望向窗外時,就可以

    散文

    蘇軾的詞與當代誰齊名并稱什么

    閱讀(434)

    蘇軾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散文可以與歐陽修、韓愈等人齊名,他們都是唐宋八大家里最杰出的人物,如果要說是與他同時代同輩份的人,可以與王安石齊名。蘇軾是通才……他因為散文而位列于“唐宋八大家”,當然是于其他七位齊

    散文

    蘇軾的散文與什么其名

    閱讀(375)

    散文可以與歐陽修、韓愈等人齊名,他們都是唐宋八大家里最杰出的人物,如果要說是與他同時代同輩份的人,可以與王安石齊名。

    散文

    因事緣情散文的主要方法表現在哪4個方面

    閱讀(545)

    時間向前,青春往后。你往北去,我向南走。生命里的這些種種無奈,種種錯過就像是拉鋸一樣,撕扯糾纏著我們人們感情的脆弱。成長原來是要付出那么多的代價,雖然有些殘酷,但畢竟是真實。愛在左邊,夢在右邊。青澀的青春,薄涼的歲月,采擷一個片段,揉進時

    散文

    幫做一道中考的語文現代文閱讀題

    閱讀(349)

    12、B(“怒濤”比喻的是船上的達官貴人對“我”的蔑視和嘲笑)13、A(后面三個都可在文中找到對應句,而這句只是前后兩個場景的連接句)14、D(貴婦人與“我”的目的明顯不同,她是一種蔑視和優越感的體現,而“我”才是真正的寄托了希望與期待)15、

    散文

    山居秋暝這首古詩怎么寫

    閱讀(575)

    山居秋暝唐·王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散文

    《山居秋暝》古詩翻譯

    閱讀(447)

    《山居秋暝》古詩翻譯我來答匿名用戶2017-11-22山居秋暝作者:王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翻譯:空曠的群山沐浴了一場新雨,夜晚降臨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從松隙間

    散文

    《山居秋暝》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色

    閱讀(893)

    為您解答,請你參考:1、原詩是:《山居秋暝》唐王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2、作者描繪的景色是:《山居秋暝》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此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時分山村的

    散文

    擴寫山居秋暝詩句

    閱讀(510)

    清清的秋風吹來,暮霞漸漸。聞著剛剛下過雨的山中空氣,清新。飄淡。漫步在這幽靜的山林中。洗過的月光灑在繁密的松林間,松林間的皎月比畫兒還美。還有丁冬的流水聲,細細的,一泓清泉從石澗淌過。山風聲,蟲嘶聲。竹林深處傳來一陣歡聲笑語。一群

    散文

    古詩《山居秋暝》改寫成優美的句子

    閱讀(470)

    一、改寫如下:空曠的群山沐浴了一場新雨,夜晚降臨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從松隙間灑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響知是洗衣姑娘歸來,蓮葉輕搖想是上游蕩下輕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隨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孫自可以久留。二、《

    散文

    這是徐志摩的哪首詩準確的題目要是有背景更好

    閱讀(426)

    水墨青花》徐志摩輕吟一句情話,執筆一副情畫。綻放一地情花,覆蓋一片青瓦。共飲一杯清茶,同研一碗青砂。挽起一面輕紗,看清天邊月牙。愛像水墨青花,何懼剎那芳華。徐志摩(1896-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原名徐章垿,初字槱森,后改字志摩,小字又申。

    散文

    徐志摩好久不見賞析

    閱讀(1289)

    《好久不見》——徐志摩1走著走著,就散了,回憶都淡了;看著看著,就累了,星光也暗了;聽著聽著,就醒了,開始埋怨了;回頭發現,你不見了,突然我亂了。走著走著,就散了,回憶都淡了;2一生至少該有一次,為了某個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結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經擁有,甚至

    散文

    宇軒(當代詩人、散文家)的名字有什么含義

    閱讀(520)

    宇軒(當代詩人、散文家)編輯宇軒,祖籍甘肅平涼。中國當代詩人,散文作家,青春詩社創始人。主要作品有《你》、《莊稼漢》、《擬思帝鄉》、《丁香結》、《虞美人》,詩集《嫣》,中篇小說《無食桑葚》、長篇小說《黃土塬》、《楊柳依依》、《江山入

    散文

    “韓孟詩派”中的“韓孟”指的是哪兩位詩人

    閱讀(706)

    “韓孟詩派”中的“韓孟”指的是韓愈、孟郊。遭時多難,貧病交迫,一生坎坷,有志難伸,這是韓孟詩派成員共同的身世與遭遇。韓愈自幼失去雙親,跟隨兄嫂遷徙南北;兄死之后,曾四試于禮部、三黜于吏部;為官之后,又屢遭貶黜,韓愈的一生,是在坎坷、郁郁寡歡

    散文

    大城小事是一個什么故事

    閱讀(398)

    《大城小事》是由葉偉信執導,黎明、王菲領銜主演的都市浪漫愛情劇。影片講述了一對分手的戀人再度相愛復合的故事。于2004年2月12日在亞洲同步上映。

    散文

    關于徐志摩的經歷

    閱讀(402)

    徐志摩(1896-1931年),初名?森,譜名章?,后改名志摩,歷任北京大學、光華大學、東吳大學、大夏大學教授。歷任《晨報副鐫文學刊》、《詩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編。他著作頗豐,一生創作出版的作品有:詩集4部,散文集4部,小說集1部,劇本1部,譯作5種

    散文

    中國近現代著名的詩人

    閱讀(417)

    國家級著名詩人:毛澤東冰心矛盾巴金曹禺老舍柳青郭沫若郭開貞朱自清朱自華沈德鴻蔣海澄林覺夫丁玲田漢聞一多席慕容舒婷顧城北島余光中海子徐志摩戴望舒著名詩人:沙汀楊朝熙沈端先秦牧李芾甘陳佑華楊沫周起應楊毓晉顧城當代著名青年詩人:祁

    散文

    誰告訴我吧中國當代出色的散文家、詩人有哪些在線等

    閱讀(389)

    宗璞,原名馮鐘璞。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之女,她的作品蘊含東方傳統哲學文化和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相結合的精神內涵,具有獨特的藝術氣質和高雅格調。主要作品有小說《紅豆》、《三生石》童話《尋月記》《花的話》散文〈西湖漫筆〉〈奔落的雪原

    久久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