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描寫禪的詩句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唐代詩人戴叔倫在《送虞上人游方》:“律義通外學,詩思入禪關;煙景隨緣到,風姿與道閑。”柳宗元的《江雪》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膾灸人口的絕句,如只以寫景詩欣賞,亦無不可;但因詩中的意境與禪宗悟道的境界契合,從禪詩的角度欣賞就更有禪味。
漁翁(亦代表作者自己)獨自垂釣于寒江之上,周圍一片白茫茫,他那種與天地融為一體,渾然無別,澄澈透底的心境,不正是禪者找到歸宿、找到本心、發現自性的禪境嗎? 唐代皎然《聞鐘》詩:“古寺寒山上,遠鐘揚好風。聲余月松動,響盡霜天空。
永夜一禪子,冷然心境中。”詩僧用古寺、寒山、松月、霜天、鐘聲,構造出一種寂靜清幽的環境,以“禪子”的主觀“心境”排除了物境,寫出禪僧進入禪境的神妙狀態。
因此,我們說“意境”是禪詩詩味的靈魂。一首好的禪詩,即使沒有“佛”“禪”的字眼,但它所創造的意境——禪境,同樣會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和美的享受。
五代貫休《野居偶作》:“高淡清虛即是家,何須須占好煙霞?無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轉賒。風觸好花文錦落,砌橫流水玉琴斜。
但令如此還如此,誰羨前程未可涯?”又如宋代靈澄《山居》詩:“因師問我西來意,我話山居不計年。草鞋只載三個耳,麻衣曾補兩番肩。
東庵每見西庵雪,下澗常流上澗泉。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輪明月到窗前。”
由于詩人心理上的淡泊,所以他體驗到的環境,是清新而又寧靜的,所過的生活是瀟灑自如的。這就是禪詩所表達的清新淡泊的情趣——禪詩的詩味之所在。
二、【八月詩禪.是什么意思呢
○ 詩禪——山水情人之雅稱,山水情人即現代詩人葉千華之名號(因“山水”而生禪意,有“情人”而成騷客),人稱:山水先生,又稱:千先生.著作有《芳野集》、《沉思集》、《墾春集》、《情意集》、《讀月樓詩存》、《心靈夜語》、《千華隨筆》、《今夜無眠》等.曾先后策劃主編《中國當代詩人詞家代表作大觀》(1—4卷),任江南詩友書社總編輯. shī chánㄕㄧ ㄔㄢˊ詩禪(詩禪)(1).詩中隱含的禪理.亦指隱含禪理的詩. 宋 周密《齊東野語·潘庭堅王實之》:“且舉詩禪問答以困之, 潘 氣略不懾,應對如流.” 明 李開先《詩禪序》:“詩禪何所於始乎?其當中古之時乎?人心稍變,直道難行,有托興,有佹詩,有諷諫,有寓言,有隱語,有廋詞,俗謂之謎,而士夫謂之詩禪.如禪教深遠,必由猜悟,不可直指徑陳,徑直則非禪矣.” 清 孔尚任《街西三絕劉生索賦》:“不是詩禪不是謎,燈昏酒散費人猜.”(2).詩道與禪道的并稱. 清 王士禛《香祖筆記》卷八:“舍筏登岸,禪家以為悟境,詩家以為化境,詩禪一致,等無差別.” 沒有太標準的答案,似乎簡貞的《四月裂帛》中最為出名. 1,一個人若太具備感情,是會自傷及傷人的.的確如此. 已能觸及時光的節奏,知曉緣分和情分的長久所依,以往的單純情愫,必定會轉變成被注定的那樣. 女人始終需要一顆安定的心,一種單純的目標,與子攜手,同老.不用數著日子然后惦記著從前,好久,好痛.兩個人的排排坐,微笑,然后見證一生的紅本,不必急著說以后.平淡,溫暖,但幸福. 世間,情分,相持, 都是一個人的一次一生清淡.不懂本色區別, 只盼素年錦時再見, 深情微笑, 若如人生初相遇. 春夢覺來心自警,往事般般應. 一月氣聚.二月水谷.三月駝云.四月裂帛.五月袷衣.六月蓮燦.七月蘭漿.八月詩禪.九月浮槎.十月女澤.十一月乘衣歸.十二月風雪客. 時間這樣過去,就很好.若無自存暖意,總該還有承當.一切不被珍愛的人生都應該珍貴地絕版,且相信山盟海誓. 2,這樣古典的句子被簡貞詮釋到了極致,一個從古典的詞句里走出來的女子,用現代散文詮釋著自己的感受,在這一篇文章當中,通篇都沒有情愛和疼痛的字眼,卻讓人感受到了洶涌的情感和刻骨銘心的痛楚,這是對文字駕馭到極致的一種能力. 3,有人說,這是一個女人四季生活的寫照.四月扯裂了布帛,五月為心愛的人做袷衣. 4,家中,這個時節,三月的駝云傾倒了二月的谷雨,等待四月的天空為著五月袷衣裂一條錦帛. 現如今,確實流連在這沒有季節的都會. 六月蓮燦之時,希望能光著腳丫奔回你的身邊. 七月蘭漿,你送我離開又贏我回來. 八月的大洋漂散九月的浮槎是你永遠舍不得又不得不舍的亦詩亦禪. 十月,從最崔嵬的男峰遙望你最溫柔的女澤,十一月乘衣歸,十二月風雪客. 終于走回了這條路.和你一樣的路.喝下這女兒紅. 我是誰的床前明月光?又是誰掌心的一顆朱砂痣?是誰領口的一顆飯粒,又是誰的墻上一抹蚊子血? 生命中美麗的女子,是一群阿修羅,享受愛艷的戰火,不愿立地成佛,寧愿走火入魔. 而男子,是隨風飄散的落葉,不挽留的放逐. 5,古語云:一月氣聚 二月水谷 三月駝云 四月裂帛 五月袷衣 六月蓮燦 七月蘭漿 八月詩禪 九月浮槎 十月女澤 十一月乘衣歸 十二月風雪客 短短12個短句,一年4季的變化,又詮釋了女人的一生.古文的魅力,寥寥幾字,意境悠遠極致貼切,卻又只可意會無法言傳 細細讀來,發現講述了一場生離死別,通篇雖沒有一個愛恨情仇的字眼,長長的文字,長長的憂傷,讓我的心如同被掰開然后再慢慢揉碎的痛 印了開篇的"三月的天書都印錯,竟無人知曉"和結尾的"四月的天空如果不肯裂帛,五月的袷衣如何起頭?" 這是寫女人的一生 一月氣聚.二月水谷.三月駝云.四月裂帛.五月袷衣.六月蓮燦.七月蘭漿.八月詩禪.九月浮槎.十月女澤.十一月乘衣歸.十二月風雪客. 十二個古語,用節氣的變化來描述女人的一生,好象禪境一般,可意會而不可言傳. 從春到冬,女人的十二種美,一直美到老 原句出自古語:一月氣聚 二月水谷 三月駝云 四月裂帛 五月袷衣 六月蓮燦 七月蘭漿 八月詩禪 九月浮槎 十月女澤 十一月乘衣歸 十二月風雪客 短短12個短句,一年四季的變化,又詮釋了女人的一生.古文的魅力,寥寥幾字,意境悠遠極致貼切,卻又只可意會無法言傳.細細讀來,發現講述了一場生離死別,通篇雖沒有一個愛恨情仇的字眼,長長的文字,長長的憂傷,讓人的心如同被掰開然后再慢慢揉碎的痛. 這樣古典的句子被簡貞詮釋到了極致,一個從古典的詞句里走出來的女子,用現代散文詮釋著自己的感受,在這一篇文章當中,通篇都沒有情愛和疼痛的字眼,卻讓人感受到了洶涌的情感和刻骨銘心的痛楚,這是對文字駕馭到極致的一種能力. 三月的駝云傾倒了二月的谷雨,等待四月的天空為著五月袷衣裂一條錦帛. 六月蓮燦之時,希望能光著腳丫奔回你的身邊. 七月蘭漿,你送我離開又贏我回來. 八月的大洋漂散九月的浮槎是你永遠舍不得又不得不舍的亦詩亦禪. 十月,從最崔嵬的男峰遙望你最溫柔的女澤. 十一月乘衣歸. 十二月風雪客. 蓮燦當是說一種狀態,一個女子最最美好的時候,如蓮花的盛開.“片片蓮燦都為我惜生”說的也只是一個。
三、跟禪有關的詩句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唐代詩人戴叔倫在《送虞上人游方》:“律義通外學,詩思入禪關;煙景隨緣到,風姿與道閑.”柳宗元的《江雪》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膾灸人口的絕句,如只以寫景詩欣賞,亦無不可;但因詩中的意境與禪宗悟道的境界契合,從禪詩的角度欣賞就更有禪味.漁翁(亦代表作者自己)獨自垂釣于寒江之上,周圍一片白茫茫,他那種與天地融為一體,渾然無別,澄澈透底的心境,不正是禪者找到歸宿、找到本心、發現自性的禪境嗎? 唐代皎然《聞鐘》詩:“古寺寒山上,遠鐘揚好風.聲余月松動,響盡霜天空.永夜一禪子,冷然心境中.”詩僧用古寺、寒山、松月、霜天、鐘聲,構造出一種寂靜清幽的環境,以“禪子”的主觀“心境”排除了物境,寫出禪僧進入禪境的神妙狀態.因此,我們說“意境”是禪詩詩味的靈魂.一首好的禪詩,即使沒有“佛”“禪”的字眼,但它所創造的意境——禪境,同樣會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和美的享受. 五代貫休《野居偶作》:“高淡清虛即是家,何須須占好煙霞?無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轉賒.風觸好花文錦落,砌橫流水玉琴斜.但令如此還如此,誰羨前程未可涯?”又如宋代靈澄《山居》詩:“因師問我西來意,我話山居不計年.草鞋只載三個耳,麻衣曾補兩番肩.東庵每見西庵雪,下澗常流上澗泉.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輪明月到窗前.”由于詩人心理上的淡泊,所以他體驗到的環境,是清新而又寧靜的,所過的生活是瀟灑自如的.這就是禪詩所表達的清新淡泊的情趣——禪詩的詩味之所在。
.。
四、關于修真意境的古詩
古代禪詩禪詩經典禪詩欣賞五言禪詩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唐代(神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唐代(惠能)十方無影像,六道絕行蹤.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一著高一著,一步闊一步.坐斷佛祖關,迷卻來時路.無題/問道/圣神賢金鸞寶殿多情種,白馬老寺少春風.悟道修禪明本性,人生幾何也匆匆!無題/悟禪/圣神賢坐看云峰轉,清爽是心安.日月齊相照,大道乾坤來.行空始覺易,拂塵未沾裳.去留天底下,自在渡蒼茫.無題/佛道一品/圣神賢道似無情卻有情.無為堪得體,自然尚證形.教我眾生歸本性.佛是有名更無名.有靈方覺醒,大愿真菩提.渡我眾生脫苦境.無題/圣神賢金鸞啼盡青天老,銀河斬斷相思憔,神龍擺舞怒波濤.造物何須風云巧,教化無形更逍遙.來生夢死看今朝.無題/圣神賢萬般無奈同誰訴?恨不斷哀愁.愁不了愁恨又恨,無聊人生竟為私欲成奴傭!讓作空月伴佛陀,靜能明靜魔非魔.兩句波羅禪,游戲人間本是清貧爾莫憂!終南別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悠然遠山暮,獨向白云歸. (《歸輞川作》)空林獨與白云期. (《早秋山中作》)君問終南山,心知白云外. (《答裴迪》)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 (《輞川集·欹湖》)《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輞川集》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初驚山鳥,時鳴春澗中.http://**view/*。
五、禪的古詩
1、原文 蟬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2、譯文 蟬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打滾的蟲類自然不同,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
蟬兒棲身高處,聲音自然會傳得很遠,這并不是借助秋風的飛傳。 3、注釋 垂緌:古人結在頷下的帽纓下垂部分,蟬的頭部伸出的觸須,形狀與其有些相似。
清露:純凈的露水。古人以為蟬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實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響:指連續不斷的蟬鳴聲。 藉:憑借。
4、作者簡介 虞世南(約558~638),唐代詩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屬浙江)人,唐初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官至秘書監,封永興縣字,故世稱“虞永興”,享年八十一歲,賜禮部尚書。
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
)。代表作有《出塞》、《結客少年場行》、《怨歌行》、《賦得臨池竹應制》、《蟬》、《奉和詠風應魏王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