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絲綢之路的古詩
敕勒歌】
(北朝樂府)
敕勒川,陰山下,[1]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2]
天蒼蒼,野茫茫,[3]
風吹草低見牛羊。[4]
【翻譯】:
遼闊的敕勒川在陰山腳下。
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帳篷,籠罩了整個原野。
蒼天遼遠空曠,草原一望無際,
微風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
【分析】:
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開頭兩句"敕勒川,陰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氈制的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這種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見到。最后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一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草原全景圖。"風吹草低見牛羊",一陣風兒吹彎了牧草,顯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里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景象。全詩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現出我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
這首詩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風格,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宋詩人黃庭堅說這首民歌的作者"倉卒之間,語奇如此,蓋率意道事實耳"(《山谷題跋》卷七)。因為作者對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點,不必用力雕飾,藝術效果就很好。
二、關于絲綢之路的詩
關于絲綢之路的詩有
1、《涼州詞》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譯文:縱目望去,黃河漸行漸遠,好像奔流在繚繞的白云中間,就在黃河上游的萬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門關聳峙在那里,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2、《從軍行七首(其四)》唐·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譯文:青海湖上烏云密布,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里,遙遙相望。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3、《出塞(其一)》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征人未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衛青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4、《觀獵》唐·王維
風勁角弓鳴, 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 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 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雕處, 千里暮云平。
譯文:角弓上的箭迎著強風射了出去,將軍在渭城狩獵。野草再枯,也躲不過獵鷹的眼睛,雪融化了,馬也奔馳得很快。轉眼間已經到了新豐市,駐馬時,已經回到細柳營。凱旋時回頭望向射落大雕的地方,千里無垠,暮云籠罩,原野上靜悄悄的。
5、《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譯文: 清晨的微雨濕潤了渭城地面的灰塵,館驛青堂瓦舍柳樹的枝葉翠嫩一新。真誠地奉勸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陽關就難以遇到故舊親人。
6、《涼州詞》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譯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滿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們彈奏起急促歡快的琵琶聲助興催飲,想到即將跨馬奔赴沙場殺敵報國,戰士們個個豪情滿懷。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戰場上又何妨?此次出征為國效力,本來就打算馬革裹尸,沒有準備活著回來。
7、《關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 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 吹度玉門關。 由來征戰地, 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 思鄉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 嘆息未應閑。
譯文:一輪明月從祁連山升起,穿行在蒼茫云海之間。浩蕩的長風吹越幾萬里,吹過將士駐守的玉門關。當年漢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覬覦青海大片河山。這里就是歷代征戰之地,出征將士很少能夠生還。戍守兵士遠望邊城景象,思歸家鄉不禁滿面愁容。此時將士的妻子在高樓,哀嘆何時能見遠方親人。
8、《塞下聽笛》唐·高適
雪凈胡天牧馬還, 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 風吹一夜滿關山。
譯文:冰雪融盡,入侵的胡兵已經悄然返還。月光皎潔,悠揚的笛聲回蕩在戍樓間。試問飽含離情的《梅花曲》飄向何處?它仿佛像梅花一樣隨風落滿了關山。
9、《磧中作》唐·岑參
走馬西來欲到天, 辭家見月兩回圓。今夜未知何處宿, 平沙莽莽絕人煙。
譯文:騎馬向西走幾乎來到天邊,離家以后已見到兩次月圓。今夜不知道到哪里去投宿,在這沙漠中萬里不見人煙。
1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渤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譯文:巍巍長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卻在迢迢遠方。你我命運何等相仿,奔波仕途,遠離家鄉。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內不覺遙遠。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覺就像近鄰一樣。岔道分手,實在不用兒女情長,淚灑衣裳。
三、古今文人描寫絲綢之路的詩詞
【七絕·重走絲綢之路】
壯志西行追古蹤,孤煙大漠夕陽中。
駝鈴古道絲綢路,胡馬猶聞唐漢風。
【七律·慢步絲綢路】
小雨泥淋釉傘輕,天宮著意雨霏晴。
尋遺塞外昭君怨,頓起凝愁憫淚傾。
但使邊關磐若石,絲綢古道漾簫笙。
如今落雁塵埃遠,不盡天山萬古情。
【七絕·絲綢之路】
荒灘大漠鬼難行,鵬鳥欲飛終未能。
但見巨龍呼嘯過,絲霞萬匹映天紅。
【絲綢之路賦】
朗朗神洲,祚傳千載;漫漫絲路,澤遺百代。嘆興亡于干戟,論沉浮于竹帛。長安城月,曾閱漢唐之隆盛;戈壁灘沙,猶憶王師之偉征。四海麟龍,潛于新域;千古杰豪,會于故都。尋常巷陌,閑談五柳雅文;崔嵬樓闕,雄踞九朝明君。東海魚鹽,北胡貂駒,商賈販運于市館;南國象牙,西昆玨珠,王孫贈饋于幾案。百物豐殊,倉廩藏實以為山;萬類盈逾,賢圣結聚而為云。長安起歌,聲斷霧煙;上苑醉筆,文笑詩仙。布上國之氣象,以興南越;施大朝之隆恩,以定西厥。于是朝貢覲賀至長安者,絡絡不絕也。
敕勒張騫博望侯,中華古爍惠西歐。
班超遠大攜珍寶,浩獵寒風舞緞綢。
寰球一段金飄帶, 樂舞長安紫禁開。
朝野交流穿朔漠, 中西融合越烽臺。
絲綢茶葉陶瓷萃, 商賈僧人行旅偕。
異域駝鈴風雨路, 漢唐氣象**懷。
金戈鐵驥下樓蘭,漫卷烽煙掃宇寰。
白骨堆山銷鎧甲,赤光遮眼映旌幡。
羌笛一曲絲綢路,胡馬千年五彩弦。
古道西風今又現,葡萄美酒話纏綿。
長安望斷絲綢路。夕照里,殘紅吐。陽關丘嶺馭馱疏,風雪祁連橫簇。蒼茫戈壁,連綿沙瀑,商賈晨昏渡。
西番自古荒涼處。與昔比,今非故。昆侖天塹已通途,西子婀娜堪賦。資源獨有,商機無數,四海人皆慕。
四、形容絲綢之路的句子
1. 兩千多年后的今天,每當人們凝望“絲綢之路”巨型石雕,無不引起對往日商貿、文化繁榮的遐想……2. 絲綢之路,你是一位郵遞員,把東方的四大發明送到西方,把西方的文化物產帶到東方,推動世界文明的進程,豐富中原的物質精神。
3. 絲綢之路,概括地講,是自古以來,從東亞開始,經中亞,西亞進而聯結歐洲及北非的這條東西方交通線路的總稱。絲綢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義。
這是亞歐大陸的交通動脈,是中國、印度、希臘三種主要文化的交匯的橋梁。吐魯番,就是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4. 絲綢之路,在新疆按其路線分為南、中、北三道。絲綢之路(SilkRoad)古代貫通中西方的商路。
5. 我們的祖先早在距今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就開通了連接東西方文明的陸上通道,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6. 絲綢之路為什么不叫金銀之路,珠寶之路,瓷器之路,而叫絲綢之路?顯然,表達的是崇拜絲綢的外國人的心境,是由外國人把絲綢之路叫到了全世界。
絲綢之路不是中國的專有名詞,而是世界的通用名詞,只要提到絲綢之路,全世界都知道特指那條路。7. 宋代河西走廊的繁榮,完全得益于絲綢之路的開通。
中國貨幣和外國貨幣共同作用于絲綢的貿易,貿易又拉動了餐飲業、旅店業、服務業,進而拉動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等各行各業,就使河西走廊日趨發達。8. 今天,絲綢之路變成了旅游觀光之路。
路沒有變,山川河流沒有變,歷史遺跡雖顯露出歲月的滄桑,但年輕時的容貌仍依稀可辨,也沒有變。變了的是路上的交通工具和往來游人的心思。
絲綢之路,將再次煥發青春,返老還童,帶給河西走廊新的繁榮。9. 追思千年文化歷史古跡,重新踏上絲綢路,月牙泉沙漠中一池綠洲,一路又見胡楊林,仿佛就在不遠處,你可聽到那如泣如訴的羌笛聲,看今朝,荒漠變家園。
臥沙眠雪樓蘭夢,曾挽長安客相逢。幾經滄桑多變幻,寂寞沙洲冷蒼穹。
10. 絲綢之路的道路漫長而久遠,而且無始無終。在古代,它是傳播友誼的道路,也曾經是被戰爭鐵蹄踐踏過的道路。
今天,人們已經忘卻昔日曾經有過的苦難,而把絲綢之路看作是連結東西方文明的紐帶。
五、與絲綢之路有關的詩句
描寫絲綢之路的詩
1.“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涼州詞》王之煥
2.“邊城暮麗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涼州詞》張 籍
3.“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 維
4.“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涼州詞》王 翰
5.“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從軍行》王昌齡
6.“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使至塞上》王 維
六、描寫絲綢之路和故宮的詩詞
紫禁城 七律 金碧輝煌紫禁城,紅墻宮里萬重門。
太和殿大乾清靜,神武樓高養性深; 金水橋白寧壽秀,九龍壁彩御花芬, 前庭后院皇家地,曠世奇觀罕見聞。 故宮游感 七絕 舊日明清帝王園, 進宮只準眾高官。
如今百姓來堂殿, 盡可游觀國寶顏。 北京長安街即景(老丘原創) 京華小住忽經旬,十里長街往返頻。
大廈連綿新布局,廣場寬闊巧鋪陳。 城樓曙色割昏曉,禁苑奇珍耀古今。
人與春風齊煥發,紅墻綠樹景長新。 故宮游 五律 有幸故宮行,觀光古殿驚。
人民真偉大,建筑好傳神; 帝苑豪華造,皇家氣派傾。 輝煌中國寶,燦爛世文明。
游故宮 七絕 紫禁城中一線穿, 觀宮看殿百千間, 皇家氣派余驚嘆, 文物古跡曠世鮮。 故宮游感 七絕 舊日明清帝王園, 進宮只準眾高官。
如今百姓來堂殿, 盡可游觀國寶顏。
七、絲綢之路的古詩詞
壯志西行追古蹤,孤煙大漠夕陽中。
駝鈴古道絲綢路,胡馬猶聞唐漢風。但使邊關磐若石,絲綢古道漾簫笙。
如今落雁塵埃遠,不盡天山萬古情。荒灘大漠鬼難行,鵬鳥欲飛終未能。
但見巨龍呼嘯過,絲霞萬匹映天紅。朗朗神洲,祚傳千載;漫漫絲路,澤遺百代。
敕勒張騫博望侯,中華古爍惠西歐。班超遠大攜珍寶,浩獵寒風舞緞綢。
絲綢茶葉陶瓷萃,商賈僧人行旅偕。異域駝鈴風雨路,漢唐氣象**懷。
羌笛一曲絲綢路,胡馬千年五彩弦。古道西風今又現,葡萄美酒話纏綿。
長安望斷絲綢路。夕照里,殘紅吐。
陽關丘嶺馭馱疏,風雪祁連橫簇。長安西郊據考為漢絲綢之路起點,有絲綢群雕以志紀念。
夕陽下看之尤其蒼涼。雕戎西北去,風勁谷粱香。
囑咐駝腸飽,將軍此路長。一路駝鈴響到西,萬匹絲綢濟美眉。
大漠越沙迷,昆侖踏細,歷險辟商機。
八、形容絲綢之路的句子
1. 兩千多年后的今天,每當人們凝望“絲綢之路”巨型石雕,無不引起對往日商貿、文化繁榮的遐想……
2. 絲綢之路,你是一位郵遞員,把東方的四大發明送到西方,把西方的文化物產帶到東方,推動世界文明的進程,豐富中原的物質精神。
3. 絲綢之路,概括地講,是自古以來,從東亞開始,經中亞,西亞進而聯結歐洲及北非的這條東西方交通線路的總稱。絲綢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義。這是亞歐大陸的交通動脈,是中國、印度、希臘三種主要文化的交匯的橋梁。吐魯番,就是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4. 絲綢之路,在新疆按其路線分為南、中、北三道。絲綢之路(SilkRoad)古代貫通中西方的商路。
5. 我們的祖先早在距今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就開通了連接東西方文明的陸上通道,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
6. 絲綢之路為什么不叫金銀之路,珠寶之路,瓷器之路,而叫絲綢之路?顯然,表達的是崇拜絲綢的外國人的心境,是由外國人把絲綢之路叫到了全世界。絲綢之路不是中國的專有名詞,而是世界的通用名詞,只要提到絲綢之路,全世界都知道特指那條路。
7. 宋代河西走廊的繁榮,完全得益于絲綢之路的開通。中國貨幣和外國貨幣共同作用于絲綢的貿易,貿易又拉動了餐飲業、旅店業、服務業,進而拉動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等各行各業,就使河西走廊日趨發達。
8. 今天,絲綢之路變成了旅游觀光之路。路沒有變,山川河流沒有變,歷史遺跡雖顯露出歲月的滄桑,但年輕時的容貌仍依稀可辨,也沒有變。變了的是路上的交通工具和往來游人的心思。絲綢之路,將再次煥發青春,返老還童,帶給河西走廊新的繁榮。
9. 追思千年文化歷史古跡,重新踏上絲綢路,月牙泉沙漠中一池綠洲,一路又見胡楊林,仿佛就在不遠處,你可聽到那如泣如訴的羌笛聲,看今朝,荒漠變家園。臥沙眠雪樓蘭夢,曾挽長安客相逢。幾經滄桑多變幻,寂寞沙洲冷蒼穹。
10. 絲綢之路的道路漫長而久遠,而且無始無終。在古代,它是傳播友誼的道路,也曾經是被戰爭鐵蹄踐踏過的道路。今天,人們已經忘卻昔日曾經有過的苦難,而把絲綢之路看作是連結東西方文明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