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鄉村四月古詩的詩意
鄉村四月 [宋] 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 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 才了蠶桑又插田。 【作者介紹】 翁卷,字續古,一字靈舒,溫州樂清(今屬浙江)人,南宋詩人,與趙師秀、徐照、徐璣并稱“永嘉四靈”。
其詩大多講求技巧,詩風清苦。著有《西巖集》1卷,有《南宋群賢小集》本;《葦碧軒集》,有《永嘉詩人祠堂叢刻》本。
二集互有出入。 【注釋】 ①白滿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著天光。
川,平地。 ②子規——杜鵑鳥。
③才——剛剛。. ④山原-----山坡原野 ⑤蠶桑--種桑養蠶。
⑥了——料理完 ⑦如——好像 【譯文】 (1、2句)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與天光相輝映。天空中煙雨蒙蒙,杜鵑聲聲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3、4句)四月到了,沒有人閑著,剛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中心】 整首詩突出了鄉村四月的勞動緊張、繁忙。
整首詩就像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贊美,也表現出他對勞動人民、勞動生活的贊美之情。 【賞析】 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春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綠原、白川、子規、煙雨,寥寥幾筆就把水鄉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來。
后兩句寫人,畫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農民形象,從而襯托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前呼后應,交織成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綠的,原野是綠的,綠的樹,綠的草,綠的禾苗,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一個綠色主宰的世界。在綠色的原野上河渠縱橫交錯,一道道洋溢著,流淌著,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滿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川流。
舉目望去,綠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籠罩在淡淡的煙霧之中。那是霧嗎?煙嗎?不,那是如煙似霧的蒙蒙細雨,不時有幾聲布谷鳥的呼喚從遠遠近近的樹上、空中傳來。
詩的前兩句描寫初夏時節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廣闊的,筆觸是細膩的;色調是鮮明的,意境是朦朧的;靜動結合,有色有聲。“子規聲里雨如煙”,如煙似霧的細雨好像是被子規的鳴叫喚來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后兩句歌詠江南初夏的繁忙農事。
采桑養蠶和插稻秧,是關系著衣和食的兩大農事,現在正是忙季,家家戶戶都在忙碌不停。對詩的末句不可看得過實,以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蠶,有人運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蠶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蠶桑,有人則只忙于其中的一項,少不得有人還要做其他活計。
“才了蠶桑又插田”,不過是化繁為簡,勾畫鄉村四月農家的忙碌氣氛。至于不正面直說人們太忙,卻說閑人很少,幾乎是沒有的。
那是故意說得委婉一些,舒緩一些,為的是在人們一片繁忙緊張之中保持一種從容恬靜的氣度,而這從容恬靜與前兩名景物描寫的水彩畫式的朦朧色調是和諧統一的畫面。
二、鄉村四月的詩意是什么
《鄉村四月》是南宋詩人翁卷所做的詩,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春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綠原、白川、子規、煙雨,寥寥幾筆就把水鄉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來。
后兩句寫人,畫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農民形象,從而襯托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 鄉村四月 (宋)翁 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 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 才了蠶桑又插田。 編輯本段作者介紹 翁卷(宋朝著名作家),字續古,一字靈舒,今樂清市淡溪鎮埭頭村人,中年以后遷居永嘉縣城。
淳佑三年(公元1243)領鄉薦,在越、江淮邊帥府中度過一段幕僚生活。后從事教學生涯,落拓江湖,以布衣終。
畢生擅長詩歌,多尖新刻畫之作。與徐照、徐璣、趙師秀形成我國詩歌發展史上的“永嘉四靈”流派。
他們沖擊“江西派”那種拼積典故,生硬拗捩的詩風,鍛煉字句,刻意為工,反對用典,著意白描。其詩作雖多吟山詠水、唱和應酬之作,然不乏關心時事和民生疾苦佳作, 《東陽路旁蠶婦》、《鄉村四月》、《贈張亦》等,都為膾炙人口、傳誦至今的名作。
葉適評其詩“自吐性情,靡所依旁”。 據清乾隆《溫州府志》著錄,詩集有《翁卷集》一卷,《西巖集》二卷,《葦碧軒集》四卷。
實則三者同為一書。由于時代久遠,鈔刻衍變,終于薈集為《葦碧軒集》一本。
見存者有冒廣生所輯之《永嘉詩人祠堂叢書》本。新版則有陳增杰校點的《永嘉四靈詩集》,收錄較為完備。
翁卷以其詩歌,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寶貴的一席,也給后人留下一份難得的精神文化遺產,也為他自己在那個多事之秋的南宋獲得了一絲絲生存的精神慰藉。 編輯本段年代背景 翁卷生活的時代,正是風靡一世的江西詩派已漸趨末流之時。
江西詩派那種“以資書以為詩”、拼湊故典和生硬拗捩的作風,正是溫州翁卷等四位詩人所深為不滿的。翁卷他們從晚唐詩家入手,刻意求新,走賈島、姚合的“苦吟”之路,下功夫“因狹出奇”。
這大約是翁卷等人及后 《山雨》 來的江湖派在唐以后,自感才力薄弱而又欲有所建樹的詩人的共同想法,也是翁卷等 “四靈”的詩歌在當時詩壇被推重的一個原因。翁卷的詩多采取白描的手法,詩風顯得較為平易,簡約中有一份清淡的韻味,“貴精不求多,得意不戀事”正是他的創作準則和目標。
翁卷生活在社會下層,熟悉民情風俗,因此他寫出的一些反映和關注現實的詩作,同情民生疾苦,揭露社會不合理現象,自然十分真切。他的《東陽路旁蠶婦》詩,雖短短七言,卻把蠶婦的辛苦生活和她所承受的經濟壓力寫得入木三分: “兩鬢樵風一面塵,采桑桑上露沾身。
相逢卻道空辛苦,抽得絲來還別人”。 可以聯想起白居易的《賣炭翁》來,蠶婦和賣炭翁都是古代社會真正的勞動人民,幾千年封建社會,能為勞動人民而歌的詩人畢竟不多。
他的山水詩,既繼承了晚唐細膩精致的風格,又蘊含有宋詩理性化特點, 翁卷像(3張) 如《野望》: 一天秋色冷晴灣,無數峰巒遠近間。 閑上山來看野水,忽于水底見青山。
又如《山雨》: 一夜滿林霜月白,亦無云氣亦無雷。 平明忽見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來。
編輯本段注釋 白滿川指河流里的水色映著天光。川:山原,平地,河流。
子規杜鵑鳥。 才剛剛。
山原山陵和原野。 蠶桑種桑養蠶。
了料理完。 如好像。
編輯本段譯文 一條小河中流淌在碧綠的山間, 細雨微風中杜鵑在歡快地歌唱。 鄉村四月里人們是多么忙碌, 才侍弄完蠶桑又開始了插田。
編輯本段中心思想 整首詩突出了鄉村四月(今樂清市淡溪鎮)的勞動繁忙。整首詩就像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贊美,也表現出他對勞動人民的喜愛,對勞動生活的贊美之情,因此,翁卷有鄉村詩人的美稱。
翁卷揮墨了一幅農民豐富、繁忙的鄉村田園生活了,從而襯托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 編輯本段賞析 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今樂清市淡溪鎮)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綠原、白川、子規、煙雨,寥寥幾筆就把水鄉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來。
后兩句寫人,畫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農民形象,從而襯托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前呼后應,交織成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綠的,原野是綠的,綠的樹,綠的草,綠的禾苗,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一個綠色主宰的世界。在綠色的原野上河渠縱橫交錯,一道道洋溢著,流淌著,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滿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
舉目望去,綠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籠罩在淡淡的煙霧之中。那是霧嗎?煙嗎?不,那是如煙似霧的蒙蒙細雨,不時有幾聲布谷鳥的呼喚從遠遠近近的樹上、空中傳來。
詩的前兩句描寫初夏時節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廣闊的,筆觸是細膩的;色調是鮮明的,意境是朦朧的;靜動結合,有色有聲。“子規聲里雨如煙”,如煙似霧的細雨好像是被子規的鳴叫喚來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后兩句歌詠江南初夏的繁忙農事。
采桑養蠶和插稻秧,是關系著衣和食的兩大農事,現在正是忙季,家家戶戶都在忙碌不停。對詩的末句不可看得過實,以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蠶,。
三、鄉村四月古詩的詩意
鄉村四月
[宋] 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
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
才了蠶桑又插田。
【作者介紹】
翁卷,字續古,一字靈舒,溫州樂清(今屬浙江)人,南宋詩人,與趙師秀、徐照、徐璣并稱“永嘉四靈”。其詩大多講求技巧,詩風清苦。著有《西巖集》1卷,有《南宋群賢小集》本;《葦碧軒集》,有《永嘉詩人祠堂叢刻》本。二集互有出入。
【注釋】
①白滿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著天光。川,平地。
②子規——杜鵑鳥。
③才——剛剛。.
④山原-----山坡原野
⑤蠶桑--種桑養蠶。
⑥了——料理完
⑦如——好像
【譯文】
(1、2句)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與天光相輝映。天空中煙雨蒙蒙,杜鵑聲聲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3、4句)四月到了,沒有人閑著,剛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中心】
整首詩突出了鄉村四月的勞動緊張、繁忙。整首詩就像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贊美,也表現出他對勞動人民、勞動生活的贊美之情。
【賞析】
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春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綠原、白川、子規、煙雨,寥寥幾筆就把水鄉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來。后兩句寫人,畫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農民形象,從而襯托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前呼后應,交織成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綠的,原野是綠的,綠的樹,綠的草,綠的禾苗,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一個綠色主宰的世界。在綠色的原野上河渠縱橫交錯,一道道洋溢著,流淌著,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滿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川流。舉目望去,綠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籠罩在淡淡的煙霧之中。那是霧嗎?煙嗎?不,那是如煙似霧的蒙蒙細雨,不時有幾聲布谷鳥的呼喚從遠遠近近的樹上、空中傳來。詩的前兩句描寫初夏時節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廣闊的,筆觸是細膩的;色調是鮮明的,意境是朦朧的;靜動結合,有色有聲。“子規聲里雨如煙”,如煙似霧的細雨好像是被子規的鳴叫喚來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后兩句歌詠江南初夏的繁忙農事。采桑養蠶和插稻秧,是關系著衣和食的兩大農事,現在正是忙季,家家戶戶都在忙碌不停。對詩的末句不可看得過實,以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蠶,有人運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蠶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蠶桑,有人則只忙于其中的一項,少不得有人還要做其他活計。“才了蠶桑又插田”,不過是化繁為簡,勾畫鄉村四月農家的忙碌氣氛。至于不正面直說人們太忙,卻說閑人很少,幾乎是沒有的。那是故意說得委婉一些,舒緩一些,為的是在人們一片繁忙緊張之中保持一種從容恬靜的氣度,而這從容恬靜與前兩名景物描寫的水彩畫式的朦朧色調是和諧統一的畫面
四、鄉村四月的四句古詩的詩意
1、譯文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與天光相輝映。
天空中煙雨蒙蒙,杜鵑聲聲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四月到了,沒有人閑著,剛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2、全詩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3、賞析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田野風光和農忙景象,前兩句描繪自然景物:綠原、白川、子規、煙雨,寥寥幾筆就把水鄉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出了出來。以“綠遍”形容草木蔥郁,“白滿”表示 雨水充足 ,“子規聲”暗寓催耕之意,生動地展現出“鄉村四月”特有的風物。
后兩句敘述農事繁忙,畫面上主要突出剛剛收完蠶繭便在水田插秧的農民形象,從而襯托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前呼后應,交織成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卷。
4、作者簡介翁卷,字續古,一字靈舒,南宋詩人,永嘉(今浙江溫州)人,生卒年不詳。翁卷他一生沒有做過官,屢考進士不中,布衣文人。
與趙師秀、徐照、徐璣合稱“永嘉四靈” 。他的詩大多講究技巧,有清新淡遠的意味,講究錘煉字句,寫景善白描,時有佳句,為人傳誦,著有《四巖集》、《葦碧軒集》。
2,【作者介紹】 翁卷,字續古,一字靈舒,溫州樂清(今屬浙江)人,南宋詩人,與趙師秀、徐照、徐璣并稱“永嘉四靈”.其詩大多講求技巧,詩風清苦.著有《西巖集》1卷,有《南宋群賢小集》本;《葦碧軒集》,有《永嘉詩人祠堂叢刻》本.二集互有出入. 【注釋】 ①白滿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著天光.川,平地. ②子規——杜鵑鳥. ③才——剛剛.. ④山原-----山坡原野 ⑤蠶桑--種桑養蠶. ⑥了——料理完 ⑦如——好像 【譯文】 (1、2句)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與天光相輝映.天空中煙雨蒙蒙,杜鵑聲聲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3、4句)四月到了,沒有人閑著,剛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中心】 整首詩突出了鄉村四月的勞動緊張、繁忙.整首詩就像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贊美,也表現出他對勞動人民、勞動生活的贊美之情. 【賞析】 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春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綠原、白川、子規、煙雨,寥寥幾筆就把水鄉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來.后兩句寫人,畫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農民形象,從而襯托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前呼后應,交織成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綠的,原野是綠的,綠的。
五、鄉村四月詩意是是什么
詩意:
山坡上草木葳蕤,一片青蔥翠綠。江南插禾早,蓄滿水的稻田里水色與天光交相輝映,滿目亮白。杜鵑聲聲啼叫,江南的天空煙雨迷蒙。四月到了,莊稼人都開始忙農活,沒有一個閑人。莊稼活像稻草垛一樣堆起多高,一件接著一件,哪有做完的時候?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詩文:《鄉村四月》宋代: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擴展資料
賞析:
詩歌突出了鄉村四月的勞動繁忙。整首詩就像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贊美,也表現出他對勞動人民的喜愛,對勞動生活的贊美之情。翁卷揮墨了一幅農民豐富、繁忙的鄉村田園生活了,從而襯托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
作者:
翁卷,字續古,一字靈舒,樂清(今屬浙江)人。工詩,為“永嘉四靈”之一。曾領鄉薦(《四庫提要》作“嘗登淳佑癸卯鄉薦”,《樂清縣志》承此,而近人以為是淳熙癸卯,相差一個甲子。衡諸翁卷生平,前者過早,后者過盡,疑都不確),生平未仕。以詩游士大夫間。有《四巖集》,《葦碧軒集》。清光緒《樂清縣志》卷八有傳。
六、鄉村四月的詩意
鄉村四月 宋 ·翁卷 綠遍山野白滿川, 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 才了蠶桑又插田。譯文 山陵、原野間草木茂盛,遠遠望去,一片蔥郁。
杜鵑聲聲啼叫,天空中煙雨蒙蒙,大地一片欣欣向榮。四月到了,農民都開始忙起了活兒,村里沒有一個人閑著。
他們剛剛結束了種桑養蠶的事情,又開始插秧了。整首詩突出了鄉村四月的勞動繁忙。
整首詩就像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贊美,也表現出他對勞動人民的喜愛,對勞動生活的贊美之情,因此,翁卷有鄉村詩人的美稱。 揮墨了一幅農民豐富、繁忙的鄉村田園生活了,從而襯托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
七、鄉村四月的詩意
鄉村四月
宋·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
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
才了蠶桑又插田。
【注釋】
①子規——杜鵑鳥.
②才了——才料理完.
【譯文】
一條小河流淌在碧綠的山間,
細雨微風中杜鵑在歡快地歌唱。
鄉村四月里人們是多么忙碌,
才侍弄完蠶桑又開始了插田。
【賞析】
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綠原、白川、子規、煙雨,寥寥幾筆就把水鄉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來。后兩句寫人,畫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農民形象,從而襯托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前呼后應,交織成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綠的,原野是綠的,綠的樹,綠的草,綠的禾苗,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一個綠色主宰的世界。在綠色的原野上河渠縱橫交錯,一道道洋溢著,流淌著,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滿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舉目望去,綠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籠罩在淡淡的煙霧之中。那是霧嗎?煙嗎?不,那是如煙似霧的蒙蒙細雨,不時有幾聲布谷鳥的呼喚從遠遠近近的樹上、空中傳來。詩的前兩句描寫初夏時節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廣闊的,筆觸是細膩的;色調是鮮明的,意境是朦朧的;靜動結合,有色有聲。“子規聲里雨如煙”,如煙似霧的細雨好像是被子規的鳴叫喚來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后兩句歌詠江南初夏的繁忙農事。采桑養蠶和插稻秧,是關系著衣和食的兩大農事,現在正是忙季,家家戶戶都在忙碌不停。對詩的末句不可看得過實,以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蠶,有人運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蠶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蠶桑,有人則只忙于其中的一項,少不得有人還要做其他活計。“才了蠶桑又插田”,不過是化繁為簡,勾畫鄉村四月農家的忙碌氣氛。至于不正面直說人們太忙,卻說閑人很少,那是故意說得委婉一些,舒緩一些,為的是在人們一片繁忙緊張之中保持一種從容恬靜的氣度,而這從容恬靜與前兩名景物描寫的水彩畫式的朦朧色調是和諧統一的。 一條小河中流淌在碧綠的山間,
細雨微風中杜鵑在歡快地歌唱。
鄉村四月里人們是多么忙碌,
才侍弄完蠶桑又開始了插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