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寫大嶼山的詩句
游香港大嶼山有感
貫明
佛陀辭世三千年,優曇婆羅開世間。
輾轉輪回幾人醒,宇宙大法已開傳。
佛緣延續香火盛,白云環繞大嶼山。
眾生迷茫空等待,不知彌勒已下凡。
快聽良言找真相,得法破迷出深淵。
一朝徹悟修大道,脫凡出俗上青天。
石壁雷紋石刻
陳公哲
石筍轟東灣,沉沙考訣環;
蘊藏多寶氣,攻錯借他山;
磨洗存千古,謳吟到百蠻;
前朝空帳望,提筆莽蒼間。
二、描寫冬至節的詩句有哪些
陸游有《辛酉冬至》詩:“今日日南至,吾門方寂然。
家貧輕過節,身老怯增年。”杜甫有《小至》:“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冬至》:“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后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白居易有《邯鄲冬至夜》:“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冬至夜懷湘靈》:“艷質無由見,寒衾不可親。
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小歲日對酒吟錢湖州所寄詩》“獨酌無多興,閑吟有所思。
一杯新歲酒,兩句故人詩。楊柳初黃日,髭須半白時。
蹉跎春氣味,彼此老心知。”。
三、描寫山水的句子不要詩句
這里不是江南小鎮,自然沒有流水人家,也沒有碧水連天的景致。
這里是誕生華夏民族的黃河流域,據說大禹治水時曾經跋涉這里。 這里的山水鐘靈毓秀,這里的山寨幽靜古老,這里的山林蔥翠濃郁,這里的池塘波光粼粼,這里的嵐靄悠悠縈繞在山間,這里早晚的炊煙裊裊升騰于寨子的上空,這里的山連著天,水連著山,山水草木、古老建筑、民俗風情……都在淳樸自然的生態環境中靈動著。
一 奔騰不息的渾黃河水,從寨子的前面咆哮著滾滾東逝,宛如一條濃濁淫蕩的激流,瘋狂地肆虐、猥褻、侵蝕著承載重負而滄桑無語的河床。 寨子矗立于黃河南岸的山坡上,對岸是巍峨綿延的山岳,險峰俊秀地深谷急流洶涌。
離南岸不遠處的水域里自然形成一個浪高淵深的漩渦,“嗚嗚”的漩流呼嘯聲晝夜不息地哀號著在山谷間回鳴,凄楚嗡嗡,仿佛向世代繁衍生息在這里的子民訴說著“水患無情”。 寬大的水面像柔亮的綢,古樸簡陋的小舟似剪,一點點把這綢給裁開。
無風的時候看那池塘,微瀾不驚,似在長睡不醒。采蓮、喂魚的簡陋小船攪醒了這里,那里又睡了。
只有一場風雨過處,這里那里地吹了搔了,才能將那看似睡夢恬靜的池塘逗得發出笑聲。魚兒悠閑地游在池塘里,看似在淺處,伸手卻無法抓到,倒是攪動了一池的平靜,蕩起了層層延伸開去的波波漣漪。
盤盤荷葉上總有那么一兩個水珠晶瑩地滾,間或被沉浸在塘里的魚在水中偶然觸動了,晶瑩的水珠便“叭嗒”一聲落入池中。綠荷、寨子、山峰、白云的倒影在水中顫顫地動,凝眸窺視良久,宛如置身于迷幻般的水晶宮。
一簇簇,一片片碩大濃綠的荷葉漂浮在水面,說不上是水中的一片荷,還是荷中的一片水。 乍然而起的水鳥,或是偶然躍水而跳的魚,會將山和寨子照映在水中的倩影攪得顫顫如醉。
濟南的秋冬,風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 有這樣的風在這兒等著,濟南簡直可以說沒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無從說起。
濟南的三大名勝,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么響亮好聽!一聽到“大明湖”這三個字,便聯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現出一幅美景來。 事實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湖中現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壩劃開的多少塊“地”。“地”外留著幾條溝,游艇沿溝而行,即是逛湖。
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無波。東一塊蓮,西一塊蒲,土壩擋住了水,蒲葦又遮住了蓮,一望無景,只見高高低低的“莊稼”。
艇行溝內,如穿高粱地然,熱氣騰騰,碰巧了還臭氣烘烘。夏天總算還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總能聞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綠葉兒。
春天,則下有黑湯,旁有破爛的土壩;風又那么野,綠柳新蒲東倒西歪,恰似掙命。所以,它即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話雖如此,這個湖到底得算個名勝。 湖之不大與不明,都因為湖已不湖。
假若能把“地”都收回,拆開土壩,挖深了湖身,它當然可以馬上既大且明起來:湖面原本不小,而濟南又有的是清涼的泉水呀。這個,也許一時作不到。
不過,即使作不到這一步,就現狀而言,它還應當算作名勝。北方的城市,要找有這么一片水的,真是好不容易了。
千佛山滿可以不算數兒,配作個名勝與否簡直沒多大關系。因為山在北方不是什么難找的東西呀。
水,可太難找了。濟南城內據說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是還非有個湖不可。
泉,池,河,湖,四者俱備,這才顯出濟南的特色與可貴。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這個湖是少不得的。
設若我們游湖時,只見溝而不見湖,請到高處去看看吧,比如在千佛山上往北眺望,則見城北灰綠的一片——大明湖;城外,華鵲二山夾著彎彎的一道灰亮光兒——黃河。這才明白了濟南的不凡,不但有水,而且是這樣多呀。
況且,湖景若無可觀,湖中的出產可是很名貴呀。 懂得什么叫作美的人或者不如懂得什么好吃的人多吧,游過蘇州的往往只記得此地的點心,逛過西湖的提起來便念叨那里的龍井茶,藕粉與莼菜什么的,吃到肚子里的也許比一過眼的美景更容易記住,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茭白,白花藕,還真許是它馳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
不論怎么說吧,這些東西既都是水產,多少總帶著些南國風味;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帶著一束束的大白蓮花蓇?出賣,在北方大概只有濟南能這么“闊氣”。 泰山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突起于華北平原,凌駕于齊魯丘陵,相對高差達1300米,視覺效果格外高大,具有通天拔地之勢,形成"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
泰山綿亙200余公里,盤臥方圓426平方公里,形體集中,產生厚重安穩之感,正如"穩如泰山"一詞所述。 泰山巖性堅硬,節理發育。
古松與巨石相互襯托,云煙和朝日彼此輝映,突兀峻拔,耀眼磅礴。 我見識過怪石嶙峋的張家界,瀏覽過風景秀美的桂林山,但卻從來沒有看到過西安這一帶的山。
西安的華山真高啊,一座座山拔地而起,直沖云霄,從山腳往山上看,根本就看不到頭;西安的華山真奇啊,像一朵盛開的蓮花,像一匹奔騰的駿馬,又像一位羞澀的少女,真是奇峰羅列,姿態萬千;西安的華山真陡啊,雖然每一條路的兩旁都修筑了鐵鏈和欄桿,但是。
四、描寫九馬畫山的詩句
山面如削,石壁上有白、黃、灰、黑等色,色彩斑斕,呈現出馬的畫像,名畫山;馬圖最多可見九匹,又名九馬畫山。
宋代詩人鄒浩比作天公醉時的杰作:“應時天公醉時筆,重重粉墨尚縱橫”。
清代詩人徐弓贊道:“自古山如畫,如今畫似山。馬圖呈九首,奇物在人間”。
清代兩廣總督阮元對畫山更是到了癡迷的程度,六年間五次來游九馬畫山,他在《清漓石壁圖歌》中寫道:“六年久識奇峰面,五度來乘讀畫舟”。
如今在畫山渡口不遠的崖壁上,仍可看到“清漓石壁圖”五字石刻大榜書。
有民謠流傳:“看馬郎,看馬郎,問你神馬幾多雙?看出七匹中榜眼,看出九匹狀元郎。”
據說1960年**與陳毅游漓江時,面對九馬畫山揣摩了許久,周總量看出九馬,陳老總看出八馬。游客每每到此,總要細細揣摩,發揮想像力數一數。九馬畫山,堪稱漓江“巨壁美”之冠。
五、描寫恒山的詩句有哪些
描寫恒山的詩句有: 大茂維岳古帝孫,太樸未散真巧存。
乾坤自有靈境在,奠位豈合他山尊。云中天下脊,尤見此山尊。
八水皆南匯,群峰盡北蹲。我欲摩崖登絕頂,扶搖何處覓青鸞。
帝孫遙拜祖先封,太古混開化岳功. 恒山,亦名“太恒山”古稱玄武山、崞山,高是山,玄岳。其中,倒馬關、紫荊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虎踞為險,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沖。
主峰天峰嶺在渾源縣城南,海拔2016.1米。恒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城南10公里處,距大同市市區62公里。
北岳恒山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稱為五岳,為中國地理標志,是天下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1982年,恒山以山西恒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上述詩句全文如下:(1)《登恒山》 元好問 大茂維岳古帝孫,太樸未散真巧存。乾坤自有靈境在,奠位豈合他山尊。
椒原旌旗白日躍,山界樓觀蒼煙屯。誰能借我兩黃鵠,長袖一拂元都門 。
(2)《登恒山》 汪承爵 云中天下脊,尤見此山尊。八水皆南匯,群峰盡北蹲。
仙臺臨日迥,風窟護云屯。剩有搜奇興,空憐前路昏。
(3)《登恒山》陳培脈 上應天樞象北辰,眾山環拱碧嶙峋。云霞隱見金銀闕,昏旦盤旋日月輪。
呼吸蒼冥通一所,逍遙紫嶠會群真。陽終陰始扶元化,朔漠長留太古春。
氤氳霧靄擁危巒,象肖靈蛇勢郁盤。望去神光凌斗極,飛來秀色落桑乾。
龍潭云出千巖雨,虎口風生萬壑寒。我欲摩崖登絕頂,扶搖何處覓青鸞。
(4)《登恒岳 》作者不詳 帝孫遙拜祖先封,太古混開化岳功.我欲登之憑展翅,回眸一瞥墮塵中。.。
六、描寫山空曠幽靜的詩句
絞盡腦汁- -只想了這么多= =
《鹿柴》 作者:[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竹里館》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尋隱者不遇》 作者:[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南朝梁·王籍《入若邪溪》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尤其是這兩句)
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游。
《山居秋暝》 作者:[唐]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題破山寺后禪院》 作者:[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暫時就是這么多- -想不起來了- -想起來再說吧。其實一般詩人都有寓意的,單純寫山空曠的不多,一般是受到排擠了才想到看看山去也~~~~~~~~~~~~~~~~
七、描寫黃山云霧飄渺的詩句有哪些
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說:“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
唐代大詩人李白游歷黃山,寫下了《贈黃山胡公暉求白鷴(有序)》和《送溫處士歸白鵝峰舊居》兩首,在后一首中留下了:“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的名句。
在結尾處,李白戀戀不舍地寫下:“他日還相訪,乘橋躡彩虹。”可惜這一愿望李白并沒有實現,這是李白的遺憾更是黃山的遺憾。
唐代詩僧島云留居黃山,深愛黃山,據史料記載他是最早登上天都峰的人,他的詩留存下來的有10首,是唐代詩人中存詩最多的人,在他的詩中,對軒轅黃帝在黃山煉丹羽化成仙的傳說就有記載:“浮丘處處留丹灶,黃帝層層隱玉書。 終待登臨最高頂,便隨鸞鶴五云車。”
元代鄭玉筆下的黃山,沒有過多的描寫景色,但卻把游山的感覺寫得如此傳神: 江左諸峰罕出群,誰云華岳與平分? 幾千百澗流蒼玉,三十六峰生白云。 幽谷高人抱真獨,荒巖野草剩芳芬。
幾回獨向風前立,夜半吹簫天上聞。 明代詩人余紹祉的詩則更多的是一種寫實的風格: “翠壑丹崖千丈畫,白云紅葉一溪詩”。
這是描寫黃山秋景的千古絕唱,“翠”、“丹”、“紅”、“白”這四個描寫顏色的字,把黃山秋日繽紛的色彩描繪得五彩斑斕,一個“云” 字,一個“溪”字,把黃山秋日的天高地闊,秋高氣爽襯托得無比準確,使人讀來如臨其境,“千丈畫”三個字把黃山大自然神來之筆所繪就的巨幅畫圖呈現在讀者面前,而“一溪詩”三個字又賦予了畫面溪水孱孱的美妙動感。 兩句詩14個字,把一幅有聲有色、壯闊秀麗、眾花爭艷、峰水相襯的黃山秋日畫卷展現在人們面前。
現當代的大家更是感懷吟詠,留下了不可勝數的名篇佳句,他們的作品幾乎屢見于國內外成百上千種報刊,總數當遠遠超過古代詩人。 黃賓虹在迎客松下吟頌:今古幾游客,勞勞管送迎。
蒼官不知老,披拂自多情。 許承堯在江麗田琴臺邊感嘆:鳴琴客久去,石床猶在茲。
蓊蔚四山靜,冷冷水環之…… 郭沫若末到黃山之前就先從黃山風光攝影展上預習了黃山:我未到過黃山,今來影上大觀。仿佛身在云海,胸中涌起波瀾。
胡績偉置身于黃山風云之中疑惑萬千:轉眼山變海,彈指島環峰;驟然劈頭雨,剎時滿目松。 唐?|在黃山定是想起了一千多年前的李謫仙:千樹懸崖采藥去,一林幽徑覓詩還。
我來欲作胡公客,求取新生雙白鷴。 張萬舒聆聽著陣陣松濤熱情地贊嘆:好!黃山松,我大聲為你叫好…… 穆青儒雅地抒情:昂首青霄界,驚造化,黃山幻景,松奇石怪。
雪虐風摧億萬載,芙蓉嬌嬈不敗。 邵燕詳把思緒引向了千百年前:山啊山,你親眼見過海枯石爛,你親身經歷過谷換陵移,你比參天古木的年輪該有更多的記憶。
明代的程敏政就有這樣的詩句:“眼看奇絕口難名,變態分明似化成。” 清代的金照吟道:“黃山變態自天公,移步看看又改容。”
。 真可謂“一片之云有異勢,一尺之松無凡枝”。
。
八、描寫湖水的詩句
張若虛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花搖情滿江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