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達“不要著急”的古詩詞有哪些
作品出處《壇經》作者慧能 唐代
菩提偈
其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
其二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明鏡本清凈,何處染塵埃!
其三
菩提本無(非)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其四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白話譯文
【其一】
本來就沒有菩提樹, 也并不是明亮的鏡臺。 只要性空,哪會有什么塵埃?
【其二】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干凈,哪里會染上什么塵埃?
【其三】
原本就沒有菩提樹, 也并不是明亮的鏡臺。 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塵埃?
【其四】
菩提只是向著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機?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擴展資料:
關于這首詩的來歷,《壇經》第四節至第八節,有明白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說“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稟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門前寫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弘忍知道后,“遂喚秀上座于堂內”,說是“汝作此偈,見即未到”,“若覓無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數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語,即針對神秀的《無相偈》而發。
據《壇經》所載,惠能本不識字,他先“請人一讀”神秀的偈語,然后作此歌偈,“請得一解書人于西間壁上題著”。
2.形容不急不躁古詩句有哪些
1、飲酒·其五
魏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譯文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著伴兒歸來。這里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2、西江月·問訊湖邊春色
宋代:張孝祥
問訊湖邊春色,重來又是三年。東風吹我過湖船,楊柳絲絲拂面。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飛起沙鷗一片。
譯文
問候這湖中的春水,岸上的春花,林間的春鳥,你們太美了,這次的到來距前次已是三年了。東風順吹,我駕船駛過湖面,楊柳絲絲拂面,似對我的到來表示歡迎。
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沉浮我已習慣,無論到哪里,我的心一片悠然。寒光亭下,湖水映照天空,真是天水一色,水面上飛起一群沙鷗。
3、歸鳥·其三
魏晉:陶淵明
翼翼歸鳥,訓林徘徊。
豈思天路,欣及舊棲。
雖無昔侶,眾聲每諧。
日夕氣清,悠然其懷。
譯文
歸鳥翩翩自在飛,悠然林間任盤旋。誰還尋思登天路,返回舊林心喜歡。昔日伴侶雖已去,群鳥諧鳴欣欣然。薄暮斜暉氣清爽,閑適愜意戲林間。
4、金字經·樂閑
元代:張可久
百年渾似醉 ,滿懷都是春。高臥東山一片云。嗔,是非拂面塵,消磨盡,古今無限人。
譯文
百年歲月渾渾然好似醉酒,可是心懷仍一片陽春,高高仰臥東山像那悠悠白云。可恨那人間是非像撲面的飛 塵,消磨掉古今多少有志人。
5、四塊玉·樂閑
元代:張可久
遠是非,尋瀟灑。地暖江南燕宜家,人閑水北春無價。一品茶,五色瓜,四季花。
譯文
遠離塵囂,尋求過上肆意瀟灑的生活。江南的春天一到,氣候變暖最適合燕子安家,人們閑適悠然,江水悠悠北去。
慢慢地品嘗清茶,品味香甜的瓜果,觀賞花草,這樣清靜悠閑、恬然自娛的隱逸生活,令人神往。
3.關于不放棄的詩句誰知道 急
1、《竹石》清代: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譯文:竹子抓住青山一點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巖石縫中。經歷成千上萬次的折磨和打擊,它依然那么堅強,不管是酷暑的東南風,還是嚴冬的西北風,它都能經受得住,還會依然堅韌挺拔。
2、《石灰吟》明代: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譯文:(石灰石)只有經過千萬次錘打才能從深山里開采出來,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燒當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間。
3、《別董大二首·其一》唐代: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譯文:千里黃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風吹著歸雁大雪紛紛。不要擔心前路茫茫沒有知己,普天之下哪個不識君?
4、《行路難·其一》唐代:李白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譯文:世上行路呵多么艱難,多么艱難; 眼前歧路這么多,我該向北向南?相信總有一天,能乘長風破萬里浪; 高高掛起云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5、《行路難·其二》唐代:李白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雉賭梨栗。
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
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篲折節無嫌猜。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
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行路難,歸去來!
譯文:人生道路如此寬廣,唯獨我沒有出路。我不愿意追隨長安城中的富家子弟,去搞斗雞走狗一類的賭博游戲。像馮諼那樣彈劍作歌發牢騷,在權貴之門卑躬屈節是不合我心意的。當年淮陰市人譏笑韓信怯懦無能,漢朝公卿大臣嫉妒賈誼才能超群。你看,古時燕昭王重用郭隗,擁篲折節、謙恭下士,毫不嫌疑猜忌。
劇辛和樂毅感激知遇的恩情,竭忠盡智,以自己的才能來報效君主。然而燕昭王早就死了,還有誰能像他那樣重用賢士呢?世路艱難,我只得歸去啦!
4.表達“不要著急”的古詩詞有哪些
作品出處《壇經》作者慧能 唐代 菩提偈 其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 其二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明鏡本清凈,何處染塵埃! 其三 菩提本無(非)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其四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白話譯文 【其一】 本來就沒有菩提樹, 也并不是明亮的鏡臺。 只要性空,哪會有什么塵埃? 【其二】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干凈,哪里會染上什么塵埃? 【其三】 原本就沒有菩提樹, 也并不是明亮的鏡臺。 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塵埃? 【其四】 菩提只是向著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機?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擴展資料: 關于這首詩的來歷,《壇經》第四節至第八節,有明白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
并說“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稟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門前寫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弘忍知道后,“遂喚秀上座于堂內”,說是“汝作此偈,見即未到”,“若覓無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
而“秀上座去數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語,即針對神秀的《無相偈》而發。
據《壇經》所載,惠能本不識字,他先“請人一讀”神秀的偈語,然后作此歌偈,“請得一解書人于西間壁上題著”。
5.關于無患的詩句
水來土掩,將至兵迎。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三回。掩:覆蓋。過兩句大意是:大水驟至,以土來擋;敵將系來,用兵來迎。土是水的克星,只要有土,就可阻擋住泛濫的水。作者以此作比,說明只要有充足的兵源,便可以戰勝驍勇的悍將。此二句說得輕松,充滿了自信心,后用以表達人們有備無患,胸有成竹的情緒。
元末明初小說家,戲曲家 羅貫中 《三國演義》
有備無患,亡戰必危。 有備無患名言
見唐·張九齡《對嗣魯王道堅所舉道侔伊呂科》第一道。患:災禍。亡:忘。這兩句大意是:有所準備,則沒有災禍;忘卻戰爭的可能性,勢必帶來危險。此二句強調對戰爭的防備。在作者看來,對戰爭必須有所準備,盡管你的準備可能用不上,但可以確保國家沒有禍患;若不作戰爭的準備,忘記戰爭的危險,則一定會遇到災禍.可以此二句強調對備戰、對戰爭應有正確認識。“有備無患”的成語最早見于《尚書·說命中》,常用于強調事先作好準備的重要。
唐代開元尚書丞相,詩人 張九齡 《對嗣魯王道堅所舉道侔伊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