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安石關的詩句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宋?王安石《讀史》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宋?王安石《元日》
含情欲說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宋?王安石《明妃曲》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宋?王安石《登飛來峰》
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宋?王安石《詠石榴花》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宋?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
忠者不飾行以繳榮,信者不食言以從利。——宋?王安石《辭同修起居注狀第四狀》
臨行而思,臨言而擇。 ——宋?王安石《仁智》
2.關于王安石的詩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原文: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登飛來峰》賞析
王安石是封建社會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詩人和散文大師。他在北宋文壇上有杰出的地位。他的詩繼承了杜甫、韓愈的傳統,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獨創性,無論是思想內容或是藝術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飛來峰在杭州西湖靈隱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現在的浙江寧波)做知縣,任滿以后回江西臨川故鄉,路過杭州的時候,寫了這首詩。這一年王安石三十歲。
第一句“飛來峰上千尋塔”,八尺是一尋,千尋塔是極言塔高。第二句“聞說雞鳴見日升”的“聞說”,就是“聽說”。作者說:我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在這兒可以看見太陽升起。第三、四句寫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層,站得高自然看得遠,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覽無余,不怕浮云把視線遮住。 “自緣身在最高層”的“緣”,當“因為”、“由于”講。我們不要小看這首登高游覽的小詩,它體現了詩人的理想和抱負。
雞鳴看日出是很壯麗的景致。今天我們還把太陽比革命領袖,把陽光普照大地象征革命的輝煌勝利。在北宋仁宗時候,國家表面上平安無事,實際上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銳起來了。王安石作為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一個進步的知識分子,他懷著要求變革現實的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嶺塔頂,就聯想到雞鳴日出時光明燦爛的奇景,通過對這種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對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浮云遮望眼”這句看去很淺近,其實是用了典故。西漢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蒙蔽(陸賈;《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就寫過兩句詩:“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見《登金陵鳳凰臺》)意思說自己離開長安是由于皇帝聽信了小人的讒言。王安石把這個典故反過來用,他說:我不怕浮云遮住我遠望的視線,那就是因為我站得最高。這是多么有氣魄的豪邁聲音!后來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時候做了宰相,任憑舊黨怎么反對,他始終堅持貫徹執行新法。
他這種堅決果斷的意志,早在這首詩里就流露出來了。我們認為,這首詩和唐朝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
3.關于王安石的詩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原文:《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登飛來峰》賞析 王安石是封建社會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詩人和散文大師。
他在北宋文壇上有杰出的地位。他的詩繼承了杜甫、韓愈的傳統,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獨創性,無論是思想內容或是藝術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飛來峰在杭州西湖靈隱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現在的浙江寧波)做知縣,任滿以后回江西臨川故鄉,路過杭州的時候,寫了這首詩。
這一年王安石三十歲。 第一句“飛來峰上千尋塔”,八尺是一尋,千尋塔是極言塔高。
第二句“聞說雞鳴見日升”的“聞說”,就是“聽說”。作者說:我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在這兒可以看見太陽升起。
第三、四句寫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層,站得高自然看得遠,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覽無余,不怕浮云把視線遮住。 “自緣身在最高層”的“緣”,當“因為”、“由于”講。
我們不要小看這首登高游覽的小詩,它體現了詩人的理想和抱負。 雞鳴看日出是很壯麗的景致。
今天我們還把太陽比革命領袖,把陽光普照大地象征革命的輝煌勝利。在北宋仁宗時候,國家表面上平安無事,實際上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銳起來了。
王安石作為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一個進步的知識分子,他懷著要求變革現實的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嶺塔頂,就聯想到雞鳴日出時光明燦爛的奇景,通過對這種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對自己前途的展望。
“不畏浮云遮望眼”這句看去很淺近,其實是用了典故。西漢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蒙蔽(陸賈;《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也。”
)。唐朝的李白就寫過兩句詩:“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見《登金陵鳳凰臺》)意思說自己離開長安是由于皇帝聽信了小人的讒言。王安石把這個典故反過來用,他說:我不怕浮云遮住我遠望的視線,那就是因為我站得最高。
這是多么有氣魄的豪邁聲音!后來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時候做了宰相,任憑舊黨怎么反對,他始終堅持貫徹執行新法。 他這種堅決果斷的意志,早在這首詩里就流露出來了。
我們認為,這首詩和唐朝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
4.王安石 做官 時詩文 截止23:00之前
登飛來峰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登飛來峰》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
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浪淘沙令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
一為釣叟一耕傭。 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湯武偶相逢,風虎云龍。 興亡只在笑談中。
直至如今千載后,誰與爭功! 這首詞歌詠伊尹和呂尚“歷遍窮通”的遭際和名垂千載的功業,以抒發作者獲得宋神宗的知遇,政治上大展宏圖、春風得意的豪邁情懷。桂枝香.金陵懷古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
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 歸帆去棹斜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
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 六朝舊事如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
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此詞抒發金陵懷古人之情,為作者別創一格、非同凡響的杰作,大約寫于作者再次罷相、出知江寧府之時。
5.王安石著名詩句
1、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王安石 《游褒禪山記》
2、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 斜矗。彩 舟云淡,星河 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王安石 《桂枝香》
3、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王安石 《泊船瓜洲》
4、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見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
5、良禽相木而棲,良臣相主而佐 ——王安石
6、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 ——王安石
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
8、隔岸桃花紅未半,枝頭已有蜂兒亂 ——王安石
9、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王安石
10、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
6.面對明月王安石寫下了什么詩句
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
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
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后,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弟弟蘇轍分別之后,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7.王安石著名詩句
1、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出處:王安石《泊船瓜洲》 2、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出自:王安石《元日》 3、含情欲說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出自:王安石《明妃曲》 4、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出處:王安石《登飛來峰》 5、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出自: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 6、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 出自:王安石《讀史》 7、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
出自:王安石《詠石榴花》 8、忠者不飾行以繳榮,信者不食言以從利。 出自:王安石《辭同修起居注狀第四狀》 9、臨行而思,臨言而擇。
出自:王安石《仁智》 10、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間應未有。 出自:王安石《甘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