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譚元春的文風是什么風格的
譚元春(1586—1637年),字友夏,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人,明代著名文學家。
他曾與同里鐘惺共選《詩歸》,一時聲名甚赫,世稱“鐘譚”, 他們二人所創立的文學流派稱為“竟陵派”。譚元春受鐘惺影響,他們的文學創作主張一致。
譚元春提倡詩文抒寫性靈,反對擬古文風,認為模擬古人詞句是“得其滯者、熟者、木者、陋者”(譚元春《詩歸序》),提出“法不前定,以筆所至為法”、“詞不準古,以 情所迫為詞”的主張。 他倡導“吾輩論詩,止有同志,原無同調”(《萬茂先詩序》)。
譚元春所說的“性靈”指的是學習古人詩詞中的精神,“專其力壹其思,以達于古人,覺古人亦有炯炯雙眸,從紙上還矚人”。但他強調的“古人精 神”僅限于“幽情單緒”和“孤行靜寄”,題材、視野都比較狹隘,只著眼于 湖光、花草及“孤懷”、“孤意”等,加之又提倡一種“幽深孤峭”的風格,更使他的文風晦澀難懂,常常為雕飾字句而忘及篇章,導致后人很難解讀。
譚元春的著作收入《譚友夏合集》二十三卷,其中包括《岳歸堂新詩》五卷、《鵠灣文草》九卷、《岳歸堂已刻詩選》八卷及《諸稿自序》(附諸名 家序)一卷。他與鐘惺共同編寫《詩歸》五十一卷、《明詩歸》十卷、補遺一 卷,共評《詩刪》十卷。
此外,譚元春另有《譚子詩歸》十卷、《莊子南華真經評》三卷等。
2.春江花月夜詩句單句賞析
春江花月夜 作者: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涌出來。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沒有明亮的月光。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的閃爍。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 月光象白霜一樣從空中流下,感覺不到它的飛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些微灰塵,只有明亮的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河年初照人?◆ 江邊上什么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生一代代地天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著什么人,只見長江不斷地輸送著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春楓浦上不勝愁。◆ 游子象一片白云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美好的閨房中的門簾卷不去月光,在搗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來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送信的天鵝能夠飛翔很遠但不能隨月光飛到您身邊,送信的魚龍潛游很遠但不能游到您身邊,只能在水面激起陣陣波紋。
◆昨日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昨天晚上夢見花朵落在悠閑的水潭上,可憐春天過了一半還不能回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月亮晚晚落下,如今又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里,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不知有幾人能乘著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搖蕩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解讀 深夜翻看程千帆先生的《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集解》①,見到前輩詩論家許多精彩的評解,不禁為之驚嘆,深受啟發。然細觀之,其中雖多有珠玉之見,但仍存其弊,故冒著被人恥笑之危險,以我之淺見解讀此千古絕唱,或許有一兩句可取,則不廢我子夜之功也。
春江花月夜 僅這五字列于此,猶如燦錦呈于眼前。春、江、花、月、夜,在中國的文學里,在中國文人的心中,無一不美妙,無一不含情。
雖喻之為燦錦,但不是堆紅疊艷、奢華腐靡。先想象之,看他下文能翻出什么好詩文。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首句即點出春、江、月,且暗藏夜。
這江是與海連的,我們且不論江是何處之江,海是何處之海。江潮把江海連在一起,分不清江海,亦分不清海天。
春江連海,可見氣象之大。潮水起伏,明月由海潮中涌出,此情此景,非人間可見,張若虛飛入天上乎?不禁讓人想到稍后的張九齡寫的《望月懷遠》中的“海上生明月”②,固然很好,但是沒有海潮的托浮,那明月自然也就少了一層動感,少了一層意境。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滟滟何義?《應用漢語詞典》解釋的很好——“水的光色。
③”所以蘇軾曰:“水光瀲滟晴方好”。“滟滟隨波千萬里”,什么滟滟隨波?當然是明月。
我們看那江波之上流動的色彩,誰能分清是水波,還是光波?這豈非天上境界,人間何有?且看這瀲滟的月色,隨波漂浮,三千里江山無不被籠罩在春光月色中也,又豈非張九齡講的“天涯共此時”。此兩句再次鋪陳春、江、月、夜之景。
如果說張九齡的明月是人間之景,那么張若虛的明月則是天上之景,天上之于人間,更高妙矣。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篇目乃“春江花月夜”,前四句單講春江月夜的好處,唯不見花字,豈能無花?江流宛轉,繞過汀洲,月照花林,花是什么樣?花如冰珠④,晶瑩剔透。這花,又非普通的花,這個比喻,可謂奇絕、奇妙。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徐增曰:“春夜安得有霜?⑤”我問:春夜怎知無霜?其實,從開始到這里,詩人都在營造一種闊、大、清、冷、靜、幻的境界。
古諺云:“春寒料峭”,有霜不足為奇,不必臆想。霜是白的,沙是白的,因何而白?有人說霜、沙自白。
我說:無月,能見霜、沙之白乎?所以詩面上雖說飛霜沙白,實寫月也。這兩句是暗寫月。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這兩句又明寫月。
以上十句,出現“月”字四次,然實際上句句含月。“滟滟隨波千萬里”,“江流宛轉繞芳甸”,“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等。
句中不見“明”月,實暗藏月也。“江天一色無纖塵”,唯見月也,可見月乃詩之要旨。
但是,詩人卻說——此月乃孤。
3.逢入京使 詩人 名句
逢入京使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詩詞注釋: ①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②故園:指長安和自己在長安的家園。 ③漫漫:形容路途遙遠。
④龍鐘:形容流淚的樣子,這里是沾濕的意思。 ⑤憑:托。
⑥傳語:捎口信。 詩詞譯文: 回頭東望故園千里,路途遙遠迷漫; 滿面龍鐘兩袖淋漓,涕淚依然不干。
途中與君馬上邂逅,修書卻無紙筆; 唯有托你捎個口信,回家報個平安。 創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八年(749),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
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 詩人此時34歲,前半生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任職。
遠離京都和家園的心情是凄涼的,又正遇上和自己反向而行之人,因而不免感傷。但遠行之人又想安慰家人,說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擔心。
這樣樸素而又復雜的人之常情,用樸實無華的敘述式語氣道出,更覺得真切感人。 詩詞鑒賞: “故園東望路漫漫”,寫的是眼前的實際感受。
詩人已經離開“故園”多日,正行進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東邊的家鄉長安城當然是漫漫長路,思念之情不免襲上心頭,鄉愁難收。“故園”,指的是在長安的家。
“東望”是點明長安的位置。 “雙袖龍鐘淚不干”,意思是說思鄉之淚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兩支袖子都擦濕了,可眼淚就是止不住。
這句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表現思念親人之情,也為下文寫捎書回家“報平安”做了一個很高的鋪墊。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這兩句是寫遇到入京使者時欲捎書回家報平安又苦于沒有紙筆的情形,完全是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氣,寫得十分傳神。
走馬相逢,沒有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就請你給我捎個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參此行是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此時,心情是復雜的。他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開闊豪邁的胸襟。
這首詩語言樸素自然,如同隨口而出,特別是后兩句寫馬上相逢的情景,充滿了濃郁邊塞生活氣息,鏡頭集中清晰,如影視特寫一般,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道,清新明快,余味深長,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詩人善于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里要說的話,用藝術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
清人劉熙載曾說:“詩能于易處見工,便覺親切有味。”(見《藝概。
詩概》)在平易之中而又顯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岑參這首詩,正有這一特色。
鐘惺評此詩:"只是真。"譚元春曰:"人人有此事,從來不曾寫出,后人蹈襲不得。
所以可久"(《唐詩歸》卷十三)。沈得潛曰:"人人胸臆中語,卻成絕唱"(《唐詩別裁集》卷十九)。
作者簡介: 岑參(715-770),荊州江陵人(現湖北江陵),早歲孤貧,博覽經史。岑參為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與高適齊名,世稱“高岑”。
其詩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麗,尤長于七言古詩。 岑參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
父親也兩任州刺史。但父親早死,家道衰落。
他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史。二十歲至長安,獻書求仕。
以后曾北游河朔。三十歲舉進士,授兵曹參軍。
天寶八載,充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赴安西,十載回長安。十三載又作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
安史亂后,至德二載才回朝。前后兩次在邊塞共六年。
他的詩說:“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邊塞苦,豈為妻子謀。”
(《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說:“側身佐戎幕,斂任事邊陲。自隨定遠侯,亦著短后衣。
近來能走馬,不弱幽并兒。”(《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可以看出他兩次出塞都是頗有雄心壯志的。
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薦任右補闕,以后轉起居舍人等官職,大歷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以后罷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參的詩題材很廣泛,除一般感嘆身世、贈答朋友的詩外,他出塞以前曾寫了不少山水詩。詩風頗似謝兆、何遜,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
象殷番《河岳英靈集》所稱道的“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暮秋山行》),“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等詩句,都是詩意造奇的例子。杜甫也說“岑參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謂“好奇”,就是愛好新奇事物。
自出塞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馬風塵的戰斗生活里,他的詩境空前開擴了,愛好新奇事物的特點在他的創作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成為他邊塞詩的主要風格。 岑參的詩歌,以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苦的樂觀精神為其基本特征,這和高適是一致的。
所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寫邊塞生活的豐富多彩,而缺乏高適詩中那種對士卒的同情。這主要是因為他的出身和早年經歷和高適不同。
岑參的詩,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邊塞詩顯出奇情異采的藝術魅力。他的詩,形式相當豐富多樣,但最擅長七言歌行。
有時兩句一轉,有時三句、四句一轉,不斷奔騰跳躍,處處形象豐滿。
4.《贈邊將》.《春江花月夜》和《燕歌行》全詩
贈邊將 年代:唐 作者:章碣 千千鐵騎擁塵紅,去去平吞萬里空。
宛轉龍蟠金劍雪, 連錢豹躩繡旗風。行收部落歸天闕,旋進封疆入帝聰。
只有河源與遼海,如今全屬指麾中。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 - 作者: 天使的心 . 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 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 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 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 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 搗衣砧上指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 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 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 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 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 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 落月搖情滿江樹。 春江花月夜 作者: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涌出來。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沒有明亮的月光。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的閃爍。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 月光象白霜一樣從空中流下,感覺不到它的飛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些微灰塵,只有明亮的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河年初照人?◆ 江邊上什么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生一代代地天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著什么人,只見長江不斷地輸送著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春楓浦上不勝愁。◆ 游子象一片白云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美好的閨房中的門簾卷不去月光,在搗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來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送信的天鵝能夠飛翔很遠但不能隨月光飛到您身邊,送信的魚龍潛游很遠但不能游到您身邊,只能在水面激起陣陣波紋。
◆昨日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昨天晚上夢見花朵落在悠閑的水潭上,可憐春天過了一半還不能回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月亮晚晚落下,如今又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里,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不知有幾人能乘著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搖蕩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解讀 深夜翻看程千帆先生的《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集解》①,見到前輩詩論家許多精彩的評解,不禁為之驚嘆,深受啟發。然細觀之,其中雖多有珠玉之見,但仍存其弊,故冒著被人恥笑之危險,以我之淺見解讀此千古絕唱,或許有一兩句可取,則不廢我子夜之功也。
春江花月夜 僅這五字列于此,猶如燦錦呈于眼前。春、江、花、月、夜,在中國的文學里,在中國文人的心中,無一不美妙,無一不含情。
雖喻之為燦錦,但不是堆紅疊艷、奢華腐靡。先想象之,看他下文能翻出什么好詩文。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首句即點出春、江、月,且暗藏夜。
這江是與海連的,我們且不論江是何處之江,海是何處之海。江潮把江海連在一起,分不清江海,亦分不清海天。
春江連海,可見氣象之大。潮水起伏,明月由海潮中涌出,此情此景,非人間可見,張若虛飛入天上乎?不禁讓人想到稍后的張九齡寫的《望月懷遠》中的“海上生明月”②,固然很好,但是沒有海潮的托浮,那明月自然也就少了一層動感,少了一層意境。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滟滟何義?《應用漢語詞典》解釋的很好??“水的光色。
③”所以蘇軾曰:“水光瀲滟晴方好”。“滟滟隨波千萬里”,什么滟滟隨波?當然是明月。
我們看那江波之上流動的色彩,誰能分清是水波,還是光波?這豈非天上境界,人間何有?且看這瀲滟的月色,隨波漂浮,三千里江山無不被籠罩在春光月色中也,又豈非張九齡講的“天涯共此時”。此兩句再次鋪陳春、江、月、夜之景。
如果說張九齡的明月是人間之景,那么張若虛的明月則是天上之景,天上之于人間,更高妙矣。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篇目乃“。
5.關于紅楓的詩句
1、誰念我、重見冷楓紅舞
宋
姜夔
《法曲獻仙音》
2、紅半溪楓
宋
趙彥端
《朝中措·長松擎月與天通》
3、誰念我、重見冷楓紅舞
宋
姜夔
《法曲獻仙音》
4、醉紅偷染江楓
宋
高觀國
《八歸·楚峰翠冷》
5、楓枝撼碎紅
唐
李咸用
《秋晚》
6、別浦楓余幾樹紅
清
納蘭性德
《擬冬日景忠山應制》
7、深淺楓如被酒紅
當代
錢鐘書
《還鄉雜詩》
8、楓纈曉山紅
宋
艾性夫
《秋陰》
9、楓染猩紅滿路旗
宋
白玉蟾
《對月六首》
10、霜楓猶似日前紅
現代
顧隨
《臨江仙 石佛、樗園對神仙對。石佛出海上一》
11、霜將楓綠染為紅
宋
白玉蟾
《江口有懷二首》
12、叢楓朦朧紅
宋
白玉蟾
《戲聯疊韻體》
13、江上霜楓葉葉紅
宋
蔡戡
《送葛謙問》
14、落日丹楓相映紅
宋
晁公溯
《秋江》
15、曉楓未赤棗先紅
宋
董嗣杲
《登臨》
16、叢楓朦朧紅
宋
黃春伯
《戲聯疊韻體》
17、寒楓處處紅
宋
史彌應
《過東吳》
18、金氣黃楓半葉紅
宋
釋慧暉
《偈頌四十一首》
19、高楓借日紅
宋
釋文珦
《老大》
20、索索楓江落冷紅
宋
王柏
《送碩夫兄之武昌》
21、教得青楓學著紅
宋
楊萬里
《過長峰逕遇雨,遣悶十絕句》
22、楓年方少更紅裳
宋
楊萬里
《后一月再宿城外野店,夙興入城,謁益公二首》
23、楓旗半展紅
宋
喻良能
《九日諸暨道中示興之》
24、江楓作意紅千疊
宋
岳甫
《巾山曉望》
25、青楓忽換紅裝束
宋
張明中
《題朱陵觀三首》
26、霜楓無數尚旗紅
宋
周必大
《題神岡廟其神蓋六朝時劉竺使君也》
27、雕楓積塢紅
明
蔡文范
《自瀛德趨東昌道中雜言八首》
28、紅蓼丹楓一色秋
明
劉基
《江上曲(四首)》
29、霜下曉楓紅歷歷
明
錢希言
《四明寄百谷先生苕上》
30、楓飄紅雨作秋聲
明
史謹
《過揚州》
31、楓色紅難已
明
譚元春
《同李長蘅尋聞子將龍井山齋二首》
32、霜楓紅不盡
明
吳鼎芳
《宿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