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古至今佛家飲茶的禮儀
在寺廟中,僧人不僅獨自飲茶,而且有時還舉行茶會和茶宴,以茶會友,把茶作為聯絡感情的紐帶。
在少林寺的概念中,中國禪宗與茶道有很深的因緣,以“中土禪宗之祖達摩”來說,他也被認為是茶道的始祖。傳說菩提達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的時候,因為想追求無上覺悟心切,夜里不倒單,也不合眼。由于過度疲勞,沉重的眼皮撐不開,最后他毅然把眼皮撕下來,丟在地上。就在達摩丟棄眼皮的地方,長出一株葉子翠綠的矮樹叢,樹葉就像眼睛的形狀,兩邊的鋸齒像睫毛。那些在達摩座下尋求開悟的徒弟,也面臨眼皮撐不開的情況,有的徒弟就摘下一片又綠又亮的葉子咀嚼,頓時精神百倍。于是,大家就把“達摩的眼皮”采下來咀嚼或泡水,以此作為奇妙的靈藥,使他們可以更容易保持覺醒狀態。這就是茶的來源。
而據佛教養生資料記載,學習飲茶已經成為佛家弟子所必修的課程,據此可以看出飲茶在他們心中的地位。佛教養生飲茶并不同于普通人的飲茶,具有一些獨特之處。
1、飲茶是一種生活制度
佛教養生在日常生活中是禪、茶不離口,在生活的各處都離不開茶,就連對佛家最重要的祭拜佛祖的儀式中都要用茶當做祭品。飲茶不僅用做祭品,還是用來聯系各位佛家弟子的紐帶,一般寺院都有召集眾弟子一塊兒飲茶的習慣,他們在飲茶的過程中可以一塊兒討論佛經,交流所思所得,也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一般寺院的茶除了以上三種用途之外,還有另外一種,那就是可以提供給他們的香客使用,這樣就拉近了佛家弟子和普通人之間的距離。
2、佛門有一套飲茶制度
在佛門的飲茶活動中,有相應的禮儀、地點和專門負責飲茶之人,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飲茶制度。佛家稱飲茶的地方為“茶堂”,在這里可供僧人及香客品茶;負責飲茶的僧人有明確的分工,而且有專門的頭銜,“茶頭”專門負責燒水泡茶、為來客獻茶,“施僧人”在寺院門口站立,為來寺院的香客敬獻茶水,但是所敬之茶也會因為來賓身份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可以說,這也是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一種體現。
3、佛門有自己的茶文化
佛教養生飲茶不同于普通人的飲茶,他們把這看成了自己修禪靜坐的一部分,形成了茶文化。佛家弟子在長期的飲茶過程中還形成了一種“斗茶”的愛好,斗茶是在品茶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開始于唐代,在宋代最為興盛。宋代還出現了很多斗茶高手,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宋代斗茶僧人福全,他的斗茶技術神乎其技,令人驚嘆于他的才思之敏捷,一些歷史資料中對此有所記載,至今仍被很多僧人津津樂道。
2.關于飲茶的詩句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云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里,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3.品茶的詩句
靜坐 【林徽因】 冬有冬的來意, 寒冷像花,—— 花有花香,冬有回憶一把。
一條枯枝影,青煙色的瘦細, 在午后的窗前拖過一筆畫; 寒里日光淡了,漸斜…… 就是那樣地 像待客人說話 我在靜沉中默啜著茶。 茶的情詩 【張錯】 1 如果我是開水 你是茶葉 那么你的香郁 必須倚賴我的無味。
2 讓你的干枯柔柔的 在我里面展開,舒散; 讓我的浸潤 舒展你的容顏。 3 我們必須熱,甚至沸 彼此才能相溶。
4 我們必須隱藏 在水里相覷,相纏 一盞茶功夫 我倆才決定成一種顏色。 5 無論你怎樣浮沉 把持不定 你終將緩緩的 (噢,輕輕的) 落下,攢聚 在我最深處。
6 那時候 你最苦的一滴淚 將是我最甘美的 一口茶。
4.求有關品茶的詩句
琴茶 【唐】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
自拋官后春多醉,不讀書來老更閑。 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還? 故人寄茶 【唐】曹鄴 劍外九華英,緘題下玉京。 開時微月上,碾處亂泉聲。
半夜招僧至,孤吟對月烹。 碧沉霞腳碎,香泛乳花輕。
六腑睡神去,數朝詩思清。 月余不敢費,留伴肘書行。
煎茶 【唐】成彥雄 岳寺春深睡起時,虎跑泉畔思遲遲。 蜀茶倩個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焙茶塢 【唐】顧況 新茶已上焙,舊架憂生醭。 旋旋續新煙,呼兒劈寒木。
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 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唐】李郢 昨日東風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甌茶。 如云正護幽人塹,似雪才分野老家。
金餅拍成和雨露,玉塵煎出照煙霞。 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羨生臺白頸鴉。
與元居士青山潭飲茶 【唐】靈一 野泉煙火白云間,坐飲香茶愛此山。 巖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從弟舍人惠茶 【唐】劉兼 曾求芳茗貢蕪詞,果沐頒沾味甚奇。 龜背起紋輕炙處,云頭翻液乍烹時。
老丞倦悶偏宜矣,舊客過從別有之。 珍重宗親相寄惠,水亭山閣自攜持。
嘗茶 【唐】劉禹錫 生拍芳叢鷹觜芽,老郎封寄謫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滿碗花。
大云寺茶詩 【唐】呂巖 玉蕊一槍稱絕品,僧家造法極功夫。 兔毛甌淺香云白,蝦眼湯翻細浪俱。
斷送睡魔離幾席,增添清氣入肌膚。 幽叢自落溪巖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茶中雜詠·煮茶 【唐】皮日休 香泉一合乳,煎作連珠沸。時看蟹目濺,乍見魚鱗起。
聲疑松帶雨,餑恐生煙翠。尚把瀝中山,必無千日醉。
與趙莒茶宴 【唐】錢起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
茶詩 【唐】鄭愚 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 夜臼和煙搗,寒爐對雪烹。
惟憂碧粉散,嘗見綠花生。 峽中嘗茶 【唐】鄭谷 蔟蔟新英摘露光,小江園里火煎嘗。
吳僧漫說鴉山好,蜀叟休夸鳥觜香。 合座半甌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
鹿門病客不歸去,酒渴更知春味長。 夏日閑居 【唐】張籍 多病逢迎少,閑居又一年。
藥看辰日合,茶過卯時煎。 草長晴來地,蟲飛晚后天。
此時幽夢遠,不覺到山邊。 題山居 【唐】曹鄴 掃葉煎茶摘葉書,心閑無夢夜窗虛。
只應光武恩波晚,豈是嚴君戀釣魚。 郊居即事 【唐】賈島 住此園林久,其如未是家。
葉書傳野意,檐溜煮胡茶。 雨后逢行鷺,更深聽遠蛙。
自然還往里,多是愛煙霞。 即目 【唐】李商隱 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須道士竹間棋。
何人書破蒲葵扇,記著南塘移樹時。 即事 【唐】白居易 見月連宵坐,聞風盡日眠。
室香羅藥氣,籠暖焙茶煙。 鶴啄新晴地,雞棲薄暮天。
自看淘酒米,倚杖小池前。 訪友人不遇 【唐】李咸用 出門無至友,動即到君家。
空掩一庭竹,去看何寺花。 短僮應捧杖,稚女學擎茶。
吟罷留題處,苔階日影斜。 酬黎居士淅川作 【唐】王維 儂家真個去,公定隨儂否。
著處是蓮花,無心變楊柳。 松龕藏藥裹,石唇安茶臼。
氣味當共知,那能不攜手。 酬樂天閑臥見寄 【唐】劉禹錫 散誕向陽眠,將閑敵地仙。
詩情茶助爽,藥力酒能宣。 風碎竹間日,露明池底天。
同年未同隱,緣欠買山錢。 自述 【唐】元稹 延英引對碧衣郎,江硯宣毫各別床。
天子下簾親考試,宮人手里過茶湯。 雪中偶題 【唐】鄭谷 亂飄僧舍茶煙濕,密灑歌樓酒力微。
茶煙》 [明] 瞿佑 蒙蒙漠漠更霏霏,淡抹銀屏冪講帷; 石鼎火紅詩詠后,竹爐湯沸客來時; 雪飄僧舍衣初濕,花落艄船鬢已絲; 惟有庭前雙白鶴,翩然趨避獨先知。 《詠貢茶》 元·林錫翁 百草逢春未敢花,御花葆蕾拾瓊芽。
武夷真是神仙境,已產靈芝又產茶。 《藍素軒遺茶謝之》 明·邱云霄 御茶園里春常早,辟谷年來喜獨嘗。
筆陣戰酣青疊甲,騷壇雄助錄沉槍。 波驚魚眼聽濤細,煙暖鴟罌坐月長。
欲訪踏歌云外客,注烹仙掌露華香。 《武夷茶》 清·陸廷燦 桑苧家傳舊有經,彈琴喜傍武夷君。
輕濤松下烹溪月,含露梅邊煮嶺云。 醒睡功資宵判牘,清神雅助畫論文。
春雷催茁仙巖筍,雀尖龍團取次分。 《寒食》 [宋]杜小山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茶》 [宋]梅堯臣 山寺碧溪頭,幽人綠巖畔。 夜火竹聲乾,春甌茗花亂。
茲無雅趣兼,薪桂煩燃爨。 《茶》 [宋]秦觀 茶實嘉木英,其香乃天育。
芳不愧杜蘅,清堪掩椒菊。 上客集堂葵,圓月探奩盝。
玉鼎注漫流,金碾響丈竹。 侵尋發美鬯,猗狔生乳粟。
經時不銷歇,衣袂帶紛郁。 幸蒙巾笥藏,苦厭龍蘭續。
愿君斥異類,使我全芬馥。 《茶花二首》 [宋]蘇轍 (之一) 黃蘗春芽大麥粗,傾山倒谷采無余。
久疑殘◇陽和盡,尚有幽花霰雪初。 耿耿清香崖菊淡,依依秀色嶺梅如。
經冬結子猶堪種,一畝荒園試為鉏。 (之二) 細嚼花須味亦長,新芽一粟葉間藏。
稍經臘雪侵肌瘦,旋得春雷發地狂。 開落空山誰比數,烝烹來歲最先嘗。
枝枯葉硬天真在,踏遍牛羊未改香。 《茶磨二首》 [宋]梅堯臣 之一 楚匠斲山骨,折檀為轉。
5.關于茶禪的詩句
江南風致說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
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煙茶暈滿袈裟。——(唐)陸容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
一開始,茶、禪、詩這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個基本要素因子之間便結有不解之緣。“茶”在上古寫作“荼”,如《詩經·谷風》云:“誰謂荼苦?其甘如薺。”
清代郝懿行《爾雅義疏》認為,“至唐陸羽著《茶經》,始減一畫作‘茶’”。研究者多以為中國飲茶之習始于漢代,成熟于魏晉南北朝,大盛于隋唐,大致與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歷程及詩歌的興盛歷史相表里。
飲茶成為一種社會風尚,僧人與喜好談玄論道的士大夫是實際的倡導者與推動者,如魏晉時期的名士、名僧劉元真、支孝龍、法祚之輩,往往在修禪論道中以茶助興,又往往將自己的感悟發之于詩歌,茶與佛教、詩歌開始結下不解之緣,茶禪淵源尤甚。《晉書·藝文志》記載,僧人單道開在山中坐禪,夜不倒單(晝夜不臥),不食五谷雜糧,每天只吃由松姜等制成的藥丸數粒,飲茶蘇一二升而已。
唐代佛教寺廟更是常常舉辦茶宴,談佛理,論茶道,佛法妙理與茶道清虛漸漸融為一體。自“三武一宗”法難之后,農禪并舉的禪宗一枝獨秀。
地處偏僻山區的禪僧大多務農為生,他們種植茶樹,精心研習制茶、烹茶之術。劉禹錫曾有詩形容禪房制茶過程云: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
驟雨松風入鼎來,白云滿盞花徘徊。中國很多名茶由是創始于寺廟,如碧螺春原名“水月茶”,由江蘇洞庭山水月院僧人首先制作而得名,烏龍茶源于福建武夷山的武夷寺,顧渚山貢茶紫筍,最早產自吉祥寺,君山銀針產自君山白鶴寺,龍井產于杭州龍井寺,黃山毛峰產自云谷寺,大紅袍出自武夷天山觀。
另外還有四川蒙山智炬寺的蒙頂云霧、徽州松蘿庵的松蘿茶等,可謂“天下名茶僧占多”。唐代百丈禪師創《清規》,設叢林規矩,其中多處提到“茶”,如“茶鼓(擊此鼓召集大眾飲茶說法)”、“打茶(參禪一炷香后供僧人飲茶稍事休息)”、“奠茶(供養佛菩薩)”、“普茶(請全寺僧眾飲茶)”等,又有“茶頭”、“茶堂”、“施茶僧”等名目。
史書上也多有唐代皇室賞賜佛門茶餅的記錄,如唐德宗曾賞賜奉詔譯經的印度高僧智慧大師“茶三十串”,日本名僧圓仁到五臺山,朝廷曾賜茶一千斤,可見茶是佛教叢林儀軌中重要的供養品。唐宋禪宗語錄中出現諸如“吃茶去” (趙州)、“吃茶、珍重、歇”(百丈)、“飯后三碗茶”等機鋒公案,在“茶風”盛行的禪宗叢林中自然便是尋常之事了。
叢林中向有茶具“三德”之說:坐禪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幫助消化;茶為不發(抑制性欲)之藥。唐代詩僧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中又有“三飲得道”的說法:一飲滌昏昧,情思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明代茶道大家童承敘有《試茶詩》云:水汲龍腦液,茶烹雀舌春。
因之消酩酊,兼以玩嶙峋。一吸趙州意,能蘇陸羽神。
林間抱新趣,世味總休論。詩中有茶,茶中有禪,蓋詩為心思輕靈的體悟,茶為至清至純之味,禪的“平常心”講究淡泊寧靜、清凈自然,三者頗有相通之處。
唐代盧仝《寄新茶》一詩對茶的“助修”、“養生”的功用有更夸張的說法: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串,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中國古代許多茶館里面懸掛的“盧仝七碗”的匾額,便由來于此。元稹的一首“寶塔茶詩”則是最有特色的:茶香葉嫩芽慕詩客愛僧家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婉轉曲塵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后豈堪夸這首詩先說茶的外形,再說到飲者、茶具、環境、時間、功用,非常的雅致,可謂詩中有茶味,茶中有禪意。
總之,自唐宋以來,茶、禪、詩因為其內在境界上的相近而逐漸融合在了一起,茶、禪、詩一味,其味無窮現代也不乏有藝術感染力的茶詩。在我們老一輩革命家中,**、**等偉人也對茶情有獨鐘,留下了不少與茶有關的著名詩篇。
**委員長一生南征北戰,日夜操勞國家大事,仍然能高壽九十多歲;他長年飲茶的生活習慣對其長壽是有一定貢獻的。他喜歡飲廬山云霧茶,并為此曾在廬山上寫了下面一首飲茶詩。
《茶詩論長壽》 作者:** 廬山云霧茶, 味濃性潑辣。 若得長年飲, 延年益壽法。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也是個愛茶并且長壽之人。他的一首《吃茶(五絕)》,將茶、禪深意簡潔明快地表現了出來。
詩中內涵豐富,非常貼切地引用了唐代盧仝“七碗茶”的詩情和唐代高僧從諗禪師“吃茶去”的禪意,堪稱是茶禪詩中的佳作。 《吃茶(五絕)》 作者:趙樸初 七碗受至味, 一壺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 不如吃茶去。 茶在中國具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茶最平易近人。
平民百姓有諸多艱難困苦,借酒消愁易惹禍端,還不如借茶清理心緒,抒發情緒,于是好詩就隨茶香悠然飄出。現摘錄一首現代茶詩供鑒賞。
張錯所作的《茶的情詩》很有韻味,把泡茶飲茶中的尋常現象刻畫得入木三分,并由。
6.有關品茶的詩詞
歐陽修的《雙井茶》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
窮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茅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斛茶養一兩芽。
長安富貴五侯家,一啜尤須三日夸。 高啟《采茶詞》: 雷過溪山碧云暖,幽叢半吐槍旗短。
銀釵女兒相應歌,筐中采得誰最多? 歸來清香猶在手,高品先將呈太守。 竹爐新焙未得嘗,籠盛販與湖南商。
山家不解種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巫禎來詠茶詩詞選茶頌人謂百花好,我稱茶獨王。
一杯清肺腑,入夢亦留香。茶珍年年歲歲品茶新,歲歲年年會故人。
好友好茶相悅處,好詩好意獨自珍。茶與書書齋是我家,家里備茗茶。
茶味溶書味,好香不用夸。對飲好酒須同酌,奇思在獨行。
佳茗宜對飲,情景映杯生。賞梅品茶一樹老梅三兩枝,四花五瓣開卻遲。
六壺七盞八方友,九里茶香十首詩。飲茶四十笑稱翁,飲茶沐晚風。
翻書匆過眼,滋味入心中。新法品茶都市無山水,肆中購礦泉。
電壺騰霧氣,俗市暫稱仙。題牡丹茶壺圖富貴花前泡苦茶,人生樂處莫常夸。
酸甜辛辣都嘗遍,何事不能做到家。
7.關于“飲茶”的詩句有哪些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盞清茗酬知音。 (佚名)
待到春風二三月,石爐敲火試新茶。 (魏時敏)
臥云歌德,對雨著“茶經”。 (詹同)
小橋小店沽灑,初火新煙煮茶。 (楊基)
蠶熟新絲后,茶香煮灑前。 (楊基)
1、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盞清茗酬知音。
解釋
第一句講得是一個人很孤寂,獨自一人坐在山上的小房子里等待月亮升起,自己的知心朋書友來了,也沒有什么好招待的,只有一杯清茶奉上。可以表現一個人品行高尚、寂寞、君子之交淡如水。
第二句講的是,書上得到的書本知識始終還是抽象的,只有親自去實踐一番才能夠真正的體會,比如說看一百遍字帖不如親自臨摹一回。
2、待到春風二三月,石爐敲火試新茶。
解釋
新茶,即春茶,一般指由越冬后茶樹第一次萌發的芽葉采制而成的茶葉。春茶由于茶樹營養物質豐富,故而葉肉肥厚,滋味鮮爽,香氣強烈,外形條索,緊結重實。
3、小橋小店沽灑,初火新煙煮茶。
原句是即景(四首)其一 長眉短眉柳葉,深色淺色桃花。小橋小店沽酒,新火新煙煮茶。拋開背景來說,就是一個人看到的柳葉桃花,到酒和煮茶的事
4、蠶熟新絲后,茶香煮灑前。
喜迎收獲的甜蜜,享受生活的安逸。
8.有關于“茶”的詩句
琴茶
【唐】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
自拋官后春多醉,不讀書來老更閑。
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還?
嘗茶
【唐】劉禹錫
生拍芳叢鷹觜芽,老郎封寄謫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滿碗花。
即目
【唐】李商隱
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須道士竹間棋。
何人書破蒲葵扇,記著南塘移樹時。
《茶爽添詩句》
茶爽添詩句,天清瑩道心。
只留鶴一只,此外是空林。
《茶灶》 楊萬里
茶灶本笠澤,飛來摘茶國。
墮在武夷山,溪心化為石。
9.關于“喝茶時聞香”的詩句有哪些
1.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飲茶歌誚崔石使君》唐 皎然
2. 味濃香永。醉鄉路、成佳境。《品令·茶詞》宋 黃庭堅
3. 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一七令·茶》唐 元稹
4.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滿碗花。《嘗茶》唐 劉禹錫
5.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與趙莒茶宴》唐 錢起
6. 百草讓為靈,功先百草成。甘傳天下口,貴占火前名。《詠茶十二韻》唐 齊己
7. 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茶詩》唐 鄭遨
8. 流華凈肌骨,疏瀹滌心原。 ——顏真卿
9. 青娥遞舞應爭妙,紫筍齊嘗各斗新。《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亭歡宴》唐 白居易
10. 兔褐金絲寶碗,松風蟹眼新湯。《西江月(茶)》宋 黃庭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