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詩與宋詞的區別
詞是一種音樂文學,它的產生、發展,以及創作、流傳都與音樂有直接關系。詞所配合的音樂是所謂燕樂,又叫宴樂,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來由西域胡樂與民間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種新型音樂,主要用於娛樂和宴會的演奏,隋代已開始流行。而配合燕樂的詞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雞漫志》卷一說:“蓋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至唐稍盛。”詞最初主要流行於民間,《敦煌曲子詞集》收錄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從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間歌曲。大約到中唐時期,詩人張志和、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人開始寫詞,把這一文體引入了文壇。到晚唐五代時期,文人詞有了很大的發展,晚唐詞人溫庭筠以及以他為代表的“花間”派詞人和以李煜、馮延巳為代表的南唐詞人的創作,都為詞體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風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詞終於在詩之外別樹一幟,成為中國古代最為突出的文學體裁之一。進入宋代,詞的創作逐步蔚為大觀,產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詞人,名篇佳作層出不窮,并出現了各種風格、流派。《全宋詞》共收錄流傳到今天的詞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將近兩萬首,從這一數字可以推想當時創作的盛況。詞的起源雖早,但詞的發展高峰則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詞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學,與唐代詩歌并列,而有了所謂“唐詩、宋詞”的說法。
==
詞的初期極盡艷麗浮華,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間,像曾因寫過"且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而得罪了當時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連于歌坊青樓之間,給歌妓們寫寫詞,所謂"凡有井水飲處,必有柳詞"之說,以至于宋朝的一個宰相(他的名字我不太記得了,好象叫什么宴殊的在當上宰相之后,他對于以前所做的詞都不承認是他寫的.我們也都知道,宋朝的艷妓之多,水平之高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們和宋朝的士大夫們一起,構成了宋朝的享樂主義,虛華的文化.
一個朝代,一個國家,若強盛,那么它在文與質兩方面是并重的,這里文指的是文風或者說一個社會的風氣吧,我們知道,一個人若專門讀書,鉆研學問的話,那么就必須脫離生產勞動,也不能去打仗,這在宋朝就叫做"養士""八股"確立之后,天下的秀才就專門來鉆這個東西撈取功名利祿養活自己,所以也就沒得工夫去思考事情,去造反了,如果一個國家"文風"越盛,那么做實事的人就越少,這個國家也就會出問題了.歷朝寫詩的人很多,宋詩也很有名,為什么獨獨詩以"唐"命名呢?唐詩就算是歌頌風花雪月,也有一股質樸的美,透露出這個民族質樸,粗野與宏偉的氣魄,而宋詞則是比較多矯飾浮夸的文風,一個國家的文化若是推動這個國家的發展的,那么它就是強勢的,有生命力的,比如現在的美國,
和親政策如果是漢朝使用,那么是一種緩兵之計,修養生息的方法,但是宋朝,我看不到它起了什么好的作用,割地求和,茍延殘喘而已,有的論者居然還說“促進了民族之間的交流和和解”,我真不知是何居心所在?倘若日本滅了中國,那么慰安婦也可謂民族和解的先鋒了,呵呵。
在進化論和歷史上,從來就沒有“如果”和“假設”,只有殘酷的現實,呵呵,宋朝被野蠻民族滅掉,這就是結果,而士大夫群體人格的墮落,從這個幫閑享樂的社會就開始出現征兆了。
“詩中有畫”是詩詞創作的高境界,也是詩詞評論中常用的褒揚之辭。這里的詩中這“畫”大體上蘊含著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形體,二是色彩。李清照照詞《醉花陰》中“人比黃花瘦”之句,以人比黃花,不但有形,而且有色,既描繪了憔悴的面色,又刻劃了嬌弱的體態。用黃花的形色作比,把閏中少婦憔悴、嬌弱、病態的形象生動地展現在讀者眼前。詩人把“形”與“色”統一于一體,創造了渾然一體的詩詞畫意。本文試圖略去詩詞中有關形體的刻劃,單純對其色彩加以品評。這樣,一方面可以避免詩詞中生動的形體刻劃影響我們對色彩的品味,另一方面暫時放置“形體”不論,可以更加深刻地領會詩詞中有關色彩描繪的豐富內含和藝術魅力。
2. 古詩與宋詞的內在區別
宋詞和古詩古文有啥區別?
最大分別在於格律
古詩古文沒格律限制(尤其是古文), 完全自由創作
但宋詞則不然。宋詞是用來「唱」的。每首宋詞, 都有特定的「詞牌」。詞牌就是樂曲(純音樂), 文人按照樂曲的樂韻, 依聲填詞。宋詞的「詞」, 就是各曲的歌詞。但由於年代久遠, 樂曲(詞牌)的演奏方法已經失傳, 只留下了各樂曲的歌詞, 這就是文學上所謂的「詞」。
由於「詞」是依曲而填, 所以每首詞, 基於「詞牌」的不同, 在字數、平仄, 押韻各方面都有不同的限制, 不似古詩古文可隨心而寫。
(但到了后來, 由於許多大文毫也填詞, 尊其大名而愛其文彩, 又出現了先有歌詞, 再按詞譜出新曲的情形)
。..
其實在內容風格上, 古詩古文和宋詞也有些許區別
古人注重道德, 「詩、文」等為士大夫抒情記事的文體, 所以在內容上, 大體而言, 都比較華麗典雅, 莊重含蓄
但宋詞本為聲優之文, 出於歌樓舞榭, 所以風格較上沒有詩文的嚴正, 比較講究纏綿雋永, 所以文學上有「詩莊詞媚」一說。
3. 唐詩和宋詞的區別
。。。。這個看下
1、和音樂的關系的差異
詩體和詞體的文學特征有著很大的區別,下面我們就以格律詩和詞的對比來說明詩體和詞體文學特征的差異。首先,詩詞和音樂的關系是不同的。中國古典詩歌從一開始就與音樂有著不解之緣,但是詩最終與音樂分離,并且在與音樂分離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榮。而詞是在音樂的土壤中萌芽產生的,音樂性是詞體文學的最基本特征, 即使在南宋詞不再完全入樂歌唱,而成為一種新的韻律詩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詞譜所規定的韻律樂調填寫,音樂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
2、外部形式的差異
外部形式的差異表現在句式、句法、韻律、對仗等方面。
首先從句式上看,格律詩句式整齊劃一,古詩長短隨意;詞的句式則參差不齊,但是詞的唱段不齊也是由格律規定的;其次,詩詞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詩句法相對固定,二三、二二三節奏;詞的句法卻靈活多樣,一字逗念去去千里煙波;再次,詩詞的押韻規則也不一樣,格律詩只用平聲韻,一韻到底,隔句壓韻,首句可壓可不壓;詞平仄通壓,中間可以換韻,韻腳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規定;最后,詩詞的對仗規定也很不相同,格律詩第二、第三兩聯必須對仗,而詞的對仗卻靈活得多,沒有統一的要求。如鼎足對,可對可不對。《眼兒媚》
3、題材內容的差異
詩詞的題材內容也有很大差異。詩在題材上比較偏重政治主題,以國家興亡、民生疾苦、胸懷抱負、宦海浮沉等為主要內容,抒發的主要是社會性的群體所共有的情感;而詞在題材內容上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以描寫男歡女愛、相思離別為主,抒發的大多是作者個人的自我情感。
4、語言特色的差異
詩是一種典型的語言藝術,而詞卻是一種典型的精美語言藝術。繆越先生曾經形象地把詩詞語言特色比喻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園亭。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詞因為題材多關乎女性,故而詞的語言也帶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輕靈細巧、纖柔香艷。
5、風格的差異
詩詞風格上的差異被精練地概括為詩莊詞媚(清李東琪語),即使題材內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現出的風格也大相徑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詩詞作品也表現出截然不同的風貌。這與詩詞題材內容和語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關系。
4. 談談唐詩和宋詞的區別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唐詩和宋詞是中國文化百花園中最美麗的兩朵花朵。唐詩和宋詞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我們今天來談談不同點。
首先,產生的時代不同。唐詩是在魏晉南北朝詩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了,到了唐朝達到了巔峰狀態,產生了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佛王維等偉大詩人,產生了初唐時期的初唐四杰、中唐的大歷十才子等著名的詩人群體。同時也產生了諸多的流派,如山水田園詩派、邊塞詩派等,而宋詞是在晚唐、五代和曲子詞和花間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兩宋時代達到最高峰。產生了婉約派和豪放派兩個派別,誕生了蘇東坡柳永李清照周邦彥歐陽修辛棄疾等著名詞人。
其次,形式不同。詩詞都有固定的形式。唐詩有五言七言,絕句、律詩等格式。對平仄、對仗等形式要求較高。詞的格律限制就更加嚴格了。宋詞的形式主要是詞牌的不同。每一首詞都要按照詞牌的固定格律進行填寫,有嚴格的平仄限制。一般來說,唐詩的形式比較固定,而宋詞就大為不同,有不同的字數的變化,這樣就更加有音樂性和節奏的變化。
第三,唐詩和宋詞的情感表達方式是不同的。古人說,詩言志,詞緣情。這就是說,唐詩一般表達的是比較正統的思想,比如報國之志、人生理想等。而詞因為原來就是一種民間的音樂的形式,所以,詞一般表達的是比較私人的、隱秘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宋朝初期,詞是沒有辦法登上大雅之堂的,文人們一般都不好意思寫詞,認為那是小道。真正把詞從民間推進到廟堂的,是一代詞帝李煜,他把下里巴人的詞變成了高雅的文人詞,另外一位是蘇東坡,他極大的擴大了詞的表現形式,從此之后,宋詞開始成為文人們表達感情主要的工具了!
5. 唐詩與宋詞的異同
在我們這個詩的國度,幾千年來,詩歌一直是文學史的主流。
詩是怎么樣產生的呢?原來在文學還沒形成之前,我們的祖先為把生產斗爭中的經驗傳授給別人或下一代,以便記憶、傳播,就將其編成了順口溜式的韻文。據聞一多先生考證.[詩]與[志]原是同一個字,[志]上從[士],下從[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實際就是記憶。
文字產生以后,有了文學的幫助,不必再死記了,這時把一切文字的記載叫[志]。志就是詩。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歌的稱謂又是怎樣來的呢?詩和歌原不是一個東西,歌是人類的勞動同時產生的,它的產生遠在文學形成之前,比詩早得多。
考察歌的產生,最初只在用感嘆來表示情緒,如啊、兮、哦、唉等,這些字當時都讀同一個音:"啊"。歌是形聲字,由"可"得聲。
在古代[歌]與[啊]是一個字,人們就在勞動中發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這樣沿用下來。
既然詩與歌不是一回事,后來為什么又把二者連在一起以[詩歌]并稱呢?這只要弄清楚它們的關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簡單的感嘆字來表示情緒,在語言產生之扣,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步深化,情緒更加豐富,用幾個感嘆字表達遠遠不夠用了。
于是在歌里加進實詞,以滿足需要。在文字產生之后,詩與歌的結合又進了一步,用文字書寫的歌詞出現。
這時,一支歌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音樂,二是歌詞,音樂是抒情的,歌詞即詩,是記事的。這就是說,詩配上音樂就是歌,不配音樂就是詩。
最初的詩都能配上音樂唱,歌就是詩,詩就是歌。關于詩與歌的結合,我國古籍中很早就有論述。
《毛詩序》:"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尚書》:"詩言志,歌永言"這便形象地指出了詩與歌的內在聯系。由于這種情況,后來人們就把詩與歌并列,稱為[詩歌],目前,詩歌已經成為詩的代名詞了。
詞,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極盛于宋代。
據《舊唐書》上記載;“自開元(唐玄宗年號)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樂的廣泛流傳;當時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為生的優伶樂師,根據唱詞和音樂拍節配合的需要,創作或改編出一些長短句參差的曲詞,這便是最早的詞了。
從敦煌曲子詞中也能夠看出,民間產生的詞比出自文人之筆的詞要早幾十年。 唐代,民間的詞大都是反映愛情相思之類的題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被視為詩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藝術長處的人,如白居易、劉禹錫等人才寫一些詞,具有樸素自然的風格,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
以脂粉氣濃烈的祟尚濃辭艷句而馳名的溫庭筠和五代“花間派”,在詞發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虜之后的詞作則開拓一個新的深沉的藝術境界,給后世詞客以強烈的感染。
到了宋代,通過柳永和蘇軾在創作上的重大突破,詞在形式上和內容上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盡管詞在語言上受到了文人詩作的影響,而典雅雕琢的風尚并沒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間風格。
而詞的長短句形式更便于抒發感情,所以“詩盲志,詞抒情”的這種說法還是具有一定根據的。 詞,大體上可分類為婉約派和豪放派。
婉約派的詞,其風格是典雅涪婉、曲盡情態;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幾道的“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藝術上有可取之處。豪放詞作是從蘇軾開始的。
他把詞從娛賓遺興的天地里解助出來,發展成獨立的抒情藝術。山川勝跡、農舍風光、優游放懷、報國壯志,在他手里都成為詞的題材,使詞從花間月下走向了廣闊的社會生活。
從我們今天讀者的情趣來看,象“大江東去”之類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詞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一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
一首詞,有的只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 詞有詞牌。
詞牌的產生大體有以下幾種情況:沿用古代樂府詩題或樂曲名稱;如《六州歌頭》;取名人詩詞句中幾個字,如《西江月》;據某一歷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嬌》;還有名家自制的詞牌。詞發展到后來逐漸和音樂分離,而成為一種獨立的文體。
宋詞的流派 1. a.婉約派:北宋初年,受到晚唐、五代的詞風影響,以婉約為主。這類詞作以小令為主,辭句婉麗,內容偏重男女之情,游子思鄉之嘆,遠人別離之恨。
格調含蓄婉約,后世推為詞的正宗。 b.豪放派:此派之詞是北宋詞壇之大突破。
這類作品,氣勢豪邁,意境清新,不拘音律,隨意抒寫。題材廣泛,內容或抒發感情,或議論說理,境界較婉約派擴大,感情亦較奔放。
c.格律派:格律派詞人多精通音律,能自創新詞調,作品格律嚴謹,音調諧美,辭句工巧典麗,內容以抒情和詠物為主。 2. 宋詞的代表作家作家 時代 風格特色 詞集名稱 李煜 字重光,世稱李后主 五代 前期反映宮庭生活,格調華麗后期傾訴亡國之痛,格調哀怨 《南唐二主詞》 柳永 字耆卿,初名三變 北宋 多寫都市繁榮生活工於羈旅行役擅寫長調語言顯淺平易 《樂章。
6. 宋詞與詩的區別
在格式上說
唐代詩壇較為流行的體裁是五言,五言古詩簡稱五古,唐人五古筆力豪縱,氣象萬千,直接用于敘事、抒情、議論、寫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發揮,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韋應物等.
七言古詩簡稱七古,起源于戰國時期,甚至更早。現在公認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
年代:三國 作者:曹丕 體裁:樂府 秋風蕭瑟天氣涼, 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 何為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 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 爾獨何辜限河梁?
五言律詩簡稱五律,是律詩 清·同治辛末春刊《唐詩注疏三百首》
的一種。五律源于五言古體,風格峻整,音律雄渾,含蓄深厚,成為唐人應制、應試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詩歌題材。唐代五律名家數不勝數,以王昌齡、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劉長卿成就為大。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王維《相思》
七言律詩簡稱七律,是近體詩的一種,格律要求與五律相同。七律源于七言古體,在初唐時期漸成規模,至杜甫臻至爐火純青。有唐一代,七律圣手有王維、杜甫、李商隱、杜牧、羅隱等,風華絕代,輝映古今。
楓橋夜泊 [唐] 張繼
張繼楓橋夜泊書法帖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詩韻、平仄、對仗,都有許多講究,格律很嚴,押平聲韻,每句的平仄都有規定,每篇必須有對仗,對仗的位置也有規定,
五言就是五個字一句,七言就是七個字一句。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言古詩簡稱七古;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七言律詩簡稱七律;五言絕句簡稱五絕,七言絕句簡稱七絕。
而宋詞
.詞,詩歌的一種。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詞是宋代最有特色的文學樣式上詞,它兼有文學與音樂兩方面的特點。每首詞都有一個調名,叫做“詞牌”,依調填詞叫“依聲”。詞別名“長短句".
詞有5種分類方法
1、按長短規模分,詞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一90字以內)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一首詞,有的只有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 2、按音樂性質分,詞可分為令、引、慢、三臺、序子 、法曲、大曲、纏令、諸宮調九種。 3、按拍節分,常見有四種:令,也稱小令,拍節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長之的;近,以音調相近,從而引長的;慢,引而愈長的。 4、按創作風格分,大致可以分為婉約派和豪放派。 5、按詞牌來源分。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詞的格式較為自由,主要講求音律的美,沒有嚴格的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