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勵人們成為大國工匠的名言名句
工匠精神:很多人認為工匠是一種機械重復的工作者,但其實,“工匠”意味深遠,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氣質,與堅定、踏實、精益求精相連。把做的事看成有靈氣的生命體。
2. 手工時代的中國工匠相信愿力無邊,不管是做佛像,還是打家具。即使只是打造一個金絲楠木柜子,可能都不是一個工匠一生就能做完的。往往是爺爺做出粗坯,父親做完粗工,孫子再精雕細琢,窮盡三代才打造出一件精湛的柜子。陸續建造了一千六百年的莫高窟,那是多少代無名工匠,用盡了自己的體溫去焐熱了菩薩的慈悲。
3. 時間不可逆流倒轉,洞穴人不再巖壁上作畫,希臘人不再用大理石雕刻,工匠不再去山洞里描繪飛天,人們不再往紙上涂墨汁,沒有人再對著原野畫麥田,咖啡館外面看星空,這些美的事物都在消亡,如同可憐的自然界。但人們也發現,媒介和工具不是消亡是替換,當每一件新的技術變革出現,美神都會換一件衣服,棲息在新的載體上面。就像從巖壁到甲骨,從紙張到kindle電子書,書籍的形式在變,閱讀一直被繼承,審美永遠在變,但美一直存在。說書人會死掉,故事卻始終流傳。
二、大國工匠的具體內容
大國工匠的具體內容: 這群不平凡勞動者的成功之路,不是進名牌大學、拿耀眼文憑,而是默默堅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崗位上,追求職業技能的完美和極致。
最終脫穎而出,躋身“國寶級”技工行列,成為一個領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管延安以匠人之心追求技藝的極致,讓海底隧道成為他實現夢想的平臺。
“發動機焊接第一人”高鳳林:“很多企業試圖用高薪聘請他,甚至有人開出幾倍工資加兩套北京住房的誘人條件。”他為國奉獻的精神,令我們感動。
周東紅30年來始終保持著成品率100%的記錄,他加工的紙也成為韓美林、劉大為等著名畫家及國家畫院的“御用畫紙”。 胡雙錢創造了打磨過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驚人紀錄。
在中國新一代大飛機C919的首架樣機上,有很多老胡親手打磨出來的“前無古人”的全新零部件。 孟劍鋒,百萬次的精雕細琢,雕刻出令人嘆為觀止的“絲巾”。
張冬偉,焊接質量百分百的保障,外觀上的完美無缺。 寧允展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師,是中國第一位從事高鐵列車轉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稱為“鼻祖”。
顧秋亮,全中國能實現精密度達到“絲”級的只有他一個。 擴展資料: 國以才興,業以才立。
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離不開龐大的高技能人才隊伍。 1、筑就“工匠魂”:高技能人才隊伍快速集聚成長。
2017年5月,中國C919大型客機首架機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成功首飛。閃光燈下,80后、90后技能人才與C919一起,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作為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者,我感到高技能人才的主人翁意識在不斷增強,他們都為能夠親手制造國產大飛機而感到驕傲和自豪。”沈大立說。
2、練就“工匠術”:開展職業培訓解決人才結構性矛盾。 “在職業培訓政策方面,一個重大突破是實現了職業培訓補貼政策普惠化和全覆蓋。”
張立新介紹,國家對貧困家庭子女、未就業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失業人員都提供了免費培訓補貼。對企業學徒,從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到技師、高級技師,也都給予不同程度的職業培訓補貼。
3、提升“工匠力”:讓高技能人才得到豐厚回報。 沒有高技能人才,很難撐起高質量發展。
“商用飛機的產業人才在全球范圍內都具有競爭性,高端人才更加稀缺。”沈大立建議,通過跨界培養技術、技能“雙師型”人才,讓專注于創新的技能人才能夠得到豐厚回報,提升他們的“工匠力”。
張立新呼吁,全社會要轉變觀念,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使技能人才成為人人尊敬的對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大國工匠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政府網--大國工匠,挺起中國制造的脊梁。
三、把理想融入中國夢做一個合格的大國工匠
國工匠彰顯大國風范,大國工匠托起巨龍騰飛。
央視播出的宣傳片《大國工匠》,用奮斗在生產一線的一群杰出勞動者的聰明才智、敬業勤勉,書寫了一部勞動者之歌。他們畢生追求職業技能的完美和極致,他們專注和堅守自己的崗位,他們傳承和鉆研職業的技能。
他們是國寶級的頂尖技工,他們是一個領域不可或缺的人才。他們用無可挑剔的技能書寫者人生的平凡與不平凡,他們用自己的雙手為時代為社會奉獻著人生。
他們的技藝讓人們為之震驚,為之嘆服,為之激動,為之點贊。他們是事業的脊梁。
在中國航天,53歲的高鳳林被稱為火箭的“心臟”。他的工作沒有幾個人能做得了。
他曾說過“每每看到我們生產的發動機把衛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種成功后的自豪感,這種自豪感用金錢買不到”。火箭的“心臟”,他的作為,讓中國“神舟”系列順利升空,也讓中國科技發展達到了令人仰視的高度。
微不足道的技能發展,同樣蘊藏著較高的智慧含量,我們把微小的工匠精神,做精、做美、做到極致,“品質從99%提高到99.99%”,同樣是一種巨大的事業成就、國家成就。“航空手藝人” 胡雙錢,工作30多年來,創造了打磨過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驚人紀錄。
在中國新一代大飛機C919的首架樣機上,有很多老胡親手打磨出來的“前無古人”的全新零部件。胡雙錢憑著他對航空事業的熱愛和對民機夢想的執著,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始終奮戰在民機制造的第一線。
胡雙錢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對品質的極致追求,用他自己的話說:“加工出一流質量的飛機產品,是我一生的追求!希望自己能再干十年、二十年,為中國大飛機多做一點貢獻。”深海鉗工管延安在工作時,要進入完全封閉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裝操作儀器。
按照規定,接縫處間隙誤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卻能做到零縫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憑自學成為這項工作的第一人。
他所安裝的沉管設備,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對接。他曾說過“裝好了也要拆,拆了在裝,這是為了手感”。
因為執著,堅持,求學。他成為了一名大國工匠。
北京APEC會議上,我國送給外國領導人及夫人國禮之一“和美”純銀絲巾果盤,是國家高級工藝美術技師孟劍鋒在只有0.6毫米的銀片上,經過上百萬次的精雕細琢才打造出的“絲巾”。同時航天英雄、奧運優秀運動員、汶川地震紀念等獎章都是出自孟劍鋒之手。
用他自己的話說:“追求極致,超越自己”。手工撈曬宣紙,每張重量誤差不超過1克的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高級技師周東紅;創造了十三里焊縫全手工且質量達到百分之百的張冬偉等等一大批大國工匠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
他們視技術為藝術,他們倡導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一以貫之的“工匠精神”,他們彰顯了愛國敬業的精神內涵。《大國工匠》給人們展示了中國工匠的博大情懷和無以倫比的技藝。
我們要以“工匠精神”為動力,立足自己的本職工作,干一行愛一行,要勇于擔當、敢于擔當、善于擔當。真正做到我的崗位我負責,我的工作請放心。
四、什么是大國工匠,什么是匠心精神
大國工匠是2015年“五一”開始,央視新聞推出的八集系列節目。
這系列節目講述了為長征火箭焊接發動機的國家高級技師高鳳林等8位不同崗位勞動者。敘述了他們用自己的靈巧雙手,匠心筑夢的故事。
匠心精神也就是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
工匠精神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國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業競爭發展的品牌資本、是員工個人成長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
擴展資料: 能體現匠心精神的紀錄片還有《匠心》,他是一檔大型電視紀實類節目。通過外景拍攝的形式刻畫大國工匠、匠心傳世。
講述創新傳統技藝、傳承工匠精神的匠心故事。 于國,匠心之士為重器;于家,匠心之士為頂梁;于人,匠心之士為楷模。
中國夢,心之所向。積跬步至千里,每一個腳印,都由你我用匠心精神刻下。
《匠心》欄目,努力刻畫這個浮躁的狂潮里,一個個可貴的匠心故事;用真實生動的影像力量,沁染觀眾的心扉。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工匠精神 百度百科-大國工匠。
五、大國工匠精神演講稿
在一個3000平方米大的現代化數控車床廠房里,中國商飛大飛機制造首席鉗工胡雙錢所在的角落,并不起眼。
這像一個隱喻:在我們這個人口超過13億人的偌大國度里,胡雙錢和他的鉗工同行們,顯得寡言少語,也幾乎得不到太多的關注。甚至,直到今年的五一勞動節期間,中央電視臺特別節目《大國工匠》在介紹胡雙錢們時,仍有一些網友驚嘆,“原來還有這樣一群人的存在”。
《大國工匠》講述了8個工匠“8雙勞動的手”所締造的神話。節目播出之后,工匠的故事很快引起社會熱議,截至5月7日,相關話題的微博閱讀量超過3560萬次。人們發現,包括胡雙錢在內的工匠們,之所以走入鏡頭,并非他們有多么高的學歷、收入,而是他們能夠數十年如一日地追求著職業技能的極致化,靠著傳承和鉆研,憑著專注和堅守,締造了一個又一個的“中國制造”。
近日,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經濟新聞部副制片人、《大國工匠》節目制片人岳群說,這樣的工匠精神,在當下浮躁的社會中顯得尤為珍貴。正如一位網友的評論所言:“當看見哈雷戴維森工廠的裝配工自豪地對兒子說,‘街上那些漂亮的摩托車里就有我的簽名’的時候,我想,我們的中國工匠也應該有這種榮譽感,社會需要給予技術人才更多尊重與重視。”
胡雙錢: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高級技師
可以不是官員也不是負責人但必須有別人難以替代的技術
提到優質制造,人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瑞士、德國、日本等國家的制造業,以及這些國家里控制誤差不超毫秒的鐘表匠,僅擰各種螺絲就要學習幾個月的工人,和那些捏壽司都要捏成極致藝術品的手藝人。而經這些工匠之手制造出來的產品,也無一例外地打上了隱形的高品質標簽。
那么,中國呢?“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我們難道就沒有這種工匠精神,還是說社會的浮躁,讓我們忽視了這種精神的存在?”岳群說。
這也成了《大國工匠》制作的初衷。選題確定后,拍攝對象的尋找是一道難關:要在種類繁多的工種與數量龐大的技術工人中,找到能代表中國水平與中國制造實力的工匠,并非易事。
更讓他們始料未及的是,在諸多單位推薦的工匠名單中,不乏一些大工程項目的指揮官、負責人,但制作團隊卻堅持一點,尋找真正的匠人——“一定要找到擁有頂尖技術的一線技術工人,他們可以不是官員也不是負責人,但無一例外都要有別人難以替代的技術水準。”
胡雙錢就是其中一位擁有非凡技術的匠人,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師傅,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制造中國大飛機團隊里必不可缺的一分子。
2006年,中國新一代大飛機C919立項,對胡雙錢來說,這個要做百萬個零件的大工程,不僅意味著要做各種各樣形狀各異的零件,有時還要臨時救急。一次,生產急需一個特殊零件,從原廠調配需要幾天的時間。為不耽誤工期,只能用鈦合金毛坯來現場臨時加工,這個任務交給了胡雙錢。
岳群至今記得,在節目中,胡雙錢所講述的任務難度之大,令人難以想象:“一個零件要100多萬元,關鍵它是精鍛鍛出來的,所以成本相當高。因為是有36個孔,大小不一樣,孔的精度要求是0.24毫米。”
0.24毫米,相當于人頭發絲的直徑,這個本來要靠細致編程的數控車床來完成的零部件,那時只能依靠胡雙錢的一雙手,和一臺傳統的銑鉆床。
僅用了一個多小時,36個孔悉數打造完畢,一次性通過檢驗,也再一次證明胡雙錢的“金屬雕花”技能。
僅僅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