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后人們稱贊范仲淹的一句話
1、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憂樂觀乎天下千秋俎豆蘇臺
前一句贊美他為國家做出的戰功后一句贊美他憂國憂民
2、“樞府當年日贊襄,隱然一柱在明堂;”“直道豈求安富貴,純誠惟賴助清光!”
富弼從青州寄來詩歌,不免感慨萬端。范仲淹的和作,卻對他評價很高,并勸他不厭卑微,認真工作
3、——“先天下之憂而優,后天下之樂而樂”,不脛而走,風也似的傳誦開來。仁宗聞此,不禁慨然稱頌:
岳陽樓記 范仲淹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 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
蘇洵說,斯人一去,就算道成亦無滋味。
二、贊揚范仲淹品格的詩句
1、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憂樂觀乎天下千秋俎豆蘇臺 前一句贊美他為國家做出的戰功后一句贊美他憂國憂民2、“樞府當年日贊襄,隱然一柱在明堂;”“直道豈求安富貴,純誠惟賴助清光!”富弼從青州寄來詩歌,不免感慨萬端.范仲淹的和作,卻對他評價很高,并勸他不厭卑微,認真工作3、——“先天下之憂而優,后天下之樂而樂”,不脛而走,風也似的傳誦開來.仁宗聞此,不禁慨然稱頌:岳陽樓記 范仲淹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蘇洵說,斯人一去,就算道成亦無滋味。
.。
三、贊揚范仲淹200字
對于范仲淹,許多人都知道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名言,讀過他的雄文《岳陽樓記》,但對他在歷史上曾經有過怎樣的作為,卻往往知之不詳。
范仲淹是北宋一代的“完人”,英雄而兼圣賢,是名震千秋的文學家,更是名噪一時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也曾擔任過開封府尹,而且任職時間與包拯相近。
由于二人任開封府尹的背景相近,立身行事和在府尹任上的作為也相近,所以在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中,這兩位同時代、同類型的人物被相融相混、合二為一,從而創造出了一個為民除害、為民請命、為民作主的“青天”形象。 范仲淹在北宋政治舞臺上嶄露頭角,緣于一場至今仍為人們反復演繹、津津樂道的“歸政風波”。
宋仁宗趙禎為宮女李婉儀所生,剛出世不久就被劉皇后抱走。李婉儀被貶入冷宮,受到百般虐待。
宋仁宗自幼只知道劉太后是他的母親,卻不知道還有生母李婉儀。他12歲登基后,劉太后垂簾聽政有11年之久。
隨著時間的推移,太后歸政問題漸漸成了朝中極其敏感、人人諱言的大事。 20歲那年,宋仁宗打算率領文武百官在朝堂上為劉太后賀壽。
如此做法放之后宮無可厚非,但放之朝廷卻有損皇帝至尊,因此遭到了范仲淹的強烈反對。當時的范仲淹只是負責整理和校勘皇家藏書的中級官員,人微言輕,未被理會。
誰知沒過多久,他竟然再次犯顏直諫,公然批評太后大權獨攬,要求把國家大權歸還給皇帝。范仲淹直諫的勇氣令滿朝文武震驚,卻因此激怒了劉太后,被貶出京城。
范仲淹出身貧寒,不到兩歲死了父親,母親帶著他改嫁到一朱姓人家,受過不少苦難屈辱。他自幼刻苦讀書,每天煮一鍋粥,涼后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充饑,常常苦讀到深夜。
后來他獨自前往南京(今商丘)求學,5年未解衣就枕,27歲時終于考中進士。他是在當了13年地方小官之后才被調入京城的,按說本該韜光養晦,可是他卻接連上書議論國事,諫言切直,無所避諱。
得罪太后而沒有引來殺身之禍,對他來說,已經是十分幸運了。 兩年后,劉太后去世,宋仁宗得知了自己的身世。
那些劉太后大權在握時趨炎附勢的官員,此時卻紛紛詆毀她。范仲淹雖曾因得罪太后遭貶,此時卻力勸皇帝感念太后的養育之恩。
宋仁宗深受感動,下詔不得再議論太后之事。 一場宮廷中真假母親骨肉間的大事,被不帶血腥地和諧化解,范仲淹表現得可謂光明磊落,光彩照人。
朝堂辯爭 包拯以直言敢諫而聞名,常與皇帝激烈爭辯。大臣敢在朝廷上跟當朝天子叫板,這在其他任何朝代都是罕見的。
但是在北宋宋仁宗時期,敢于與皇帝公然諫爭、據理辯論的,卻絕非包拯一人。當時,朝堂辯爭幾乎成了一種潮流、一種風氣,而這種議政之風的開創者,就是范仲淹。
范仲淹素以天下為己任,在討論國計民生的大事時,往往奮不顧身。有一年京東和江淮大旱,隨后蝗災又起。
身為諫官的范仲淹奏請救災,沒有被理會。他義正詞嚴地連聲質問,宋仁宗被問得無話可答,只得派他安撫災民。
賑災歸來之際,他還把災區饑民吃的野草、樹皮之類帶回京城,在宮廷內外巡回展示,以戒奢風。 范仲淹的做法引起了強烈震蕩,不少正義之士紛起響應。
余靖、尹洙、蔡襄、歐陽修、蘇舜欽等慷慨激昂之士紛紛上書指責朝廷過失,掀起了凌厲進言之風。宰相呂夷簡等人對此深感不安,就尋找借口,再次將范仲淹貶出京城。
這一次,范仲淹被貶兩年,政績斐然,被召回京城時得到了提升。呂夷簡對他心懷介蒂,奏請皇帝派他任公務最繁忙、也最容易受到咎責的開封府尹。
不料,上任不到一個月,范仲淹便把京城治理得井井有條。有個宦官頭子怙勢作威,無人敢惹。
范仲淹以必死的決心,向家人交代好后事,然后才上疏劾奏,最終為京城百姓除了此害。更令呂夷簡難堪的是,范仲淹還將朝中官員的升遷情況繪成“百官圖”進獻皇帝,指責呂夷簡用人唯親,官員升遷只依私情。
這樣一來,范仲淹噩運難逃,再次被貶。 范仲淹雖三次被貶,但他譏切時弊的風范卻深深地影響著朝廷官員,凌厲進言之風仍在延續。
晚范仲淹十余年才進京出任諫官的包拯,顯然也受到了這種風氣的熏染。 臨危受命 范仲淹第三次被貶之際,西北邊境告急。
黨項族首領元昊稱帝,率領十萬大軍進犯大宋。宋軍連遭敗績,朝野上下一片慌亂。
52歲的范仲淹臨危受命,立即趕赴邊疆。 范仲淹是儒學之士,但在烽火連天的戰場上,卻表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
由于30多年無戰事,北宋軍隊如一盤散沙,甚至騎兵不會披甲上馬,步兵連武器都要雇人扛。面對這種局面,范仲淹選良將,愛士卒,撫流亡,墾荒地,筑塞建城,教民習射,把千瘡百孔、一觸即潰的西部邊防,筑成了一道敵人不敢來犯的鋼鐵長城。
他所帶領的隊伍,成了大宋唯一能與西夏軍隊相抗衡的精銳之師。 在西北戰場上,范仲淹遇到了酷愛軍事武學的張載。
年輕氣盛的張載希望能在疆場上有所作為,范沖淹卻發現他真正的才能不在武功,而在儒學。張載聽取了他的建議,從此發憤讀書,終成一代理學大師。
此時,狄青也正得范仲淹賞識。他原是地位很低的下級軍士,范仲淹贈書勸讀,悉心栽培,使狄青很快成長為北宋不可多得的一代名將。
范仲淹戍邊4年,令敵。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后人贊頌范仲淹的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