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哪些強行文藝的句子
⒈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尼采⒉我是你路上最后的一個過客,最后的一個春天,最后的一場雪,最后的一次求生的戰爭。——保爾·艾呂雅(很純粹的詩人,這是他寫給前妻的詩。)
⒊凌晨四點鐘,看到海棠花未眠。——川端康成(中學時的課文,現在讀來依然很美。)
⒋哪里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村上春樹(這是村上春樹的作品里,我第二喜歡的句子,第一嘛,你們懂的。)
⒌你最可愛,我說時來不及思索,但思索之后,還是這樣說。——普希金(非常樸素的情話,細思頗覺有味。)
⒍為你,千千萬萬遍。——卡勒德·胡賽尼(很真摯,哈桑確實是這么對待阿米爾的。)
⒎我只是個戲子,在別人的故事里,流著自己的淚。——席慕蓉⒏不多不多,以后還可以少吃一點。
——三毛(緣于三毛和荷西的一次談話,我認為,這算是三毛說過最動人的話了。)⒐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徐志摩⒑你,一會看我,一會看云;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云時很近。——顧城(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 我們站著,不說話 /就十分美好) ⒒一個人有兩個我,一個在黑暗中醒著,一個在光明中睡著。
——紀伯倫(紀伯倫很多哲理詩都很有韻味,經得起反復咀嚼。)⒓若我會見到你,事隔經年。
我如何向你招呼,以眼淚,以沉默。——拜倫(下面知友提到的另一版本:若我遇見你,事隔經年,我將如何致你,以眼淚,以沉默。)
⒔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李清照(倒是蠻想知道有多少人向往這種生活。)
二、什么是文藝青年
文藝青年”是繼“小資”之后重又興起的一個身份標識,與之相應的環境變化大致有:歌壇上搖滾、民謠等“獨立音樂”形式的興盛,網絡上繼個人博客網站之后“豆瓣”等“興趣小組”式網站的興起,潮流界環保袋、手工服飾、玩偶等“創意市集”概念的推廣等等。
每個人周圍都“噌噌”地冒出了好幾個貼著“文藝青年”標簽的家伙。 文藝青年更注重外界對自身的感受。
雖然后來者“潮人”正追趕“文藝青年”以爭奪下一季主流身份標識的趨勢,不過現在,“文藝青年”依然正當時。看完本期嘉賓們的“說道”,大家不論是或不是文藝青年,都不必為此“痛心疾首”。
隨著資訊的“爆炸”,大家的個性也越來越細分,不論是小資青年、文藝青年還是潮流青年,只要是新時代好青年就都是最可愛的。 每個人都是文藝青年 1。
情緒化的對待真實生活,每個人都是。特別是如今的“80后”“90后”為什么是這兩個年代的人而不是“70”呢?因為在“70后”的選擇里,沒有太多的路能走。
如果情緒化,那么在那個艱苦的年代,他將什么都得不到。而“80”“90”則不然,有了兩代的人努力,他們可以安然的享受生活,選擇多了,便自然而然的情緒化了。
2。超過真實理解力的表現出對藝術的偏愛,依然如上面所敘。
這個問題是主要存在“80”“90”。這兩個年代的人,看了太多浪漫劇,有著別樣的幻想能力。
對待某些方面的問題,往往會存在對這個問題的“虛假超越”自信或者自負。在對自身能力不肯定的時候,便會“效仿”某些成功人士的做法,而結果往往會弄的很糟。
3。缺乏穩定而理性的自省和思考能力。
對于這點,或許許多人都否認。也是,沒有誰會承認自己的缺陷。
這種缺陷是自負。對自己的能力過于肯定,目中無人,桀驁不訓。
每個文青都有顆細膩的心 田藏月(北京印刷學院學生) 文藝青年這個稱呼,我大概是上了大學之后才開始聽說的。 當時猛然間發現身邊涌現出了不少文藝青年。
他們整日花大把大把的時間來聽音樂、看電影、讀書,沉醉其中且樂此不疲。而這些音樂、電影、書籍,也幾乎不是在大眾中間廣泛流行的那一類,多數是只有一小部分人關注的文藝色彩濃重的作品。
文藝青年確實有其自身獨特的魅力,他們的精神世界豐富而廣闊,他們大多行事低調,追求一種“低處生活”的自由狀態,很多人有著天馬行空的思想和過人的才華。 文藝青年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宅男”、“宅女”,平日不怎么愛出門,活在自己構架的精神幻想國度,希望憑借某種來自精神層面的力量超越現實生活。
就像一篇文章里說的——真正的文藝青年是天生的悲劇者,他們不是為生活而活的,他們是為理想中的生活而活的。 在我看來,真正的文藝青年都有顆細膩敏感的心。
他們從文藝作品中得到了太多、感悟得太多、冥想得太多。所以一般在生活中碰到問題的時候,他們也會想得多、想得深,遇到解不開的結的時候就容易“糾結”、“擰巴”。
我相信“犯擰巴”幾乎是每個文藝青年都經歷過的。感情細膩的文藝青年很容易放任自己的情緒,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如此情緒化就很容易導致他們“不靠譜”。
我身邊和文藝男青年談過戀愛的姑娘經常奉勸周遭的朋友:“千萬不要和文藝男青年談戀愛,他們太不靠譜了。” 我覺得自己算是一個喜愛文藝的姑娘,但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文藝青年。
在我看來,只要把握好“文藝”的度,文藝青年還是挺招人喜歡的。如今的文藝青年已經比幾年前多了不少,呈現一種燎原之勢。
豆瓣網上有關文藝青年的小組也都紅紅火火、熱熱鬧鬧。更多的人開始投身文藝,在音樂、電影、書籍中尋找慰藉、溫暖和快感。
這些音樂通常以搖滾樂等等一些獨立音樂為主。他們愛看的電影也多是一些勾起人們強烈共鳴、直搗人心的文藝片。
臺灣有個獨立歌手叫Finn,他寫過一首叫做《文藝青年》的歌,其中最后一段歌詞是這樣的:“我是自以為是的文藝青年,理想在哪邊。 我想有人等著我,改變這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