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文言文基礎知識及練習
初三語文文言文課外閱讀練習 班級 姓名 學號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浦陽鄭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為不足患。
既三日,聚而如錢。憂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
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為之痛,肢體心膂②無不病者。懼而謀諸醫,醫視之,驚曰:“此疾之奇者,雖病在指,其實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傷身。
然始發之時,終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終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藥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將延乎肝膈④,否亦將為一臂之憂。
非有以御其內,其勢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為之。”君從其言,日服湯劑,而傅⑤以善藥,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復。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發于至微,而終為大患;始以為不足治,而終至于不可為。當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顧;及其既成也,積歲月,疲思慮,而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為一握。②膂(l—):脊骨。
③瘳(ch?u):病愈。④肝膈:泛指人體內臟。
⑤傅:涂。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錯誤的兩項是( ) A.懼而謀諸醫(謀劃) B.甚將延乎肝膈(蔓延) C.疾未易為之(變換) D.積歲月,疲思慮,而僅克之(消除)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意思相同的兩項是( ) A.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 徐以杓酌油瀝之 B.不速治,且能傷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雖病在指,其實一身病也 雖人有百手,首有百指 D.終日而愈,艾可治也 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之”,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憂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發的道理”) 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顧(指代“各種疾病”) D.積歲月,疲思慮,而僅克之(指代“禍患”) 4.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 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為不足患。 ② 始以為不足治,而終至于不可為。
5.本文寫鄭君醫治拇指疾患一事是為了說明一個什么道理?請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 二、歧路亡羊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豎:童仆)追之。
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說符》) 6.解釋下面加點的“之”字。
(1)楊子之鄰人亡羊 之: (2)又請楊子之豎追之 之: 7.補出省略成分。 既反,( )問:“獲羊乎?”( )曰:“亡之矣。”
8.翻譯。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譯文: 9.本文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三、濫竿充數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
宣王死,浩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10.南郭處士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他為什么要“請為王吹竽”? 答: 11.南郭處士本不會吹竿,可他卻為齊宣王吹竽多年,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答: 12.齊泯王聽吹竿,喜歡一個一個獨奏,南郭處士為什么要逃走? 答: 13.南郭處士逃走后,你認為他會去做什么? 答: 四、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問題。
①魯國之法:魯人為臣妾于諸侯,有能贖之者,取金于府①。子貢②贖魯人于諸侯而讓其金。
孔子曰:“賜③失之矣!夫圣人之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導可施于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多,取其金則無損于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②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魯人必多拯溺者矣。 (選自馮夢龍著《智囊》) [注釋]①府:指國庫。
②子貢:孔子的學生。③賜:子貢的名。
④子路:孔子的學生。 14.文中寫子貢做了什么事?孔子對他的做法持什么態度?孔子持這種態度的理由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回答。
答: 15.文中第②段沒有標點符號,請用“|”線標示出需要加標點符號的位置。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魯人必多拯溺者矣。
五、閱讀下面短文,回答問題。 管仲、隰朋①從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③師于老馬、老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圣人之智,不亦過乎? 注釋:①管仲、隰(xǐ )朋:都是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時期的一個小國家。
③不難:不惜,不恥。 16.“乃掘之”中的“乃”與下文哪句中的“乃”字意思相同?( ) A.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B.殺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D.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17.下列句子翻譯錯誤的一項是( ) A.老馬之智可用也。
老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 B.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
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北面,夏天住在山的南面。 C.蟻壤一寸而仞有水。
蟻壤高達一寸,下面一仞的地方就有水。 D.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于老馬、老蟻。
憑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到他們有所不知的時候,不。
2.要100句經典勵志文言文語錄高級一點的,,帶上翻譯,,必采納
1、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傳》 譯:評價一個人時,不能因為一點過失就抹殺他的功勞。 2、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3、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 譯:想看到更遠更廣闊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層樓。
想學到更多更深的知識,你就要比原來更努力。 4、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莊子》 譯:君子之間的交往,像水一樣的平淡、純凈,這樣的友誼才會持久;往小人之間的交像甜酒一樣的又濃又稠,但不會長久。 5、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中庸》 譯:勤奮好學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惡就是勇的一種表現。 6、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明代諺語 譯:一句良善有益的話,能讓聽者即使在三冬嚴寒中也倍感溫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惡毒語言,傷害別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會讓人覺得寒冷。 7、千經萬典,孝悌為先。
——《增廣賢文》 譯:千萬種經典講的道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最應該先做到的。 8、善惡隨人作,禍福自己招。
——《增廣賢文》 譯:好事壞事都是自己做的,災禍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來的。 9、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周易》 譯: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10、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 譯:努力學習卻不感到滿足,教導別人不感到厭倦。
11、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后漢書》 譯:人們都認為只有獲取別人的東西才是收獲,卻不知道給予別人也是一種收獲。
12、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漢]司馬遷 譯:人終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價值不同,為了人民正義的事業而死就比泰山還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損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鴻毛還輕。
13、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增廣賢文》 譯: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舉動,小烏鴉有銜食喂母鴉的情義,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順父母。
14、強中自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夸。——《警世通言》 譯:盡管你是一個強者,可是一定還有比你更強的人,所以不要在別人面前驕傲自滿,自己夸耀自己。
1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譯:玉石不經過雕琢,不能成為有用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懂得事理。
16、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譯:自滿于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并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7、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并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度的表現嗎? 18、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陳廷焯 譯:知識總是在運用時才讓人感到太不夠了,許多事情如果不親身經歷過就不知道它有多難。 19、笨鳥先飛早入林,笨人勤學早成材。
——《省世格言》 譯:飛得慢的鳥兒提早起飛就會比別的鳥兒早飛入樹林,不夠聰明的人只要勤奮努力,就可以比別人早成材。 20、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增廣賢文》 譯:勤奮是登上知識高峰的一條捷徑,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識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21、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增廣賢文》 譯:學習要不斷進取,不斷努力,就像逆水行駛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2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 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類的知識是無限的。 2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譯:尊敬、愛戴別人的長輩,要像尊敬、愛戴自己長輩一樣;愛護別人的兒女,也要像愛護自己的兒女一樣。 24、見侮而不斗,辱也。
——《公孫龍子》 譯:當正義遭到侮辱、欺凌卻不挺身而出,是一種恥辱的表現。 25、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韓非子》 譯:千里大堤,因為有螻蟻在打洞,可能會因此而塌掉決堤;百尺高樓,可能因為煙囪的縫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災而焚毀。 26、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詩序》 譯:提出批評意見的人,是沒有罪過的。聽到別人的批評意見要仔細反省自己,有錯就改正,無錯就當作是別人給自己的勸告。
27、良藥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語》 譯:好的藥物味苦但對治病有利;忠言勸誡的話聽起來不順耳卻對人的行為有利。
28、言必信,行必果。——《論語》 譯: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干下去。
29、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 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務。
30、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譯:三。
3.文言文中最基本,普遍的字詞的多沖含義以及常見的用法
九年級下冊的附錄就有了,你可以對照著看書下的注解,這樣記憶比較牢靠。
又復習了一遍課文,何樂而不為呢?你還要注意一些字詞所有意項套下去都不合理的話,那就是通假字的可能。 文言文虛詞用法 之 一、代詞 1、人稱代詞,譯作“他”、“她”、“他們” ①公與人乘,戰于長勺。
(《曹劌論戰》) ②陳勝佐之,并殺兩尉。(《陳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十則》) ④醒侯故使之問之。
(《扁鵲見蔡醒公》) 2、指示代詞,指代事物,譯作“它”、“它們”或直譯事物名稱。 ①學而時之,不亦說乎?(《十則》) ②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
(《狼》) ③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十則》) ④鬼問:“汝復誰?”定伯誑之。
(《宋定伯捉鬼》) ⑤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詞: 1、結構助詞,譯作“的” ①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
(《扁鵲見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岳陽樓記》)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讀孟嘗君傳》) ⑤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結構語氣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①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扁鵲見蔡桓公》) ③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觀滄海》) ⑤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愛蓮說》) 3、語氣助詞,湊足音節。 ①公將鼓之。
(《曹劌論戰》)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悵恨久之。
(《陳涉世家》) ④頃之,賊二十余騎四面集,步行負弓矢從者百許人。(《大鐵椎傳》) 4、結構助詞,提前賓語的標志。
①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愛蓮說》) ②何陋之有?(《陋室銘》)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
公輸》) 而 一、連詞 1、表示并列關系的連詞,可譯為“又”“而且”“也”等,有時也可不譯。 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十則》) ②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捕蛇者說》)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2、表示承接關系的連詞,譯作“然后”“就”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十則》) ②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扁鵲見蔡桓公》) ③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 3、表示轉折關系的連詞,譯作“但是”“然而”“卻”“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十則》) 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 ③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馬說》) 4、表示遞進關系的連詞。譯作“而且”“并且”或不譯。
①以三保勇而多藝,推為長。 (《馮婉貞》) ②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醉翁亭記》) ③敏而好學。(《十則》) 5、表示修飾關系,可譯為“地”“著”或不譯。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視其缶。
(《捕蛇者說》) ③睨之,久而不去。 (《賣油翁》) 6、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譯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記》) ②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他。
(《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③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黃生借書說》) 以 一、介詞 1、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可譯為“在”“從”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記》) 2、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陽樓記》) ②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土,士以故歸之。(《讀孟嘗君傳》) ③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陳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獨存。(《捕蛇者說》) 3、介紹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用、按照”等。
①不用則以紙貼之,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 (《馬說》)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
(《馬說》)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二、連詞 1、表目的相當于現代漢語里的“來”。 ①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 ②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出師表》) ③故為之說,以俟夫人觀人風者得焉。
(《捕蛇者說》) ④誠直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出師表》) 2、表結果,可譯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關系。
①屬予作文以記之。 三、動詞:譯為“認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 文言文實詞用法 1、人不知而不慍(怨恨)《論語十則》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教導)(同上) 4、擇其善者而從之(長處;優點)(同上) 5、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漸漸地)《扁鵲見蔡桓公》 6、醒侯故使人問之(特意)(同上) 7、使人索扁鵲(尋。
4.文言文基本(常見)字詞解釋
實詞,還是虛詞文言文虛詞用法 之 一、代詞 1、人稱代詞,譯作“他”、“她”、“他們” ①公與人乘,戰于長勺。
(《曹劌論戰》) ②陳勝佐之,并殺兩尉。(《陳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十則》) ④醒侯故使之問之。
(《扁鵲見蔡醒公》) 2、指示代詞,指代事物,譯作“它”、“它們”或直譯事物名稱。 ①學而時之,不亦說乎?(《十則》) ②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
(《狼》) ③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十則》) ④鬼問:“汝復誰?”定伯誑之。
(《宋定伯捉鬼》) ⑤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詞: 1、結構助詞,譯作“的” ①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
(《扁鵲見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岳陽樓記》)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讀孟嘗君傳》) ⑤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結構語氣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①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扁鵲見蔡桓公》) ③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觀滄海》) ⑤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愛蓮說》) 3、語氣助詞,湊足音節。 ①公將鼓之。
(《曹劌論戰》)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悵恨久之。
(《陳涉世家》) ④頃之,賊二十余騎四面集,步行負弓矢從者百許人。(《大鐵椎傳》) 4、結構助詞,提前賓語的標志。
①菊之愛,陶后鮮有聞。(《愛蓮說》) ②何陋之有?(《陋室銘》)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 而 一、連詞 1、表示并列關系的連詞,可譯為“又”“而且”“也”等,有時也可不譯。
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十則》) ②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捕蛇者說》)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2、表示承接關系的連詞,譯作“然后”“就”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十則》) ②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③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
(《陳涉世家》) 3、表示轉折關系的連詞,譯作“但是”“然而”“卻”“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十則》) 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愛蓮說》) ③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馬說》) 4、表示遞進關系的連詞。
譯作“而且”“并且”或不譯。 ①以三保勇而多藝,推為長。
(《馮婉貞》) ②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③敏而好學。
(《十則》) 5、表示修飾關系,可譯為“地”“著”或不譯。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視其缶。(《捕蛇者說》) ③睨之,久而不去。
(《賣油翁》) 6、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譯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記》) ②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他。(《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③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黃生借書說》) 以 一、介詞 1、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可譯為“在”“從”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記》) 2、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陽樓記》) ②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土,士以故歸之。(《讀孟嘗君傳》) ③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陳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獨存。(《捕蛇者說》) 3、介紹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用、按照”等。
①不用則以紙貼之,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馬說》)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
(《馬說》)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二、連詞 1、表目的相當于現代漢語里的“來”。 ①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 ②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出師表》) ③故為之說,以俟夫人觀人風者得焉。
(《捕蛇者說》) ④誠直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出師表》) 2、表結果,可譯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關系。
①屬予作文以記之。 三、動詞:譯為“認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 文言文實詞用法 1、人不知而不慍(怨恨)《論語十則》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教導)(同上) 4、擇其善者而從之(長處;優點)(同上) 5、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漸漸地)《扁鵲見蔡桓公》 6、醒侯故使人問之(特意)(同上) 7、使人索扁鵲(尋找)(同上) 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脅迫,攻擊)《狼》 10、顧野有麥場(回頭看,看見)《同上》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放松,這。
5.經典的文言文搞笑句子
最低0.27元/天開通百度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seufu2 經典文言語句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詩經·衛風·湛奧》)2.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大序》)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4.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5.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詩經·大雅·蕩》)6.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7.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8.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團將愁苦而終窮。(屈原《涉江》)9.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楚辭·卜居》)10.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楚辭(離騷》)11.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宋玉(對楚王問》)12.滿招損,謙受益。(《尚書》)13.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左傳·僖公十年》)14.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15.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左傳·僖公五年》)16.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17.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戰國策·趙策))18.亡羊補牢,猶未遲也。(《戰國策·楚策》)19.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孫子兵法·謀攻》)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2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22.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24.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易經))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靈公》)26.往者不可諫,來者。
6.求古文中贊美人的詞句
1、美人浴,碧沼蓮開芬馥。雙髻綰云顏似玉,素蛾輝淡綠。
雅態芳姿閑淑,雪映鈿裝金斛。水濺青絲珠斷續,酥融香透肉。——《謁金門·美人浴》五代:閻選
譯文:美人洗浴以后,碧綠的池塘里蓮花開放,散發出芳香。她的兩股發髻盤成云朵,容貌就像美玉一樣;脂粉被洗淡了,露出了素凈的蛾眉。她的姿態文雅美麗,雪白的肌膚與嵌著金花的容器相互輝映。頭發上的水珠斷斷續續地濺了下來,臉上的油脂被融化了,浸透肌膚散發出香味。
2、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出自唐代杜牧的《贈別二首·其一》
譯文:十三四歲的少女姿態裊娜,舉止輕盈美好,就像二月里含苞待放,初現梢頭的豆蔻花。
3、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唐代李白《清平調詞三首(其一)》
譯文:見云之燦爛想其衣裳之華艷,見花之艷麗想人之容貌照人。若不是在群玉山頭見到了她,就是在瑤池的月光下來相逢。
4、裙拖六幅湘江水,鬢聳巫山一段云。
胸前瑞雪燈斜照,眼底桃花酒半醺。——唐代:李群玉《同鄭相并歌姬小飲戲贈》
譯文:你看那歌姬柔滑的裙裾宛若拖曳著六幅湘江秀水,高聳的發髻如同輕挽著一段巫山煙云。她胸前雪肌在華燈斜照下尤顯風韻,她眼中神采在酒意半醺時更覺嫵媚。
5、慢臉嬌娥纖復秾,輕羅金縷花蔥蘢。
回裾轉袖若飛雪,左鋋右鋋生旋風。——唐代岑參《田使君美人舞如蓮花北鋋歌》
譯文:美麗的臉龐,嬌美的眉毛,舞者身材苗條而且豐腴,身穿金線繡就的圖案十分華貴的羅紗衣。回環轉動裙子,揮舞起袖子,仿佛滿眼都是雪花在飛舞,左右旋動的身影好像是一股卷動的旋風。
6、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431356638。
朝游江北岸,夕宿瀟湘沚。
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
俯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恃。——三國曹植《雜詩·南國有佳人》
譯文:南方有一個美人,容貌猶如盛開的桃李。她清晨漫游于江河北岸,晚上在瀟湘水洲棲息。時俗總喜歡妒忌紅顏。在茫茫人世向誰開懷官齒?時光匆促轉眼又近歲末,榮華美色終將無奈地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