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端午節 在家門口插上艾葉和菖蒲有什么意義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于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2.端午節艾草與萺蒲的來歷
端午節之際,湖南湘中一帶的百姓要在門前掛葛藤,插艾蒿、菖蒲,此類習俗,在我國各地非常普遍。
艾,即白艾,白艾又叫家艾、艾蒿,是一種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艾入中藥,性溫,味苦,可以祛寒濕。
干艾搓成繩,點燃后可以驅蚊蠅,至于用艾絨做成灸條治病,在西漢時就有了。蒲,即菖蒲,是一種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揮發性芳香油,可以提神、通竅、殺菌。
在端午節,我國南方地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是為艾虎,婦人爭相佩戴,以避邪驅瘴。而用菖蒲虎筏港禾蕃鼓歌態攻卡作劍,插于門楣,可以散發芳香,驅趕飛蟲,清除污濁空氣;或將艾葉和蒼術、白芷、大黃、蕓香等中草藥放在室內燃熏,能趕走蛇蟲百腳,也是一種空氣消毒的良方。
古人認為農歷五月是“毒月”、“惡月”,百事多禁忌;而五月初五日是“重午”,又是民間所謂的九“毒日”之首,更是犯忌的日子。“杏子黃,大夫忙”,正是說的端午時分,因為夏季來臨,天氣漸轉濕熱的緣故,百病易生。
所以,端午節前后一段時間正是勸人們講衛生、逐瘟疫、除蟲害的日子。 端午在門上懸掛艾草、菖蒲的習俗,據說來源于這樣一個傳說。
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這年五月,黃巢大軍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在一個村外的路口,遇見一位年輕婦女,背背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小孩,另一只手卻抱著一位年紀較大的男孩,正慌忙逃路。
黃巢以為這個婦女不仁,抽刀欲斬,經詢問,方知原來大孩子是婦人大哥的遺孤,小孩子是婦人所親生,她寧愿讓自己的孩子受苦,也不愿讓侄兒遭罪,為的是不負大哥托孤之意。黃巢一聽,對這位年輕婦人肅然起敬,認為她是天下少有的義婦,于是揮劍砍下路旁艾草菖蒲,讓她拿回家去掛在門上,并嚴令將士:“進軍途中,如遇門掛艾蒲者,須加保護。”
婦人聽了,半信半疑,但她回到城里后,還是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左鄰右舍。第二天正是端午節,黃巢的軍隊攻打鄧州城,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了艾草菖蒲。
黃巢果然信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領兵離去。從此,端午節掛艾草菖蒲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3.請問端午節插艾草菖蒲有何傳說
艾葉插于門庭、懸于堂中,用以驅瘴避邪。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袪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針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菖蒲是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
起源:
相傳很久以前,按常規瘟神在端午節要降災,天帝產生惻隱之心,便派人下凡體察民情。五月五日,天帝的使臣扮成賣油翁吆喝道:“一葫蘆二斤,二葫蘆三斤。”大家爭先搶購,只有一個老頭不僅不買,還告訴老翁賬算錯了。等油賣完,老翁尾隨那個不買油的老頭,說:“你是天下的好人,今天晚上瘟神降瘟災,你在屋檐下插上艾蒿、菖蒲,就可以躲過瘟災。”老頭聽說后就挨家挨戶告訴了所有的人,于是,家家插上艾蒿、菖蒲,瘟神無法降瘟災,人們都平安得救了。后來世代相傳,習以為俗。關于菖蒲艾葉的避邪之說,這里有一段具有人文意義的傳說。
4.為什么端午節要在門口掛艾葉和菖蒲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
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
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后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 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
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 ,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
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癲狂,榴花懸門 避黃巢, 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
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藥。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系,還有一段故事。
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逼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惟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
黃巢聽了大受感動,并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5.端午節為什么要掛艾葉菖蒲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
其實,這是由于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種種節俗,如采藥,以雄黃酒灑墻壁門窗,飲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
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的醫藥衛生節,是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斗爭的節日。今天這些衛生習俗仍然是應發展,并應弘揚傳承的。
在端午設置種種可驅邪的花草,來源亦久。最早的如掛艾草于門,《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這是由于艾為重要的藥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了。
除采艾扎作人外,也將艾扎作虎形,稱為艾虎,《荊楚歲時記》注文云:“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取戴之。”同時也在門上掛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劍,蒲束扎的蒲龍。
《帝京歲時紀勝》:“(端午)插蒲龍艾虎。”《清嘉錄》卷五:“戴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
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蒜頭被認為是象征武器銅錘,與蒲劍、蓬鞭相配,以趕。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
其實,這是由于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種種節俗,如采藥,以雄黃酒灑墻壁門窗,飲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
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的醫藥衛生節,是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斗爭的節日。今天這些衛生習俗仍然是應發展,并應弘揚傳承的。
在端午設置種種可驅邪的花草,來源亦久。最早的如掛艾草于門,《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這是由于艾為重要的藥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了。
除采艾扎作人外,也將艾扎作虎形,稱為艾虎,《荊楚歲時記》注文云:“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取戴之。”同時也在門上掛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劍,蒲束扎的蒲龍。
《帝京歲時紀勝》:“(端午)插蒲龍艾虎。”《清嘉錄》卷五:“戴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
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蒜頭被認為是象征武器銅錘,與蒲劍、蓬鞭相配,以趕卻鬼祟。另外還焚燒艾蒿等以驅趕蚊蠅。
在湖南、浙江等地則采葛藤掛于門相上,傳說葛藤是鎖鬼的鐵鏈子,可驅鬼辟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