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kggui"></nav>
  • <optgroup id="kggui"></optgroup>
  • <menu id="kggui"></menu><xmp id="kggui"><nav id="kggui"></nav>
    <menu id="kggui"><menu id="kggui"></menu></menu>
    <nav id="kggui"></nav>

    李四光的回國故事

    李四光的回國故事

    李四光(1889?971)地質學家。

    湖北黃岡人。

    字仲揆。

    早年加入同盟會。

    參加了辛亥革命。

    1919年畢業于英國伯明翰大學,獲碩士學位。

    1920年回國。

    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

    從事古生物學、冰川學和地質力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建國后,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長、地質部部長、中科院地學部委員、中國科協主席,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1958年加入中國**。

    是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

    主張用力學研究地殼現象、探索地殼運動與礦產分布的規律,把各種構造形跡看作是地應力活動的結果,從而創立了“構造體系”的基本理論。

    用此理論分析中國東部地質構造特點,認為新華夏構造體系的三個沉降帶具有大面積儲油層。

    在地震地質工作方面,主張在研究地質構造活動性的基礎上觀測地應力的變化,為實現地震預報指明了方向。

    著有《中國地質學》、《地質力學概論》、《地震地質》、《天文、地質、古生物》等。

    952年

    李四光再次應邀回到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

    1904年

    李四光因學習成績優異被選派到日本留學。

    因其在日本受了帶有漢民族主義的反滿革命思想的影響,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己任。

    孫中山贊賞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紀這樣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氣。

    ”還送給他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1910年

    李四光從日本學成回國。

    武昌起義后,他被委任為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后又當選為實業部部長。

    袁世凱上臺后,革命黨人受到排擠,李四光再次離開祖國,到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

    1918年,獲得碩士學位的李四光決意回國效力。

    途中,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國,還特地取道莫斯科。

    1920年

    李四光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擔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后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會長。

    他帶領學生和研究人員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跡遍布祖國的山川。

    他先后數次赴歐美講學、參加學術會議和考察地質構造。

    1928年7月

    國民政府決定組建國立武漢大學,國民政府大學院(教育部)院長蔡元培任命李四光為武漢大學建設籌備委員會委員長,并選定了武漢大學的新校址(武漢大學內還有李四光選址的雕像)。

    1949年秋

    新中國成立在即,正在國外的李四光被邀請擔任政協委員。

    得到這個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國準備。

    這時,倫敦的一位朋友(凌叔華.陳源夫婦)打來電話,告訴他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開發表聲明拒絕接受政協委員職務,否則就要被扣留。

    李四光當機立斷,只身離開倫敦來到法國。

    兩星期之后,李夫人許淑彬接到李四光來信,說他已到了瑞士與德國交界的巴塞爾。

    夫婦二人在巴塞爾買了從意大利開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啟程秘密回國。

    回到新中國懷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擔任了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科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

    他雖然年事已高,仍奮戰在科學研究和國家建設的第一線,為中國的地質、石油勘探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1951年8月

    中國長春地質專科學校、山東大學地質礦產學系、東北工學院地質學系和物理學系合并為東北地質學院(后名長春地質學院,現為吉林大學地學部),李四光擔任首任院長。

    1958年

    李四光經何長工、張勁夫介紹加入了中國**,由一個民族民主主義者成為共產主義戰士。

    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過度勞累身體越來越差,還是以巨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預測、預報以及地熱的利用等工作中去。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歲。

    李四光早年為悼念一個好學生曾寫過此詩,亦為其畢生從事地質科學研究的光輝寫照。

    崎嶇五嶺路,嗟君從我游。

    峰巒隱復見,環繞湘水頭。

    風云忽變色,瘴癘蒙金甌。

    山兮復何在,石跡耿千秋。

    李四光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地質力學,并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特點,分析了中國的地質條件,說明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油。

    從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肯定中國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

    **、**在認真聽取了匯報后,支持了他的觀點,并根據他的建議,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開始了大規模的石油普查。

    1956年,他親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時間里,先后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從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門相繼找到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國家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使滾滾石油冒了出來。

    這樣,不僅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獨創的地質力學理論得到了最有力的證明。

    科學救國

    李四光在農村生活了近14個年頭。

    從五六歲起,他就在父親教書的私塾里讀書,還要幫著母親打柴、舂米、推磨、提水……艱苦的生活培養了他刻苦奮斗的精神和倔強的性格。

    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之后,洋務派興起,湖北辦起了許多新學堂,以講新學而標新立異。

    李四光被深深地吸引,他只身前去投考,以優異成績被錄取。

    在新學堂里,他如饑似渴地學習新知識,由于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被省里選作官費留學生,送到日本學造船。

    李四光在日本度過了7年,在那里,他參加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同盟會。

    李四光回國后第二年,辛亥革命爆發,他參加了漢口的保衛戰,作為新被任命的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他親自組織碼頭工人和人力車夫運軍火、上前線。

    隨后,他被選為湖北軍政府實業部部長。

    正當李四光準備大干一番事業之時,辛亥革命失敗了。

    他發憤專心于科學技術的研究,走“科學救國”之路。

    他去英國留學,先是學采礦,以后轉到地質。

    他祈盼著有一天,得見政治清明之世,為祖國貢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

    留學生活并不輕松。

    為了維持不斷上漲的學費,李四光假期到礦山去做工。

    在伯明翰大學的6年里,他不僅專業學習成績優秀,而且熟練地掌握了英語,先后獲得了學士學位和博士學位。

    畢業后,他婉言拒絕了一家礦山的高薪聘請,接受了蔡元培先生的邀請,回到祖國,在北京大學地質系擔任教授。

    李四光與地質力學

    地質力學是李四光創立的,是地質學的一門分支學科。

    1926年和1928年李四光發表的《地球表面形象變遷之主因》及《晚古生代以后海水進退規程》等,從理論上探討自水圈運動到巖石圈變形,自大陸運動到構造形跡等問題,1929年提出構造體系這一重要概念,建立了一系列構造體系類型。

    1941年李四光在演講“南嶺地質構造的地質力學分析”時正式提出了“地質力學” 一詞。

    1945年發表《地質力學的基礎與方法》,對地質力學理論作了系統的概括。

    地質力學是力學與地質學相結合的邊緣科學,即用力學原理研究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及其起因的科學。

    它從地質構造的現象(構造形跡)出發,分析地應力分布狀況和巖石力學性質,追索力的作用,從力的作用方式進而追索地殼運動方式,探索地殼運動的規律和起源。

    地質力學認為結構要素、構造地塊和構造體系是地質構造的三重基本概念,對于探索地殼運動規律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現已認識的構造體系,可劃分為三大主要類型,即緯向構造體系、經向構造體系和扭動構造體系。

    這些體系主要是地殼的水平運動(經向的和緯向的)造成的;而水平運動則起源于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

    李四光把地球自動調節自轉速度變化的作用稱為“大陸車閥作用”,因而把這一假說稱為“大陸車閥假說”。

    第四紀冰川的發現

    李四光到北大地質系后,主講巖石學和高等巖石學兩門課程,他以嚴謹的冶學作風贏得了學生的尊重。

    他經常帶學生到野外進行實地教學,邊看邊講。

    一個山頭、一個溝谷、一堆石子、一排裂縫,他都不放過。

    學校經費不足,他帶領學生白手起家搞建設,將學習環境收拾得十分雅靜。

    在教學的同時,他對研究工作也不放松,他一生中在地質學方面的主要貢獻,如古生物蜒科的鑒定方法、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發現和地質力學的創立,都是在這期間開始的。

    在研究過程中,他從不為已有的觀點和學說所束縛,而是按照自然規律,去尋找尚未被人們認識和掌握的真理。

    因此,他能不斷提出創造性的見解,并敢于向一些舊觀點提出挑戰。

    例如,從19世紀以來,就不斷有德國、美國、法國、瑞典等國的地質學家到中國來勘探礦產,考察地質。

    但是,他們都沒有在中國發現過冰川現象。

    因此,在地質學界,“中國不存在第四紀冰川”已經成為一個定論。

    可是,李四光在研究蜒科化石期間,就在太行山東麓發現了一些很像冰川條痕石的石頭。

    他繼續在大同盆地進行考察,越來越相信自己的判斷,于是,他在中國地質學會第三次全體會員大會上大膽地提出了中國存在第四紀冰川的看法。

    到會的農商部顧問、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輕蔑地一笑,予以否定。

    為了讓人們能接受這一事實,他繼續尋找更多的冰川遺跡。

    10年以后,他不僅得出廬山有大量冰川遺跡的結論,而且認為中國第四紀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并且可劃為三次冰期。

    當李四光的這個學術觀點再次在全國地質學會上發表以后,引起了1934年著名的廬山辯論。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中國的科學家低人一等,外國學者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帶著民族主義和種族歧視情緒到中國來的。

    因此,盡管大量事實擺在眼前,幾位外國學者并沒有改變他們的觀點。

    1936年,李四光又到黃山考察,寫了“安徽黃山之第四紀冰川現象”的論文,此文和幾幅冰川現象的照片,引起了一些中外學者的注意,德國地質學教授費斯曼到黃山看罷回來贊嘆道:“這是一個翻天覆地的發現。

    ”李四光十多年的艱苦努力,第一次得到外國科學家的公開承認。

    可是,他知道,這還遠遠不夠,他干脆把家搬到廬山上,又在廬山腳下建立了一個冰川陳列館,起名叫“白石陳列館”(后被國民黨海軍炸毀)更深入細致地進行冰川研究。

    李四光關于冰川的多年研究,在1937年完稿的《冰期之廬山》中得到全面闡述。

    可惜由于抗戰爆發,這部書10年后才得以出版。

    編輯本段回國找油田

    1927年,李四光應蔡元培的約請,離開北京南下,主持地質研究所的籌建工作。

    1928年1月,地質研究所成立,李四光擔任所長。

    搞地質研究常常要餐風飲露,條件十分艱苦。

    況且剛剛成立的研究所經費少,設備缺,甚至沒有固定的所址。

    八年抗戰期間,李四光和他的研究所受盡奔波輾轉之苦。

    那時,他抽的是用草紙做的煙,穿的是土布衣服,生活十分清苦,但是,他和同事們始終沒有放棄地質研究。

    由于生活的艱辛和工作的勞累,他患了心絞痛和肺結核。

    1948年2月初,李四光從上海啟程赴倫敦,參加第18屆國際地質學會,他的夫人許淑彬也一同前往。

    會后,他們在英倫三島上又住了一年,一面養病,一面觀察國內外時局的發展。

    李四光雖遠在歐洲講學考察,但仍關注著祖國的命運。

    1949年初,他數次給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的許杰(地質學家、解放后曾任地質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等人寫信,支持他們堅守南京,反對搬遷廣州,為新中國地質科學事業保留了一支隊伍及設備。

    1949年4月初,以郭沫若為團長的中國代表團赴布拉格出席世界維護和平大會。

    出國前,郭沫若根據**的指示,給李四光帶了一封信,請他早日回國。

    看了這封由郭沫若領頭簽名的信,李四光非常激動。

    新中國就要屹立于世界的東方,自己的本領可以施展,抱負可以實現了。

    他積極奔走起來,準備盡快返國。

    可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從英國到遠東的客輪船票要一年前預訂,歸期只得拖延。

    他一面調養身體,一面把科研方面遺留的事情辦完。

    李四光焦急地等待著起程的日期。

    一天,倫敦的一個朋友給李四光打來電話,告訴他,國民黨駐英大使館接到密令,要李四光公開發表一個聲明,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并拒絕接受人民政協給他的全國委員的任命,否則就有被扣留的危險。

    事情緊急,李四光當機立斷。

    他拿起一只小皮包,迅速前往普利茅斯港,準備從那里渡過英倫海峽,先到法國去。

    普利茅斯港海面寬闊且多風浪,是偏僻的貨運航道,一般人通常都不會從這里渡海,因而能避開國民黨特工人員的追蹤。

    臨行前,他提筆給駐英大使寫了一封信,讓許淑彬兩天后寄出。

    第二天,國民黨駐英大使館果然派人來找李四光,許淑彬機警地對來人說,李四光外出考察去了。

    兩天以后,許淑彬寄出了李四光留下的信,信中寫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我多少年來日思夜想的理想國家。

    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是我竭誠擁護的政府。

    我能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的委員,我認為是莫大的光榮。

    我已經起程返國就職。

    他還規勸這位大使脫離禍國殃民的國民黨政府,早日回到光明祖國的懷抱……

    兩星期后,許淑彬收到李四光的來信,得知他已到了瑞士與德國交界的巴塞爾,便立即前去會合。

    1950年5月6日,李四光終于到了北京。

    這一年他60歲,但是他覺得,新的生活才剛剛開始。

    新中國的誕生,揭開了李四光科學事業嶄新的一章。

    他提任了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地質部部長和科聯主席。

    他認真學習了**的《實踐論》、《矛盾論》,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等著作,努力用辯證唯物主義指導工作和科研;他注重理論學習,也注意自己的思想改造,“決心扔掉那些舊日留下來的包袱,……達到忘我的境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國的地質事業中去,兢兢業業,鞠躬盡瘁。

    在他的具體領導下,中國的地質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績;1958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開端的日子里,**、**就詢問過李四光:中國天然石油這方面遠景怎么樣?

    早在1915至1917年,美孚石油公司的一個鉆井隊,在陜北膚施一帶,打了7口探井,花了300萬美元,因收獲不大就走掉了。

    1922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布萊克威爾德來到中國調查地質,寫了 《中國和西伯利亞的石油資源》一文,下了“中國貧油”的結論。

    從此,“中國貧油論”就流傳開來。

    但是,李四光根據自己對地質構造的研究,在1928年就提出了:“美孚的失敗,并不能證明中國沒有油田可辦。

    ”以后他在《中國地質學》一書中,又一次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沉降帶有“可能揭露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沉積物”。

    這個沉積物講的就是石油。

    因此,李四光樂觀地回答了國家領導人的提問:“我們地下的石油儲量是很大的。

    從東北平原起,通過渤海灣,到華北平原,再往南到兩湖地區,可以做工作……”。

    1955年,普查隊伍開往第一線。

    在幾年里,就找到了幾百個可能的儲油構造。

    1958年6月,喜訊傳來:規模大、產量高的大慶油田被探明。

    地質部立即把隊伍轉移到渤海灣和黃河下游的沖積平原。

    以后,大港油田、勝利油田,其他油田相繼建成。

    地質部又轉移到其他的平原、盆地和淺海海域繼續作戰。

    1964年12月,**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起來的大慶油田,是根據中國地質專家獨創的石油地質理論進行勘探而發現的。

    ”李四光的工作得到了黨和國家的充分肯定。

    編輯本段地震預測

    在1966年邢臺大地震后,李四光“教導我們”要注意河北河間、滄州;要注意渤海;要注意云南通海;要注意四川爐霍;要注意云南的彝良大關;要注意松潘;要注意唐山……這一路走來,都被李四光言中。

    當時很多科學家認為地震是無法預報的,李四光斬釘截鐵地說,地震是可以預報的。

    **說過:“李四光力排眾議,認為地震是可以預報的。

    ”文中用了一連串的“要注意”,這種特殊的表達方式起到了強調的作用,也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李四光自1962年遷居于此后,一直住到1971年去世。

    他在這里生活、工作、做學問。

    一些由他主持或他參加的小型會議,常在家里召開;何長工、劉景范等原地質部負責人也常來家中匯報事情,因而一進大門右手那間面積較大的客廳,實際兼具會議室的功能,四周是書櫥和沙發,中間是一張長條桌和若干把椅子。

    現在,靠窗一側陳列著許多第四季冰川沉積物的地質標本,多為當年李四光野外考察的收獲。

    其他家具則是那個年代留下來的,一個質感陳舊的皮沙發的扶手已經開裂,露出里面的棉絮。

    這幾個沙發,還是李四光1950年回國時,在舊貨市場上買的便宜貨,看來年頭更為久遠。

    客廳的隔壁是辦公室,尚未恢復原樣,但一張大寫字臺是李四光用過的。

    辦公室一端墻上有一塊玻璃黑板,當年地質隊野外作業回來,向李四光匯報時,他常利用黑板做一些講解或布置,也曾借這塊黑板給科技人員講授地質力學,這大概是多年執教生涯所養成的習慣。

    值得一提的是,黑板上寫著“斗私批修”四個粉筆大字。

    李四光有著很深的國學基礎,不光散文寫得好,舊體詩寫得好,即便是地質學的論文,同樣寫得“有聲有色”。

    他的音樂造詣也相當深厚,尤好小提琴。

    他在巴黎寫的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難》,是中國人創作的第一首小提琴曲。

    李回國后曾請音樂家蕭友梅過目提意見。

    這首提琴曲寫于1920年,在近八十年之后的北大百年校慶的晚會上,第一次得到公開演奏。

    它的面市修正了馬思聰是中國最早的小提琴曲作者的說法。

    現在這首曲譜和李四光在國外常拉的小提琴,都陳列在紀念館里。

    晚年的李四光,生活很簡單,衣著也很不講究,得過且過,甚至補丁摞補丁。

    李四光去世后,工作人員想找幾樣遺物留下來,找來找去也沒發現什么像樣的值得保存的東西。

    李四光夫婦在世時,這幢小樓只他們兩人居住。

    他們去世后,女兒李林一家搬了過來。

    李林2002年5月31日過世,丈夫鄒承魯也患病在身。

    一門三院士,已傳為佳話。

    四十多年前,李四光家的小樓,李家南門外那棵有上千年歷史的銀杏樹,以及明朝大太監劉瑾等歷史人物的墓碑,都是周圍頗為扎眼的標志。

    如今高樓林立,李四光故居被夾在當中,小樓因年久失修,多少顯得有些殘舊。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李四光的回國故事

    散文

    愛國人士的故事(150-200字)

    閱讀(457)

    李四光在辦公室工作李四光的家鄉是湖北黃岡回龍鎮下張家灣鄉的一個窮山村。他14歲出國留學,憑的是自己勤奮努力得來的成績。李四光先去日本學造船,后去英國學采礦,最后確定以地質學為終身事業,但也付出了不少實際代價。在去日本學造船的船上

    散文

    小學百年校慶作文

    閱讀(444)

    給你參考參考這樣的作文恐怕只有經歷過的人懂寫了`寫出自己的感受就行了給你參考參考吧http://cache.baidu.com/c?word=%D0%A3%C7%EC%3B%D7%F7%CE%C4&url=http%3A//www%2Echinaxq%2Ecom/articl

    散文

    10周年校慶詩歌

    閱讀(459)

    春華秋實十年,辛勤耕耘,細心澆灌,播種一畦又一畦綠色的希望。春華秋實五十年,桃李滿枝,碩果飄香,收獲一個又一個人生的璀璨。十年,一步一個堅實的腳印,都鐫刻著美麗溫馨的力量。十年,一年一層喜人的發展,都醞釀成如詩如畫的輝煌。十年,在漫漫的歷史

    散文

    百年校慶作文

    閱讀(401)

    今秋時節,秋高氣爽。我們學校迎來了百年校慶的大喜日子,全校師生將會在校內度過一個愉快的上午。早上,我早早地起了床,穿好校服,戴上紅領巾,吃完早飯,便帶上小凳,一邊哼著小曲,一邊踏著輕快的步伐奔向學校。一路上,晨風拂面,街旁大樹跳著歡快的舞蹈

    散文

    春游的作文

    閱讀(468)

    春游的作文架構基本是這樣的:第一部分:描述班上老師組織春游,同學們聽到要出發去春游的激動心情,最好再找幾個有特點的同學重點描述一下。再寫寫自己的當時的心情。第二部分:我為了去春游,家里和自己都做了哪些準備。第三部分:春游過程中,有什么

    散文

    玉蘭山春游記的散文八百字

    閱讀(528)

    佛寶國家級森林公園的腹心區——玉蘭山風景區位于四川盆地南部邊緣,是云貴高原大婁山北緣向北延伸的尾部。景區有森林面積4.5萬畝,其中竹林1萬畝,是地球上同緯度低海拔罕見的樹種保存完好、物種十分豐富的常綠闊葉林帶,是難得的天然動植物基

    散文

    描寫春天的名家散文

    閱讀(353)

    1春天里的秋天巴金春天。枯黃的原野變綠了。新綠的葉子在枯枝上長出來。陽光溫柔地對著每個人微笑,鳥兒在歌唱飛翔。花開放著,紅的花,白的花,紫的花。星閃耀著,紅的星,綠的星,白的星。蔚藍的天,自由的風,夢一般美麗的愛情。每個人都有春天。無論

    散文

    李四光的簡介

    閱讀(643)

    簡介籍貫地:湖北省黃岡(今團風)縣回龍山香爐灣家人:父親李卓侯,姐姐李希賢,夫人許淑彬,女兒李林(中國科學院院士)身份: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1889-1971),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黃岡縣一個貧寒人家。他自幼就讀于其

    散文

    李四光的資料

    閱讀(418)

    簡介李四光(1889-1971),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黃岡縣一個貧寒人家。(也有一說是1889年11月18日)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之

    散文

    雪浪花的文章分析

    閱讀(586)

    作品中的敘事不是紀實性的,而是加以浪漫化,是為了特定的意境效果而刻意選擇組織的。開篇描繪和渲染雪浪花的壯觀景象。面對一群純真快樂的姑娘的發問,老泰山出語不凡,對雪浪花作了富有哲理的敘述;同時,老泰山形象不俗,“就象秋天的高空一樣”。

    散文

    楊朔散文的特點

    閱讀(491)

    當代散文的寫作理念最集中的體現在“形散而神不散”這句話中,在一段時間里,它幾乎成了指導散文創作與鑒賞的不二法門。為了更好的理解散文這一藝術體裁的創作實質,有必要先對這句話的意旨做一簡要分析。所謂“形”即是指散文的題材、表述和

    散文

    茶花賦(楊朔)原文

    閱讀(563)

    《茶花賦》作者:楊朔【全文】久在異國他鄉,有時難免要懷念祖國的。懷念極了,我也曾想:要能畫一幅畫兒,畫出祖國的面貌特色,時刻掛在眼前,有多好。我把這心思去跟一位擅長丹青的同志商量,求她畫。她說:“這可是個難題,畫什么呢?畫點零山碎水,一人一物

    散文

    有關浪花的詩句

    閱讀(592)

    《西施》(清朝曹雪芹作品)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漁父》(唐代和凝全集)白芷汀寒立鷺鷥,頻風輕剪浪花時《浪淘沙》(唐朝劉禹錫作品)無端陌上狂風急,驚起鴛鴦出浪花。《臨江仙》(明朝楊慎作品)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將發循州社日

    散文

    稅務部門的內控機制包括那些內容

    閱讀(351)

    稅務局查賬一般查哪些,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國稅查帳,另一種是地稅局查帳,這兩者查帳內容有所不同,各有側重點的。一、如果是國稅局來查帳的,主要檢查增值稅的計交情況:查賬具體內容包括:(1)本年度的銷售收入(2)銷項稅額分月總計(3)進項稅額分月總

    散文

    愛國人士的故事(150-200字)

    閱讀(457)

    李四光在辦公室工作李四光的家鄉是湖北黃岡回龍鎮下張家灣鄉的一個窮山村。他14歲出國留學,憑的是自己勤奮努力得來的成績。李四光先去日本學造船,后去英國學采礦,最后確定以地質學為終身事業,但也付出了不少實際代價。在去日本學造船的船上

    散文

    哄女朋友睡覺的故事

    閱讀(306)

    有好幾篇,很感人,文章有點長,說起來就短了第一篇:21克愛情你知道愛情的重量嗎?往下看你會感動!男孩和女孩同在一個班級,男孩沉默寡言,女孩活潑可愛,男孩喜歡女孩,女孩不知道,女孩喜歡男孩,可男孩也不知道,他們彼此沉默,女孩學習很好,坐在男孩的同排,他們

    散文

    短篇幼兒故事

    閱讀(384)

    1、一小松鼠總是向小熊討蜂蜜吃。冬天來臨之前,小熊給了小松鼠一整罐蜂蜜。小松鼠說,“謝謝你哦。”然后就蹦蹦跳跳的走了。小熊憨憨地笑了笑,打了一個哈欠,睡著了。冬眠結束后,小熊伸了一個很長的懶腰。他突然看到樹洞門口堆滿了栗子。小熊

    散文

    一些自強自立的名人的故事

    閱讀(449)

    1、海倫-凱勒。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幼時患病,兩耳失聰,雙目失明。七歲時,安妮·沙利文擔任她的家庭教師,從此成了她的良師益友,相處達50年。在沙利文幫助之下,進入大學學習,以優異成績畢業。在大學期間,寫了《我生命的故事》,講述她如何戰勝

    短句

    董卿背后的故事讀后感

    閱讀(443)

    如何寫讀后感!寫讀后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后,再寫體會.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短句

    周穆王有些什么故事

    閱讀(476)

    周朝第五代王,姬滿。周昭王之子。我國歷史上最富于神話色彩的君王之一。傳說享壽105歲,在位時間約為55年(公元前976年-前922年),一說(公元前1001年-前947年)。根據汲縣西戰國墓所出土的《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喜好游歷,曾于穆王13年-17年駕八

    短句

    青鳥和鳳凰的古老傳說故事要全的~~~

    閱讀(447)

    關于青鳥我有看到3種類似的說法1.青鳥是有三足的神鳥,是傳說中西王母的使者。人間既不能相見,唯望在蓬萊仙山可以再見,但是蓬萊無路,只有靠青鳥傳信。2.傳說西王母駕臨前,總有青鳥先來報信,『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南唐中主

    短句

    中國名人愛國小故事(簡短,要故事)

    閱讀(539)

    1、維護蒙漢友好的三娘子蒙古族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朝前期,因為蒙古族當權者和明朝政府有矛盾,經常發生武裝沖突,雙方的關系疏遠了,傳統的貿易往來也停止了。這樣,明朝不安寧,蒙古族百姓也得不到內地的產品,生活上受到很大影響。后來,

    久久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