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kggui"></nav>
  • <optgroup id="kggui"></optgroup>
  • <menu id="kggui"></menu><xmp id="kggui"><nav id="kggui"></nav>
    <menu id="kggui"><menu id="kggui"></menu></menu>
    <nav id="kggui"></nav>

    莊子孔子孟子荀子韓非子老子墨子

    莊子孔子孟子荀子韓非子老子墨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

    先世是宋國貴族,避難遷魯。

    他出生時,家世已經沒落。

    年輕時做過季孫氏的委吏(管倉庫)和乘田(管繁殖牲口)等。

    三十多歲到齊國,幾年沒有得到齊君的重用,又回到魯國,聚徒講學。

    五十多歲時,由魯國中都宰(都城行政長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獄、糾察等事)。

    后又曾周游宋、衛、蔡、齊、楚等國。

    晚年在魯國編訂古代文化典籍《詩》《尚書》《春秋》等,教授門徒。

    孔子的弟子曾將他的談話和他與門徒的問答,輯成《論語》一書,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

    孟子(前372—前289)名軻,戰國中期魯國鄒人。

    受業于子思(孔子之孫,名)之門人,曾游歷于宋、滕、魏、齊等國,闡述他的政治主張,還曾在齊為卿。

    晚年退而著書,傳世有《孟子》七篇。

    他是戰國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來源于孔子。

    孟子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

    他認為實行“仁政”,就必須“制民恒產”,讓每家農戶有百畝之田、五畝之宅,有起碼的生產資料;“勿奪農時”,保證農民有勞動的時間;“省刑罰,薄稅斂”,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質生活條件;加強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階級剝削壓迫的苦難,企圖采用這些措施來緩和階級矛盾,以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不過它對發展生產還是有好處的。

    同“仁政”學說相聯系,孟子還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

    他認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擁護,才能取得和保持統治地位,因此他主張國君要實行“仁政”,與民“同樂”。

    對于殘害百姓的國君,國人可以殺。

    商紂王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紂,他認為殺得對,說:“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雖然有同情人民、譴責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還是維護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孟子·滕文公上》)。

    這種觀點長期以來成為替剝削制度作辯護的理論根據。

    莊子(約公元前369-約前286),名周,是戰國中期宋國蒙地(今河南商丘市東北)人,大約生于公元前369年。

    莊子一生隱默無聞,卻著述甚豐,作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國哲學史、文學史以及各藝術領域都有極大的影響。

    老、莊與孔、孟共同構成了國民精神的源頭。

    但是,莊子作為一個沉思默想、不求功名的隱士型思想家,他基本上沒參加過任何重大的歷史事件,所以,我們無法非常自信地為他寫出一部線條清晰、先后承接的傳記,這是不得不預先聲明的。

    史書關于老子的記載不很清楚。

    司馬遷的《史記》一說他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就是孔子曾向他問禮的老聃;一說他可能是周烈王時見過秦獻公的周太史儋;又說他可能就是老萊子。

    教材取前一種說法。

    老子學說的核心是“道”。

    他認為“道”就是“無”。

    這個“道”是“先天地生”的,是沒有意志、沒有具體形狀、無聲無息的,是無時無地不在的。

    “道”即是宇宙萬物的本源。

    老子猜測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面的對立,雙方互相依存,相反相成,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后相隨”;而且,事物對立的雙方會互相轉化,“正復為奇(反常),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道德經》)。

    但是,老子這種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存在嚴重的缺陷,他不僅忽略了對立面轉化的必要條件,而且把事物向反面轉化看作是循環的,而不是上升發展的。

    老子的學說,對后來中國哲學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唯物與唯心兩派都從不同的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

    老子思想有消極的一面。

    老子長年居住在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日益紊亂,禮壞樂崩,社會正面臨著一場大變革。

    面對這一切,他消極悲觀,提出一個回復到“小國寡民”的遠古時代的主張,“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道德經》)。

    他所向往的這種理想社會,實際上不過是保留著原始公社遺跡的早期奴隸社會。

    這顯然是一種開歷史倒車的沒落階級的消極思想

    《道德經》相傳為老子所著,亦稱《老子》《老子五千文》。

    但從書的思想內容和涉及的某些問題來看,該書大約編定于戰國初期,基本上保留了老子的主要思想。

    全書五千余字,是用韻文寫成的哲理詩。

    分《道經》和《德經》兩部分,故稱《道德經》。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把《德經》放在《道經》之前,因此又稱《德道經》。

    道經側重講哲學,德經側重講政治和軍事

    韓非(約前280—前233)是韓國的貴族,“喜刑名法術之學”,后世稱他為韓非子。

    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

    當時韓國很弱,常受鄰國的欺凌,他多次向韓王提出富強的計策,但未被韓王采納。

    韓非寫了《孤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這些作品后來集為《韓非子》一書。

    秦王嬴政讀了韓非的文章,極為贊賞。

    公元前234年,韓非作為韓國的使臣來到秦國,上書秦王,勸其先伐趙而緩伐韓。

    李斯妒忌韓非的才能,與姚賈一道進讒加以陷害,韓非被迫服毒自殺。

    韓非注意研究歷史,認為歷史是不斷發展進步的。

    他認為如果當今之世還贊美“堯、舜、湯、武之道”“必為新圣笑矣”。

    因此他主張“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子·五蠹》),要根據今天的實際來制定政策。

    他的歷史觀,為當時地主階級的改革提供了理論根據。

    韓非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

    他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物權》),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韓非子·人主》)。

    為此,君主應該使用各種手段清除世襲的奴隸主貴族,“散其黨”“奪其輔”(《韓非子·主道》);同時,選拔一批經過實踐鍛煉的封建官吏來取代他們,“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韓非子·顯學》)。

    韓非還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韓非子·問田》),“以法為教”(《韓非子·五蠹》)。

    他強調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

    他還認為只有實行嚴刑重罰,人民才會順從,社會才能安定,封建統治才能鞏固。

    韓非的這些主張,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采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

    墨子名翟,魯國人(一說宋國人),大約生于公元前468年,死于公元前376年。

    他出身微賤,做過工匠,自稱“賤人”。

    曾學過儒學,后不滿其煩瑣的“禮”,另立新學,聚徒講學,創立墨家學派。

    墨子對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有深切的體會,激烈反對“富侮貧,貴傲賤”,主張“兼相愛,交相利”(《墨子·兼愛》),有力的要以力助人,有財的要將財分人,有道的要用道教人,這樣可使“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者得治”。

    但是這種“兼愛思想”抹煞了階級對立的事實,在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階級社會里是無法實現的。

    從兼愛的觀點出發,墨子又提出“節用”“節葬”“非樂”“非攻”等主張,反對統治者窮奢極欲、揮霍無度的生活,也反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非正義戰爭。

    《墨子·公輸篇》記載了一個故事:公輸班為楚國造云梯準備攻宋。

    楚是大國,宋是較小的國,墨子從齊國趕到楚國,說服公輸班和楚王不能以大國欺侮小國;同時,他還派人趕到宋國幫助作好防守的準備,結果制止了楚對宋的戰爭。

    不過,墨子認為天是有意志的,鬼神能夠賞賢罰暴,這說明他仍未突破宗教迷信世界觀的束縛。

    墨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行為記載在《墨子》一書里。

    今本《墨子》共15卷,53篇,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學說的重要資料。

    荀子(約公元前313~公元前238),戰國時著名思想家、文學家。

    名況,當時人們尊重他,稱他荀卿。

    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

    戰國末期趙國人。

    曾兩度到當時齊國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學,任過列大夫的祭酒(學宮領袖),還到過秦國,拜見秦昭王,后來到楚國,任蘭陵令。

    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蘭陵。

    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

    孫子(?~公元前1105),春秋末期吳國軍事家,思想家孫武。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莊子孔子孟子荀子韓非子老子墨子

    散文

    著名詩歌大全

    閱讀(279)

    泰戈爾《飛鳥集》葉芝《葦間風》林徽因《人間四月天》戴望舒《雨巷》魯迅《野草》北島《陌生的海灘》顧城《黑眼睛》海子詩集冰心《繁星·春水》席慕蓉《雨后》徐志摩《再別康橋》……

    散文

    先秦文學關于諸子散文的經典作品有哪些

    閱讀(406)

    先秦文學主要是周代文學,尤其是東周即春秋戰國時代的文學,《詩經》、史傳散文、諸子散文和楚辭是周代文學的主體.《詩經》產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也是先秦時期最重要的文學作品.《詩經》以外的古逸詩散見于

    散文

    語錄體的先秦諸子散文有哪些

    閱讀(526)

    語錄體的先秦諸子散文有《論語》《墨子》等。先秦諸子散文發展三階段:春秋末期:《論語》《墨子》語錄體為主戰國中期:《孟子》《莊子》語錄體向專題論文發展戰國末期:《荀子》《韓非子》專題論文第一階段:《論語》《墨子》語錄體為主《

    散文

    中國古代最早的語錄體散文是什么

    閱讀(567)

    中國古代最早的語錄體散文是《論語》。《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范疇:倫理道德范疇——仁,社會政治范疇——禮,認識方法論范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

    散文

    有什么散文多一點一兩分鐘能讀完的

    閱讀(308)

    有什么散文多一點一兩分鐘能讀完的答:一兩分鐘能讀完的,我推薦以下10篇名家散文(是我自己收集的):1荷葉傘/李廣田我從一座邊遠的古城,旅行到一座摩天的峰頂,摩天的峰頂住著我所系念的一個人。路途是遙遠的,又隔著重重山水,我一步一步中跋涉而來,我

    散文

    關于雨的優美的詩詞、散文有那些

    閱讀(276)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時節,也是十分需要雨水滋潤的時節。但春雨貴如油,春天下雨,豈不是“好雨”?!一個“好”字,把作者的見春

    散文

    用雨描寫心情散文

    閱讀(285)

    以前似乎更喜歡蒙蒙細雨,但現在,這樣的大雨,卻更能讓心底沉重的心情得到釋放。所以,盡管,最近雨水總是頻臨北京,但還是總期盼著像現在這樣的傾盆大雨。<br>整個房間里都沒有開一盞燈,都是黑的,不過,還好我的房間挨著陽臺,或者,其實,我早已不怕黑夜。

    散文

    先秦文學的特點以及對現時代的意義何在

    閱讀(508)

    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天下以前的歷史,包括中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早期封建社會三種社會形態。文學的起源須上溯到史前史,即沒有成文歷史以前的人類歷史階段。那時候的文學已口頭文學形式為主。先秦文學是中國古代文學發

    散文

    散文集《背影》的全部散文

    閱讀(402)

    朱自清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籍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

    散文

    朱自清散文《背影》評價

    閱讀(413)

    父親的背影,兒子是太熟悉了。但這次要描寫的,卻不是那常見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場合下,使他極為感動、終生難忘的那個背影!作者不施濃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作者記寫了當時父親的穿著打扮體態動作,特別著重描繪了過鐵道的情景。怎樣走去,怎樣探身下

    散文

    急關于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的仿寫

    閱讀(301)

    背影》《背影》是朱自清1925年的創作,事情要稍微復雜一些的。那時候,朱自清雖然早加入了文學研究會,辦過文學刊物,嘗試并發表了詩歌、小說、散文等多種文類的作品,數量也不算少;在散文寫作上,還已經有了《歌聲》、《匆匆》、《溫州蹤跡》等精品

    散文

    朱自清散文《背影》

    閱讀(376)

    全文: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

    散文

    求散文:一個王朝的背影

    閱讀(332)

    http://www.17k.com/html/books/0/3/340/34095/d5bf3a/1283670.shtml這里有,不過很長,是余秋雨寫的關于清朝的散文。(上面那篇是《遙遠的絕響》,寫魏晉時的嵇康阮籍,和《一個王朝的背影》是不一樣的。)參考資料:http:

    散文

    朱自清散文《背影》中父親的正面描寫

    閱讀(368)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

    散文

    孟子的散文有哪些主要的藝術特點

    閱讀(486)

    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生動活潑,充分體現了孟子大義凜然的個性,表現了孟子雄辯、善辯的才華。他喜歡使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如:“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本來

    久久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