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kggui"></nav>
  • <optgroup id="kggui"></optgroup>
  • <menu id="kggui"></menu><xmp id="kggui"><nav id="kggui"></nav>
    <menu id="kggui"><menu id="kggui"></menu></menu>
    <nav id="kggui"></nav>

    曾鞏的文學成就及所有文章

    曾鞏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其文學成就歷來受人矚目,而他對古籍整理的貢獻,在校讎學史中同樣占有一席之地。

    曾鞏在館閣時,仿劉向校理群書,每校一書,除訂勘文字外,還考察古籍的流傳情況,尤其重視篇章離合及篇目的考訂,因而被稱為“上承劉向的又一個劃時代的校讎家”(孫欽善《古代校勘學概述》,《文獻》1981年第九輯)。

    曾鞏(1019—1083 ),字子固。

    宋仁宗嘉枯二年(1057年)登進士第,授官太平州(安徽省當涂縣)司法參軍。

    嘉祜五年(1060年)三館秘閣各置官編校書籍。

    由于歐陽修的推薦,曾鞏人京編校史館書籍,歷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兼判官告院等,一直到熙寧二年(1069年)自求外任為止,在館閣中度過了九年的時間,進行了一系列的古籍整理活動。

    整理歷代書籍是一項非常艱苦而費時的工作,例如對《梁書》和《陳書》的編校,就使曾鞏等人付出了許多時間和精力。

    《梁書》共有五十六卷,作者系唐朝散騎常侍姚思廉,是一部紀傳體南朝梁代史,思廉父姚察在隋時撰有舊稿。

    《陳書》共三十卷,成書于唐貞觀十年(636年),也是姚思廉在其父舊稿的基礎上續成。

    這兩部史書比較真實地記載了南朝梁、陳兩朝的歷史,內容扼要,敘事嚴謹,文字精練樸實,堪稱古之良史。

    歐陽修在其《新唐書·姚思廉傳》中,對姚思廉“推究陳事”、“編次筆削”(《新唐書》卷四十六)之功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但這兩部史書傳至宋代已為數不多,十分罕見,且傳本也多脫誤。

    嘉祐六年(1061年)八月,曾鞏等奉詔校讎這兩部書,根據館閣所藏的版本,曾鞏認為“恐不足以定著”,于是奏請朝廷,“愿詔京師及州縣藏書之家,使悉上之”(《陳書目錄序》,《曾鞏集》)。

    至嘉祐七年冬季,集中了各地送來的藏本,嘉祐八年才最后校定,歷時二年。

    曾鞏之所以花費如此多的時間和精力,是因為他體會到要成就一部書,是極不容易的。

    他在《陳書目錄序》中說:“觀察等之為此書,歷三世,傳父子,更數十歲而后乃成,蓋其難如此”,如果有所散佚,豈不可惜,因而精校它使之傳于世。

    有些古籍,由于年代相隔太久,因而失散不少。

    為了盡可能使這些失散的古籍得以完復,曾鞏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戰國策》記載當時謀臣、策士游說各國或互相辯論時所提出的政治主張和斗爭策略,共三十三篇,傳至北宋時已有散失,為了把篇章補齊,曾鞏“訪之士大夫家,始盡得其書”,使“《戰國策》三十三篇復完”(《戰國策目錄序》)[1]。

    孫樸《戰國策后記》中載“臣自元祐元年十二月入館,即取曾鞏三次所校定本”(諸祖耿《戰國策集注匯考·考研錄》,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可見曾鞏在補齊篇目的基礎上,還對此書進行了反復的校勘。

    《說苑》一書為劉向所撰,原為二十卷,傳至北宋時,據《崇文總目》載:“今存者五篇,余皆亡。

    ”曾鞏四處尋訪,多方搜集,從一些士大夫家中又找到了十三卷,與所存五卷相配,共有十八卷,僅比原本少二卷。

    對這十八卷,曾鞏都作了詳細校正辨誤,這才使得《說苑》能比較完整地流傳下來。

    曾鞏校書,有奉命單獨為之者,也有集體合校的。

    如《戰國策目錄序》末署“編校史館臣曾鞏序”,顯為一人所校。

    又《新序》、《說苑》兩序中皆自稱“臣”,當亦一為之。

    再如《南齊書目錄序》中稱“臣等”,末具“臣恂、臣寶臣、臣穆、臣藻、臣洙、臣覺、臣彥若、臣鞏謹敘目錄,昧死上”,當為曾鞏與眾人同校,并總領其事。

    《梁書》、《陳書》兩序皆稱“臣等”,并且末具“臣鞏謹敘目錄,昧死上”,當亦如此。

    至于私自校理,亦當不少,據《李白詩集后序》可以推知。

    曾鞏說:“《李白詩集》二十卷,舊七百七十六篇。

    今千有一篇,雜著六十篇者,知制浩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廣也。

    次道既以類廣白詩,自為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

    余得其書,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

    在館閣校理的九年中,曾鞏為挽救和保存我國豐富的文化遺產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經他校定的古籍有:《梁書》、《陳書》、(南齊書》、《鮑溶詩集》、《烈女傳》、《新序》、《說苑》、《戰國策》、《徐干中論》、《李白詩集》、《唐令》、《禮閣新儀》等十幾種。

    但這僅是流傳下來的情況。

    據曾肇的《行狀》載,曾鞏“平生無所好,顧喜藏書,至二萬卷,仕四方,常與之俱,手自讎對,至老不倦”(《曾鞏集·附錄》),可以推知,他還編校過其他古籍,只是由于文獻的闕佚,我們今天不知其詳情罷了。

    曾鞏一生專職編校書籍多年,取得豐碩的成果,對后世校雌出版事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首先,對后世古籍版刻方面的影響。

    曾鞏在館閣中校理的古籍,校勘精審,為后世古籍的刊刻出版提供了較好的定本。

    例如,著名的“眉山七史”,所依據的底本就是曾鞏等人校定過的。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載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1067年),曾鞏校定《南齊書》、《陳書》、《梁書》,再加上劉恕等校定的《后魏書》、王安國校定的《周書》及宋徽宗政和年間校定的《宋書》、《北齊書》,在當時雖頒給學官刊印,但在民間流傳很少(《郡齋讀書志》卷五)。

    經過靖康之變,北宋所收集的文獻典籍損失很大,胡應麟將其列為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書籍“十厄”(《少室山房筆叢》卷一)之一。

    所幸當時的四川沒有遭到戰爭的破壞,書籍還保存較多,在宋高宗崇儒尚文政策的影響下,南宋政府著手搜求缺佚書籍。

    當時四川轉運史井憲孟將搜集到的南北朝七史,于紹興十四年(1144年)在眉山刊行,即后世所稱的“眉山七史”。

    后世學者在進一步校勘《戰國策》時,經常將曾鞏所校之本拿來參證。

    宋哲宗元祐元年至八年(1086—1093年),孫元忠“取曾鞏三次所校定本及蘇頌、錢藻等不足本,又借劉敞手校書肆印賣本參考”進行校勘,“后又用諸本及集賢院新本校,遂為定本”(《書閣本戰國策后》)。

    顧廣圻《戰國策札記后序》云:“伯聲(姚宏)續校,總四百八十余條,其所是正,亦云多矣,但其所萃諸本,既皆祖南豐。

    ”(顧廣圻《思適堂集》卷七)

    其次,對后世學者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影響。

    曾鞏目錄序中所記錄的校勘經過,作為校讎成果,常被后世學者所參證。

    如《四庫全書總提要》在考證《新序》的版本流傳時,發現《新唐書·藝文志》記劉向《新序》三十卷,而曾鞏校書序則言“今可見者十篇”,認為“鞏與歐陽修同時,而所言卷帙懸殊,蓋《藝文志》所載,據唐時全本為言,鞏所校錄,則宋初殘闕之本也。

    晁公武謂曾子固綴輯散逸,《新序》始復全者,誤矣。

    此本《雜事》五卷、《刺奢》一卷、《節士》二卷、《善謀》二卷,即曾鞏校定之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九十一)。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還對曾鞏《戰國策目錄序》中未說清之處,進行了考辨,“蓋鞏校書之時,官本所少之十二篇,誘書適有其十,惟闕第五、第三十一。

    誘書所闕,則官書悉有之,亦惟闕第五、第三十一。

    意必以誘書足官書,而又于他家書內摭二卷補之。

    此官書、誘書合為一本之由。

    然鞏不言校誘注,則所取惟正文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五十一)。

    王琦在《李太白集輯注跋》中對曾鞏目錄序中所言《李白集詩》中的篇目數給予辨析,言“南豐曾氏序,謂太白詩之存千有一篇,雜著六十五篇,今蕭本詩只九百八十八篇,繆本只九百九十八篇,咸不及曾氏所云之數。

    賦與文六十六篇,較舊文又多其一,疑非曾氏所考次原本矣。

    意者曾氏并數魏萬、崔宗之、崔成甫三詩于內,故云千有一篇”(詹锳主編《李白全集編年注釋·附錄三》)。

    再次,曾鞏目錄序中的觀點對后來學者的影響。

    對于曾鞏在《禮閣新儀目錄序》中的見解,張伯行說:“孔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南豐謂能合先王之意,即因之說,謂不必追先王之跡,即所損益之說。

    養民之性、防民之欲二語,尤為一篇大關鍵。

    蓋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于此可得其大凡矣。

    ”(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卷十四)何良俊在《說苑新序序》說:“觀鞏之序《說苑》,譏子政以不能究知圣人精微之際,又責其著書建言,尤欲有為于世,妄其枉己而為之。

    至論《新序》,則以為秦漢絕學之后,學者知折衷于圣人而能純于道德之美者,揚雄氏而止耳。

    余謂鞏之文,簡嚴質直,大類子政,獨其詆訶過嚴,與奪失實,蓋竊疑之焉。

    ”(趙善詒《說苑疏證》附錄,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

    章學誠《刪訂曾南豐<南齊書目錄序>》云:“古人序論史事,無若曾氏此篇之得要領者。

    蓋其窺于本源者深,故所發明直見古人之大體也。

    先儒謂其可括十七史之統序,不止為《南齊》一書而作,其說洵然。

    ”《文史通義新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陸隴其認為“戰國策一書,大抵皆縱橫家言。

    其文章之奇,足以悅人耳目;其機變之巧,足以壞人心術。

    夫南豐一序,言其病最詳”(陸隴其《戰國策去毒跋》同治九年六安求我齋重刊本)。

    由于主客觀的原因,曾鞏在校勘的過程中也難免存在一些失誤,如:

    1.《列女傳目錄序》中云:“向號博極群書,而此傳稱《詩·芣苡》、《柏舟》、《大車》之類,與今序《詩》者之說尤乖異,蓋不可考。

    至于《式微》之一篇,又以謂二人之作,豈其所取者博,故不能無失歟。

    ”然在漢初時,傳播《詩經》的有魯、齊、韓、毛四家,魯、齊、韓三家所傳授的詩,通稱為三家詩,其中魯詩源于申公。

    《漢書·楚元王傳》云,元王交少時,嘗與申公俱受詩于浮丘伯,申公始為詩傳,號魯詩,元王亦次之詩傳,號曰元王詩,向為元王四世孫,所稱蓋魯詩說(《漢書》卷三十六)。

    至東漢,學者馬融、鄭玄推重《毛詩》,分別為其作注作箋,《毛詩》遂盛行于世,三家詩逐漸衰亡。

    劉向的(列女傳》所采是《魯詩》說,而曾鞏卻執《毛詩序》來批評劉向,不能不說是一個疏忽。

    2.曾鞏在校勘徐干《中論》時,經考證“知館閣及世所有干《中論》二十篇者,非全書也”,就認為《中論》所缺失的篇章已經亡佚,卻不知與曾鞏同時代的李獻民看到的別本《中論》有《復三年》、《制役》二篇(《郡齋讀書志》卷十),惜曾鞏未見,而使不全之本相沿流傳。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載“李獻民者,李淑之字,嘗撰《邯鄲書目》者也。

    是其書(《中論》)在宋仁宗時尚未盡殘闕,鞏特據館閣不全本著之于錄,相沿既久,所謂別本者不可復見,于是二篇遂佚不存”(《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九十一)。

    3.《說苑目錄序》言“劉向所序《說苑》二十篇,《崇文總目》云今存五篇,余皆亡,臣從士大夫間得之者十有五篇,與舊為二十篇”。

    曾鞏所校書與劉向原著書篇目相當,但卻并不是原書的復完。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謂曾鞏所校之《說苑》“止是析十九卷作《修文》上下篇耳”,實闕第二十卷(《郡齋讀書志》卷十)。

    此書后有高麗進呈本才得以真正補齊,陸游在其《渭南文集》卷二十七記載了這件事,“李德芻云:‘館中《說苑》二十卷,而闕《反質》一卷。

    曾鞏乃分《修文》為上下,以足二十卷。

    后高麗進一卷遂足’ ”(《渭南文集》卷二十七)。

    經過唐末、五代的戰亂,宋初圖書散佚、錯亂的情況非常嚴重。

    曾鞏校書的成果表明,他不僅仰慕劉向,也的確做出了實際貢獻,其有功于文獻典籍的整理、流傳,是應該得到充分肯定的。

    因此,我們在注重曾鞏的文學成就的同時,也不要忽視他在古籍整理方面的貢獻。

    注釋:

    [1]諸祖耿《<戰國策集注匯考>自序》云:“鞏稱‘盡得其書,三十三篇復完’,實則已缺一篇,非劉向之舊矣,蓋析分以合三十三篇之數而已。”

    曾鞏的文學成就及所有文章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曾鞏的文學成就及所有文章

    散文

    描寫人物性格的作文200字

    閱讀(500)

    他是一個內向的學生。他總是坐在課堂的最后,上課時也不活潑、主動。這天,老師開課,某某同學十分熱情主動,時不時回答出讓人哄然一笑的答案,課堂氣氛始終處于“紅色”狀態。而他卻始終處于“橙色”狀態,別人笑他也笑,卻一直默默不語。老師難得點

    散文

    描寫人的文章200字

    閱讀(345)

    寫段落語句要主要以下幾點:(一)語言方面要建立“語匯庫”。語匯是文章的細胞。廣義的語匯,不僅指詞、短語的總匯,還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語匯庫”途徑有二:第一是閱讀。平時要廣泛閱讀書籍、報刊,并做好讀書筆記,把一些優美的詞語、句子、語

    散文

    人物描寫250字加賞析200字

    閱讀(398)

    星期六的一天,我們正好放學,回到家里以后,我和妹妹出去買小吃,從商店門口出來,我看到一位弱不禁風的老人,正在見到兩旁臭氣熏天的垃圾。我走著走著不知怎么了,我老覺得我在那里見過那位老爺爺,我想把想法告訴妹妹,妹妹并沒有什么反常,而是繼續在哪

    散文

    求翻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閱讀(976)

    翻譯: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一、原文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

    散文

    巴金的短篇小說集有哪些

    閱讀(574)

    巴金短篇小說集為巴金著名短篇小說集合,代表作有“愛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作者巴金為巴金,原名李堯棠(1904~2005),字芾甘。漢族人。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愛情的三部曲》,散文集《隨想錄》。祖籍浙江嘉興。清光緒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

    散文

    魯迅,老舍,巴金的作品集有哪些

    閱讀(556)

    【魯迅】一、魯迅作品:1、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皆收于《吶喊》中)2、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共收錄10篇散文)(含《藤野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其中,《藤野先生》《從百草園到三

    散文

    巴金的所有作品有哪些

    閱讀(384)

    代表作有《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散文集《隨想錄》。現代文學家,翻譯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中國現代文壇的巨匠。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1929年在《

    散文

    對職高中作文教學的幾點思考

    閱讀(314)

    培養高中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綜合能力,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應重視“寫”在整個語文綜合能力構架中的支柱作用。作為指導者,首先應當樹立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的階段性全局觀念。既要辯證分析學生通過初中階段所進行的一系列作文訓

    散文

    擇一城終老遇一人白首的意思是

    閱讀(859)

    意思是:選擇一個城市,遇見一個相愛的人,攜手到白頭。出自:《擇一城終老,遇一人白首》,作者:馮驥才。作品原文:擇一城終老,遇一人白首。挽一簾幽夢,許一世傾城。寫一字決別,言一夢長眠。我傾盡一生,囚你無期。擇一人深愛,等一人終老。癡一人情深,留一世

    散文

    馮驥才《書桌》好句賞析

    閱讀(1175)

    選自馮驥才《書桌》好句賞析:1.“啊,生活,你真迷人……哪怕是久已過去的,也叫人割舍不得;哪怕是不幸的,也漸漸能化為深沉的詩。”2.我們的愛沒有物質土壤,幻想的種子連幻想也結不出來了。3.大風可以吹起一張白紙,卻無法吹走一只蝴蝶,因為生命的

    散文

    以“執著”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閱讀(341)

    什么是執著執著是一種信念,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精神,每天早上一醒來,我牢牢抓住它,它成了我的“護身符”,讓我勇敢面對迎面而來的無數困難與挑戰,有它,我什么都不怕。也許是考試的失敗,也許是升學的壓力,卻讓我更加肯定了一種信念:是金子總會發光,要

    散文

    慈善作文題目要有深意

    閱讀(383)

    慈善,溫暖世界慈善是一縷陽光,給人溫暖和希望;慈善是春天的雨露,給人清新的氣息;慈善是暗夜的星光;給人前進的勇氣;慈善是溫柔的眼神,撫慰孤弱的靈魂;慈善是無語的呵護,給人溫馨和安詳…對于一個面黃肌瘦,食不果腹的人來說,你施予的一塊面包,是慈善;對

    散文

    諸葛亮為什么要害趙云

    閱讀(1417)

    一、為了調和當時蜀漢內部的矛盾。蜀漢此時相當弱小,關羽的荊州早已失守,小小的宜州屬于彈丸之地。荊州內部派系林立。所謂元老派,荊州派,東洲派和本土派都是有矛盾的,趙云屬于元老派,赤壁之戰前就是劉備手下的大將,如果升職過快,自然會引起其他

    散文

    拿不出手的愛情!散文

    閱讀(314)

    鄧仲祥整理《愛情散文三篇》《愛是相互的守望》【一】山,屹立在這里,水,還是那么的清晰,彎曲的小河墨守成規,依然流淌的還是你。今夜讓我靜靜的想你,期待著你的期許。聽到那嘩嘩的流水聲,就象你依偎在我身旁,是那么的湍急不息,激蕩我的心里。多少

    散文

    描寫人的文章200字

    閱讀(345)

    寫段落語句要主要以下幾點:(一)語言方面要建立“語匯庫”。語匯是文章的細胞。廣義的語匯,不僅指詞、短語的總匯,還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語匯庫”途徑有二:第一是閱讀。平時要廣泛閱讀書籍、報刊,并做好讀書筆記,把一些優美的詞語、句子、語

    短句

    寫人的文章或書籍中描寫人物的精彩句段

    閱讀(461)

    ◎他的臉,在我試問他的時候,好像特別的洼了。從那最洼的地方發出一點黑晦,慢慢地布滿了全臉,像片霧影。他的眼,本來就低深不易看到,此時便更往深處去了,仿佛要完全藏起來。他那些彼此永遠擠著的牙輕輕咬那么幾下,耳根有點動,似乎是把心中的事嚴嚴

    短句

    九年級上冊課文蒲柳人家整篇文章

    閱讀(969)

    《蒲柳人家》原文: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熱得像天上下火。何滿子被爺爺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賊扣兒。那一年是1936年。何滿子六歲,剃個光葫蘆頭,天靈蓋上留著個木梳背兒;一交立夏就光屁股,曬得兩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鼻梁子裂了皮,全身上下

    散文

    仿寫一篇關于《離騷》的文章

    閱讀(682)

    把酒以望月兮,念遠而思鄉。于佳節將思君兮,適端午復拜望。雖孤身涉江兮,后人賽舟身旁。嘆頃襄之不賞兮,二度流放他鄉。欲進言而無路兮,空撫劍憶心傷。感宗廟將隕落兮,情悠悠且斷腸。唯頌橘以明志兮,奉甘飴于洪荒。一心直意報國兮,世皆予以毀謗。

    散文

    急需一篇描寫江邊秋色的文章

    閱讀(342)

    江邊秋色金色的秋季是收獲的季節。陽光明媚,秋高氣爽,景色宜人。無論你漫步在那里,腳下都能踩到掉下的樹葉,徐徐的秋風都會送來桂花濃濃的香氣,清新的空氣真叫人心曠神怡。秋天的景色是詩人筆下的一股靈氣,是畫家揮筆潑墨的背景,好寫最新最美

    散文

    大學校園文學廣播稿3000字左右~

    閱讀(428)

    韓少功從1974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作品有《韓少功文庫》(10卷),含短篇小說《西望茅草地》《歸去來》、中篇小說《爸爸爸》《女女女》、長篇小說《馬橋詞典》、散文《心想》《完美的假定》等。另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等譯著多種。部

    散文

    中國文學必讀書

    閱讀(376)

    承志《北方的河》《黑駿馬》《心靈史》韓少功《西望茅草地》《爸爸爸》《馬橋詞典》徐懷中《西線軼事》莫言《透明的紅蘿卜》《紅高粱》馬原《岡底斯的誘惑》《虛構》洪峰《瀚海》蘇童《1934年的逃亡》《妻妾成群》余華《現實一種》《活

    散文

    臺灣有哪些文化名人和文學作家

    閱讀(3835)

    臺灣的文化名人和作家有余光中、李敖、鐘肇政、瓊瑤、曾仕強、林清玄等。1、余光中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翻譯家,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親原籍為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1947年畢業

    久久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