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kggui"></nav>
  • <optgroup id="kggui"></optgroup>
  • <menu id="kggui"></menu><xmp id="kggui"><nav id="kggui"></nav>
    <menu id="kggui"><menu id="kggui"></menu></menu>
    <nav id="kggui"></nav>

    新世紀文學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首先你了解什么叫新世紀文學不?先推薦一篇論文給你做個小參考。

    具體的作家、作品你再找。

    新世紀十年文學:斷裂的美學如何整合?

    沒有人能否認,新世紀十年中國文學生態所呈現出的空前多樣繁復的格局。

    新媒體、新世代、新文類的迅速發展,使得文學在美學上呈現的“斷裂”乃至“深刻的分裂”早已是不爭的事實。

    正如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思和所言:“今天,我們再強調斷層、分裂,已經沒有意義,如何擴大視野,將斷裂的文學進行整合,使整個文學生態成為一種新的文學。

    這才是我們今天探討新世紀文學十年的意義。”這里選取部分“知名評論家”與“新銳批評者”各具特色的觀察視角和視點,為我們打開與眾不同的視野。

    ——編者

    知名評論家觀點

    從“青春情懷”到“中年危機”

    陳思和(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

    很多人認為新世紀十年文學沒有什么特點,跟上世紀90年代拉不開距離。

    這是事實。

    對新世紀文學的起點在上世紀90年代的觀點,我比較贊同,因為新世紀文學的基本特點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形成的,到新世紀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化。

    但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到現在的20年,中國社會空前平靜,這也給我們造成一種假象,文學似乎沒有很大的發展。

    新世紀十年文學正經歷“從青春情懷到中年危機”。

    縱觀現代史,中國社會長期處在動蕩中,差不多十年一際,社會為之一變。

    這也造成文學一直處在后浪推前浪的進程中。

    20世紀開始,以“五四”新文學為特征的中國新文學基本上是青春文學,是一種激情洋溢,對時代造成沖擊力,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的文學。

    “五四”崛起是以反對前輩為目標的,十年之后,“革命文學”興起時批判的矛頭指向胡適、魯迅、葉圣陶等;又十年后,“抗戰”崛起,清算的是30年代的左翼文學。

    后浪推前浪,文學以不斷通過否定前人的方式來推動自身發展。

    這一特征造成我們的文學始終處在“青春文學”這個維度上。

    它的特征是我們的作家始終是青年作家,處女作往往是成名作,也是代表作。

    最典型的是曹禺23歲發表《雷雨》,巴金30歲左右發表《家》,等等。

    很多作家在青年時期發表了重要作品之后,就很難超越自己。

    其實仔細去看,有的作家在晚年發表的作品比早期成熟,但是時代在發展,在客觀效應上,在學術界的評介上,這些作品的影響力遠遠不如他早期的優質作品。

    為什么會這樣?就是因為那個時代是“青春”的時代。

    這種情況到新世紀之后突然發生了改變。

    王安憶、莫言、余華等作家,他們的青春年代是在上世紀80年代,但到今天我們在談論文學的時候,還是把目光投向這些最優秀的作家身上。

    這也掩蓋了一個問題,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作家都不在我們的視野中。

    這就造成一種斷裂。

    而“80后”作家的文學狀態與之前完全不一樣,他們成了一種嶄新的力量。

    今天,我們再強調他們的斷層、分裂,已經沒有意義,意義在于我們如何擴大視野,使整個文學生態成為一種新的文學,將斷裂的文學進行整合。

    這也是我們今天探討新世紀文學十年的意義。

    何為“傳統文學”?

    李敬澤(《人民文學》主編)

    如果新世紀十年有個起點的話,我愿意把這個時間點定在1998年,那一年,出現“斷裂”事件,那一年,網絡文學真正興起,在那之后,“美女作家”事件發生。

    在這之前和之后,確實有些事情不同了。

    其中有一點,讓我感受特別深刻。

    在那之前,當我跟別人講我是從事文學的,所有人都會不言自明地明白你的職業。

    十多年過去了,當面對媒體和不熟悉文學的人,如果我說是搞文學的,我一定要給自己加一個困難的界定,不然對方就會追問你是搞網絡文學的?也就是說,我們在十年之前不言自明的文學,現在不得不面對一個自我言說、自我辯護、自我指認的困境。

    我現在正在做的這件事,有時被叫做“純文學”,有時被叫做“嚴肅文學”,有時被叫做“主流文學”,有時被叫做“傳統文學”。

    每個名字都讓我有點不甘心。

    我們真的就純成蒸餾水了嗎?嚴肅文學是相對于什么而言?我們是不是就真的嚴肅得那么僵硬?我們是主流文學?那也要看在什么意義上說,如果是在市場意義上,我們還真不是主流文學。

    至于最通用的說法傳統文學,我覺得更奇怪,奇怪在哪兒呢?前幾天我遇到幾個搞網絡文學的朋友,我跟他們說,在我看來,你們才是傳統文學,我才是新文學。

    為什么呢?類型小說、黑幕小說、官場小說、志怪小說、言情小說、狹邪小說,在“五四”之前都有,是我們已有傳統中的一部分。

    我從事的文學倒是新文學,是在傳統之后的“五四”新文學。

    怎么就在100年之后,之前的傳統文學變成了新文學?

    當然在中國現在的語境中常帶有一種價值判斷,通常認為傳統是不好的、落后的、消亡的。

    其實也不一定。

    就像我剛提到的幾種類型的小說,它們是如此傳統,這種傳統代表著人性的基本需求,以至于歷史的野火燒不盡它們,一百年后市場的春風一吹,又生了。

    它們依然有巨大的生命力。

    傳統在這個意義上意味著巨大的生命力,意味著人性的基本需求。

    但同時,新也不再僅僅是進化論上的意義,也不完全是褒義的。

    也可能恰恰證明了,“五四”新文學依然是如此地新,依然在經受考驗。

    在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現在經歷的不僅是美學的斷裂,還有美學的深刻的分裂。

    說實在的,我從來不認為我們一定要對消費性、娛樂性采取敵視的立場。

    我覺得真正的問題不在這兒,而在我們自己,也就是說我們共同開創的這樣一個傳統,“五四”所確立的一整套文學的基本價值,五四與現代中國的約定,對新的民族精神、對中國現代性所作的承諾,是不是現在就終結了?如果說終結了,我們所從事的文學,文學面對歷史的合法性在哪兒?真正的強大的精神資源在哪兒?就成了問題。

    如果沒有終結,如果還有信心,“五四”的志向還在,我們面對的可能就是更為復雜的問題:在新的歷史語境下,這樣的志向如何實現?如何面對既分裂又斷裂的美學?甚至是如何去描述、判斷?我滿懷困惑。

    新世紀文學十年的“常道”與“變道”

    謝有順(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據我的感覺,文學的斷裂真正發生在“80后”作家的興起。

    為什么?“80后”之前起碼有五代作家還在寫,從30年代出生的到70年代出生的。

    觀察后你就會發現,只有“80后”與前五代作家沒有清晰的內在傳承關系。

    在前五代作家的壓力之下,“80后”作家要出場,必須采取一種特殊方式。

    這種斷裂有一很鮮明的標志,就是出場方式不一樣,前五代作家的出場和成名,基本上是由期刊、評論家、文學史三位一體的力量共同塑造的,而這對“80后”作家幾乎沒有作用,出現新的三位一體:出版社、媒體記者和讀者見面會。

    完全不同的塑造作家力量的形成,構成了新一代作家不同的出場方式。

    這種斷裂方式非常明顯,文學生態的變化包含著作家心態、作品趣味的變化。

    將他們與前五代作家相接時,你會發現里面有接不通的東西。

    “80后”這一代新作家出現,斷裂這種事實才真正發生。

    由此我在想,過去我們談論很久的消費社會在這一代人身上可能真正來臨了。

    但是,我并不認為所有新的東西都是好的。

    每個作家的寫作黃金期都很短,十年基本可以反映一個作家的寫作面貌,把目光聚集在年輕人身上可能更能看出一種變化。

    對這種變化,我是有疑慮的,面臨一些新的問題。

    我們在認識、研究、傳播年輕一代文學的時候,我們的視野可能很狹窄,這種狹窄包括“80后”寫作者所描寫生活的狹窄,還有我們關注到的“80后”作家面可能也很狹窄。

    這讓我產生一種疑慮,我把它稱為生活的殖民。

    觀察浮在面上的“80后”,你會發現他們絕大多數寫的都是都市生活,比如喝咖啡的生活和吃哈根達斯的生活,這種生活成了主流。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五十年后如果有人想通過他們的作品來了解這個時代,他會覺得那個時期的年輕人天天都在喝咖啡,在吃哈根達斯。

    這其實是用了很少人享用的生活,殖民了更多的沉默的在隱秘中的生活。

    鐵皮屋的生活、打工者的生活,這些人的生活有誰來書寫?

    我還覺得現在的作家,尤其是年輕作家,文風過于華麗和幽默。

    華麗和幽默不是壞事,但它可能代表一種傾向:可能遮蔽甚至卸下“五四”以來或20世紀現代文學以來所留給我們的那筆沉重遺產。

    文學想要影響社會,影響自我,對一個我們認為狹窄的空間發言,我們還真卸不下這筆沉重的精神遺產。

    我個人認為中國社會一點都不幽默,我不知道很多作家的那種華麗、幽默、輕松感是如何獲得的。

    一代作家的崛起是事實,但是通過這一代作家反觀出的值得我們警覺的問題,同樣在緊迫地壓迫著我如何去面對他們的未來。

    新銳聲音

    “80后寫作”的幾個問題

    楊慶祥(1980年生,中國人民大學教師)

    我在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任教,做班主任。

    一次在開班會時,我問學生:你們看郭敬明的作品嗎?下面立即是一片“90后”女生的尖叫聲。

    我意識到,郭敬明對這一批年輕的讀者而言,不僅是一個作家,更是一個特殊的文學符號。

    同時我也想到一個問題,“80后”中這樣一批在市場意義上取得成功的作家,對我提出了怎樣的挑戰?我覺得這種挑戰是雙重的,第一是怎樣在世俗意義上理解他們的成功,第二是怎樣在專業的意義上來理解他們的作品。

    對我來說更重要的可能是后一種挑戰,也就是怎樣尋找一種非傳統的、新的、有效的批評方式對他們的作品做一種有意義的定位和分析,因為這批人已經成為了一種不可忽略的歷史存在。

    最近我正好讀了三部“80后”的作品,一部是郭敬明的《小時代》,一部是張悅然的《家》,還有一部是顏歌剛剛完成的長篇小說《聲音樂團》。

    我認為這三部作品從不同方面對我們提出了很重要的問題。

    第一部是郭敬明的《小時代》,雖然它的故事很好讀,但我實在不明白為什么它會占據暢銷書的榜首?前陣子有媒體約我寫文章,一開始我想在文章里極盡嘲笑、挖苦之能事,發泄心中的不平之氣,但是我很快發現這種態度不對,我覺得我應該用非常嚴肅、認真的態度去思考他的作品。

    所以,后來我就在反思自己,郭敬明在《小時代》中所提供的這種表層的、去深度化的故事、人物主體,是不是也是一種有意義的主體?

    第二部是張悅然的《家》,小說講述了一對很注重生活享受的小夫妻,有一天突然覺得生活無趣就各自離家出走,最后在四川地震現場相遇,他們都做了志愿者。

    這讓我想起張愛玲的經典文本《傾城之戀》,一個城市的淪陷成全了一場不存在的愛情,那么,一場大地震成全了一對小資產階級的自我解放。

    這里的問題是,那種自戀的、單向度的主體是否可以置換、膨脹和更新?《家》提出了這種可能性。

    但同時也必須追問的是,這種解放是否一定要借助巨大的災難來完成?

    最后一個問題是,這一代青年作家從單一的主體,虛偽(我是在完全中性的意義上使用這個詞)的經驗、表層的經驗中解放出來以后,是否可以生成一種更豐富、更龐雜的寫作經驗。

    在顏歌的《聲音樂團》中我讀到了敘述的復調,多重的聲音,龐雜而清晰的敘事結構和故事邏輯,我覺得這是一部很有挑戰性的小說。

    據我了解,一些“80后”的作家在近兩年都會拿出新的長篇,我覺得會有新的變化發生。

    盡管文學的斷裂正在進行之中,但在斷裂之后有前景。

    我對此還是抱有比較樂觀的態度。

    年輕一代的困境

    金理(1981年生,復旦大學博士后)

    其實每一代人都面臨著具體的困難。

    但相比較之下,可能今天的年輕一代更不容易。

    余華、莫言、王安憶們以先鋒姿態進入文壇,當時的文學體制比如重要的純文學刊物等都提供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然后當代文學轉型為常態的中年期(借用陳思和老師的說法),他們構建了今日中國文壇的中流砥柱,在穩定的環境里,他們磨礪寫作技藝、豐富世界觀、摸索讀者的口味,不斷推出的作品是主流獎項的候選者、學院批評家的關注對象和圖書市場的看點。

    可是今天的青年作家就沒有這樣的際遇,1990年代以來市場經濟的壓力以及文學邊緣化的不可逆轉,極大擠壓了年輕的文學后繼者的空間,他們一出道就投入到市場大潮中肉搏。

    人們往往強調文壇外生存的可能性,但長期僵在媒體包裝與市場邏輯中也許很快就會氣血耗盡。

    我們往往以為那些獲得市場成功的“80后”作家就是今天青年人的文學;而那些無法在市場大潮中浮出水面的作家就無緣被讀者、研究者所認識。

    年輕一代的困境在于,市場和個人探索之間沒有任何回旋、緩沖的地帶。

    前段時間我參加上海青年作家的一個討論會,會上聽到上海譯文出版社趙武平先生的發言,值得人深思,趙先生在運作一系列國外年輕人的文學,我已經讀到過幾種日本“80后”的小說,就我的體會而言,與日本的同齡人相比,與那些史上最年輕的“芥川獎”得主相比,我們中國的一些“80后”一點不差。

    趙先生覺得奇怪的是,在國外“80后”作者的寫作中,對于人的命運、對于終極關懷的思考十分常見,他們不迎合出版社、不討好市場,因為有公共圖書館、學院和大量基金會都能夠給他們提供寫作資助,這為他們的獨立寫作提供了良好基礎。

    我們總覺得接受資助就是寫作獨立性的喪失,其實也未必這么簡單。

    比如你接受公共圖書館提供的資助,然后定期去該圖書館面對其讀者作幾場講演,就完成了你的義務。

    我們是否也能借鑒這種經驗,在天然的市場化之外還提供積極的扶助,不管是“有形的手”還是“無形的手”,總得讓年輕人看到有一只手在為他們的寫作創造穩定的空間。

    斷裂與承續

    甫躍輝(1984年生,《上海文學》編輯)

    我編過郭敬明的《爵跡》,像這樣的作品在當下影響確實非常大。

    這使我想到一個問題,已經浮在水面上的這一批“80后”年輕作家,他們是怎樣進入公眾視野的?他們的寫作從開始到現在基本沒有太大變化,都是“青春寫作”,我所說的“青春寫作”有兩個特點:一寫作的人是年輕人;其次小說的人物是與作者年齡接近的,也很年輕。

    在這個意義上說,“80后”寫作的主要方式就是青春寫作。

    回顧現在活躍在文壇上的前輩作家們,他們剛開始進入所謂文壇或在文壇成名時是以怎樣的方式?“30后”作家王蒙,開始寫作時有《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40后”作家路遙寫了《人生》;“50后”王安憶最開始引人關注的作品是《雨,沙沙沙》,“60后”的余華和蘇童最初引人注目的是《十八歲出門遠行》和“少年血”系列等作品;“70后”的徐則臣最初引起關注的是《鴨子是怎樣飛上天的》等“花街系列”作品。

    這些作品都寫的是年輕人,都是在一個連續的傳統里。

    這些都沒有被冠以“青春寫作”,可到了“80后”就變了。

    剛才提到的“70后”的徐則臣屬于成名較晚的,比較早成名的像衛慧、棉棉,她們作品中的年輕人與徐則臣作品中的年輕人截然不同。

    徐則臣是與前幾輩作家一脈相承的,而衛慧、棉棉是另外一副樣子。

    衛慧、棉棉和之前的“傳統寫作”斷裂了,卻又被后來的徐則臣等人接續上了。

    我覺得“80后”目前進入公眾視野的這一批人承襲了衛慧、棉棉這一脈,盡管已經有了很大變化。

    這些人只是“80后”中的一部分,——但在許多人想象中的“80后”卻全都成了這樣的。

    我在《上海文學》雜志社做編輯,接觸到很多年輕人,他們也是從期刊發表作品起步的,和已經進入公眾視野的“80后”寫作者決然不同,這一撥人將會像徐則臣他們那樣,接續上被同輩人扯斷的傳統。

    反叛然后回歸,常常是一代人的命運。

    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70后”還是“80后”的寫作者,在與所謂“傳統寫作”發生斷裂的同時,也暗暗地有了承續。

    追問

    我知道新世紀文學大致是指21世紀以來的文學創作,但是我對于這些沒有了解過,現在就是要找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來進行文本閱讀來繼續論文,可是沒有頭緒.......

    追答

    這篇論文里面有提到一些作家的嘛

    新世紀文學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新世紀文學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散文

    宗璞散文選集是什么

    閱讀(464)

    《宗璞散文選集》是《百花散文書系》中的一本,所選篇章側重于抒情、敘事性散文;題材大至社會、人生,小至離情、花草;風格既有雄渾、酣暢,亦有委婉、含蓄;廣采博取、兼容并包。

    散文

    需要些古代散文的論文需要什么書籍

    閱讀(461)

    書名: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文精粹,古代,散文賦卷ISBN:7543438976作者:王鐘陵出版社: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國古代散文研究[平裝]~陳飛(編者),傅璇琮(叢書主編)市場價:¥23.70VIP價:¥14.94SVIP價:¥14.63

    散文

    書籍封面的背頁叫什么封底的背頁呢?

    閱讀(2496)

    封面的背頁叫作封里,封里一般是空白的,但在期刊中常用它來印目錄,或有關的圖片。書刊中指封二,有時也兼指封三。封底的背頁叫作封底里,指封底的里面一頁。封底里一般為空白頁,但期刊中常用它來印正文或其他正文以外的文字、圖片。擴展資料書封

    散文

    書的首頁叫扉頁書的中間部分叫什么

    閱讀(2331)

    叫做書心,包括環襯、扉頁、內頁、插圖頁、目錄頁、版權頁等。一本書的裝幀構成:1、封套——外包裝,保護書冊的作用。2、護封——裝飾與保護封面。3、封面——書的面子,分封面和封底。4、書脊——封面和封底當中書的脊柱。5、環襯——連接封

    散文

    顧城的詩,給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

    閱讀(443)

    一、《一代人》,當然是《一代人》!二、經典不須多,只要兩行:黑夜給了我一雙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三、賞析:這首只有兩行的小詩,1980年在《星星》第3期發表后震動了整個詩壇,顧城的這首詩只有兩句,但是卻在當代詩歌史上具有相當重的份量,

    散文

    有關于贊美紡織工人的詩歌嗎

    閱讀(676)

    如今你不再年輕,早已步入夕陽,回憶過去,甜蜜的笑容寫在你的臉上。你曾把青春獻給了祖國,獻給了你熱愛的事業。你無怨無悔,過去的成績是多么的驕人,你追我趕斗志昂揚,猶如雨露陽光燦爛輝煌。如今只能銘記心上,你懂得格外的珍惜生命,珍惜生

    散文

    散文詩選刊

    閱讀(467)

    閑暇之余,寫詩撫箏,靜坐凡俗,永保心中那方凈土。詩作散見于《作家報》、《詩選刊》、《詩選刊》2009年中國女詩人專號、《散文詩》、《南國作家》、《梨花。2散文詩選刊:參考資料:http://hi.baidu.com/mimayou/blog/item/1c2beb441d9c

    散文

    《美文》《散文》《散文選刊》等美文雜志最好的是

    閱讀(442)

    《美文》的還不錯,賈平凹主編,成人版的思想深刻,內涵不錯。而少年美文文筆優美,當然思想方面幼稚了不少,大多數都是關于高考啊什么的,也有一兩篇也大學生活的。還有,再推薦一本《文苑》,感覺也不錯,文字很美。如果樓主只是希望讀散文的話,再推薦兩

    散文

    你好我想參加廣播站的面試散文方面哪一篇比較適合呢

    閱讀(529)

    青春之歌青春是一首永不言敗的歌青春是一條永不停息的河流青春是一本讀不厭的書青春是一杯品不盡的茶青春是一座屹立在民族之林的高峰刻印千千萬萬青年的足跡青春是一座知識的寶塔灑下千千萬萬青年的汗水青春是一棵正在茁壯成長的樹備受

    散文

    積雨輞川莊作拼音版

    閱讀(547)

    jīyǔwǎngchuānzhuāngzuò《積雨輞川莊作》tángwángwéi唐王維jīyǔkōnglínyānhuǒchí,zhēnglíchuīshǔxiǎngdōngzī。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mòmòshuǐtiánfēibáil

    散文

    積雨輞川莊作資料以及賞析

    閱讀(426)

    積雨輞川莊作編輯《積雨輞川莊作》是唐代大詩人王維山水田園詩中的名篇,描寫輞川山莊久雨初停時的景色。全詩共八句,前四句寫詩人靜觀所見,后四句寫詩人的隱居生活。詩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禪寂生活與輞川恬靜優美的田園風光結合起來描寫,創造

    散文

    王維的《積雨輞川莊作》首聯中哪個字用的最好

    閱讀(388)

    王維《積雨輞川莊作》首聯中哪個字用的最好?“遲”字用的最好,“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首聯寫田家生活,是詩人山上靜觀所見。詩人視野所及,先寫空林煙火,一個“遲”字,不僅把陰雨天的炊煙寫得十分真切傳神,而且透露了詩人閑散安逸的

    散文

    帶拼音的《積雨輞川莊作》

    閱讀(489)

    積雨輞(wǎng)川莊作(唐)王維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lí)炊黍(shǔ)餉東菑(zī)。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山中習靜觀朝槿(jǐn),松下清齋(zhāi)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散文

    屬于北朝作家散文著作

    閱讀(428)

    世說新語——南朝宋,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顏氏家訓——南北朝,記述個人經歷、思想、學識以告誡子孫的著作洛陽伽藍記——南北朝,地方志文心雕龍——南朝,文學理論專著水經注——北魏,古代較完整的一部以記載河道水系為主的

    散文

    北朝有哪些文學作品

    閱讀(508)

    大約可分為三個不同的時期:從北魏道武帝滅后燕進兵中原到孝文帝元宏(拓跋宏因為推行漢化,改姓為元)即位(471年)為止是第一個時期;從元宏即位逐步推行漢化到北魏政權的陵替,分裂為東魏與西魏(534年)為止,是第二個時期;從東魏與西魏對峙到北周滅北齊,隋

    散文

    哪個先秦作家的散文能代表當時散文的最高成就

    閱讀(417)

    在先秦哲學家中,(筆者在這文中認為先秦的作家首先是文學家也是樸素的哲學家)莊子的散文最富于美學精神的,莊子散文所表現的美學精神深刻地影響中國文人的藝術生命和藝術見解,筆者試圖從莊子散文的內質的黑格爾美學元素、莊子傳統美學內核構成

    散文

    清朝作家有誰以及他們的作品

    閱讀(532)

    太多了,這里只列舉最出名的吧.小說戲曲類蒲松齡聊齋志異吳敬梓儒林外史曹雪芹紅樓夢陳忱水滸后傳西周生醒世姻緣傳李汝珍鏡花緣洪升長生殿,桃花扇下面的是詩詞顧炎武精衛屈大均壬戌清明作吳梅村圓圓曲袁枚馬嵬鄭燮漁家陳維崧醉落魄·詠

    散文

    明代散文創作可以分為哪三個時期代表作家有哪些

    閱讀(480)

    答:明代散文創作可以分為初期(洪武至天順時期)、中期(成化至隆慶年間)、晚期(萬歷至崇禎年間)三個時期。初期代表作家有宋濂、劉基。宋濂是“開國文臣之首”。中期代表作家有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康海、王九思、邊貢、王廷相晚期代表作家有

    短句

    從中外文學作品中,摘抄有關愛情的佳句

    閱讀(391)

    1.不要因為寂寞去戀愛,時間是個魔鬼,天長日久,如果你是個多情的人,即使不愛對方,到時候也會產生感情,最后你怎么辦?2.不要隨便和別人上床,否則將來遇到一個真愛,但他卻是個潔身自好、有原則的男人,你會后悔當年的所作所為。3.在要求對方是不是處女

    散文

    找一篇網上的文章寫歷史上的詩人觀景后的作品

    閱讀(398)

    [shīrén]詩人(漢語詞語)編輯詩人,就一般意義來講,通常是指寫詩的人,但從文學概念上講,則應是在詩歌(詩詞)創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寫詩的人和詩作家。詩人,通過詩歌創作、吟詠抒發激情,通過詩歌謳歌祖國的大好河山,通過詩歌傳頌人間真善美。載入文學史

    久久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