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kggui"></nav>
  • <optgroup id="kggui"></optgroup>
  • <menu id="kggui"></menu><xmp id="kggui"><nav id="kggui"></nav>
    <menu id="kggui"><menu id="kggui"></menu></menu>
    <nav id="kggui"></nav>

    陜西歷史

    陜西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里早在80萬年前,藍田猿人就生活在這里。

    1953年在西安城東發現的半坡村遺址,展示出6000年前母系氏族社會的進步和文明。

    這里有最具原始社會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遺址和中國較早的城市西安楊官寨遺址,有世界四大古都的長安,這里是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生于寶雞市)和黃帝(生于武功縣)的誕生地、部族發源地及陵寢所在地,相傳也是更為久遠的華胥古國或華胥氏的所在。

    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元祖,她分別繁衍了女媧、伏羲,后來女媧、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帝、黃帝二帝又是少典的后裔,故華夏和中華中的華字皆源于華胥氏(一說是 源于華山,也位于陜西)。

    從軒轅黃帝在這里鑄鼎、分華夏為九州,到中華農耕文明的始祖后稷在這里教稼先民從事農業生產;從中華文字文明的始祖倉頡在這里發明文字,到周文王制定禮樂制度、周武王分封天下;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到燦爛輝煌的漢唐盛世;從絲綢之路的起點到賜福鎮宅圣君鐘馗故里,這里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

    陜西,這個名稱早在西周初年,據《國語》載,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陜原”(今河南陜縣境內)為界。

    陜原以東曰“陜東”,由周公管轄;陜原以西曰“陜西”,由召公管轄。

    陜西因此得名。

    唐安史之亂后設陜西節度使,陜西始轉化為政區名稱。

    宋初設陜西路,為陜西得名的開始,后分設永興軍路,以軍事鄜延、邠寧、環慶、秦鳳、熙河五路設陜西五路經略使;元設陜西行省,并將陜西南部地區并入管轄;明置陜西省,后改陜西布政使司;清改陜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陜北地區屬于黃河中上游,秦嶺以南屬于長江上游,關中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考古分期:關中一帶早有藍田猿人活動。

    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最早的是老官臺文化(約公元前6000年到前5000年),之后是著名的仰韶文化(約前5000年至前3000年),再后來是陜西龍山文化(公元前2300年至前2000年)。

    傳說情況:上古時為雍州所在,是炎帝和黃帝二帝的發源地及所葬之地,同時也是更為久遠的華胥古國或華胥氏的所在(今西安藍田一帶)。

    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元祖,她分別繁衍下了女媧,伏羲,后來女媧,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黃二帝又是少典的后裔,故華夏和中華中的華字皆源于華胥氏(一說是源于華山)。

    先秦時代

    西周后期,秦始皇的祖上非子替周王室養馬有功,周孝王將“秦”(據說曾在今天的甘肅省天水東南)這塊土地封給了他,秦國也成了周的附庸。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了西周的都城鎬京(今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斗門鎮一帶),殺了周幽王。

    秦襄公率領人馬攻打犬戎,立了戰功。

    次年他護送周平王東遷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又立新功。

    平王便封他為諸侯,將陜西岐山以西的土地賜予他。

    這樣,秦國統管了陜西省的部分地區。

    秦穆公時。

    國力強盛,又打敗了東方的晉國,占領了整個關中。

    由此可見,由于陜西其地春秋時為秦國,所以簡稱“秦”。

    前350年,秦孝公由櫟陽遷都咸陽,在此營筑翼闕及宮殿。

    后秦始皇仿建六國宮殿,使咸陽成為規模恢宏的帝都。

    秦漢時期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咸陽(今西安,咸陽一帶)為首都,并把全國劃分為36郡,今陜西境內有郡:上郡、北地郡、漢中郡。

    陜西地首次成為統一王朝的京畿地。

    西漢時,以長安(今西安)為都城,陜西南部仍然是京畿地區,由司隸校尉部管理,分為京兆尹(渭南郡),左馮翊(河上郡),右扶風(中地郡)和弘農郡。

    秦朝都城咸陽先后改名為新城和渭城。

    在今咸陽原上,因西漢五陵置有陵邑(城),故有“五陵原”之稱。

    東漢時,首都遷去洛陽,以長安(今西安)為西京。

    今陜西地屬于并州和雍州。

    東漢中后期時,匈奴內遷,在呂梁山上和汾河流域牧馬。

    到三國曹魏時,匈奴人分為五部,人數多達數十萬。

    此外,還有羯族,鮮卑族,氐、羌等族在陜、甘居住,歷史上稱為“五胡”。

    魏晉南北朝

    西晉,長安為陪都,咸陽更名為靈武。

    313年,永嘉之亂后西晉在長安擁立晉愍帝。

    316年,前趙(漢國)劉聰派遣劉曜攻破長安,俘晉愍帝,西晉滅亡。

    隨著西晉的滅亡,中原廣大的地區,皆成為漢國政權的統治范圍。

    前趙,漢王劉聰名義上是中原的共主,但隨著勢力的擴大,地方的割據勢力迅速形成,漢國統治的地區實際上只有一小部分。

    318年,劉聰病死,太子劉粲繼位。

    匈奴貴族靳準殺死劉粲奪權,在平陽的劉氏男女不分老少全部被殺,靳準自立為漢天王。

    鎮守長安的劉聰族弟劉曜得知平陽有變,自立為皇帝,派遣軍隊至平陽,族滅靳氏。

    與此同時,羯族首領石勒亦以討伐靳準為名,率軍至漢都平陽,于是,平陽、洛陽以東的地區,皆落入石勒勢力之中。

    前趙于是遷都到長安。

    后趙,長安為陪都,咸陽又改名為石安。

    前秦,東晉時氐在北方崛起,在前秦天王苻堅的軍事行動下,今陜西一帶屬于前秦的核心部分,且長安為前秦的首都。

    383年淝水之戰大敗后,前秦國力開始下降。

    后秦,(384年-417年,或稱姚秦),前秦苻堅在淝水之戰兵敗后,關中空虛,原降于前秦的羌族貴族姚萇在渭北叛秦,晉太元九年(384年)自稱萬年秦王,次年(385年)擒殺苻堅。

    太元十一年(386年)姚萇稱帝于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國號大秦,史稱后秦。

    陜西地經歷羯族的后趙、漢族的冉魏、氐的前秦、鮮卑的西燕、羌的后秦,417年東晉北伐后秦破長安后也短暫的占有今天的陜南地。

    在陜北也有赫連勃勃建立的夏國在同期存在,初期都城統萬城(今稱白城子,在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納林河鄉與陜西省靖邊縣紅墩界鄉交界處的無定河北岸流沙之中)。

    夏鳳翔六年(418年),赫連勃勃乘東晉滅后秦,乘虛輕取長安,在霸上(今陜西西安東)即帝位,國勢更強。

    北魏,386年,鮮卑族拓跋圭建立了北魏,在平城(今大同)建都,西安,咸陽一帶為涇陽縣。

    436年四月,北魏滅北燕,高句麗等邊疆政權降服,統一除了今天遼東以北的北方。

    后來,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西魏的實權落在大將宇文家族的手中。

    556年,宇文泰取代西魏,建立北周。

    宇文泰定都于長安(今西安)。

    北魏時佛教興起,寺院有三萬所,和尚尼姑多達200萬。

    隋唐五代

    隋朝,北周大將楊堅滅鮮卑人的政權,恢復了漢人對中國北方行使主權后,在滅亡南朝陳,以大興城(今西安)為首都,陜西地再次成為統一王朝的京畿地。

    唐朝,隋末,太原留守李淵(唐高祖)和他的兒子李世民(唐太宗)率兵,從太原起兵反隋。

    在618年建立唐朝,重新統一中國。

    改大興城為長安城(今西安)為首都,陜西地再次成為統一王朝的京畿地,分屬京畿道,山南東道和關內道。

    武則天因其母楊氏順陵在咸陽北原,曾改咸陽為赤縣。

    農民起義領袖黃巢也在這里建立過政權。

    五代十國時期,后梁(907年-923年11月19日)篡奪唐地位后,李茂貞建立岐(901年-924年或946年)以鳳翔為中心于現在陜西、甘肅、四川地區的割據政權,表示對抗后梁,此時陜西分屬不同的政權內,后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

    后唐(923年-936年)、后晉(936年-947年)、后漢(947年-950年)和后周(951年-960年),陜西地屬于北方的中原王朝內,后唐改回大安府為京兆府,但五代都城大多在洛陽與太原,西安卻再沒有成為首都。

    宋元時期

    北宋時,陜西為陜西路,宋初陜西路為至道十五路之一;熙寧五年(1072年)分陜西為永興軍路、秦鳳路;元豐元年(1078年)又并為陜西路,八年(1085年)又分為永興軍、秦鳳路二路。

    南宋時,陜西地大部屬于金國,金政府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并撤銷秦鳳路,在此地設立京兆府,延安府,慶陽府與鳳翔府。

    而陜西的西北部被西夏國控制。

    元朝時,陜西屬于陜西行中書省,西安地為為安西路、奉元路。

    明清時期

    明朝,再次恢復漢人對陜西地區的主權。

    陜西地為陜西承宣布政使司,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來。

    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入西安后,曾改西安為長安,建立大順政權。

    清朝,分陜西承宣布政使司為陜西布政使司和甘肅布政使司,后發展為陜西省和甘肅省(含寧夏),屬于內地十八行省。

    清朝末年,陜西甘肅一帶爆發了大規模的穆斯林反清起事,后演變為回民大規模屠殺漢人的恐怖活動,史稱‘同治回亂’。

    1873年被以漢人湘軍為主的清朝軍隊鎮壓,只有西安城內未參加作亂的3萬回民得以幸存,其余陜甘回民一部分逃亡,其余人均已被軍隊展開報復性屠殺。

    陜西歷史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陜西歷史

    散文

    寫景的400字作文怎么寫是寫雪或霧的

    閱讀(295)

    冬天,一個令孩子歡喜,讓詩人感傷的季節。而對于誕生于冬天的我,對冬是有著獨特感情的。冬是一個純潔的季節,她有著最純潔的(在我看來)顏色。我向往天空,獨愛藍色,所以冬在我看來,藍自然是她的靈魂。冬不止存在一種藍色,寶石藍、天藍、海藍……各種

    散文

    幫忙速度解決黃鶴樓崔顥改成散文+譯文要有感情

    閱讀(722)

    美好憧憬與尋常的落差,在我的心中布上了一層悵然若失的底色,傳說中的仙人早乘黃鶴飛去,這地方只留下空蕩的黃鶴樓。樓頭送目,江天相接,天水茫茫,夕陽照金水上波光鱗鱗,在白云的襯托下愈顯宏麗闊大,此景象的感染,我的心境漸漸開朗,天色已晚,今宵酒醒

    散文

    黃鶴樓(崔顥)擴寫

    閱讀(3298)

    家境的貧寒,致使詩人崔顥長期營養不良,面黃肌瘦。四十歲的年齡,卻使人以為他年屆五十。雖然時運不佳,可是崔顥依然刻苦誦讀,同時像李白一樣追求得道成仙的夢想。據傳,位于長江邊上的武昌有一個勝景——黃鶴樓,曾經出現神仙下凡的故事,傳授長生的

    散文

    游黃鶴樓的作文600字初一水平

    閱讀(426)

    暑假里,我跟隨媽媽去武漢,游覽了黃鶴樓。黃鶴樓坐落在武昌蛇山,樓高五層,整樓金碧輝煌,雄偉壯觀。樓檐上翹,像黃鶴展翅,樓頂的圓柱像黃鶴昂頭,戟指藍天,樓前兩只黃鶴分立于龜蛇之上,正面高懸的匾額上寫“楚天極目”四個蒼勁的大字。黃鶴樓始建于三

    散文

    諸子散文對后世文學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閱讀(684)

    影響:諸子散文對后世的影響是深廣的。影響最大的是儒家。漢代賈誼、晁錯的政論文源于孟子、荀卿;唐代韓愈大倡復古,主要地是強調學習儒家諸于的思想體系和行文技巧,他與柳宗元一道,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古文運動。從韓柳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到諸子的

    散文

    民國適合激昂一點的詩歌散文

    閱讀(356)

    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國者,則中國老朽之冤業也;制出將來之少年中國者,則中國少年之責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與此世界作別之日不遠矣,而我少年乃新來而與世界為緣。如僦屋者然,彼明日將遷居地方,而我今日始入此室處。將遷居

    散文

    《上帝的眼睛在流淚》這篇散文怎么寫

    閱讀(284)

    1.抓住一點,展開豐富聯想,適當添加議論、抒情語句;由多件同類事來構成文章主體而表情達意。忌一件事至文尾而無其他。2.語言要有個性,最好是平淡質樸中透露出睿智的哲理思考。忌口水話。3.要有真情實意,不虛假——真善美是前提,但此真不是不加

    散文

    讀“xun”的字有哪些

    閱讀(459)

    讀音xūn的有:勛、葷、塤、焄、勛、塤、熏、勲、勛、薫、壎、蘍、矄、窨、坃等。讀音xún的有:尋、洵、巡、旬、杊、郇、詢、廵、畃、蕁、荀、潯、峋、珣、栒等。讀音xùn的有:迅、訊、訓、伨、馴、卂、汛、徇、狥、遜、迿、殉、訓、遜、等

    散文

    "漢"本意

    閱讀(308)

    “漢”字從早期的金文、小篆一直演變到楷書,左邊的形符始終沒有變化,顯然與水有關。“漢”字的本意就是一條被稱作“漢”的河流“漢水”,也稱“漢江”。漢水是長江的一條最長的支流。它發源于陜西省的西南部,流過秦嶺與大巴山之間的漢中盆地

    散文

    窗外作文500字

    閱讀(276)

    窗外伏案久了,總是會直起身子,習慣性地往窗外一瞥。即使是夜間,城市不是這么喧囂,形形色色的行人匆匆穿過街道,像是覓食的螞蟻,在這繁忙的主旋律中,卻有那么一個安靜的音符,靜靜地守著一隅街角,整個冬天不曾變過。那是一個在夜市上擺地攤的姑娘,她

    散文

    描寫風光的散文詩

    閱讀(453)

    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早發白帝城李白唐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望廬山瀑布李白唐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散文

    寫了一篇散文詩請大家幫我斧正下很急謝謝大神們幫幫忙

    閱讀(337)

    郪江水·大英美大英美,最美是那郪江水晨光灑在郪江上處處都是一片耀眼的銀輝天地之間變得寧靜而安詳完全不是往日的模樣我踏在這江河畔仿佛走進了一個嶄新的人生殿堂大英美,最愛是那郪江水阿哥阿妹水邊坐琴聲醉柳樹揚笑聲多清脆大英美,大英

    散文

    根據《赤壁賦》里蘇軾的人生態度寫一篇議論文

    閱讀(357)

    政治上的失意.人生無常,生命的短暫.從蘇軾的《前赤壁賦》可看出他豁達淡然的人生態度.本文在語言風格方面,不像韓愈那樣拗折奇警,也不像歐陽修那樣平易流轉,更重視通過捕捉意象,通過音聲色彩的組合,來傳達自己的主觀感受,時常點綴著富于

    散文

    古代詩人誰寫的詩最風流,最瀟灑,最有內涵?

    閱讀(721)

    這種東西應該比較主觀,而且由于題主的限定,兼有風流、瀟灑、內涵之最的人,我推薦幾個吧。第一位:蘇軾(如果題主不介意的話,我認為詩詞本為一體,不該分開來講詩人詞人的)蘇軾是公認的才子,詩詞文畫,他均有涉獵,各有建樹。單說風流,我先說一下自己的理

    散文

    金鄉鎮的歷史發展

    閱讀(1011)

    金鄉鎮,現屬于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據蒼南縣志記載,今之蒼南,春秋時為東越甌人地。戰國時,先屬越,后屬楚。秦時隸屬閩中部。漢代至晉康前,先后屬閩越國、東海王轄地及回浦、章安、康寧、羅陽、安陽、安固等縣。太康四年(283)后,除很短時間屬安固

    散文

    秦的統一對我國歷史發展產生了什么重要影響?

    閱讀(423)

    秦的統一結束了中國長達四個世紀的分裂。開創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帝國。秦始皇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思想等領域的統一措施,對鞏固封建國家的統一和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為后來中華民族綿延千年奠定了基礎。農業是天

    散文

    唐宋八大家在歷史上的地位?

    閱讀(630)

    據不才所知“唐宋八大家”這個名稱最早是明朝的散文家茅坤提出來的。他編了一部《唐宋八家文鈔》選取了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的文章,從此“唐宋八大家”既成定說。“唐宋八大家”一提出就為人們

    散文

    歷史散文從體例上分主要有_

    閱讀(625)

    歷史散文分為國別體、編年體、紀傳體三種體裁。1、國別體通過各國史事個別獨立地排列載述,以完成對某一歷史進程的敘述。如,《國語》是以記言為主,兼及記事;《戰國策》是以記事為主。2、編年體即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來敘寫史實。它的優點是

    散文

    在《資治通鑒》中你不可能看到的歷史是

    閱讀(542)

    答案是D,絕對正確。解釋如下:《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告成。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3年

    散文

    歷史上姓韓的名人

    閱讀(516)

    1、韓非韓非,戰國時期韓國都城新鄭(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人,法家代表人物,杰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韓王之子,荀子學生,李斯同門師兄。《韓非子》重點宣揚了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達到了先秦法家理論的最高峰,為秦統一六國提供

    散文

    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人物、代表作、風格特點

    閱讀(503)

    先秦諸子散文諸子百家是先秦至漢初各個學派的總稱,諸子即指各家的代表人物,亦指他們的代表作;百家即指各學派。《漢書·藝文志》作者根據劉歆的《七略》一書,把儒家經典列入〈六藝略〉中,在〈諸子略〉中,又把先秦至漢初各學派分為儒、道、陰陽

    散文

    有沒有寫名山大川或歷史人物的散文

    閱讀(466)

    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我們乘著木船蕩漾在漓江上,來觀賞桂林的山水。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

    久久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