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kggui"></nav>
  • <optgroup id="kggui"></optgroup>
  • <menu id="kggui"></menu><xmp id="kggui"><nav id="kggui"></nav>
    <menu id="kggui"><menu id="kggui"></menu></menu>
    <nav id="kggui"></nav>

    李清照哪年去世

    李清照哪年去世

    李清照大家都很熟悉,不少人能夠背誦她的不少詞,但我們了解李清照多從她的一代“婉約詞宗”的角度,對她血肉豐滿的人生不太了解。

    本文在學習的基礎上,對相關資料作了歸納整理,力求簡明扼要,材料翔實,內容豐富,客觀完整地展現李清照的人生和個性。

    生平簡介(公元1084年-1156年)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南宋著名女詞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負盛名的一位女才子。

    李清照生于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豐七年),齊州章丘(也有說青州的,均在今山東)人。

    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兼散文家,母親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學才能。

    李清照通曉音律,長于詩詞,工散文,能書畫,才華出眾。

    她十八歲嫁太學生趙明誠,婚姻生活典雅美滿。

    丈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

    趙明誠做太學生時一月只能回家兩次,出仕后也常外出,李清照的離情別緒便化作這些詞句。

    她早期生活優裕,與丈夫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據中原,靖康亂發之后,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六月十三日),趙明誠病逝,李清照孤身流落,流離南方,境遇孤苦,在杭州度過殘年。

    公元1156年卒,享年至少七十三歲。

    注“金石”:金指銅器和其它金屬器物,石指時刻等。

    古代常在這些東西上鑄字和刻字記事,所以把這類歷史文物資料稱作“金石”。

    這里所指金石為趙明誠所收集實物、文字或實物拓片。

    一代“婉約詞宗”

    李清照是我國文學史上成就杰出、影響深遠的女詞人。

    她的藝術成就在歷代為數不多的女詞人中是首屈一指的。

    后人曾以她的詞“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來稱贊她是詞家一大宗。

    李清照是詩、詞、散文都很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長的還是詞。

    她的詞作,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

    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她的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

    李清照的一生以南宋高宗建炎元年為界分為兩個時期,她的詞作也隨著她生活的變化而變化。

    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主要是對大自然的描繪,對真摯愛情的抒發,清新明麗,意境優美。

    后期多悲嘆自己的身世和失去的幸福,又面臨著民族的災難,悼亡思鄉,沉郁感傷。

    然不論是清麗明快亦或沉重憂郁,她的詞總是以樸實自然的語言、抑揚頓挫的音律、至情至性的感情代代流傳著,帶給人美的感染、帶給人至高的藝術氛圍,帶給人難以忘懷的共鳴。

    李清照的作品頗豐,遺憾的是經過歷代大量地散佚,到清朝加以整理時已所剩無多。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

    全集有李文奇輯《漱玉集》五卷,收詞七十八首,詩十八首,文五篇,其中偽作不少;詞集有王鵬運四印齋本《漱玉詞》一卷,輯有詞五十首;另外還有近人趙萬里《校輯宋金元人詞.漱玉詞》收詞六十首,其中存疑九首,偽作八首作附錄。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王仲聞著)。

    根據這些輯集,李清照的詞現存可能在五十首左右。

    《四庫全書》提要云“李清照以一婦人而詞格乃抗軼周、柳,雖篇佚無多,固不能不寶而存之,為詞家一大宗也。

    創作成就

    據《李清照全集評注》(編輯委員會編輯,主編徐北文,濟南出版社出版)收集,現存李清照創作共分三個部分:一、詞集;二、詩集;三、文集。

    其中:

    詞集50首,存疑詞13首;

    詩集18首,斷句7則;

    文集8篇,其中《打馬圖經》已成書,“打馬”是一種博弈,作賦以為跋。

    在這些著作里,文集鮮為人知,其中《金石錄后序》和《詞論》是李清照的重要作品。

    在《金石錄后序》一文中開頭的闡述,代表了她和趙明誠(字德甫,清照自稱德父)畢生的創作成就:

    “右金石錄三十卷者何?趙侯德父所著書也。

    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鐘、鼎、甗(yan—音眼,古代炊具)、鬲(li—音力,古代炊具,狀似鼎)盤、彝、尊、敦之款識,豐碑、大碣、顯人、晦士之事跡,凡見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偽謬,去其褒貶,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訂史民之失者,皆載之,可謂多矣。

    嗚呼!……”

    注:文字改革以前的書籍都是右起豎行,所以開頭一個“右”字。

    千古絕唱

    在李清照的作品里,詩的數量不多,風格與詞迥然不同,在這些詩里首推《烏江——夏日絕句》,可謂千古絕唱。

    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趙明誠罷守江寧,李清照與丈夫具舟去蕪湖,沿江而上時經過和縣烏江(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處)作此五絕。

    這是一首雄渾宏闊的詠史詩,也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言志詩,通過歌頌一位失敗的英雄——項羽,表現了詩人崇尚氣節的精神風貌。

    這且不說,只說詩中的四句,句句出自典故。

    人杰:人中杰出者。

    《史記·高祖本紀》(劉邦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運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

    鬼雄:鬼之雄杰者。

    《楚辭·九歌·國殤》(屈原說):“魂魄毅兮為鬼雄。

    項羽:即楚霸王(人物典故)。

    不肯過江東:《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垓下兵敗后,逃至烏江畔,烏江亭長欲助項羽渡江,項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言罷,拔劍自刎。

    嶄露頭角

    李清照出生于北宋神宗年間的一個士大夫家庭里。

    父親李格非中過進士,是個有名的學者,母親王氏,也善于作詩詞寫文章。

    在李清照家里,常常是貴客盈門,高朋滿座,這些飽學多才的文人墨客往往飲酒賦詩,議論縱橫。

    少年時期的李清照,受家庭濃郁文學空氣的影響,對吟詩作詞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一日傍晚,薄暮冥冥,細雨紛紛,遠山似黛,濃云如墨,李清照獨居閨房,透過重重竹簾,只見屋外潔白的梨花飄然落地,稀疏的竹影搖曳多姿,她突然生發出一種寂寞情緒,為了排遣心中的清冷,李清照握管填詞,作《浣溪沙》一首。

    作完后,她輕撥瑤琴,開口吟唱起來。

    此時,客廳內正高朋滿座,賓客們一聽到這美妙的樂曲,立時停住談笑,側耳細聽:

    小院閑窗春色深,垂簾未卷影沈沈,倚樓無語理瑤琴。

    遠岫出云催薄暮,細風吹雨弄輕陰,梨花欲謝恐難禁。

    賓客聽罷,頻頻贊嘆,其詞精美,其音妙絕,真是珠潤聲圓,驚心動魄。

    其中有個叫晁補之的客人問李清照父親李格非:“這首《浣溪沙》可是令愛所作?”李格非笑道: “小女信口胡謅,何足道哉。

    ”晁補之驚喜地說:“信口一唱,即成佳作,宇字清新奇拔,真了不起呀。

    李格非見客人贊嘆不絕,一時高興,拿出李清照平時寫的一些詩詞,故意說這是女兒不知從何處找來學習的,請朋友們指出優劣。

    客人們看罷,又無不嘖嘖稱贊,尤其是其中一首《如夢令》,更是讓人驚嘆,那上面寫道: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好一個“綠肥紅瘦”,立意清新,妙不可言。

    晁補之反復吟詠著這首小詞,末了回頭對李格非說:“這首詞,問得極有情,答得似無意,字少意多,含蓄曲折,必出自名家高手,敢問這詞是哪位老前輩所作?”

    這一說,倒把李清照一家三口逗樂了。

    賓客們也在這一家人的笑聲中突然頓悟:李家出人才了,日后必然名揚海內,成為詞壇首屈一指的人。

    才華橫溢

    李清照小小年紀就顯露出如此才華,那么除了家庭影響,她的才華又是從哪來的呢?總觀一生,不外乎兩個方面。

    天資穎悟:李清照天資卓越,不到十一歲,她的詩文已被父輩晁補之等人所稱賞,以才藻聞名于鄉里。

    她記憶力很強,在金石錄后序就曾提及(與趙明誠在一起):“余性偏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

    ”她自稱“偏強記”,必然記憶力過人,不然怎會指堆積書,而能說出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一般人能記得某事在某書某卷,已經算是聰明了,若能說出第幾頁第幾行,那真是百不一見的超人。

    嗜書如命:杜甫曾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辛棄疾也說:“一生不負溪山債,百藥難治書史淫。

    ”一個人能胸中有浩瀚的萬卷書,詩文自會如三峽的水,雄渾奔騰。

    李清照的詩詞文章能卓越不群,最主要的因素是她喜好讀書,學問淵博。

    她經常手不釋卷,不論幾案及枕上,盡都是書,終日沈醉其中。

    她在《攤破浣溪沙》詞中寫道:“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

    ”她在《金石錄后序》也寫道:“幾案羅列,枕籍枕席。

    ”“甘心老是鄉矣”——甘心老死在書鄉。

    生活情趣

    說起李清照的生活情趣,實在是太多太多,下面簡略作一介紹。

    喝酒: 歷代文人雅士多與美酒結下了不解之緣。

    李清照雖然是一位女性文人,她對酒的愛好卻毫不比男士遜色。

    “酒”,在清照詞中是重要素材之一。

    “靖康之亂”之前是一種浪漫,之后是一種消愁。

    在她的詞里多處提到了“酒”: “不怕風狂雨驟,恰才稱,煮酒殘花。

    ”(《轉調滿庭芳》);“沉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

    ”(《菩薩蠻》);“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入,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一首膾炙人口的《如夢令》是詞人喝了酒回來,連“歸路”都忘了,架了一葉小舟,誤進了藕塘里,還在爭啊,渡啊,結果“驚起一灘鷗鷺。

    ”要知道,這時歐鷺早已經熟睡了。

    但是清照的酒量不大,經常一喝就醉,而且提到“新來瘦,非干酒病”(《鳳凰臺上憶吹簫》)。

    后來她的詞陷入消沉:“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聲聲慢》)。

    品茶:中國歷代講究茶藝者,以宋代為盛。

    宋人都喜好飲茶,而文人雅士更藉賽茶的好壞和泡茶的技術,號稱“斗茶”。

    斗茶必須精于茶理,且多取上品為之。

    生長于書香門第的李清照則慣于此戲,她在題為《曉夢》的一首詩里寫道:“嘲辭斗詭辨,活火分新茶。

    ”在《鷓鴣天》詞里寫道:“酒闌更喜團茶苦。

    ”在《攤破浣溪沙》詞里寫道:“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在《轉調滿庭芳》詞里寫道:“當年曾勝賞,生香熏袖,活火分茶……。

    ”詞中的“活火”和“分茶”是兩個行家術語,表現了李清照在茶藝方面的造詣。

    “活火”就是煮茶用的炭火。

    宋人飲茶并不是拿茶葉沖泡,而多用茶餅煎煮,所以煮茶的手續繁復,也特別講究技藝的火候。

    “分茶”是煎茶的一種方法,茶藝中相當專門的技巧,就是以茶匙取茶湯注入盞中。

    由火候技巧的繁復,講究,可見宋人飲茶,其目的不在解渴,而變成一種怡情養性的藝術活動。

    博戲:博弈是古時的游戲。

    因游戲有勝負,所以個性較好勝的人,往往耽于賭博。

    李清照的個性特別好勝所以喜愛博,她在《打馬圖序》自剖:“予性喜博,凡所謂博者皆耽之,晝夜每忘寢食。

    賞花:李清照把感情完全融注在花的世界中,她的詞中幾乎都有”花”的出現,或是以花為題。

    可見她是如何的愛花了。

    清照最愛梅,在她的詞中,帶梅字旳詞匯最多。

    <《漁家傲》詞云:“雪里已知春信,寒梅點綴瓊枝膩。

    ”《清平樂》詞云:“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焚香:古時官宦人家,多講求焚香,以增加生活情趣。

    李清照的閨房之中,朝夕多是香煙繚繞。

    她在《滿庭芳》詞中寫道:“篆香燒盡,日影下簾釣。

    ”《鷓鴣天》詞里:“夢斷偏宜瑞腦香。

    ”《孤雁兒》詞中:“沈香斷續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

    琴瑟合鳴的婚姻生活: 宋代婚姻制度是男尊女卑,夫主妻從。

    在理教的束縛下,李清照的文學成就,除得力于家學外,夫婿趙明誠也極為重要。

    因夫婦的志趣相投、能力相當,趙明誠對妻子才氣的折服,使得李清照雖為舊時代的女子,而能充分展現她的才能。

    有一段趣事流傳下來——

    一年的重九,李清照填了一闋“醉花陰”詞,寄給趙明誠。

    趙明誠接到這闋詞后,竟閉門數日,窮三日夜之力,填了五十闋,把妻子的那一闋也抄雜在里面,不明作者,拿去給好友陸德夫品評,看那一闋最好。

    陸德夫玩誦再三,以為有三句最佳,“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三句正是李清照所作。

    明誠自此以后,對妻子更加敬佩。

    李清照和趙明誠

    趙明誠是宰相的兒子。

    李清照18歲那年,與太學生趙明誠結了婚。

    李清照和趙明誠,可謂中國歷史文壇上的同志愛人,人稱趙、李“夫婦擅朋友勝場”。

    李清照少女時,詞名轟動京師,引得太學生趙明誠為她大做相思之夢。

    據《瑯娘記》卷中引《外傳》,趙明誠小時,一日做夢,在夢中朗誦一首詩,醒來只記得三句話:“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

    ”百思不得其解,就向父親討教。

    他的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吾兒要得一能文詞婦也。

    ”明誠大惑不解。

    他父親說:“‘言與司合’,是‘詞’字,‘安上已脫’,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 二字。

    合起來就是‘詞女之夫’。

    ”雖說是傳說,但也表明李清照在當時的名氣之大,趙家父子對這位女詞人的傾慕之情。

    1107年,趙明誠夫婦回到青州故居,過上了十年鄉居生活。

    他們將書房稱作“歸來堂”,把內室命名為 “易安室”。

    明誠致力于搜集金石書畫,李清照協助他整理校勘,他們孜孜不倦,夜以繼日地工作,常以“盡一燭為率”。

    十年之間,所收金石書畫、文物古籍,競達十余屋之多。

    其中包括北宋書法家蔡襄所寫的《進謝御賜詩卷》、南唐徐鉉所寫的《小篆千字文》真跡。

    除治金石之學外,夫婦二人在歸來堂上飲茶逗趣,相從賦詩。

    時常于飯后,他們一邊在歸來堂上烹茶小憩,—邊玩一種博弈游戲,規則是一人說一史事,另一人要說出此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說對者就先飲茶,充滿了文人雅興。

    同甘共苦夫妻情

    1107年3月,趙明誠在朝廷擔任宰相職務的父親突然病逝了,這時,奸惡的宰相蔡京便暗下殺機,污蔑趙明誠的父親對皇室不忠。

    昏庸的徽宗聽信讒言,立即追回了他對趙明誠父親的各種贈官和所加稱號,趙明誠兄弟三人,也因為“父罪”而統統免職。

    在蔡京的迫害下,趙明誠和李清照夫妻二人只好回到家鄉青州去住。

    由于官場的傾軋,連累李清照也遭此不幸。

    趙明誠內心深感不安,一天,他說:“看來我們夫妻兩個要在此白頭到老了。

    李清照笑道:“你以為我是羨慕榮華富貴的人嗎?我才不是呢!咱們的日子是清苦一點,可是苦中也有甜。

    我們應該像桂花那樣:悄悄躲在綠葉叢中,暗淡清黃,甘為寂寞。

    從今后我們應該更加努力地整理古籍,研究金石,吟詩作詞,以慰生平。

    趙明誠若有所思地點點頭,過了一會又嘆道:“不做官,無薪俸,坐吃山空,縱然粗茶淡飯,也難長期維持,收藏書畫碑帖,更是不易。

    ” 李清照說:“財源枯竭,更應當一切從儉。

    我想,從今日起,咱吃的飯菜,可減去肉類;穿的衣服,可減去貴重的綢絹。

    我頭上戴的翡翠、明珠、金釵、銀簪等等,統統可以去掉。

    咱家中的涂金器具,貴重擺設,刺繡之類,也可以變賣典當,一句話,除了碑帖、書畫、百家書史,全都可以變賣。

    趙明誠聽罷,深為感動:“賢妻所言,正合我意,翠難相隨,情同手足,真是千金難買呀。

    天下知己,你我而已。

    后來,在李清照的協助下,趙明誠終于完成了他的鴻篇巨著《金石錄》兩千卷。

    作詞祭亡夫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南侵,黃河南北相繼淪陷,徽宗、欽宗被俘北去,康王趙構即位,史稱“靖康之恥”。

    李清照夫婦先后南下,在混亂的局勢中,趙明誠接任了湖州太守,但在赴任途中,不幸得病,死于建康(今南京)。

    這年,李清照46歲。

    丈夫的去世,使李清照悲痛欲絕。

    秋風蕭瑟,愁云籠罩,李清照獨自守在窗前,感到無限悲哀和孤寂。

    這天黃昏時刻,天上又落下一場瀟瀟秋雨,那梧桐樹的大葉子上,不時滴滴嗒嗒地滴下晶瑩的水珠,在悲痛中的李清照看來,簡直是天地間都在替她嘆息哭泣,那雨簾分明是一串串傷苦的淚珠。

    痛定之余,長歌當哭,李清照懷著對趙明誠的無限深切之情,提筆寫下了一曲千古絕唱的詞曰《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首詞用尋常的語言和委婉曲折的語調,自然動人地抒寫出她孤獨的處境和凄涼的心情,凄風苦雨的秋日黃昏,詞人心中悵然若失,到處尋覓感情的寄托和精神的慰藉,但眼前的景物——晚風中的孤雁,滿地憔悴的黃花,雨簾籠罩的梧桐,構成了觸目生愁的凄冷畫面,更加深了這位偉大詞人的悲苦感,她心中巨大的痛苦和復雜的人間況味,使她陷入了愁愁愁的境地,然而,回顧往昔,面對今朝,遙想明天,一個愁字怎說得出她的心頭之情?

    苦難的后半生

    1127年,“靖康之變”后,北宋滅亡。

    國難當頭,又恰逢家難。

    1129年(農歷六月)趙明誠病卒。

    李清照剛剛辦完喪事,金兵加緊進逼,此時“僅存喘息”的她,手頭還有從青州故居運出的書二萬卷,金石刻二千卷,及其他文物家產。

    數目如此巨大的文物尚不知如何安置,又有人誣陷趙明誠生前以玉壺投獻金人(即“金石通敵”案)。

    亡國之恨、喪夫之痛、通敵之罪,災難接踵而來。

    身體羸弱的李清照,想捐出家中所有銅器,以洗清罪名,就追隨高宗逃竄路線,輾轉流亡在越州、四明、杭州等地。

    而她手中的珍貴文物,引來無數人的覬覦。

    有官軍李將軍的強行霸占,有御醫王繼先的強行購買,有鄰居鐘復皓掘壁偷盜,更有不擇手段的張汝舟,強行騙婚,騙婚不成便極力誹謗,致使至今留下了清照的一段“改嫁”冤案。

    李清照的晚年是十分悲慘凄苦的。

    自從張汝舟被“編管”柳州再沒人打攪她,一直獨自默默無聞地過著清貧苦悶的生活。

    據說她經常出入茶館,為賣唱的民女填寫一些小詞,不取費用,和民女同唱同樂。

    直到67歲那年(1156年),在杭州旅居中寂寞地死去。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李清照哪年去世

    散文

    求李清照的資料及詩詞及評價

    閱讀(338)

    李清照畫像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南宋女詞人,濟南章丘人,婉約派代表詞人。有《易安居士文集》等著作傳世。紀念館座落在泉城——山東濟南大明湖畔。代表作有《聲聲慢》、《一剪梅》、《如夢令》、《夏日絕句》等。李清照(1084-約1151),

    散文

    姜夔的作品有哪些

    閱讀(475)

    姜夔(kuí)(1154-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漢族,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南宋文學家、音樂家。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后又一難得的藝術全才。姜夔的書法創作:他的《續書譜》仿效孫過庭《書譜》而撰寫,但并非《書譜

    散文

    李清照有何成就?

    閱讀(524)

    1、藝術特點上李清照對詩詞的分界看的很嚴格,她在《詞論》中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主張詞必須尚文雅,協音律,鋪敘,典重,故實。李清照詞擅長白描手法,用字自然淺顯而音節和諧、詞意婉轉,經常在尋常詞語中創出新意,在文學詞壇中獨樹一幟。2、在

    散文

    姜夔比較好的詩詞

    閱讀(374)

    1、揚州慢·淮左名都宋代: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散文

    誰知道岑參的逢入京使這首詩啊?

    閱讀(281)

    【古詩:逢入京使】作者:岑參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全部注釋】1.劉開揚《岑參詩集編年箋注·岑參年譜》(下簡稱劉《箋》)系此詩于天寶八載(749)詩人赴安西途中。2.故園:指長安和自己在長安的家園。3.

    散文

    岑參的逢入京使全文意思

    閱讀(414)

    逢入京使唐岑參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回頭東望故園千里,路途遙遠迷漫;滿面龍鐘兩袖淋漓,涕淚依然不干。途中與君馬上邂逅,修書卻無紙筆;唯有托你捎個口信,回家報個平安。龍鐘:淋漓沾濕的意思入京使:回

    散文

    逢入京使岑參注音

    閱讀(436)

    féngrùjīngshǐ逢入京使tángcénshēn唐岑參gùguódōngwànglùmànmàn,shuāngxiùlóngzhōnglèibùgān。故國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mǎshàngxiāngféngwúzhǐbǐ,píngjūnchuányǔbàop

    散文

    改寫成散文

    閱讀(286)

    光彩奪目的春天來了,西塞山美得像仙境一般。那粗大的樹枝吐出了嫩芽,遠遠望去像披上了一件薄薄的綠紗衣。五顏六色的花兒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它們散發詁陣陣幽雅的芳香,在柔和的微風中歡快地舞蹈,彈奏著一曲曲美妙的音樂,把西塞山點綴得超凡脫俗

    散文

    散文中的形散而神不散是什么意思最好講

    閱讀(828)

    形散而神不散就是"形散神聚",這是散文的重要特點。所謂"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形散還指它的表現方法不拘一格。組織材料,結構成篇也比較自由。所謂"神不散",主要是說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確而集中。散文

    散文

    為什么說散文的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

    閱讀(298)

    所謂散文的形散意不散其實很好理解。我給你打個比方。比如說,你現在要寫一篇散文,老師給你命的題是:真實遠遠勝過虛假。那么你會怎么寫呢?你不管怎么寫也不能偏題是不是,必須得圍繞這個主題寫對不對。也就是中心思想是“真實遠遠勝過虛假”散

    散文

    秋天的回憶敘事散文關于友誼

    閱讀(288)

    自從長大以后我總是笑的很艱難,很難看。所以我一般不笑,而她卻笑得很輕松,象一只柔弱的豆娘在如鏡的池水里輕輕一點,然后笑容就在她的臉上蕩漾開來,有時候一個漣漪還沒結束,另一個漣漪又已經開始,她便象一個頑皮的孩子做了壞事一樣得意地咯咯笑

    散文

    散文:秋天的遐想急需

    閱讀(277)

    秋天的遐想秋天,金黃的楓葉,看到浪漫的詩意了嗎?秋天,婆娑的樹影,看到柔美的情懷了嗎?秋天,收獲的稻谷,感受到豐收的喜悅了嗎?秋天,充滿了微笑,感受到人間的溫情了嗎?1在這個秋天的日子里提起筆,總有些昏黃的凄迷。這樣的凄迷,卻總是令一些文人墨客有

    散文

    及求一篇《秋天》改寫的散文

    閱讀(299)

    秋天的秋天在夏天的余熱快要完全散盡的時候,我遇見了那個女孩,那個像秋天一樣輕曼的女孩。她有個好聽的名字,叫秋天。??認識秋天是一個偶然的偶然。我在給哥哥打電話的時候,不小心撥錯了號碼,結果打到了秋天那里。??-喂,哥哥!??-呃,對不起,請問您找

    散文

    有沒有關于秋天的散文

    閱讀(284)

    雨不但可觀,更可以聽。聽聽冷雨。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聲聲慢·尋尋覓覓》),聽上去是那么凄涼,凄清,凄楚。還有她的《添字采桑子·芭蕉》描繪到坐聽雨打芭蕉聲的情景:“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

    散文

    求李清照的資料及詩詞及評價

    閱讀(338)

    李清照畫像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南宋女詞人,濟南章丘人,婉約派代表詞人。有《易安居士文集》等著作傳世。紀念館座落在泉城——山東濟南大明湖畔。代表作有《聲聲慢》、《一剪梅》、《如夢令》、《夏日絕句》等。李清照(1084-約1151),

    散文

    李清照有何成就?

    閱讀(524)

    1、藝術特點上李清照對詩詞的分界看的很嚴格,她在《詞論》中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主張詞必須尚文雅,協音律,鋪敘,典重,故實。李清照詞擅長白描手法,用字自然淺顯而音節和諧、詞意婉轉,經常在尋常詞語中創出新意,在文學詞壇中獨樹一幟。2、在

    散文

    如夢令李清照散文150字

    閱讀(297)

    我時常想起那一次在溪亭飲酒時的情景——我坐在溪亭里觀賞著那千姿百態的荷花,只覺得自己被眼前的荷花深深吸引了——有的含羞待放,粉紅的花苞鮮嫩可愛。有的剛剛綻放,幾只蝴蝶就迫不及待地鉆了進去,那里面橢圓形的花蕊約有一寸長。盛開著的

    散文

    贊美李清照的文章

    閱讀(357)

    《贊李清照》她說,有質感的生活有時就是,清茶一杯,賞心三兩。無聊午后,有聊人生。偶爾寡言,偶爾獨笑。偶爾你在,偶爾她在。而我,一直在。在她看來,愛情不是擺于幾案上的一株姹紫嫣紅。煙火俗世里,宛如涼薄心性上的華麗鋪陳,若是真愛,定會妥帖收藏。

    散文

    以李清照為題的高考歷史文化散文

    閱讀(345)

    夏日的陽光夏日的陽光不但很刺眼,而且火辣辣的.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里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雖然此刻射進屋內的,陽光很稀少,但是已讓人感覺到它的熱量.中午的陽光比早上的陽光更強烈更刺眼,像熊熊火苗添著大地萬物.小花小草耷拉著腦袋

    散文

    關于李清照的散文

    閱讀(269)

    是誰在那月下吹著遙遠的笛聲,不自覺吹斷了流年?月光稀,是誰搗寒衣?望天涯,想君思故里。是今生相伴或來世相惜?為何你總不懂這謎題?你讓我,天涯路,只影向誰依?我知道,愛情那幸福的感覺也許總是被思念湮沒,可是在愛上你的那天起,我就已經明白,原來相愛也

    散文

    找寫李清照的散文

    閱讀(282)

    今夜,在時間的坐標上,截出九百年。輾轉九個世紀,如斯漫長;沉浮一千年,不過彈指。或長,或短。我想象著,那個年代的顛沛流離,還有滿地黃花中,哪堪憔悴的單衣女子。可知,九百年后的今天,再沒有誰,把“才藻非女子事”講得那般確鑿。一個瞬間,你從十歲孩提

    散文

    關于李白李清照的文化散文

    閱讀(381)

    跡遠香留李清照“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李清照文詞清麗絕妙,鬼斧神工,可謂前無古,后無來者,被尊為婉約詞宗。一直以來,就想尋訪這位立于秋風黃花中尋尋覓覓的美神化。前年旅居州時忘記了,經過金華時又錯過了,可是10月2,去濟南趵突泉公園時,卻

    久久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