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kggui"></nav>
  • <optgroup id="kggui"></optgroup>
  • <menu id="kggui"></menu><xmp id="kggui"><nav id="kggui"></nav>
    <menu id="kggui"><menu id="kggui"></menu></menu>
    <nav id="kggui"></nav>

    王實甫的《長亭送別》全篇譯文

    王實甫的《長亭送別》全篇譯文

    長亭送別》表現崔鶯鶯和張君瑞的離愁別恨,反映“悲歡聚散一杯酒,南北東西萬里程”的送別主題,情節并不復雜。

    整折戲崔鶯鶯主唱,由三個場面構成:長亭路上、筵席之中、分手之時。

    隨著戲劇場面的轉換,作者刻意安排了三幅風景畫面,讓一個個描繪秋景的組合意象融人了戲曲空間。

    讀者欣賞優美的唱詞,如同陪同劇中人在如畫的風景中行進,進入了一種詩化的境界。

    下面的設計,淡化戲劇情節,突出對人物心理的把握、曲詞意境的感悟和戲曲語言的欣賞。

    一、對人物心理的細膩刻畫

    人物心理

    離愁別恨:經歷艱難,始能結合,昨夜允婚,今日別離。

    憂心忡忡:荒村雨露,野店風霜,無人扶持,最難調護。

    惴惴不安:異鄉花草,再行棲遲,停妻再娶,忘情負義。

    埋怨不滿:拆散鴛鴦,催逼上路,此情難訴,此恨誰知?

    細膩刻畫

    直抒胸臆:如“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

    借景言情:如“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以景襯情:如“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

    妙用修辭:如運用典故、比喻、對偶、夸張等手法。

    (例略)

    二、對離別情境的生動描寫

    1.曲詞中描寫秋景的組合意象

    [端正好]長亭路上——斜暉霜林圖:碧天白云、黃花堆積、秋風陣陣、北雁南飛

    [脫布衫]筵席之中——黃葉衰草圖:颯颯秋風、黃葉紛飛、裊裊煙氣、野草零落

    [一煞][收尾]分手之時古道煙靄圖:青山疏林、輕煙薄暮、夕陽古道、風嘯馬嘶

    2.以“長亭路”為題,將[端正好)[滾繡球)[叨叨令]三曲改寫成散文。

    示例:

    暮秋時節一天,碧藍的天空飄著幾朵白云,地上到處是零落的菊花,蕭瑟的秋風一陣緊似一陣,避寒的大雁結陣飛向南方。

    百草憔悴,霧涼霜寒,楓林經霜變紅,在秋風中紛紛離枝,墜落于地。

    一輛油壁香車從普救寺駛出,穿過疏林,駛向十里長亭。

    車上坐著相府千金崔鶯鶯和侍女紅娘。

    傍晚清冷的陽光斜照在鶯鶯掛滿淚痕的臉上,·哀怨中透著幾分嬌媚。

    輕車左前側,張生騎在馬上,不緊不慢行著。

    秋風掀開車廂幕簾一角,紅娘順眼望去,恰見張生向車廂投過深情一瞥,面容凄慘雙目噙淚。

    一間破敗的亭子孤零零坐落在山腳路旁。

    車馬聲驚動亭上棲鴉“噗噗”飛起。

    鶯鶯被紅娘攙下車來,目睹此景,倒吸一口涼氣。

    此處就是分手之地么?“開席吧!”老夫人冰冷的聲音告訴鶯鶯:這是無法拒絕的現實。

    張生和鶯鶯對視一眼,縱有萬語千言要講,卻又無從說起。

    看著南飛的大雁,鶯鶯在心里對張生說,托付深情的大雁,傳來平安的消息吧1

    3.運用想象,以“臨行”為題,將[耍孩兒]一曲改寫成話劇片斷。

    示例:

    鶯鶯 (舉杯,神情慘惻)今日一別,且飲此杯!未知何日相見(淚落杯中),復為公于舉筋?

    張生 (接杯)小姐放心,此一去,定然爭得功名,早日回歸!(飲酒)

    [紅娘見張生有自負之色,輕笑]

    紅娘 金榜題名,倒要小心招婿。

    張生 (語塞)這……紅娘是了解我的心跡的。

    (摔杯)有違情義,如同此杯!

    鶯鶯 夫婦情投意合,如同并蒂蓮花,勝過狀元及第,何必千里奔波求取虛名?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回來就是。

    張生 (感動,流淚)小姐知我。

    (傳來馬嘶聲)時辰不早,我得準備上路了。

    鶯鶯 且慢。

    君行別無所贈,但有一物送君。

    (展帕,輕吟)棄擲今何在,當時且自親。

    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

    張生 (恭聽,接帕端詳)小姐不必多慮!謹庚一絕,以剖寸心。

    (吟詩)人生長遠別,孰與最關親?不遇知音者,誰憐長嘆人?

    紅娘 (輕嘆)勞燕分飛,一對苦命的人兒1

    4.以“悵望”為題,將[一煞][收尾]兩支曲子改寫成現代詩歌,盡量用上曲中意象,從鶯鶯的視角表現離別之情。

    示例:

    一騎絕塵去,山巒籠輕煙/轉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依稀可見/道一聲平安,道一聲珍重,陪伴游于的是冷清清的斜陽/秋風掠過禾黍,飄來聲聲馬嘶,馬嘶聲聲叩擊鶯鶯心田/勞燕分飛誰主使?離愁別恨苦難言/說什么功名仕途,只問何處歸程何時歸年/山程水澤情難忘,夕陽古道心相連/青山下,秋風里,離人淚,心自顛/那離愁呵,長如水,沉如鉛/一輛車兒,如何載得起?如何拖向前?

    三、對戲曲語言的深入品味

    1.《長亭送別》中,鶯鶯的反封建意識具體表現在哪些曲詞中?

    ①對拆散鴛鴦的不滿。

    鶯鶯“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

    ②對功名富貴的蔑視。

    鶯鶯勸張生休憂“文齊福不齊”,休提“金榜無名誓不歸”,認為“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功名富貴不過是“蝸角虛名,蠅頭微利”。

    2.《長亭送別》曲詞以詞采典雅見長。

    試以[端正好]為例,說明這一語言特色。

    [端正好]一曲因景生情,堪稱“情景交融”的元曲絕唱。

    其妙處,一在意象的組合,典雅華美;一在情感的抒發,委婉含蓄;一在動詞的運用,恰到好處:一個“染”字,不但寫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變化,而且令這種變化帶上了劇中人強烈的哀怨情緒。

    朱權《太和正音譜》稱:“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

    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之出浴華清,綠珠之采蓮洛浦。

    ”是為定評。

    3.[一煞]寫“別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陽”、“煙霞”四種意象。

    試從唐詩宋詞中查找運用這些意象寫“愁”的名句。

    示例:

    青山:行人無限秋風思,隔水青山似故鄉。

    (戴叔倫《題稚川山水》)

    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離別情?(林逋《長相思·吳山青》)

    古道: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千里斷腸,關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杏。

    (趙企《感皇恩·別情》)

    夕陽: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

    (劉長卿《長沙王賈誼宅》)

    斜陽外,寒鴉點點,流水繞孤村。

    (秦觀《滿庭芳·山抹微云》)

    煙靄: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黃鶴樓》)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

    四、討論

    《西廂記》第五本寫張生高中狀元,衣錦榮歸,鶯鶯“金冠霞帔”、“五花官誥”,有情人終成眷屬。

    明代以降流行的金圣嘆批點本《第六才子書西廂記》砍去《西廂記》第五本大團圓結局,崔、張分手,亦即劇本的結局,遂令《西廂記》由喜劇變為悲劇。

    對金批《西廂》的結局,談談你的看法。

    (示例)

    第一種看法:劇中主人公生活的時代,封建禮教堅如磐石,大團圓結局本來就缺少生活依據,而帶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崔、張愛情走向毀滅是合乎邏輯的結果。

    狀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難竟是如此“合理”。

    金批《西廂》讓崔張愛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場,揭露了封建禮教對美好愛情的摧殘,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金批《西廂》的流行,是歷史的選擇。

    第二種看法:愛情的極點便是幻滅的終點,這不符合作者“讓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合觀眾希望“花好月圓”的審美心理。

    崔、張從一見鐘情到兩情相悅,經歷了許多艱難曲折,起碼,在王實甫看來,大團圓是這對癡男怨女的最好結局。

    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時代局限造成,不宜苛求古人。

    金批《西廂》尾截王實甫《西廂記》是沒有道理的。

    ——備課資料——

    1.雜劇知識

    曲調:樂音七聲,即宮、商、角、變徵、徽、羽、變宮。

    以宮為主的調式稱“宮”,余稱“調”,合稱“宮調”。

    元雜劇常用“五宮四調”,即正宮、中呂宮、南呂宮、黃鐘宮、仙呂宮、大石調、雙調、商調、越調,合稱“九宮”。

    《長亭送別》用正宮,其聲情“惆帳雄壯”。

    正宮聯套形式為[端正好]、[滾繡球]、[叨叨令]、[脫布衫]、[小梁州]、[么篇]、[快活三]、[朝天予]、[煞尾]等。

    (據王力《漢語詩律學》)

    曲詞:押韻,平仄通押,一韻到底,用韻較密。

    對仗,常用對句,不計平仄,形式多樣。

    曲文中多襯字。

    (據王力《漢語詩律學》、涂宗濤《詩詞曲格律綱要》等)

    賓白:“唱為主,白為賓,故曰賓白,言其明白曉暢也。

    ”“北曲中有全賓全白。

    兩人對說曰賓,一人自說曰白。”

    (徐渭《南詞敘錄》、單宇《菊坡叢話》)

    科介:“相見、作揖、進拜、舞蹈、坐跪之類,皆謂之科”,“以科字作介宇,非科介有異也”。

    (徐謂《南詞敘錄》)

    2.重要關目

    ①佛殿相逢:唐貞元年間,“上朝取應”的洛陽才子張君瑞于河中府(今山西永濟)普救寺佛殿偶逢相國崔玨(已故)千金崔鶯鶯。

    鶯鶯“眼角兒留情”,“回顧覷”,張生“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遂借“塔院側邊西廂一間房”住下“溫習經史”。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

    ②墻角聯吟:鶯鶯月下至西廂側花園焚香,張生于墻角吟詩:“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魂,不見月中人y”鶯鶯心動,依韻和之:“蘭閩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

    ”鶯鶯的才情進一步打動了張生。

    (同上)

    ③月夜聽琴:孫飛虎兵圍普救寺欲得崔鶯鶯,張生修書,召白馬將軍杜確解圍。

    老夫人許親復賴婚,張生深夜彈琴作歌,詞衷意切,令鶯鶯“芳心自懂”情難禁。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

    ④紅娘傳書:張生托紅娘傳書,“相思恨轉添,漫把瑤琴弄。

    樂事又逢春,芳心爾亦動。

    此情不可違,虛譽何須奉?莫負月華明,且憐花影重。

    ”表達了亟盼與鶯鶯月下相會之意。

    鶯鶯復書:“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張生如約跳墻莽撞而入,卻遭鶯鶯羞辱,怏怏而去。

    (《張君瑞害相思雜劇》)

    ⑤崔張成婚:張生染病,鶯鶯放心不下,托紅娘問湯藥,傳情詩:“休將閑事苦縈懷,取決摧殘天賦才。

    不意當時完妾命,豈防今日作君災?仰圖厚德難從札,謹奉新詩可當媒。

    寄語高唐休詠賦,令宵端的云雨來。

    ”是夜,鶯鶯沖被封建禮教束縛,邁出決定性一步:與張生私下成婚。

    (《草橋店夢鶯鶯雜劇》)

    3.《西廂》體例

    元雜劇的通例是一本四折,而《西廂記)卻是五本,作為一個整體“通譜一事”。

    突破一本四折通例的,雖非僅為《西廂記》,但五本的規模,畢竟是一特例。

    究其原因,一是所敷演的故事本身,悲歡離合,曲折復雜,一本四折的通例,難以容納;二是《西廂記)作為一部古典詩劇,有濃厚的抒情性,它不僅交待一個故事,而且表現人物的感情波瀾、內心世界,這就必然要有大量的唱段,相應的篇幅;三是《王西廂》以《董西廂》為基礎,而《董西廂)是一部五萬言的巨制,這也要求(王西廂)有相應的規模;四是在《王西廂》產生的時代,南戲已有發展,它的動輒幾十出的體例,也必然影響著王實甫的雜劇創作。

    (郭預衡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第三冊第373頁)

    4.《西廂》評本

    明代文人評論《西廂記)成風,出現諸多評本。

    現存明人批評《西廂記》有十多種。

    主要有王世貞、李贄合評本(元本出相北西廂記》、李A贊批評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北廂記)、陳繼儒批評本<鼎鐫陳眉公先生批評西廂記)、湯顯祖批評本(湯海若批評西廂記》、徐渭批評本(重刻訂正元本批點畫意北西廂》、湯、李、徐的《三先生合評元本北西廂》等。

    這些批評家從不同的角度對《西廂記》的立意、結構、人物形象發表了很多看法,從中可以看到明代丈人、進步思想家和戲曲家對《西廂記)的各種理解。

    (鄧紹基主編《元代文學史》第127頁)

    5.金批《西廂》

    在明清刊本中,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是金圣嘆批評本,即《貫華堂第六才子書西廂記》。

    金圣嘆除了隨文評點,還在書前撰有兩篇序文,一曰《慟哭古人》,二曰《留贈后人),又有《讀法》八十一則,頗多妙論,還對《西廂記》原文作了多處改動。

    對于金圣嘆的評點和改動,歷來眾說紛紜。

    例如清人梁廷楠認為:“金圣嘆強作解事,取《西廂記》而割裂之,《西廂》至此為一大厄;又以意為更改,尤屬鹵莽。

    ”(《曲話》)但亦有稱頌者,如謂:“自有《西廂》以迄于今四百余載,推《西廂》為填詞第一者,不知幾千萬人,而能歷指其所以為第一之故者,獨出一金圣嘆。

    ”(李漁《閑情偶寄》)

    (郭預衡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第三冊第372頁)

    6.前人評點

    世傳實甫作《西廂》至“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構思甚苦,思渴,撲地遂死。

    (梁廷楠《曲話》)

    其“風中”、“煙草”四句,非復寫[端正好]中語,乃是特寫雙文(鶯鶯)眼中曾未見坐于如是之地也。

    [端正好]是寫別景,此是寫坐景也。

    (金圣嘆《第六才子書西廂記》)

    “青山隔送行”,言生已轉過山坡也;“疏林不做莢”,言生出疏林之外也;“淡煙暮靄相遮蔽”,在煙霞中也;“夕陽古道無人語”,悲己獨立也;“禾黍秋風聽馬嘶”,不見所歡,但聞馬嘶也;“為什么懶上車兒內”,言己宜歸不宜歸也;“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生已過前山,適因殘照而見其揚鞭也。

    (《閔遇五六幻西廂記五劇箋疑》)

    天地間最動人歸思者,莫如山色,而最慰人懸望者,莫如殘照。

    何別?天涯游子,觸景增懷。

    對青山之無恙,久客而悲他鄉,睹落日之無多,長策而歸故里。

    人情往往然也,未有傷心特甚如今日也。

    (陳維崧《才子西廂醉心篇》)

    7.今人鑒賞

    “長亭送別”并沒有曲折復雜的戲劇情節,其藝術魅力主要來自對人物心靈的深刻探索和真實描;摹。

    作者將藝術觸角伸展到處于“長亭送別”這一特定時空交叉點上的鶯鶯的心靈深處,細膩而多層次地展示了“此恨誰知”的復雜心理內涵——交織著對“前暮私情,昨夜成親,今日別離”的親人的百般依戀,對即將來臨的“南北東西萬里程”的別離的無限悲戚,對逼求“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而“強拆鴛鴦在兩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對當時司空見慣的身榮棄妻愛情悲劇的不盡憂慮。

    同時,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這一復雜心理內涵的純凈的靈魂莢。

    鶯鶯在送別張生時的依戀、痛苦、怨恨、憂慮,都是與她莢I好的愛情理想緊緊聯系在一起的。

    她對張生的愛,是相互傾慕的產物,絲毫沒有摻雜進世俗的考慮和利害的打算。

    在她看來,“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純真專一、天長地久的愛情幸福,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

    總之,作者不僅寫出了人物心靈中顫動著的愛情旋律,而且寫出了激蕩著巨大情感潮汐的人物心靈。

    (蔣星煜主編《元曲鑒賞辭典》第348頁)

    “長亭送別”的曲文在《西廂記》中頗具代表性,既有麗藻,又有白描,既有對前代詩詞的借鑒、化用,又有對民間口語的吸收、提煉,在總的風格上,不僅構成了協調的色彩,而且形成了通曉流暢與秀麗華美相統一的特色。

    論者有《西廂記》是詩劇之說。

    “長亭送別”是全劇詩意最濃的部分,它在情節上沒有多少進展,也沒有戲劇矛盾的激烈轉化,只是以抒情詩的語言,敘寫女主人公的離愁別恨,使全折彌漫著一種淡淡的而又是悠長的衷愁。

    明代胡應麟把王實甫比作“詞曲中思王太白”(見《少寶山房筆叢》),這比喻曾引出后人異議,但如果把它理解成是對王實甫的詩膽才氣的贊譽,那么,胡氏確是有識見有眼力的。

    (鄧紹基主編《元代文學史》第124頁)

    ——擴展閱讀——

    [天凈沙]莫不是步搖得寶髫玲瓏?莫不是裙拖得:

    卜,環佩叮咚?莫不是鐵馬兒檐前驟風?莫不是金鉤雙控,吉丁當敲響簾櫳?

    [調笑令]莫不是梵王宮夜撞鐘?莫不是疏竹瀟瀟曲檻中?莫不是牙尺剪刀聲相送?莫不是漏聲長滴響壺銅?潛聲再聽在墻角東,原來是近西廂理結絲桐。

    [禿廝兒]其聲壯,似鐵騎刀槍冗冗;其聲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聲高,似風清月朗鶴唳空;其聲低,似聽兒女語,小窗中,喁喁。

    [圣藥王]他那里思不窮,我這里意已通,嬌鸞雛鳳失雌雄。

    他曲未終,我意轉濃,爭奈伯勞飛燕各西東,盡在不言中。

    我近書窗聽咱。

    (紅云)姐姐,你這里聽,我瞧夫人一瞧便來。

    (末云)窗外有人,已定是小姐。

    我將弦改過,彈一曲,就歌一篇,名曰《鳳求凰》。

    昔日司馬相如得此曲成事,我雖不及相如,愿小姐有文君之意。

    (歌曰)“有莢人兮,見之不忘。

    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

    鳳飛翱翔兮,四海求凰。

    無奈佳人兮,不在東墻。

    張琴代語兮,聊寫微腸。

    何時見許兮,慰我彷惶?愿言配德兮,攜手相將。

    不得于飛兮,使我淪亡。

    ”(旦云)是彈得好也呵!其詞衷,其意切,凄凄然如鶴唳天;故使妾聞之,不覺淚下。

    [麻郎兒]這的是令他人耳聽,訴自己情衷。

    知音者芳心自懂,感懷者斷腸悲痛。

    注:紅娘定計,讓張生用琴聲對鶯鶯作試探。

    鶯鶯月下焚香,張生彈琴撼動芳心,作歌直抒衷情,鶯鶯為之感動,埋怨違約悔婚的“狠毒娘”,鐘情一往情深的“志誠種”,決心以身相許。

    [閱讀提示]

    1.[天凈沙]、[調笑令]、[禿廝兒]三曲如何對琴聲作藝術描繪?[禿廝兒]一曲在語言運用上有何特點?

    2.節選部分如何表現琴聲、歌聲對鶯鶯心理的作用?

    [參考解說]

    1.描繪:①用比喻手法寫琴聲,與白居易《琶琶行》寫樂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②逐步展示鶯鶯對琴聲中意境的理解。

    初時,鶯鶯不辨何處聲響,懷疑是“寶髻玲瓏”、“環佩叮冬”,又懷疑是風搖“鐵馬”、“金鉤”敲窗。

    繼而,鶯鶯為這種美妙聲音觸動,覺得如同寺廟撞鐘、竹林鳴風、尺剪相碰、“滴響壺銅”。

    并聽清琴聲“近西廂”“在墻角東”。

    此時,鶯鶯已猜度到彈琴之人是張生。

    雄壯深幽高急低緩的琴聲卒令崔、張情感融通。

    特點:[禿廝兒]一曲運用通感手法。

    以整場的排句將訴諸視覺的琴聲轉換成鐵騎刀槍、落花流水、風清月朗、小窗兒女等視覺形象。

    2.作用:一個是“斷腸悲痛”“思不窮”;一個是“芳心自懂”“意已通”。

    悠揚美妙的琴聲和詞哀意切的歌聲,成為溝通二人情感的媒介。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選曲)

    [混江龍]落紅成陣,風飄萬點正愁人。

    池塘夢曉,闌檻辭春。

    蝶粉輕沾飛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塵。

    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

    香消了六朝金粉,清減了三楚精神。

    [滿庭芳]來回顧影,文魔秀士,風欠酸丁。

    下功夫將額顱十分掙,遲和疾擦倒蒼蠅,光油油耀花人眼睛,酸溜溜螫得人牙疼。

    注:[混江龍]一曲,鶯鶯唱。

    鶯鶯“自見了張生,神魂蕩漾,情思不快,茶飯少進”。

    時當暮春時節,心中十分煩惱。

    [滿庭芳]一曲,紅娘唱。

    張生解普救寺之圍后,老夫人令紅娘招張生赴宴。

    張生以為老夫人將踐約許親,乃“打扮著等他,皂角也使過兩個也,水也換了兩桶也,烏紗帽擦得光掙掙的”。

    張生的迫不及待受到紅娘的善意調侃。

    [閱讀提示]

    1.試說明兩段唱詞刻畫出人物怎樣的性格。

    2.試比較兩支曲子不同的語言風格。

    [參考解說]

    1.[混江龍]一曲,鶯鶯大膽表露出對愛情生活的向往。

    前六句寫傷春,“落紅”、“池塘”、飛蝶、燕子這些物象,引起鶯鶯年華易逝的感觸。

    后四句寫傷情,“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寫崔、張情思綿綿卻又如隔天涯,引起了鶯鶯的埋怨、悵恨。

    [滿庭芳]一曲,活畫出張生的“酸丁”模樣。

    紅娘送張生“文魔秀士”、“風欠酸丁”兩個雅號,十分有趣。

    張生的“打扮”,“額顱”揩凈,“擦倒蒼蠅”,“光油油耀花人眼睛,酸溜溜螫得人牙疼”,活生生寫出了這位“酸丁”的酸態。

    同時也寫出了紅娘的俏皮性格。

    紅娘是要玉成其事的,紅娘對張生的奚落折射出張生迫不及待的心情,使這個“傻角”(紅娘語)顯得可笑又可愛。

    2.[混江龍]一曲,典雅含蓄。

    “落紅”句,寄寓著鶯鶯對妙齡易逝的感慨。

    翅沾飛絮的彩蝶、口銜香泥的燕子引發了鶯鶯的惜春情緒。

    “春心”則是鶯鶯渴望愛情的隱語。

    由于現實環境的制約,鶯鶯不可能與意中人自由交往,以致金粉香消精神消減。

    全曲借景言愁景真情切語句雅麗。

    [滿庭芳]一曲,幽默風趣。

    紅娘眼中的張生,酸傻與忠厚相連,呆氣與癡情并存。

    紅娘一方面熱情地作“撮合山”,一方面又要對張生的癡呆予以嘲弄。

    紅娘繪聲繪色的唱曲,融宋元口語成分于曲詞之中,具有“本色當行”特色。

    兩段唱詞的安排,與鶯鶯、紅娘的身分、教養、個性完全吻合

    《長亭送別》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進一步了解元雜劇的特點與成就;了解王實甫及《西廂記》。

    能力目標:鑒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詞;欣賞崔鶯鶯的形象;學習本文運用多種修辭表現人物性格特征的寫法。

    情感目標:認識王實甫《西廂記》反封建禮教的意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愛情觀。

    教學重點:

    鑒賞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和多種修辭方法對表情達意的作用。

    教學難點:

    藝術形象崔鶯鶯的典型意義

    課時安排及教學設想:

    擬用二課時。

    以誦讀為基礎,以文學鑒賞為紐帶,帶動詞句的理解和思想內容的分析及藝術手法的鑒賞。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二、簡介作者和《西廂記》劇情

    王實甫,名德信,字實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雜劇作家。

    所作雜劇14種,現僅存《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四丞相高會麗春堂》《呂蒙正風雪破窯記》三種。

    《西廂記》源于唐元稹《鶯鶯傳》。

    寫唐貞元中,書生張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

    適崔相國夫人攜女鶯鶯扶相國靈柩回家鄉安葬,途經普救寺,也借宿于此。

    一日,張生游佛殿,與鶯鶯相遇,兩人一見傾心。

    時蒲州有孫飛虎起兵作亂,亂軍包圍了普救寺,欲奪鶯鶯為押寨夫人。

    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許下諾言,誰能破賊解圍,就將鶯鶯嫁給他為妻。

    張生自愿為之,請鎮守潼關的好友白馬將軍杜確率兵前來相救。

    杜確率兵至,平定了亂兵。

    解了普救寺之圍。

    不料老夫人嫌張生是一白衣秀士,門不當戶不對,便出爾反爾,只許張生與鶯鶯兩人以兄妹相稱。

    張生因不能與鶯鶯成親,害了相思,經鶯鶯侍女紅娘從中幫助傳遞書簡,兩人背著老夫人私下幽會。

    后兩人來往之事被老夫人發現了,便把紅娘叫來拷問。

    紅娘反責老夫人出爾反爾,忘恩負義,并稱此事若張揚出去,于崔家名聲不利,不若答應兩人的婚事。

    老夫人無奈,只得答應了張生與鶯鶯婚事。

    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為由,逼張生赴京應試,待張生應試及第后,才允許他與鶯鶯成親。

    《西廂記》共五本二十一折,《長亭送別》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劇最為膾炙人口的精彩片斷之一。

    隨著劇情的發展,鶯鶯終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與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邁出了關鍵的一步,與張生私下結為夫妻。

    但老夫人逼張生趕考,崔、張愛情又面臨新的威脅。

    無奈中,張生只好起程“上朝取應”,鶯鶯在長亭為他送別。

    這場送別戲共有十九支曲文,由鶯鶯主唱,既是塑造鶯鶯形象的重場戲,也充分體現了王實甫劇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點。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簡介曲學知識,難解字詞參看課文注釋或查詞典)

    《西廂記》是一部雜劇,以唱為主,由于古代的音樂沒有音響資料流傳,因此宮調的問題就成為曲學的難點。

    宮調是古代戲曲、音樂名詞。

    是音樂的各種調式,宮調不同,音調就不同。

    古代音樂有七聲:宮、商、角、變徵、徽、羽、變宮。

    以宮為主的調式稱“宮”,余稱“調”,合稱“宮調”。

    元雜劇常用“五宮四調”,即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大石調、雙調、商調、越調,合稱“九宮”。

    如《竇娥冤》中的《正宮》就是一種宮調。

    《長亭送別》用正宮,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說正宮的聲情是“惆帳雄壯”。

    可見《長亭送別》這一折的音樂應是惆悵的、悲壯的。

    曲牌,俗稱“牌子”,和詞牌一樣,是曲的音樂譜式。

    比如【端正好】【滾繡球】【叨叨令】等等,每一個曲牌,在韻上必然屬于一種宮調。

    不同的曲牌在字數、平仄、押韻上往往不同。

    曲詞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寫的文字,一般要押韻,講究對仗。

    《西廂記》的曲詞歷來被人稱道。

    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說“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

    極有佳句,若玉環之出浴華清,綠珠之采蓮洛浦。

    ”《長亭送別》這一折又尤其突出。

    旦:女角。

    末:男角。

    潔:和尚的別稱。

    課文指長老。

    長亭:古代道路上每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供旅行休息用,常常是餞別的場所。

    四、整體把握

    《西廂記》突破了雜劇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連本戲。

    《長亭送別》,共十九支曲文,按時間的推移、情節的發展,可分為四個場面。

    藝術觸角伸展到人物的心靈深處,集中刻畫的是鶯鶯送別張生時細致復雜的心境、意緒。

    送別途中:【端正好】【滾繡球】【叨叨令】

    長亭餞別:【脫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樓】【幺篇】【滿庭芳】

    【快活三】【朝天子】

    臨別叮囑:【四邊靜】【耍孩兒】【五煞】【四煞】【三煞】【二煞】

    惜別目送:【一煞】【收尾】

    在四個場面中鶯鶯的感情變化:痛→恨→怕→念。

    五、賞析第一部分:“送別途中”(長亭路上、趕赴長亭)。

    (一)賞析【端正好】

    1、其中的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作用:借凄涼的暮秋景象寫鶯鶯的離愁別恨。

    (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王實甫的《長亭送別》全篇譯文

    散文

    《長亭送別》前三段改寫成散文

    閱讀(483)

    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散文

    將《長亭送別》改寫為散文

    閱讀(496)

    四邊靜:霎時間杯盤狼藉,車兒投東,馬兒向西。兩意徘徊,落日山橫翠。知他今宵宿在哪里?有夢也難尋覓。酒入愁腸,只剩空杯幾只,凌亂地橫在桌上。一如那離情別緒,繞得人七上八下,這是一種多么殘忍的凄涼!“霎時間”寫出時間極短而變化之快,之前是把盞祝

    散文

    長亭送別的前三部分寫成散文

    閱讀(441)

    車轍壓過滿地零落的黃花,倏然而起的西風吹散了我飄逸的長發。天空也有著一朵兩朵的白云,偶爾飛過的大雁低沉地吟唱著秋的哀傷。眼角,一滴晶瑩的淚水無聲地劃落,融化成對你無限的牽掛。昨日你珊珊而來,今日便要匆匆而去。何時才能斯守這一世的

    散文

    文章描寫方法都有哪些

    閱讀(524)

    文章描寫方法:1、白描:所謂“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以簡潔的語言勾畫出事物形象的一種寫法。2、細描:細描是指對事物的一筆一畫的精雕細刻,相對于白描,細描也可以稱為工筆。3、襯托:襯托是指在寫人記事的過程中,為了突出主要對象用另

    散文

    寫景文言散文的描寫方法在線等

    閱讀(333)

    這個難度很大,我把方法給出來,你找幾篇文章一一查找1.正面描寫(直接描寫),是對人或環境的直接描述2.側面描寫(間接描寫),通過對其他人或環境的描寫,從側面烘托所寫人物、所寫之景從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3.場面描寫,是對許多人參加的大型的社會

    散文

    語文中有哪些描寫手法表現手法

    閱讀(570)

    描寫方法:1、按內容來分,描寫有人物描寫和景物描寫兩種。人物描寫的方法主要有六種,即概括描寫、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景物描寫則包括靜態與動態、客觀與主觀、反襯與對比三種。2、按特征分類有:白描和細描,所謂

    散文

    本人是個新手中短篇小說如何投稿

    閱讀(427)

    散文的不知道,小說的話也只知道青春類的,樓主按約稿要求寫完了投就行了。稿費高的很多,問題是要求也高,看你自己能不能達到要求了。一般來說,直接問投稿方式、雜志名稱是沒有用的,雜志一年能倒閉幾十家再新起幾十家,而且成熟一點的寫手都知道,編

    散文

    我的中國夢抒發感恩之情作文

    閱讀(363)

    夢想在長城腳下放飛,希望在我們腦海中點燃.黑暗中一盞明燈,指引著我們的去向.記得蘇格拉底說過: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而奮斗.我們從不懷疑,因為夢想只要經過奮斗,就可能變成現實.哪怕沒有成功,我們也不后悔,因為我們至少奮斗、

    散文

    中國最早的散文是哪一篇

    閱讀(420)

    中國散文始于先秦,與詩歌共同成為中國最早的文學形式。先秦散文一般分為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兩類。諸子散文是先秦思想家用以闡發哲學思想的文章,代表作有《論語》、《莊子》等;歷史散文即史書,如《左傳》等。從形成時間來看,中國最早的散文應

    散文

    如何品味散文的語言

    閱讀(340)

    在散文閱讀中,這是一個大的考點,可以包括很多小項,分析如下:(1)詞語含義原文給一個詞語的拼音,讓你根據語境和拼音寫出詞語并結合語境解釋詞語的含義。填寫要靠平時的積累,解釋詞語要根據詞語所在的語境來推斷。答題思路:考慮文章或段落的主題,結

    散文

    怎樣品味散文的語言

    閱讀(310)

    1、從修辭角度品味散文語言任何好的作品,從表達角度來說,作者只有在遣詞上下一番功夫,選用鮮明、生動、具體可干的形容性詞語,才能完美地表情達意;從閱讀角度來說,讀者只有認真地品味這些詞語,才能更好地領會文章的內容和語言,才能有助于閱讀能

    散文

    如何品味寫景散文語言

    閱讀(319)

    1、景物描寫得是否形象生動,包括色彩、形狀、氛圍、動感等2、選詞是否恰當,動詞、形容詞等;句子是否妥帖等3、用了哪些合適的修辭手法,比喻、排比、對偶句之類4、創造了什么意境,就是說給人什么感受,是驚奇、快樂、感傷等等。給了人們什么啟示

    散文

    送給女友生日的文章

    閱讀(337)

    在你的生命里,仿佛只學會了奉獻,在你的生活里,似乎總是受委屈,這不是你的宿命,而是你潔凈的心靈,使你凈化了你的生活,卻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女人的心是水做的,這句話只有用來形容你是再恰當不過了.如果說你注定要用那溫柔來面對這個世界.

    散文

    關于對死去的妻子的生日的懷念詩文

    閱讀(433)

    西晉潘岳最早創作《悼亡詩三首》,寫對其妻子去世后經久難泯的懷念,遂開悼亡詩一途。齊梁間詩人沈約、隋詩人薛德音,俱有同題為“悼亡”的詩,都是悼念亡妻的。梁江淹有《悼室人》十首,也是悼亡之作。?唐之后,悼念亡妻的詩詞,多不以“悼亡”為題

    散文

    《長亭送別》前三段改寫成散文

    閱讀(483)

    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散文

    將《長亭送別》改寫為散文

    閱讀(496)

    四邊靜:霎時間杯盤狼藉,車兒投東,馬兒向西。兩意徘徊,落日山橫翠。知他今宵宿在哪里?有夢也難尋覓。酒入愁腸,只剩空杯幾只,凌亂地橫在桌上。一如那離情別緒,繞得人七上八下,這是一種多么殘忍的凄涼!“霎時間”寫出時間極短而變化之快,之前是把盞祝

    散文

    長亭送別的前三部分寫成散文

    閱讀(441)

    車轍壓過滿地零落的黃花,倏然而起的西風吹散了我飄逸的長發。天空也有著一朵兩朵的白云,偶爾飛過的大雁低沉地吟唱著秋的哀傷。眼角,一滴晶瑩的淚水無聲地劃落,融化成對你無限的牽掛。昨日你珊珊而來,今日便要匆匆而去。何時才能斯守這一世的

    散文

    關于送別親人的作文100字

    閱讀(608)

    每當看到父親那滿頭銀發;每當看到父親那微駝的背,淚水不知不覺得充滿了我的眼眶。父親為了我們,為了這個家付出了巨大的汗水,但他卻自始至終一臉坦然,一句怨言也沒有......高高的個頭,瘦瘦的臉龐,黝黑的皮膚,總穿著一身又舊又爛的西服,腳蹬一雙不

    散文

    關于送別的作文600字以上最好是散文

    閱讀(467)

    “孩子,等等我!”寒風中,我似乎聽到有人叫我,連忙回頭一看,呀!是媽媽!她正氣喘吁吁地向我這里趕,頭發早已被風吹得凌亂不堪……我深情地望著母親那瘦小的身軀。只見她想一支離弦的箭朝我射來,她似乎不曾注意身邊的事物:人頭攢動的海洋,如此多的人,卻

    散文

    《祭妹文譯文-翻譯》

    閱讀(546)

    一、譯文:乾隆三十二年冬,葬三妹素文在上元的羊山上,并作這篇文章來致祭:唉!你生在浙江,卻葬在此地,遠離我們的故鄉七百里了;當時你即使做夢、幻想,也怎會知道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你因為堅守從一而終的貞節觀念,嫁了一個品德敗壞的丈夫而被遺棄

    散文

    寫人記事類作文要求全篇語言多一點

    閱讀(365)

    中學生寫作文,一個主要毛病是空空洞洞。寫人,不是“目光炯炯”,就是“精神抖擻”;寫樹,不是“枝葉茂盛”,就是“參天聳立”;寫花,不是“姹紫嫣紅”,就是“絢麗奪目”,總之,沒有具體、細致地描述,只有抽象的、概括的介紹,反映不出個性,再現不出特征。實

    久久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