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kggui"></nav>
  • <optgroup id="kggui"></optgroup>
  • <menu id="kggui"></menu><xmp id="kggui"><nav id="kggui"></nav>
    <menu id="kggui"><menu id="kggui"></menu></menu>
    <nav id="kggui"></nav>

    高分求幾篇劉墉或周國平文章的【讀后感】

    1、讀《周國平散文》有感

    似乎每一個假期,學校都回布置讀書的任務。

    好像是我們這些學生除了寒暑假之外,就不會有時間看書了似的。

    當然,假期所讀的書與平時讀的完全不在同一檔次,畢竟,誰有本事在讀完一本科幻小說或是漫畫之后能寫出合乎要求的讀后感?于是乎,我的同學們只好拿起平時只放在書架上沖樣子的名著讀了起來。

    我卻幸運得多了。

    多虧我的未雨綢繆,厚厚的一本《周國平散文》,讓我利用每天中午的時間一點一點蠶食,到放假時只剩下幾十頁了。

    我只需趁熱打鐵,將之讀完即可。

    周國平這個名字,很多人都覺得陌生。

    倒是和他一字之差的周和平老師更有些知名度。

    周國平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讀書人,著書立說和翻譯外國哲學著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

    他的書或是文章,無非兩個方面:散文隨筆和哲學論著。

    前者描繪了一個文人的精神家園,后者反映了他的學術生活。

    我讀到的,自然是他文人的一面。

    周國平的隨筆散文,真正映了“隨”和“散”這兩個字。

    每篇文章都透著淡然,好像是從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一般。

    他的文章更多地關注自己而不是家國大事,好像就一直停留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身”境界。

    這看似不夠偉大,用套話說就是“缺少社會責任感”。

    不過如果以他所制定的修身圓滿的標準來衡量,天下之大,那些正行治國之事的“偉人們”又有幾個是做到了修身、甚至嘗試過修身呢?官吏腐敗問題是哪一個國家都不可避免要面臨的問題。

    可如果我們恪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方略,循序漸進的話,哪里還會有貪官污吏得勢的道理?

    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自己的任務和位置。

    如果不細心叩問自己的心靈,如何能發現社會早已為自己預留的位置?對于我們,人生的大半都是未知,都需要探索;可是如果在邁出探索的步伐之前,連自己的目的地都不清楚;或是在行進途中漸漸迷失了方向,那又有什么資格口稱自己是在探索人生呢?前進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下,了望的目光更是一刻也不能松懈。

    周國平用他的散文教給我們把握出世入世的度:即不能不問世事,那是不可能且自私的;也不能沉浸于俗世,迷失了自我。

    如果把攀登人生的高峰類比于登山,那么最佳的狀態應該是:肉體在不懈的攀登,步步為營,深陷崇山的掩映之中,靈魂則跳出山外,以旁觀者的清澈目光為前進指明方向,永遠不迷失。

    這顯然是神仙的境界,凡人想要達到無疑是奢談。

    我們只有退而求其次,在每次出發之前先問問自己夠不夠堅定;定期停下來修整,總結過去并展望未來,看看自己的路線是否偏移。

    “認識你自己”,這是指導精神生活的圣經。

    我希望自己能夠秉持這圣經,不忘審視自己。

    學習的范疇,不只是我們現在體會到的那么淺薄,我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明白更多。

    2、安靜給我睿智——周國平《安靜》讀后感

    周國平是我很喜愛的作家。

    看他的書是高三時候的事,現在回想起來,他的書陪伴我整個的高三生活,用思考與哲理給我浮躁的心情增添一股沉靜的清泉。

    周國平的散文集《安靜》,對比昔日的“守望”和“朝圣”,似乎來得更為純粹和徹底。

    我喜歡《安靜》,不僅緣于這個詩意化的詞語,更是驚羨“安靜”這樣一種境界。

    周國平在書中說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和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在的虛名浮行的誘惑。”正是這種對追求的執著讓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安靜的無比珍貴。

    依照通常的情況,安靜這個命題到了哲學家手里,總會演繹成生存與死亡的掙扎。

    然而在周國平卻能輕而易舉地將安靜的氛圍融入到書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讓我剛打開書頁,就已經不能釋手。

    在周國平的隨性抒寫下,安靜成了一種天然的存在。

    年齡長久的提煉和沉積,讓其內心更為充盈,使其生命擺脫浮躁而逐漸趨于安靜。

    也正是因為如此,注定了安靜不是一種瞬間的偶得,而是從最深的絕望中尋找最美麗的驚喜,這是一種成熟人生的境界。

    所以,我一般都會選擇在深夜讀周國平,點一盞臺燈,泡一壺香茶,跟隨他去尋找安靜。

    安靜不是一瞬間的偶得,安靜需要心靈的創造。

    在書的目錄里,我發現了久違的親切話題:幸福、藝術、執著、平淡、智慧、死亡、存在……書中處處遺留著哲學和散文的痕跡。

    這兩者時而平行,相互對望相互傾慕;時而相交,綻放出無聲的思維火花,令人心曠神怡。

    書中,他所展現的人生體驗與讀者所關切的世間感悟的詞語外殼上,沒有一個“安”字,也沒有一個“靜”字,但它們都毫不例外地與安靜的距離最短。

    周國平所期待的,正是這樣的一種充滿樂趣的安靜。

    生活中只要有樂趣為伴,我便不會感到寂寞難耐,因為我會覺得,這安靜,怎么品味都別有情趣。

    安靜不是毫無變化的靜止,盡管它常常逗留在某一風景的邊界上。

    曾經以為周國平對愛的解讀是最精巧最靈秀的。

    在他的舊作《人與永恒》里,愛情如同林中的溪水,點滴入耳,超凡脫俗,令人憐惜。

    但書至此時,說到“私隱”,說到“隔膜”,溪水漸入人境,再無仙氣,似乎將要干涸。

    不過后來在安靜中想想,愛確實應該在人間,在人的身邊人的心底,這樣的溪水比在林中更踏實了。

    愛,應該踏實,應該長流,如他所說,“愛情是一條流動的河”。

    還有更多的事物在流動。

    “我的怪癖是喜歡一般哲學史不屑記載的哲學家,寧愿繞開一個個曾經顯赫一時的體系的頹宮,到歷史的荒村陋巷去尋找他們的足跡。”周國平曾經這樣形容自己對愛默生的向往。

    同樣,我也樂意用這句話來表達對周國平先生的仰慕。

    少年時代的周國平有幸進入多少人所夢寐以求的北大,在那如此深沉豐盈的人文環境和氛圍下成長。

    在中國最動亂的十年**時期,他又有幸在深山里安靜思考,與圣賢先哲交流,和花草蟲魚對晤,在那樣的社會環境和經歷下,他完成了對思想的構建,對靈魂的提煉。

    大寧靜產生了大孤獨,大孤獨催生了大智慧,智慧和從容又讓他完成了一種內在的超越性的突破。

    時至今日,在我們生活的世界,利益的驅動超越一切,物質的誘惑淹沒精神的愉悅,連學界也已成為喧鬧的名利場,我們很難再聽到來自心靈本真的呼喚——如此浮躁的社會里,安靜就會顯出多么的珍貴,守住一份寧靜又是何等不易。

    且看《孤獨的價值》、《智慧和信仰》、《詩人的花園》、《人的高貴在于靈魂》,這都是我贊賞的篇目。

    雖不是通篇說“安靜”,但還是能夠看出周國平在這本書中一貫的人文追求。

    質樸平實又不失詩的光華,暢達深邃滲透著哲學的智慧。

    正是這樣一種風格,使他擺脫了純學術的艱澀而實現了對哲學本身的突破。

    關于“安靜”,周國平寫下了這樣的文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

    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我對一切太喧囂的事業和一切太張揚的感情都心存懷疑,它們總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亞對生命的嘲諷:‘充滿了聲音和狂熱,里面空無一物’”。

    現在想來,真是至理名言。

    其實,無論世界,無論我們生活的周圍變得如何的喧囂與躁動,哪里又找不到一片安靜的角落呢?關鍵還是我們自己愿不愿意去尋找,或者說找到了又能否守住自己的這一份寧靜?即使我們無法在現實中找到安靜,至少我們還能保持一份心靈的恬淡,還可以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園。

    倘若這一方領地也終失守,人生真的會充滿痛苦與無奈。

    我會再讀周國平的《安靜》。

    夜深人靜的時候,靜靜地翻開這樣一本《安靜》,去品味書中對人生、靈魂以及人性的感悟。

    3、長

    今夜我只有美麗的戈壁 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關心人類,我只想你

    1988 7 25

    當世上能懷念的只有詩人死去的姐姐時,詩人的懷念已不是常人的懷念了。

    寫作情懷篇——《另一種存在》

    1.小說的智慧

    “道路在霧中”——這是昆得拉用來反對批判精神的偉大命題。

    每個人都在霧中行走,看不清楚自己將來走向何方。

    ——P30

    關于這種存在性的苦惱,昆得拉有一段詩意的表達:“令人震驚的陌生性并非表現在 我們追嬉的女人身上,而是在一個過去曾經屬于我們的女人身上。

    只有在長時間遠走后重返故鄉,才能揭示世界與存在的根本陌生性。”

    在回憶過去的時候,常常會有陌生的感覺

    非常深刻。

    和陌生女人調情,在陌生國度觀光,我們所感受到的只是一種新奇的刺激,這種感覺無關乎存在的本質。

    相反,當我們面對一個朝夕相處的女人,一片熟門熟路的故土,日常生活中一些自以為熟 的人與事,突然產生一種陌生感和疏遠感的時候,我們便瞥見了存在的令人震驚的本質了。

    此時此刻,我們一向籍之生存的根源突然瓦解了,存在想我們展現了它的可怕的虛無本相。

    不過,這種感覺的產生無須借助于遠走和重反,盡管距離的間隔往往促成疏遠化眼光的形成。

    對于移民作家來說,最深層的痛苦不是鄉愁,而是一旦回到故鄉時會產生的這種陌生感,而且這種陌生感一旦產生就不只是針對故鄉,也是針對世界和存在的。

    ——P31

    2.文學的安靜

    福克納稱文學是“世界上最孤獨的職業”,寫作如同一個遇難者在海上掙扎,永遠是孤軍奮戰

    ——P32

    當你告訴別人,你即將有一件作品出現,便抹殺了創作的安靜。

    創作的種子,便被磨成了面粉。

    3.讀《務虛筆記》的筆記

    三、殘缺與愛情

    殘缺即殘疾,史鐵生是把他們用作同意詞的。

    有形的殘疾僅是殘缺的一種,在一定的意義上,人人皆患著無形的殘疾,只是許多人對此已經適應和麻木而已。

    生命的本身是不圓滿的,包含著根本的缺陷,在這一點上無人能夠幸免。

    史鐵生把殘缺分成兩類:一是個體的殘缺,指孤獨;另一種是社會化的殘缺,指來自他者審視的目光,由之而感受到了差別、隔離、恐懼和傷害。

    我們一出生,殘缺便已經在我們生命中隱藏著,只是必需通過某種契機才能暴露出來,被我們意識到。

    在一個人的生活歷程中,那個因某種契機而意識到了人生在世的孤獨,意識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和隔離的時刻是重要的,其深遠影響可能將貫穿終生。

    在《務虛筆記》中,作者在探尋每個人物的命運之路的源頭時,實際上都是追溯了他們生命中的這個時刻。

    人的“生日”各異,卻都是某種創傷經驗,此種安排顯然出于作者的自覺。

    無論在文學中還是在生活中,真正的個性皆誕生于殘缺意識的覺醒,憑借這一覺醒,個體開始從世界中分化出來,把自己與其他個體相區別,逐漸形成為獨立的自我。

    有殘缺便要尋求 彌補“恰是對殘缺的意識,對彌補的近乎宗教般癡迷的祈禱”,才使愛情呈現。

    因此,在殘缺與愛情兩者中,殘缺是根源,它造就了愛的欲望。

    不同的人意識到殘缺的契機、程度、方式皆不同,導致對愛情的理解和尋愛的實踐也不同,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命運。

    所謂尋求禰補,并非通常所說的在性格上互補。

    這里談論的是另一個層次上的問題,殘缺不指缺少某種性格或能力,于是需要從對方身上去長補短。

    殘缺就是孤獨,尋求彌補就是要擺脫孤獨,可是兩個孤獨到了一起就能擺脫孤獨了嗎?有兩種不同的孤獨。

    一種是形而上的孤獨,即人發現自己的生存在宇宙間沒有根據,如海德格爾所說的“嵌入虛無”。

    這種孤獨當然不是任何人間之愛能夠解除的。

    另一種是社會性的孤獨,它驅使人們尋求人間之愛。

    然而,正如史鐵生指出的,尋求愛就是不得不接受他人目光的判定,而他人的目光還是判定了你的殘缺。

    因此,“海誓山盟僅具現在表現性,這與其說是它的悲哀,不如說 是它的起源”他人的不可把握,自己可能受到傷害,使得社會性的孤獨也不能真正的消除。

    由此可見,殘缺是絕對的,愛情是相對的。

    孤獨之不可消除,殘缺之不可最終彌補,使愛成了永無止境的追求。

    在這條無盡道路上奔走的人,最終就會看破小、愛的限度,而尋求大愛,或者超越一切的愛,而達于無愛。

    對于愛情的根源,可以有兩種相反的解說:一是因為殘缺而尋求彌補,另是因為豐盈而渴望奉獻。

    著兩種解說其實并不互相排斥。

    越是豐盈的靈魂,往往越能敏銳地意識到殘缺,有越強烈的孤獨感。

    在內在豐盈的襯照下,方顯出人生的缺陷。

    反之,不 孤獨也許正意味著內在的貧乏。

    一個不 孤獨的人很可能自以為完滿無缺,但這與內在的豐盈完全是兩回事。

    ......孤獨創造了愛情,多向的愛情則使孤獨的背景消失,從而使愛情的原因消失。

    ——P59

    世界上沒有東西會是永遠存在的.............

    人們因孤獨而尋求愛情的同時,愛情又是由性欲發動的異性的愛慕。

    記憶中第一次性沖動是在北方5歲小學的時候,一個人看見了學校的人體標本,然后就有了一些奇怪的生理和心理感覺。

    當時也搞不清那標本是男的還是女的,好象是男女通用的,塑料做的有橫截面的。

    從此發現女孩的不同,開始注意女孩。

    不過直到現在現在我也不明白愛情對我究竟是什么,心理?生理?或許是兩樣都有吧。

    4.活著寫作是多么好

    活著是多么好。

    過去經歷的孤獨在當時讓我盼望解脫,自殺或被殺。

    但是當苦痛的時光流去后,日子中的絕望開始淡化,新的煩惱、苦痛成為重生的契機,反復繁榮絕望讓我們學會平靜。

    在這個災難重生的世界中,我們脆弱的肉體還活著,我們的精神依然清醒,活著多么珍貴,多么美好。

    新的精神成長,是干枯的種子,等待生命契機的來臨,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活著,我們還活著。

    好的作家文論能喚起創作欲........

    然后是少年時代,情心初萌,醉意蕩漾,沉浸于一種微妙的心態,覺得每一個萍水相逢的少女都是那么美麗。

    羞怯而又專注的眼波,淡淡的發香,微啟的雙唇中牙齒的閃光,無意間碰到的冰涼的手指,這一切都令人憧憬的愛情,讓人感到一陣甜蜜的惆悵。

    還記得,小學時候第一次觸到女孩子手臂的感覺,的確是冰冷的,但除了冰冷之外那種感覺一輩子只有那一次,而且是令人倒氣的,像一支柔軟的針刺進了你的腦袋。

    興奮而不安,那中唯一的感覺將會回憶一生,甚過許多其他的第一次。

    剛剛發育前幾年,害怕異性的眼神,甚至是母親的,害怕她們看透你的充滿生命力的想象。

    性欲的出現伴隨著肉體的饑渴和心理的自責,世界開始長出黑色的體毛,幼年結束了,種子走向更猛烈的陽光。

    哲學家園篇——《無用之學》

    1.生命的苦惱和創造的歡欣

    哲學一開始就是一種尋求絕對本體的努力。

    —— P1

    在個人身上,自我意識和死亡意識總是同時覺醒并且成正比發展。

    當自我的邊緣從渾濁中清晰地分離出來時,自我花為烏有的前景就顯得觸目驚心了。

    反過來說,意識到了死亡的不可避免和萬劫不復,也就意識到了自我的獨一無二和不可重復。

    追求絕對,原是一種根植于人性之中不同尋常的激情,哲學家把這種激情轉變成深沉的思考

    ——P4

    4歲左右有將近一年的寄居生活,住在一戶沒有血緣關系的小學老師家里,在南方的母親給他們寄去每月幾乎所有的工資。

    我經常被迫彈琴、寫字還有跪北方的撮衣板,經常哭得很累。

    每個星期六下午都趴在樓道的陽臺上等啊舅、舅媽接我去他們那里住住,有的時候在陽臺從黃昏一直等到了晚上天黑,就知道他們不會來了。

    有一天晚上大家(我的寄主)都睡了,我睡不著而且想起了廚房里的刀,于是我便一個人悄悄摸黑地來到廚房。

    那天晚上月光很亮,像一顆遙遠的日光燈。

    望了望對面漆黑的住宅樓,聽了聽身后很安靜確定不會被發現后,從櫥柜里拿出了一把很小的不銹鋼水果刀。

    月光把刀面照的像面鏡子,刀面磨過的痕跡清晰可見,然后我開始幻想我的血在流,流了一晚,第二天早上他們發現了我的尸體都哭得要死,并且后悔沒有好好待我。

    幻想夠了,我把刀刃放在了自己的肚子上準備讓他們后悔,就在即將用力的時候提前預感到了沒在幻想范圍內的疼痛,于是仔細審視輕輕觸摸刀刃,最后把刀放了回去走回房間蓋上厚厚的被子,那天晚上好象睡得特別香,因為幻想中他們都哭了。

    那是第一次我意識到死亡的疼痛,第一次意識到我要活著。

    生命的偉大不在于活得長久,而在于活得有氣魄。

    戰勝生命的苦惱的途徑既不是宗教的解脫,也不是長壽的訣竅,而是文化和藝術的創造。

    ——P8

    宗教和倫理用虛假的絕對(神和善的觀念)來抹殺自我,通過否定生命本身來解脫生命的苦惱。

    科學和政治既不關心絕對也不關心自我,無視生命的苦惱。

    藝術和審美,便是他(尼采)心目中唯一足以戰勝生命的苦惱的力量,便是他珍視的文化。

    他說:“藝術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來的形而上的活動。”

    ——P11

    藝術比愛情更能勝任作為人的終生伴侶。

    但當現實生活中的愛情已不能打動人的內心,那么是生命幸運還是不幸呢?

    4、讀《周國平散文精選》

    在博友《妞妞》的讀后感中,我知道了這是一本令每一位讀者啜泣的好書,更知道了作者是一個摯愛女兒勝過一切的好父親。

    感動的淚光中,我記下了周國平這三個字。

    于是買下了他的一些書。

    隨著點點滴滴的閱讀,周國平的形象漸次清晰了起來:一個好作家,一個哲學家。

    《周國平散文精選》是我深深喜歡的一本,文章按年代順序分為四輯:“只有一個人生”(1983——1989),“今天我活著”(1990——1992),“守望的距離”(1993——1995),“各自的朝圣路”(1996——1998)。

    博學多才,深刻俊美,思辨清晰是我最直觀的感受。

    每讀一篇文章,總有那么些句子撬動心脈蹦跳不已,然后不由自主地吟誦起來,一讀再讀,一品再品,猶如陳年好酒,純真的、醇香的、淳厚的、沉醉的……

    “我們讀一本書,讀到精彩處,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聲來:這是我的思想,這正是我想說的,被他偷去了……沉睡的感覺喚醒了,失落的記憶找回了,朦朧的思緒清晰了……”這是周國平說的,也正是我閱讀他的某些感受。

    只是,自我體驗的單一,知識積淀的淺薄,思考角度的機械,我的思想少得可憐又可憐。

    但是,這些絲毫不影響我對此書的喜愛和癡迷。

    相反的,我更愿意走進其中,以一份《閑適:享受生命本身》。

    《等的滋味》是《詩人的執著和超脫》,《平淡的境界》是《習慣于失去》,《永遠未完成》的是《人不只屬于歷史》的撰寫。

    打開《潘多拉的盒子》,我發現《世上本無奇跡》,而且《生命本來沒有名字》。

    順著一條《侯家路》,我看見了《都市里的外鄉人》,我看見了《臨終的蘇格拉底》,我看見了《哲學家和他的妻子》,我看見了《從一而終的女人》,我看見了《被廢黜的國王》……夜已深沉,心兒依然和作者《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我尋覓著《流浪者和他的影子》,我獨享著《文學的安靜》,我仰望著《白兔和月亮》,我見識著《名人和明星》,我醒悟著《愛情不風流》……為了《心疼這個家》,為了《救世和自救》,我愿意讀《永恒的書》,我愿意質疑《消費=享受?》,我愿意以《勇氣證明信仰》,我更愿意于《有所敬畏》中作出《抉擇》。

    是啊,我多么希望在《失去的歲月》中撈取《比成功更寶貴》的東西,在《困惑與坦然》中明白《沉默的價值》,在《詩人的花園》中彈奏《自我二重奏》,在《幸福的悖論》中懂得《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在《人與書之間》《與上帝邂逅》,在《義與利之外》《探究存在之謎》,《在沉默中面對》《時光村落里的往事》……

    曾記得“沉默是金”,今又得到了周國平的詮釋:“智者的沉默好似一口很深的泉源,從中汲出的語言之水也許很少,但滴滴晶瑩,必含有很深的智慧。”

    本性好懷舊,所以喜歡這樣的話語:“有往事的人愛生命,對時光的流逝無比痛心。

    他們懷著特別的愛意,把自己所經歷的一切珍藏在心靈的谷倉里。”

    因自己是一個女人,當然更加的欣賞“母性是女人天性中最堅韌的力量,這種力量一旦被喚醒,世上就沒有她承受不了的苦難。”

    一直習慣于單純,怯弱于周旋,所以一見鐘情于它——“在五光十色的現代世界中,讓我們記住一個古老的真理:活得簡單才能活得自由。”

    “喧嘩的白晝過去了,世界重歸于寧靜。

    我坐在燈下,感到一種獨處的滿足。”這不正是自己的寫照嗎?

    “我們永遠不能占有時間,時間卻掌握著我們的命運。

    在它寬大無邊的手掌里,我們短暫的一生同時呈現,無所謂過去、現在、未來,我們的生和死、幸福和災禍早已記錄在案。”這不正是常常面對時間的追問和苦思嗎?

    ……

    如此豐富深厚的內涵,如此絢爛芬芳的思想,如此抵達心靈的叩問,教我怎能不留連忘返呢?

    令我驚異和欽佩的是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幾乎薈萃在這一本精選之中。

    蘇東坡、羅曼.羅蘭、拜倫、佛洛依德、尼采、愛默生……仿佛這些名人都是周國平的好朋友似的,在他的邀請下聚會在這里,相談人生,相談愛情,相談婚姻,相談幸福,相談友誼,相談寫作,相談成功,相談女人……一直認為一個真正的作家、哲學家應該是博學多才的,應該是與歷史文化相通的,應該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勇于創新的,應該是在悄然無聲中挽起了讀者的手臂輕舞飛揚于一個純粹的時空,或者一個繽紛的天地……很慶幸,我在《周國平散文精選》中,已經見識到了!

    高分求幾篇劉墉或周國平文章的【讀后感】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高分求幾篇劉墉或周國平文章的【讀后感】

    散文

    關于讀書的文章600字以上原創急用啊啊啊

    閱讀(404)

    這年春天,藝術花開。文字是一種很幽雅的東西,它可以描繪出萬里河山,可以描繪出絕世紅顏,10歲那年,我喜歡上他。于是,身邊的朋友多了。有項羽,有楚留香,有劉墉,有司馬光。真的,倘若你也看進書里去的時候,那真是置身其中的感覺。那書中的一切皆與你有

    散文

    魯迅的《野草》中哪些是散文,不包括散文詩

    閱讀(422)

    《野草》概述《野草》是魯迅的散文詩集.1927年北京北新書局初版.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詩,書前有題辭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達了20年代中期作者內心世界的苦悶和對現實社會的抗爭.《這樣的戰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覺》等篇表

    散文

    求魯迅《野草》中任何一遍散文詩的鑒賞或分析

    閱讀(407)

    魯迅曾說過,"他的哲學都包在《野草》里面"了。《墓碣文》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在《野草》諸篇中,《墓碣文》被認為是這部散文詩集的巔峰之作,以其深奧的哲思而為人們稱道。《墓碣文》通過朦朧而奇特的夢境,荒誕不經的情節,展示了一個黑暗

    散文

    河南有那些城市有高鐵站

    閱讀(709)

    安陽東站、鶴壁東站、新鄉東站、鄭州東站、許昌東站、漯河西站、駐馬店西、明港東站、信陽東站這是南北向的石武高鐵上的鄭州西站(原滎陽南站)、鞏義南站、洛陽龍門站、澠池南站、三門峽南站、靈寶西站這是東西向的鄭西高鐵上的開封北站、

    散文

    坐火車高鐵地鐵可以帶酒不帶幾瓶酒回老家

    閱讀(452)

    可以。所有的散裝酒都不允許帶上車。未拆封的酒每人限帶6瓶;酒精度數在50°以上的,每人限帶帶2瓶。禁止攜帶槍支、彈藥、警械、管制刀具、自行車、民用爆炸物品(鞭炮、發令紙、雷管、炸藥)、劇毒物品、強磁物品、放射性物品,以及易燃易爆易腐

    散文

    小孩坐高鐵從老家來能進站接人嗎

    閱讀(732)

    火車站取消站臺票后,多數火車站都推出了“重點旅客愛心紐帶卡”服務項目。凡老弱病殘孕旅客,有需要家屬接送需求的,可持本人身份證直接在火車站服務臺領取愛心卡,方便進出站,愛心卡使用后送回服務臺換回抵押的身份證。

    散文

    《清塘荷韻》季羨林1000字的讀書筆記

    閱讀(340)

    清塘荷韻讀書筆記幾顆來自洪湖的蓮子帶著老人的希冀和憐愛躍入了紅湖,一種頑強而高潔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圍中開始萌芽。如果說周敦頤筆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潔的隱者,朱自清筆下的荷花是撫慰心靈的舞者,那么,季老筆下的荷花則應該是張揚生命

    散文

    作家筆下關于幸福的文章

    閱讀(414)

    畢淑敏的《提醒幸福》還有如果您今天早上醒來時還有劉墉寫的《手提袋老人》《小白狗》,史鐵生的《合歡樹》《秋天的懷念》這些希望能給您提供幫助。追問還有別的嗎?這個我看過。

    散文

    席慕容1982年的散文集

    閱讀(384)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全名穆倫·席連勃,當代畫家、詩人、散文家。1963年,席慕蓉臺灣師范大學美術系畢業,1966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完成進修,獲得比利時皇家金牌獎、布魯塞爾市政府金牌獎等多項獎項。著有詩集、散文集、畫冊及選

    散文

    朝花夕拾中有幾篇是回憶童年的幾篇是憶人散文

    閱讀(1628)

    為你解答,請參考!1:介紹《朝花夕拾》《朝花夕拾》——魯迅所寫的一本散文集.本書為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于北京,后五篇寫于廈門.2:《狗·貓·鼠》——對貓的討厭和仇恨及原因《阿長與》——懷念長媽媽(懷念童年,

    散文

    征集對話內容

    閱讀(319)

    1.某學生和校長的經典對話有人爬墻出校,被校長抓到了。校長問他:為什么不從校門走?他說:美特斯邦威,不走尋常路。校長又問他:這么高的墻,怎么翻過去的啊?他指了指褲子說:李寧一切皆有可能。校長又問他:翻墻是什么感覺?他指了指鞋子說:特步,飛一般的感

    散文

    郭德綱的十年的臺詞

    閱讀(483)

    《十年》是郭德綱、于謙搭檔表演的相聲節目。郭:謝謝各位,今天人來的不少于:對郭:我很欣慰于:還是老詞兒郭:老詞兒說法不一樣于:哦郭:心情跟往常是有區別的于:不一樣郭:啊,樓上樓下,都滿了于:哎郭:你要說德云社小劇場這個不新鮮于:那不算什么郭:人民大會

    散文

    名著讀后感濃縮成經典一句話

    閱讀(380)

    [名著讀后感濃縮成經典一句話]名著讀后感濃縮成經典一句話我們把名著讀后感濃縮成經典一句話,真是太精彩了!可要認真的領悟哦!1.神要是公然去跟人作對,那是任何人都難以對付的,名著讀后感濃縮成經典一句話。(《荷馬史詩》)2.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

    散文

    《紅麥田》讀后感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閱讀(300)

    《紅麥田》讀后感1.在圖書館里,我無意中發現了一本很薄的書,名字叫《麥田里的守望者》,在我拿起這本書時,我沒有想到這么薄的一本書會對我產生這么大的影響,使我感觸很深,我覺得這本書的形式和內容都很出色。美國的五十年代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

    散文

    關于讀書的文章600字以上原創急用啊啊啊

    閱讀(404)

    這年春天,藝術花開。文字是一種很幽雅的東西,它可以描繪出萬里河山,可以描繪出絕世紅顏,10歲那年,我喜歡上他。于是,身邊的朋友多了。有項羽,有楚留香,有劉墉,有司馬光。真的,倘若你也看進書里去的時候,那真是置身其中的感覺。那書中的一切皆與你有

    散文

    幫忙找一篇贊美沈陽的文章

    閱讀(432)

    沈陽,他讓我驕傲。作為一名沈陽人讓我無比幸福。不用說,大家都知道沈陽是老工業基地。但,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他呢?中國的第一架飛機就是在沈陽制造出來的。如果沒有沈陽,中國的飛機還飛不起來呢!過去,沈陽是一個漫天烏云,污染嚴重的城市。而今天

    短句

    好詞好段摘抄要有出自每篇文章至少兩句要25篇急求

    閱讀(371)

    1這座老林仿佛早已生命絕跡,不過就是一座空空的老林罷了。下午的陽光,倒是十分明亮。太陽在林子的上空,耀眼無比地懸掛著。陽光穿過樹葉的空隙照下來時,猶如利箭,一支一支地直刺陰晦的空間,又仿佛是巨大的天河,千瘡百孔,一股股金白色的流水正直

    散文

    寫文章需要從哪些方面進行構思.如:散文.

    閱讀(358)

    在編導專業考試中,筆試部分一般會有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就是散文寫作。可以說散文寫作分數的高低直接影響考生錄取的成績。希望編導專業的應屆考生能拿出一些耐心仔細的把它讀完,相信你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獲的。散文的文體特點散文是一種自由、

    散文

    求一篇小文章三分鐘之內能夠念完要求內容是散文故事類

    閱讀(352)

    浮生若年華文/littlegod序薔薇凋落了一地,交叉路口街邊的霓虹燈還沒關天空的烏云像黑色的棉花糖,薰衣草的愛還沒有變成泡沫,我已經不習慣微笑被放進了牛奶的巧克力還沒有被溫度融化,我穿上黑色夾克,慢慢的遠去,慢慢地走小衣已經走了一年,我去他

    散文

    要寫個散文類的文章不知道怎么下手

    閱讀(359)

    學習散文寫作有兩條途徑,一是從摹仿入手,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趨。二是在閱讀了一些散文后,有了些感性認識,然后學習散文寫作理論,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階段,再閱讀名家范文,然后從事寫作實踐,這樣就可以事半功倍。我們應取第二條途徑,即:閱讀

    短句

    親愛的漢修先生讀后感50字

    閱讀(407)

    《親愛的漢修先生》這本書告訴我們的是:想要提高自己寫作的水平,就應該從小開始養成寫日記這個習慣。同時也讓我領悟到: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不能心急,而是要靜下心來慢慢去克服困難。《親愛的漢修先生》主要講述了一個名叫鮑雷伊的小學生,他閱

    短句

    親愛的漢修先生讀后感1000字

    閱讀(348)

    同樣是一本書,如此讓我著迷,一個可愛男孩鮑雷伊的成長故事。他父母離異,在校被同學偷走午餐,在我眼里他既可憐,又有常人沒有的壓力。讀到最后一篇,我的心情隨之好轉,因為他的父母可能就如我所想,要和好了,不過這是個大膽的想法,并沒有成功,看著雷伊

    久久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