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看破紅塵的詩句有哪些
1、《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 唐代:張籍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譯文: 你明知我已經有了丈夫,還偏要送給我一對明珠。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纏綿,把明珠系在我紅羅短衫。
我家的高樓就連著皇家的花園,我丈夫拿著長戟在皇宮里值班。雖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無遮掩,但我已發誓與丈夫生死共患難。
歸還你的雙明珠我兩眼淚漣漣,遺憾沒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2、《玉樓春·尊前擬把歸期說> 宋代:歐陽修 尊前擬把歸期說,欲語春容先慘咽。
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離歌且莫翻新闋,一曲能教腸寸結。
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 譯文: 樽前擬把歸期說定,一杯心切情切,欲說時佳人無語滴淚,如春風嫵媚的嬌容,先自凄哀低咽。
啊,人生自是有情,情到深處癡絕,這凄凄別恨不關涉——樓頭的清風,中天的明月。 餞別的酒宴前,莫再演唱新的一闋,清歌一曲,已讓人愁腸寸寸郁結。
啊,此時只需要把滿城牡丹看盡,你與我同游相攜,這樣才會少些滯重的傷感,淡然無憾地與歸去的春風辭別。 3、《無題·颯颯東風細雨來》 唐代:李商隱 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
金蟾嚙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譯文: 東風颯颯,陣陣細雨隨風飄散紛飛,荷花塘外的那邊,傳來了聲聲輕雷。有鎖紐的金蟾香爐,香煙繚繞飄逸,狀似玉虎的轆轤,牽引繩索汲井水。
賈女隔簾窺韓壽,是愛他年輕貌美,魏王夢見甄氏留枕,賦詩比作宓妃。呵,我這顆心不再與春花一同萌發;免得使我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煙灰。
4、《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 宋代:歐陽修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譯文: 庭院深深,不知有多深?楊柳依依,飛揚起片片煙霧,一重重簾幕不知有多少層。豪華的車馬停在貴族公子尋歡作樂的地方,她登樓向遠處望去,卻看不見那通向章臺的大路。
春已至暮,三月的雨伴隨著狂風大作,再是重門將黃昏景色掩閉,也無法留住春意。淚眼汪汪問落花可知道我的心意,落花默默不語,紛亂的,零零落落一點一點飛到秋千外。
5、《鷓鴣天·代人賦》 宋代:辛棄疾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腸已斷,淚難收。
相思重上小紅樓。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
譯文: 落日里寒鴉歸巢勾起我一片思愁。只有池塘柳樹發出嫩綠的新芽顯出溫柔。
如果不是眼下親自遭遇離愁別恨的折磨,根本不會相信這世上真會有人傷心白頭。 離腸寸斷,淚流難收。
懷著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紅樓。明明知道亂山無數,遮斷了遠方的天空,可還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欄桿上,一直凝望而不能罷休。
看破紅塵的詩句有哪些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話?
一場寂寞憑誰訴。算前言,總輕負
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歐陽修《玉樓春》
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隱《無題六首其六》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歐陽修《蝶戀花二首其一》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辛棄疾《鷓鴣天》
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
【求一首詩能表達我要與世隔絕,看破紅塵,獨自靜修的意愿的詩句.】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辛棄疾《鷓鴣天》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隱《無題六首其六》 終南別業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酬張少府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里館》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沒有表達自己看破紅塵的詩句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意思: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并非是臺,本來就虛無一物,那里會染上什么塵埃? 涵義: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
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首先說一下這首詩的出處 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弟子神秀大師。
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
這時神秀很想繼承衣缽,但又怕因為出于繼承衣缽的目的而去做這個畿子,違法了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墻上寫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誘惑,和種種邪魔。
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而這種理解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當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這個畿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沒有做任何的評價。
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而這時,當廟里的和尚們都在談論這首畿子的時候,被廚房里的一個火頭僧—慧能禪師聽到了。
慧能當時就叫別人帶他去看這個畿子,這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慧能是個文盲,他不識字。他聽別人說了這個畿子,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悟到真諦啊。
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個畿子,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說他是十世比丘轉世),他這個畿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
是一種出世的態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看到這個畿子以后,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邊上的人說是慧能寫的,于是他叫來了慧能,當著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并親自擦掉了這個畿子。然后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這時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了弘忍的禪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講解了《金剛經》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并傳了衣缽給他。然后為了防止神秀的人傷害慧能,讓慧能連夜逃走。
于是慧能連夜遠走南方,隱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創立了禪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沒有追到。
后來神秀成為梁朝的護國法師,創立了禪宗的北宗。
形容人看破紅塵,遁入空門的詩句
形容看破紅塵,遁入空門的詩句:
1、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偈》唐代:惠能
2、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滿江紅-小住京華》清代:秋瑾
3、老夫惟有,醒來明月,醉后清風。《人月圓·重岡已隔紅塵斷》金朝:元好問
4、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 魏晉:陶淵明
5、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雜詩》 魏晉:陶淵明
6、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7、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李商隱《錦瑟》
8、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個不多情。納蘭性德《攤破浣溪沙》
9、瞳凝秋水劍流星,裁詩為骨玉為神。《紫英-明光》
10、誰言別后終無悔,寒月清宵綺夢回。《夢璃-離歌》
11、剝落三千煩惱絲,寒寺青燈伴古佛。《紅樓夢》
擴展資料
紅塵,原指繁華熱鬧的所在。
佛教所說的“塵”,系譯自梵語,意為污染,謂能污染人的真性。“塵”又與“境”同義,指外部一切感知認識的事物。佛教認為,塵境是一心所變現的,并非真正的客觀實在,屬于虛妄的“似外境現”。后因以紅塵指虛幻的塵世間。
俗語看破紅塵,謂看透塵世的虛妄污濁,不足留戀。常用以形容達觀、灑脫。
看破紅塵,是指在人生過程中因某種機緣對塵世中的事情進行了自我透徹的感悟,是一種自我思維突破的過程,在行為上一般采取消極逃避的策略和行為,通常把看破紅塵理解為認識萬物皆空的道理后,放下對金錢、權利、名利、美色等欲望的追求和執著。
看破紅塵,對生活中的事和物采取置之度外的態度和行為,保持自我內心安寧是有用的,但其消極的行為不利于國家、社會、家庭的發展和個人責任的擔當。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看破紅塵
看破紅塵的句子-對一個人來說,看破紅塵意味著什么
紅塵是由兩個字組成:紅與塵。
紅色是傳統中國的最愛,新年佳節或是一般喜慶都少不了以紅色掛彩。紅色代表世間的種種誘惑,象征著生命的追求和世人的欲望;經過源遠文化意識熏陶,紅色已涵蓋了世間的特色,紅色即是世間。
說到“塵”,我們即想起塵埃污濁。西方容許穿著鞋子進入宗教場所,如猶太基督教堂。
反觀在東方的傳統風俗里,每個人在進入屋子廟宇都必須先把鞋脫掉,不把鞋底的塵埃帶進;以佛教的教義則是不把自己的煩惱帶入別人的家庭或是神圣的廟宇。誠然,看破紅塵的真正意義就是知道、明了、體悟世間的實相。
佛教認為我們是不可能在世間滿足自己的追求與欲望。 裟婆世界的本質是不圓滿,是苦的;世間一切都是無常,有情與無情終逃不掉生老病死,成住壞空的命運。
當我們深入了解無常現象,我們亦然體悟“無我”乃是一切萬物的實相。這有別于西方傳統的知識與信仰認知,如猶太基督教認為我們的靈魂是永恒不變的。
佛教認為看破紅塵是洞悉與體悟世間的實相,而要追求永恒的悅樂則應該要看破紅塵;看破紅塵不是冷漠無情,六親不認,而是在知性上體悟世間的本質:苦dukkha、無常anicca、無我anatta;在情感上不因執著而生起煩惱。 可以看破紅塵,但需珍惜生命。
因為能活著當下,無論貧賤富貴,都是一種體驗。能體驗人生百味,又何嘗不是一件幸事?。